登陆注册
3134600000010

第10章 良师益友(1)

梁漱溟的师友,除了较早结识的郭人麟、甄元熙外;从进入北京大学任教开始,尚有许多师友,其中有的师友对梁漱溟一生的学术思想有重要的影响,有的师友追随梁漱溟从事学术研究和乡村建设改良运动,有的师友关心、尊重梁漱溟,伴他至晚年。这里先介绍中年时代前的师友。

梁漱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说到我交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头一个段落为我二三十岁时所交的朋友,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比我年纪大的,如张难先、林宰平、伍庸伯、熊十力诸先生,都比我大十岁或二十岁,他们对我可算是忘年交,我看他们都是师友之间的。不同年龄的人其趣味不同,而竟能成为很好的朋友,这是不容易的。后一段落的朋友,多半都比我小几岁,他们以我为中心,而形成一个朋友团体,一直到现在还一起共学、共事(按:讲此话时约在1933年,共事指自1924年辞去北大教职开始自己的教育、社会改造实验)。

梁漱溟认为,林宰平、伍庸伯、熊十力几位先生是亦师亦友,但他们却不自认为师,只认为友。

梁漱溟认为:朋友相交,大概在趣味上相投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必有志趣相投才有结合的可能。志趣相投,即志同道合,即有志于人生向上的人。

1985年,梁漱溟曾撰文《纪念林宰平先生》,此时梁因年龄、身体原因已停止著文、写日记,但为了纪念朋友情谊,他仍然努力写了数百字。文日:“闽侯林宰平先生讳志钧,是我衷心尊敬膺服的一位长者。当我奉教于先生之始,年二十四岁,而今为此文既九十又二矣……先生长于我十四岁,学识渊博,顾乃留意于小子……亦仰望于林公,然与公之交往都是由公主动……伍、熊两君虽年长于我六七岁不等,然比于先生(林)仍少六七岁。此证先生在人品学识上取友结交之虚怀。”

梁启超与梁漱溟初次会面,亦是由林宰平先生引荐的。1920年的某一天,梁漱溟、蒋方震(百里)、梁思成由林宰平引见到梁宅,这是梁漱溟第一次见到梁启超。

在美国学者艾恺采访梁漱溟的记录中,梁曾谈到林宰平与梁启超的关系,谈话中说:林先生这个人,人品最高了。他好像是人不大留意,好像不大出名似的,其实呢,他最为梁启超所佩服……(梁启超)临死,把自己一大箱著作、手稿,嘱咐自己的儿女交给林先生,要林先生审订,哪个要的,哪个不必要的,都由林先生决定……他把所有的东西,以及没有出版的东西,乃至未写完的东西,一大箱都交给林先生,由林先生审订,最后出了《饮冰室合集》……他要拉林先生到他的党里头,林先生也一度参加,但是时间很短,他就脱离了,尽管跟梁任公还是很好的朋友,他说你这个搞法,我不行,我不跟你一块搞……林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洁身自好,他一生干净极了,在政治上、在社会上他是这样一个人。所以梁任公佩服他,敬重他,把身后的事情交给林先生……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林先生的价值,这个价值了不起。

梁培恕回忆:“我只见过林先生一次,不幸正是在伍先生殡仪上。林先生走进灵堂,但见他的衣着极其爽利干净,衣着干净不难,难在于神情的干净浑然一体。他掀开布幕目注棺木,眼泪和哭声像夏天的雷雨一样迸发,不到数分钟便收住,转身和别人谈话又像没有哭过,这和我们在葬仪上所习见的号啕或欷歔不止全然不同,致使我一时觉得特别。为什么是这样呢?自那时以至今天,数十年间多次忆起林先生吊丧的表现。友情是人人都会有的,友情所由生不尽同。因修养深浅怎样面对死亡又不同。我还惊讶于自己当时有过的刹那间的不适应感。怎么说呢?这之间认识和涵养跟不上。”

