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和小王都对犯错者李某进行了批评,但是得到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原因就在于老张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批评李某,触痛了他的自尊心。小王则采用了暗指式的批评方法,在称谓上做文章,把“小李”代换为“大家”,使小李在感情上容易接受,因而收到了较好的批评效果。
三、自责式批评
所谓“自责法”是用自责的方法感动对方。当然,这“责”也要有根有据,否则,言不由衷是无法感动对方的。本来,缺点和错误在对方身上,可批评者非要拉到自己身上来,自己责备自己,使对方反躬自省,惭愧不已。
古代有户人家,很贫穷。那家的婆婆有点好吃懒做,媳妇非常贤惠。有一天,邻居家的鸡迷了路,走到他家院子里来了。婆婆一见,正中下怀,悄悄把鸡抓住杀了,当天烧熟了端上了餐桌。媳妇见了,既不吃鸡,也不说话,却一个劲儿地流泪。婆婆奇怪地问她哭什么。她说:“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意思是责备自己没出息,把家庭经济弄得那么困难以至于在餐桌上出现了别人家的肉食品。婆婆听了非常惭愧,连忙端起那碗鸡去邻居家赔礼道歉。
在这里自责式批评就收到了效果。
四、暗示式批评
暗示式批评就是不正面提出批评,而批评的意思暗示在谈话之中,让被批评者自己去理解、接受。
某公司总经理的助理欧贝和他的女友莎拉决定要旅行结婚,到风光如画的瑞士度蜜月。他正做行前准备的时候,公司的总经理问他:
“你们已经决定要旅行结婚了?”
欧贝说:“决定了。”
总经理又问:
“真心祝福你们,什么时候走呀?”
欧贝高兴地说:“就这几天吧!”
总经理无可奈何地说:“唉!公司正要与一客户谈判并签订一份重要的合约,你是唯一的谈判入选,你走了谁能代替呀?”
在这对话中双方都有理由:欧贝与女友旅行结婚已经决定,无可非议;总经理有一个重要合同要签订,唯一的谈判入选不能离开。公司总经理无法批评助手欧贝,但在强调欧贝的谈判地位时就暗中含有批评之意,当然也含有期望。聪明的欧贝不会不了解,其结果不说也可想而知。
五、旁敲式批评
许多人之所以做出错误的行动,并不是因为他不懂得这行动本身的违法、违规和不道德性,而是因为一时被种种不良的念头所驱使,导致自己做出了在理性状态不太可能做出的错事。遇到这种情况时,批评者往往没有必要再去重申那些人人皆知的大道理,而应采用含蓄的方式,旁敲侧击,使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有一次,在一档少儿节目录制现场,几位好动的学生的动作影响了节目的正常进行,这时,主持人临场发挥,请这几位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老师,并畅所欲言。哪知他们童言无忌,不停地议论老师不好。主持人心知肚明,一定是这几个学生上课捣乱被老师批评了,于是他决定在现场临时设计一个模拟学生班会,主题就是“批评老师”,结果,在孩子们自己的讲述和主持人的引导中,几位先前说老师不好的同学发现了自己的过错,认为老师的严格要求还是正确的。
主持人在这里采用了旁敲式批评,既达到目的,又避免了老师训斥带来的尴尬局面,使孩子们口服心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
六、激励式批评
一个人在犯了错误时,别人的批评很容易使他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因此在批评犯错误的人时,不但指出错误令其改正,不伤害对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应指出其潜在优势,使其受到激励从而继续前进。下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在一个书法培训班上,有一位学员的起点很低,特别在运笔方面总是犯低级的错误。他对比别人,感到很沮丧。培训班的老师知道了他的情况,并没有责怪他起点太低或练习不勤,而是对他说:“你的书法天赋不错,对于书法的艺术感觉是可以的,虽然在运笔方面还有些欠缺,但这是初学者都会犯的毛病,多练习几遍,心思多注意一下就好了。”那位学员听了老师的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其实并不是很难改正的,于是对练习书法又充满了信心,运笔的毛病也慢慢改好了。
在这里书法教师就采用了激励式的批评方法。指出犯错者身上的潜在优势,打消他对个人能力的怀疑,使他相信自己是有能力修正错误、把事情做好的。因而这位学员改正了运笔的毛病。
