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时间的选择对于实现拜访目的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说来,清晨、吃饭、午休、深夜都不宜登门。例如《红楼梦》中刘姥姥第一次拜访荣国府时“天未明”就启程了。来到贾府,早饭后见到了凤姐。坐下来后,刘姥姥首先表明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的,待“心神方定”后,才说明来意。凤姐早已猜着了几分。招待她一餐饭后,把“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给了她。刘姥姥实现了自己讨银子的拜访目的。首先,她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拜访时间。早饭后无疑是荣国府大忙人凤姐稍事休息的时间,刘姥姥才得以见面。其次,当时凤姐的心情好,也有利于她拜访目的的实现。
当然,与受访者见面时,问候语和寒暄必不可少。一般情况下,见面时的第一句问候语,最好能叫出对方的敬称、职称或姓名。你的第一句话可能是“您好!”但这不如说:“×××先生,您好!”或:“×老师,您好!”每个人都喜欢别人以响亮的声调叫出自己的名字。一见面就能叫上对方的大名,对初次见面的人或好久不见的人或偶然一次见面后第二次又见面的人,效果尤其好。主持人与受访者交谈,首先不要进入实质性的问题,可以谈谈天气,问问对方小孩的学习情况,说说趣闻,关心关心他家老人的健康……待交谈气氛融洽时,也就是双方心理相容时,再慢慢切入访谈正题。这样,你一定会实现访谈目的的。
五、注重采访礼仪
采访中礼仪得体,对采访至关重要。需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点:
1.体态粗俗
拜访者说话时应注意体态。坐下时不可跷起二郎腿,或者向后仰靠在沙发上,这两种体态都有不经意和松懈的意思,会使人觉得你对这次访问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当你站着与主人说话时,不要把双手抱在胸前,因为这种体态有自我保护的意思,无意中透出一些敌意。也不要随便用那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态。
2.行为随便
有些采访者到受访对象家里,未经允许,随便乱翻人家的东西,这样会使受访者很反感,甚至可能使受访者对你的品德产生怀疑。
3.言语啰嗦
有的拜访者离题万里,说话抓不住中心;有的反反复复尽说些鸡毛蒜皮的事;有的在并不熟悉的主人家大讲自己的私事,叫人搭话不好,不搭话也不好。
4.久坐不走
当你去拜访别人时,千万注意不要久留。因为主人在待客时,他的身心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时间长了是一定会疲劳的。有客人在,往往客人成了全家集中注意的中心,而主人全家的活动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生活规律有一个暂时的紊乱,这样的紊乱如果时间过长,就会变得无法忍受。
5.反复纠缠
有些拜访者要求主人办的事情因某种原因而被拒绝,这时就会反复纠缠,给主人留下极不好的印象,主人对此十分反感,从此便不再想和拜访者打交道。
上面所举事例,虽然取自于生活之事,但对主持人来说仍可以作借鉴之用。
面对隐瞒识谎
主持人在采访中,尤其是批评性报道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被采访对象出于各种顾忌或逃避心理,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或左右言他或编造谎言。这时,主持人需要掌握一些识破谎言的技巧,以求报道真实准确。下面介绍五种识破谎言的方式。
一、观察体态
体态来自潜意识深层,是无意举动,因而能真实、深刻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当嘴里所说和心里所想大相径庭而又想刻意掩饰时,体态传递的信息更加耐人寻味。比如,小孩说谎时公开明显地用手捂住嘴巴,潜意识是想防止谎话从嘴里出来。长大后,这种手势则变得精练而又隐蔽。许多成人会用假咳嗽来掩盖这种捂嘴姿势,还有的则是用大拇指按住面颊,或用手来回抹着额头。女性说谎时最常见的是用手撩耳边的头发,似乎企图把不好的想法撇开。再如,你去同事家串门,尽管主人表示欢迎,但却多次看表,那表明此时你的来访打扰了他;告别时,尽管他再三挽留,而身体准备从沙发上起来,眼光指向门边,则表明你的离开是时候了。