林宰平与熊十力相识,是因梁漱溟介绍的。林、熊亦成为相交数十年的好友。林宰平逝世后,熊写挽联:德备清和,先生既圣;学穷今古,当世几人。

1919年,经林宰平介绍,梁漱溟结识了伍观淇(庸伯),伍在梁家问梁漱溟佛法。梁后来回忆:“第一次见面谈话,殊不投契。然而我实心服其人之真切不苟,断断不肯放过,屡次访他,卒成至交。”

伍庸伯在梁漱溟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不仅仅是因伍是梁的媒人,还因为“他是一个脚踏实地做人的一个人”,梁漱溟认为自己有…个重大责任,这“就是替伍先生,把他的学问、为人,我要介绍给世界,给后人。伍先生这个人,就我看来,我认为是一个纯正的儒家,脚踏实地的儒家。这个纯正的、脚踏实地的儒家表现在什么地方?表现在他的生活……”

伍庸伯,广东人,清末新军出身,毕业于广东将弁学堂,被任命为管带(营长),同班同学邓铿、叶举、熊略等后来均成为著名的广东将领。进入民国,伍庸伯以第一名毕业于陆军大学,留任教官兼参谋本部主管空军的第三科科长。当时正赶上袁世凯要做皇帝,北京各官府官员多迎合袁世凯,上书“劝进”,各衙门的大小官吏都要签名,表示拥护。伍庸伯却不肯签名,他说:“我一定要认为我签的是对的,我才能签名。我现在考虑我应不应该签名,我还没有决定,还没有认为这是应该签的,所以我不能签名。”

陈炯明将背叛孙中山,伍庸伯去劝止,陈态度恶劣。“先生初欲拔手枪击杀之。继念未见事实,尚不至可杀。”伍庸伯于是自念:“吾已蓄意杀他,盍不以实告?不可无此勇气,有失忠信之道。”遂明告陈。

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李济深作为总参谋长留守广东,伍庸伯任李部总参议办公厅主任。梁漱溟和两个朋友去广东看望李济深和伍庸伯,吃过午饭,伍庸伯对梁漱溟等三人说:你们随便坐,随便说话,我要休息,我睡15分钟。他就坐在一个椅子上,闭起眼睛来就睡着了,睡了15分钟就醒了。梁漱溟深感惊讶和佩服。

伍庸伯在军队工作,生活优裕,他却出人意料地辞职离开军队,因为他产生了疑问:一个人该不该做军人?疑问不能解决,他不肯为生活而“混”着过。于是征求同事们的意见,结果无一人赞成他辞去军职。后来有一段时间他正是靠着这些同事(包括李济深)五块十块的资助才得以度日。

伍庸伯离开军队,以七年时间对各种人生思想--出世、人世、中国、西方都加以参访探求,经常出入于寺院、道观、教堂和讲学集会,包括去北京大学旁听,向高僧、道士、传教士和学者请教,最后落实到儒家。他有一个标准:这种人生思想应是世人普遍需要的,所能解决的问题应是人民大众所同有的,并且这种功夫应是人人都能用到的。倘某一功夫只有少数人才能去讲求--例如道家、佛家的功夫,那便表明这种学问还没有到大众可以讲求的时候。当前大众所需的学问便是他尽力之所在。

抗日战争爆发,伍庸伯毅然组织了2000人的挺进第四纵队,在广东参加抗战,在广东四个县坚持了八年抗战,担任了八年的纵队司令。有一次,伍庸伯带着部分军队(约300人)到了某一个地方,有情报说有一部分敌人从南往北来了,要经过我们这个地方。伍庸伯想一想说,他们不是来跟踪我们、打我们,我推想敌人的目的是在哪个地方。大家半信半疑,认为不能放松警惕。伍对大家说,你们警戒着,我要休息休息。县城外边有个过年演戏的高高的戏台,他搬了把椅子,放在戏台上闭目养神。部队战士在村外警戒。有人到戏台上去看他,居然睡着了,睡得很熟。梁漱溟认为他提得起,放得下,真正能够在他的生命上自主自如。