七、对比式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过度满足于已有成绩所带来的荣耀和安逸,却打不起精神来继续奋发,超越既往。对于这一类人,可以采用委婉的表述方式谈一谈他们过去曾有的成绩和辉煌,再谈一谈眼下的无所作为;黯淡无光,通过强调前后的反差来含蓄地提出批评,使之意识到自己此时的处境和肩上的责任,从而重新振作起来。黄永玉批评曹禺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剧作家曹禺曾收到过二封批评信件,那是画家黄永玉写的,其中说道:“你曾是一片大海,而今却成了一条小溪。”此言令曹禺大为感慨,于是将信裱成条幅,悬于客厅,甚至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来访,曹禺同样一字不漏地念给他听。
曹禺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写出《雷雨》、《日出》等名剧,新中国成立后却长时间在艺术上止步不前,没有薪的突破。画家黄永玉充分考虑到曹禺作为戏剧界老前辈的地位,没有采用直接的批评方式,而是写给他—封含蓄的信,形象地暗示他早年与现今在艺术建树上的强烈反差,使曹禺感受到强烈的震动,从而达到了批评的效果。
八、安慰式批评
在批评对方时,一方面指出错误,另一方面又表示肯定的批评,给犯错误者一定的安慰。这样往往能使受批评者受到极大感动,从而在工作中更加勤奋。
一位年轻的主持人刚刚进入电视台不久就承担了本市大型直播晚会的主持工作。谁知,这位主持人到了现场由于过度紧张多次出现忘词和报错节目的失误,引得台下观众一片唏嘘。直播结束后,这位主持人懊悔不已,失落情绪影响了其后的工作。此时,电视台的领导把他找来,对他说:“我了解你此时的心情,你这次失误确实使电视台以及你个人的公众形象蒙受了一些损失,但总的说来,这次直播还是成功的,市里的领导都表示了肯定,你的功劳也不小。台里对你还是信任的!”
这位主持人听后,很受感动。后来他工作兢兢业业,在各种节目中都有上佳表现,屡创佳绩。
在这里,电视台的领导对主持人的批评,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安慰。把批评的语言用安慰的形式反映出来,这就是运用批评语言的诀窍。
九、幽默式批评
在批评中采用幽默,强调其中蕴涵的批评因素,从侧面揭示对方行为的不当,使之在幽默式批评中反省自己的过错。下面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梁启超的聪慧早在幼年时期就表现出来了,并且得益于父亲对他的正确教育。在他十岁那年,有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里作客。一进家门,他就被院里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袍里。谁知他的这一举动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梁父平时教子甚严,此时又不便当面指责。酒筵上,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动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于是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面对儿子的不雅之举,梁父不是当面点破,而是采取幽默的方式含蓄地表示批评。一道难题,一箭三雕:既暗示了批评,又不让孩子在众人面前出丑,还显示了严格的家教。
出现荒谬言论——驳斥与反击
无论是直播节目中意外出现的荒谬言论,还是专题节目中谈话的不正之风,我们都要想办法针对对方错误的思想、观点、主张加以驳斥,借以宣传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在反驳别人时,切忌以枯燥的道理来说服对方,而要求反驳者思维敏捷,掌握灵活、娴熟的反驳方法和应付技巧,使对方在其时其地无言以对。
反驳的方法与技巧不胜枚举,下面就加以分析:
一、攻其一点
攻其一点是反驳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指当自己受到对方言论的攻击威胁时,为了自救也为了反攻对方,将对方攻击中的某一点悖谬作为由头,借题发挥。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既可以为自己解脱,又能攻击对方的要害。攻其一点,所抓的“点”必须极具爆发力和杀伤力,才能直指对方的痛处,同时也使自己通过反击变被动为主动。
林肯在就任美国第16任总统以前,当过律师,他曾为这样一个案子作过辩护:一个叫阿姆斯特朗的孩子,被控为谋财害命。原告方面的证人福尔逊提出证据说:10月18日,(相当于我国农历九月初八或初九),晚上11点钟,在月光下清楚地看到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了死者。林肯为被告辩护。他问原告:“你真的看清了是阿姆斯特朗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看清楚吗?”
福尔逊:“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楚的吗?”
福尔逊:“不是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脸,因为月光正照在他脸上。”
林肯:“你能肯定时间在11点吗?”
福尔逊:“充分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时钟,那时是11点一刻。”
林肯:“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上弦月的晚上11点,谁看见过那么亮的月亮?月亮早就下山了。”
在这里,林肯抓住上弦月的晚上11点钟月亮下山这一事实,仅此一“点”,便戳破了福尔逊的谎言。这一招在主持节目中同样适用,尤其是娱乐综艺类。
二、两难攻击
两难攻击是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为大前提推导出一系列结论,然后凭借可靠的事实或道理来说明这些结论的谬误性,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下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在一次有关宗教话题的电视节目中,一位西方神学家对观众说:“上帝将人们从沉沦中拯救出来,所以它是仁慈的;上帝使世界和谐,所以它是全能的。它仁慈而全能,所以我们应诚心信奉它。”
不信神的主持人立刻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上帝是全能的,它一定知道世间存在着这么多的丑恶和不平;如果它是仁慈的,它一定不会允许这些丑恶和不平的事情发生。可是事实如何呢?我们的人世间不是存在着许多的丑恶和不平吗?上帝究竟是不知道呢,还是不愿意消灭它们呢?”
此刻,神学家就像泄气的皮球,因为他根本就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攻击,他先假设上帝确实是全能的和仁慈的,然后指出只要此结论成立,则世间就不应该有丑恶和不平存在。然而谁都知道,世间的丑恶和不平从来就没有消失过,那么自然也就说明上帝“全能而仁慈”的观点是站不住脚舶了。
三、打击要害
这就是抓住对方谈话的论点,加以分析解剖,揭露其谬误的实质。请看崔永元、司马南等人现场共同揭露扶乩伪科学之谜的对话:
崔永元:据我们了解,相信这个、迷恋这个的人还挺多。这是为什么?
司马南:这种现象是一种古老的巫术,包括“碟仙”、“筷仙”、“笔仙”也是古老的巫术在今天的变种。这个东西,它为什么会动起来?两种原因:一是有人故意为之,他自己迎合嘛。
崔永元:刚才,我觉得我们四个师妹演示得特别好。她们动的时候,还在问:“你动了没有,你动了没有?”“我没有动。”显得很真实。
司马南:二是呢,这四个人可能是没有一个人主动去动,虽然是这样,这个碟子依然有可能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有一种很重要的生物特性。比如说,现在在座的每一位都把手伸出来,都伸出来,无所谓“男左女右”,伸出来,伸出食指。现在呢,你把胳膊伸直,然后你看着指尖,要求自己,放松啊,胳膊放松。但是你要求你的指尖绝对不能动,绝对不能动啊,绝对不能动,指尖绝对不能动。动了吗?你要求它不动,它也会动。
崔永元:这叫什么,知道吗?“指仙”。(笑声)
司马南:时间稍一长,这个动作的幅度会更大。这跟玩“碟仙”、“笔仙”、“筷仙”都是一样的。
崔永元:一个道理。
司马南:不动不动,一会儿它就会动起来的。
崔永元:我们应该搞得更科学一点。我今天专门请来了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教授于欣先生,让他给咱们作一些医学方面的解释。
于欣:所有的人体活动,包括我们的精神活动,包括我们的运动,包括我们的情感表达都是跟大脑有关系的。我们单说运动好了。今天,无论是“三仙”也好,“扶乩”也好,都跟动作有关系。我们可以把运动分成三种,一种叫做反射性运动,或者叫不随意运动。比如说(说到这里,他猛然举起双手,在崔永元眼前一拍。崔吓了一跳,不由自主地向后一闪),你怎么样了?眼睛眨一下,对不对?我们叫做瞬目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