梁漱溟认为,中国古人对世界学术上最大的贡献是儒家这门学问,而伍庸伯的贡献“则有足以补宋儒明儒之所未及者”。梁又常说伍庸伯和湖北严立三两人为“醇儒”,称他们“践履笃实,不后古人,而从其精思力践之所诣,乃大有贡献于斯(学儒)。

伍庸伯常说:“莫以为修身是独善其身,身不过是本,是家之本,亦即是国之本,亦即是天下之本。”

梁漱溟非常赞同这个认识和态度。他多次写道:“人类生命天然有其个体与群体之两面,而且人类生命重心宁在群体,不在个体。儒学而有其理论也,必以此一认识为其根本。”

梁漱溟师友中,黄艮庸与伍庸伯接触较多,20世纪70年代,梁漱溟乃建议黄追忆伍的事迹,梁培恕书摘引了几段,转引如下:

先生出门常偕人同行。他说:时时有一人在身旁,自己好检点。

先生为学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点点滴滴不放松。他自己说,像个小偷,摸得一点就算一点。

一日出门访友。他出门常以手杖随身,下车时忘记携带手杖,回身去找,手车(黄包车)已不知去向了。……他觉得这错是自己太不小心了。决心找回它。北京城手车很多,又不知拉车的车夫住址,从何去找?他一一可能想的,都想到了,找了三天终于找到原车,车夫还保存着手杖。先生说,我决心找回手杖是惩戒自己功夫疏失。

由其乡往广州,需步行二十里到某火车站搭车,步履不缓不急,始终如一。某次到火车站,若跑即能赶上。先生不改常度,是日即搭不上火车,仍步行二十里返回乡间。人多不解其故。先生常说:用心于身,使身心合一,是他教人作功夫的关键。先生不愿追赶上车,可能是当时他的用功必须如此。

先生初得病,自知难治。我前去探望,他和平时不一样,很轻快地,(以)似舞蹈的步调很高兴地向我走来。

先生自知不起,对余说:我现在无职责在身,正合时。

梁漱溟在这份回忆事迹的最后一页写下一句话并盖章:“伍先生之学在反躬力行。非口耳四寸之间者。艮庸服膺甚至,愚自惭弗及也。”梁漱溟曾两次(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想拜伍庸伯为师,均被拒绝。这成为梁最大的憾事,自己有机会亲近伍庸伯,“却没有从他而得到自己的改造”。

梁漱溟与熊十力的结识却始于文坛之争。先是熊十力在《庸言》上发表过札记式的文章,批评佛教“了尽空无,使人流荡失守,……其害不可胜言”。梁漱溟便在《究元决疑论》一文中,指名道姓说“此土凡夫熊升恒(熊十力本名)”。

1919年,梁漱溟忽然收到熊十力从天津南开中学发来的明信片,内容大意是:你写的《究元决疑论》我读到了,你骂我的那些话却不错,希望有机会晤面谈谈。不久,熊来北京,在西四牌楼广济寺租房居住。两人一见如故。次年,梁漱溟介绍熊十力到南京内学院听欧阳竟无讲佛学,将近两年。梁漱溟仍在北大教课,教授印度哲学概论等;又单独讲唯识论,“拿新的讲法,与西洋人讲的科学,互相印证来讲……慢慢讲不通了”,便到南京内学院拟请欧阳竟无的弟子吕秋逸来北大接着讲课,但欧阳竟无离不开吕秋逸,不放,梁只好把熊十力请回北大。不料,熊讲课与梁的宗旨完全相反,提出“新唯识论”要改造,梁找蔡元培说这个问题,蔡是兼容并包的人,认为熊有新鲜讲法,就任他讲好了。后来熊-力出版了《新唯识论》,两人交往一直很好。

梁漱溟评价熊十力说:“他可以称得起是一个儒家,他始终是一个儒家思想。旁人误会他是个佛家,旁人以为他是一个讲佛学的,其实不是。”

若论敬佩的师长般的人物,梁漱溟最尊重、敬佩的是蔡元培、梁启超和章士钊。

蔡元培是力荐梁漱溟进入北京大学任教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梁漱溟青年时期最重要的学术引路人。因此,梁漱溟1942年在桂林《文化杂志》上撰写《纪念蔡元培先生》,文章指出:“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我在北大前后共七年,即自民国六年至十三年(从新思潮的酝酿、五四运动的爆发,到国民党改组)。中间曾因脑病求去两次,皆经蔡先生恳切挽劝而留住。七年之间从蔡先生和诸同事诸同学处所获益处,直接间接,有形无形,数之不尽。总之,北京大学实在培养了我。论年辈,蔡先生长于我二十六岁,我只算得一个学生。然七年之间与先生书信往返中,先生总称我“漱溟先生”,我未尝辞,亦未尝自称晚生后学。盖在校内原为校长教员的关系,不敢不自尊,且以成蔡先生之谦德。后来离校,我每次写信,便自称晚学了。”

梁漱溟在文章近结尾处写道:“总之,我所了解的蔡先生,其伟大一面在于一面有容,一面率真。他之有容,是率真的有容;他之率真,是有容的率真。更进一层说:坦率真诚,休休有容;抑或者是伟大人物之所以为伟大吧。”

梁启超也是梁漱溟非常敬佩的师长。梁漱溟认为,在梁启超声名最盛之时,“广大社会俱感受他的启发,接受他的领导。其势力之普遍,为其前后同时任何人物--如康有为、严几道、章太炎、章行严、陈独秀、胡适之等等--所不及。我们简直没有看见过一个人可以发生像他那样广泛而有力的影响”。

梁漱溟特意引了《思想与时代》第十三期《陈伯庄通讯》中评论梁启超的话:其出现如长彗烛天,如琼花照世,不旋踵而光沉响绝,政治学术两界胥不发生绵续之影响。--此正任公之特异处。

梁漱溟还将蔡元培、梁启超比做汉高祖与韩信,蔡元培“好比汉高祖,他不必要自己东征西讨,却能收合一班英雄,共图大事”;而梁启超“无论治学和行文,正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其特异处,在感应敏速,而能发皇于外,传达给人。他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学术极能吸收,最善发挥。但缺乏含蓄深厚之致,因而亦不能绵历之远”。

梁漱溟小梁启超20岁,前者15岁时,寻到壬寅、癸卯、甲辰三整年大巨册《新民丛报》和《新小说》全年一巨册,爱不释手;又读了《立宪派与革命派之论战》一厚本(梁启超与汪精卫、胡汉民等往复辩难所有文章之辑合本);18岁时,再读《国风报》,收到“比我读五年中学更丰富而切实的教育”。

梁济在世时,敬佩梁启超的学问,亲往访四次未得一见,两度投信亦无回音。1925年,梁漱溟编印梁济遗书既成,送梁启超一部。书中有梁济屡访不遇投书不答之事,而深致其慨叹。梁漱溟在给梁启超的信中指出这段话,请他看。梁启超回信痛哭流涕数百言,深自咎责,并嘱梁漱溟于春秋上祭时,为他昭告说“启超没齿不敢忘先生(指梁济)之教”。

1929年春,梁启超逝世。梁漱溟闻讯十分难过。后来追忆:“念相交以来,过承奖爱,时时商量学问,虚心咨访(先生著作关于佛教者恒以初稿见示征问意见),而我未有以报。第一,他奔走国事数十年,所以求中国之问题之解决者甚切,而于民族出路何在,还认不清。第二,他自谓服膺儒家,亦好谈佛学,在人生问题上诚为一个热心有志之士,而实没有弄明白。我于此两大问题渐渐若有所窥,亟思以一点心得当面请正。岂料先生竟做古人,更无从见面谈心,只有无穷而已。”

章士钊也是梁漱溟年轻时最佩服的中国人之一。还是梁在中学读书时,看到《帝国日报》上笔名为“秋桐”(从欧洲寄来的文章),内容是讨论中国要行立宪制、开国会、一院制或两院制,这种政治性论文梁漱溟喜欢读。文章常在《旅欧通讯》长篇连载。后来,梁在《国风报》上看到《论译名》一文,认为翻译西洋书的标准应是“信、达、雅”三个字,作者署名为“名质”,梁乃断定“名质”就是“秋桐”;又在《民立报》看一些论证的文章,发现书名“行严”者,与“秋桐”、“名质”文风、笔法相同,知道是一个人,后来证明正是章士钊。

同类推荐
  • 安徒生(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安徒生(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中外名人传记:安徒生(1805-1875·青少版)》内容简介:安徒生认为:他自己的一生堪称是一部美丽动人的童话,情节曲折变幻,引入入胜。他永远怀着对远方的渴望,有着一颗永不停歇的驿动的心。他在广袤的大地上行走,踏歌人生。贫穷和孤独,繁华和绚丽.痛苦与泪水,收获与喜悦,误解与抛弃,接纳与回归,所有人生的酸甜苦辣,他都一一品尝。他留下的每一串脚印,他走过的每一个驿站,都值得人们久久回味。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藏。他耀眼的光芒,时刻照亮前行的人们。他留下的不仅是童话,更是他的理想,以及对理想的执着,他留下了闯劲,留下了勇敢,留下了毅力。他百折不回的坚毅脚步声,仍然在世界各地响起。
  • 第一贪官:和珅

    第一贪官:和珅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第一贪官:和珅》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和珅的一生。
  • 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

    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

    本书用唯美而诗意的语言,力图诠释鸿儒钱钟书的人生传奇。众所周知,一部《围城》,享誉国内外,让一位男子声名鹊起,他便是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钱钟书是吴敬梓之后最有力的讽刺小说家。才华横溢,奈何斯人已逝,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然而,时光无法掩盖他生命的光芒,反而在岁月的洗礼后越发明亮通透。《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围绕着钱钟书一生,开展了一系列地描摹。钱钟书的年少光阴,青春年华,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出口成章的才情,浓郁的幽默与睿智,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以及经营家庭的脚踏实地……多个角度给“《围城》之父”画像。
  • 红秀

    红秀

    20世纪东方先锋女性传奇
  •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4)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热门推荐
  • 女伯爵

    女伯爵

    艾琳以自由落体的形式直接落在托马斯男爵的欧式大床上,而且是从二十一世纪跌回了十三世纪,从中国摔到了爱尔兰。中世纪的西欧,美丽的爱尔兰大陆,田园的风光与美丽的城堡;最英俊、最年轻的托马斯男爵,都让艾琳的欧洲之行充满了美妙的幻想和无比的刺激。攻占他的领地、领导他的人民,实行海、陆、空三方位、全方面、立体式骚扰,最后将这位托马斯男爵全面攻陷了。一对一宠文,有攻城略地的气势磅礴,也有田园、商路,外加亲亲我我;女主强悍+机智,美中不足有些大咧咧,对男主少根筋;男主腹黑+睿智,锦上添花有张无比英俊的脸,还是个宠妻无度的主儿。本文构思来自于著名的“爱尔兰婚姻百年契约”,所以是个超级有爱的文哦,喜欢的亲请收藏啊,收藏!推荐完结文《王妃在后院种瓜》:
  • 小公主

    小公主

    是一部灰姑娘式的儿童小说,写的是19世纪的故事。既刻画了心地善良、不怕困苦的萨拉,使人对她又是同情又是佩服,又对明卿女士那种势利小人作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 fighting,不认输!

    fighting,不认输!

    简介:从职场新人蜕变成职场精灵,需要痛苦的过程,犹如荆棘鸟在荆棘上歌唱,坚强又凄美!公关是许多人向往、期待加入的时髦行业!而这个行业又是淘汰率高、流动性大、挑战多的职业;PR是个美丽的行业,尤其是外表华丽异常,可是其中的辛苦亦如荆棘鸟。赫连娜长相平平,条件一般,机缘巧合下进入了世界顶尖公关公司,担任AE。同事不友好、领导不满意、客户不认可……职场新人能够遭遇的挫折她都经历了个遍,更糟糕的是情感上还备受打击,相爱数年的初恋男友竟和自己最好的朋友走到了一起。她没有放弃自己坚持,凭借超强的毅力战胜了所有困难,最后获得了事业和爱情的双丰收。现实远比荆棘更残忍。我们可以失败、可以疼痛、可以流泪,甚至可以流血,但我们绝不可以认输。而只要不认输,就一定能收获最后的胜利的喜悦。
  • 宝贝小女

    宝贝小女

    夏夏嘟着嘴看着眼前的男女,说道:“不行不行,姿势不对嘛,图上明明…”“啪~!”床塌了!似乎是多了她这么一个小人才超重的。思想上是可以有些小邪恶的,行为上也是可以有些小猥琐的。夏将军六十岁了好不容易才生了这么一个女儿,先皇不仅给开国大功臣夏家赐了国姓,还给夏家许诺,凡夏家之女皆可成为皇后,皇妃,而男子只能从一名小卒慢慢地当上将军。阿夏是夏季出生的,夏将军想也没想就叫她夏夏了。当今皇上弱冠之年,本想娶了京城之花冯瑶当皇后了,哪知那天十万里加急,夏将军府祥云笼罩,夏将军第二十五房小妾生了一名女婴。听此,皇帝脸色大变,几十个朝廷大臣跪地大呼,天佑大夏。皇太后顶着满头金钗,当场发下懿旨,迎真正的皇后进宫。皇后大典上冯家千金头上的红绡被风吹散,本是皇后,如今只能当个小小的妃子。在夏云逸看来,眼前这个襁褓里的婴儿怎么看都不像他的皇后,反而像他的女儿…囧三岁,这丫头长得白白胖胖,走路都走不稳,只是嗲嗲地喊着要吃。吃!吃!吃!!整天就知道吃!!夏云逸不淡定了,这丫头是横向生长,再这么下去还怎么能看,真是倒胃口,绕道去他的冯美人宫了。五岁,他带她出城游玩,真是上天保佑,终于把这小胖妞给扔了。再也不用担心她大半夜突然出现在他的龙床上,打扰他和美人的好事了……五岁,神棍张半仙从山下捡个女娃,硬把她硬给大弟子南宫曜当徒弟。于是…整个天山的人都知道,夏夏是南宫曜的心头宝贝,这打不得骂不得更加腹诽不得…十五岁,宇文阀家举行抛绣球招亲,大小姐宇文花情年方十八,长得那个倾国倾城,怎料当天被一个全身邋遢的小叫花子砸了场了。砸了便砸了吧,没办法,只得将规矩,谁这乞丐接入府里好好招待着。夏夏本想好好调戏这柔弱无骨的宇文大小姐,趁着夜黑风高的时候闯入小姐的闺房,爬上小姐的床…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撞到恶魔学长

    撞到恶魔学长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带着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捻,我就跑,轰的一声学校不见了…….正式加入渊海私立学园第一天,我呢,.喜玫玫穿着超级美美的裙子去,哼着歌儿走在宽敞的校园小道,哦不,是大道上。哦,MYGOD,站在大道边一脸坏笑的帅哥是怎样?虾米?唱歌唱到需要以扫地来偿还债务?这位仁兄有没有搞错,我不过唱个歌而已,什么时候就欠了债了。二年级A班的这位学长是很拽厚,居然敢扣罪名在我头上——什么污染学校环境,对校长不敬,所以,要清扫学生会办公的地点一个月作为补偿?切,谁理你,叫我扫地,我就去嗑瓜子,气死你,哈哈。
  • 转动人脉:构建超级成功人脉网的73个技巧

    转动人脉:构建超级成功人脉网的73个技巧

    人脉决定财富。本书以人脉为核心,详尽地阐述了提升人脉的方法与技巧,另外,还精心选取了大量创造人脉、维护人脉、提升人脉的经典案例。总之,本书可以算是当下最实用、最时尚的人脉宝典。衷心希望您在翻开本书的同时,就找到开启您人脉存折的密码,也找到一把开启您人生幸福与成功的金钥匙。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