一个人一开始说谎,身体就会呈现出与之相应的信号:面部肌肉的不自然,瞳孔的收缩与放大,颧部出汗,面颊发红,眨眼次数增加,眼神飘忽不定,等等。说谎者总是希望把体态隐藏起来,所以一个人在电话里说谎比当面说谎要镇定从容。利用这一特点,警方在审讯嫌疑犯时,总是将其放在光线强烈的地方,让其体态语言暴露无遗,这样很容易看出他是否在说谎。而且让他的身体无所依傍(比如不背靠墙,一般用凳子而不用椅子),从而解除他的防备心理,促其彻底坦白。
一个人的职业在他的身上烙下的痕迹可以帮助我们辨识他的真实身份。比如,按摩师的大拇指表面平整;舞蹈工作者腿部肌肉异常发达;常骑马的人走路时双腿呈外八字;驾驶员两手虎口处有厚茧;推销员逢人三分笑,等等。这种细致地观察体相的方式,很能给主持人以启发。
二、揣摩谈吐
对方谈话的速度、口气、声调、用字等,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第二信息,撩开罩在表层的面纱,能探知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一般来说,如果对方开始讲话速度较慢,声音洪亮,但涉及核心问题,突然加快了速度,降低了音调,十有八九话中有诈。因为在潜意识里,任何说谎者多少有点心虚,既希望“蒙”住对方但又无十分的把握。更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果他在某个问题上支吾其词,吞吞吐吐,可以断言他企图隐瞒什么。倘若你抓住关键的词语猛追不放,频频提问,说谎者就会露出马脚,败下阵来。
一个诚实、光明磊落的人不会害怕与人深谈,而说谎者不同,他害怕对方提出疑问。因此,总是急匆匆地跨越话题,天南海北,云里雾里,使你来不及思索。四川南江县有一个靠捡垃圾为生的农民,自称为博士后、中宣部要员,行骗半个中国,使30多名女大学生被骗、其中还有女研究生。为什么他能屡屡得手?从他的骗术来看,他在自吹自擂时常采取“话题跨越法”。一会儿描绘自己的“美好前途”,一会儿笑谈学校趣事,一会儿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会儿畅谈国际国内大事,一会儿透露点高层“秘闻”。看似滔滔不绝,实则是弥天大谎,漏洞百出。而那些女大学生鬼迷心窍,想与他交朋友还担心“高攀”不上,哪想到要进一步验证真假?如果这些受骗者能就某个话题深谈一番,这个农民骗子岂不早就露出了马脚?
三、常识判断
多数骗子的手法并不高明,甚至是很笨拙的,利用经验常识不难察明。但由于骗子的花言巧语迷惑得受害者头脑发昏,糊里糊涂,因而还是有许多人被骗子的谎言哄得团团转。
据报载:某骗子打着“深圳市公安厅”的招牌招摇撞骗,有人居然轻信,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只有“深圳市公安局”,哪来“深圳市公安厅”?有人拿着一颗五颜六色的玻璃球称这是“国宝”,说是元朝文物,竟然有人花3000元购买,元朝人懂得造玻璃,岂不是天方夜谭?前年,有个自称为“蒋介石弟弟”的骗子凭一个秃顶行骗,有人深信不疑,供以吃喝。在轰动全国的“乐山地下金库”诈骗案中几个人靠谁也没见过的神秘“地宫图”行骗,害得不少人家破人亡。这都说明,保持清醒的头脑至关重要。不少谎言,如果根据生活常识来推断,则其不攻自破。
主持人在访谈节目中常常会遇到受访者隐瞒、回避问题或以谎言搪塞的表现,这时,主持人应该依据常识注意判断嘉宾的真实心理想法,更不要中了狡猾嘉宾的语言圈套,使之反客为主,造成尴尬。
四、逻辑推理
有的人说谎技术“高超”,很难看出其中有问题。在没有其他辅助手段的情况下,要证实对方谈话的真假,可以用逻辑推理的办法进行论证,缜密的逻辑推论是洞察谎言的妙招。
有这么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一商人夜里告别妻子说他将与朋友出门做生意。天亮时,那朋友来敲门,高声说:“嫂子,你丈夫怎么还不走?”商人的妻子告诉丈夫已走,朋友却说她丈夫一直没有去找他。不久,发现了商人被害的尸体。那朋友作为嫌疑犯被押到公堂上。他再三声明那天晚上没看见商人。包公立即指出他在说谎,并且断定是那朋友作的案。他到门口叫:“嫂子,你丈夫怎么还不走?”而不是叫商人的名字,可见他知道商人此刻已不在家。那晚上他既然未见过商人,怎么知道他不在家呢?
运用逻辑推理对发现他人言语中的虚伪、揭穿他人的谎言大有用处。有人向发明家爱迪生吹嘘:“我已经发明了一种能溶解各种物质的液体,咱们合资办厂吧。”爱迪生立即指出对方的胡言:“请问这种溶剂用什么东西装呢?”骗子言辞的自相矛盾于是昭然若揭。某传教士说:“上帝是万能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有一个聪明的青年问:“上帝能否造出一块自己举不起的石头吗?”传教士张口结舌:回答能造出吧,但怎么能说上帝举不起一块石头;答不能造出吧,难道上帝不是万能的吗?那位青年巧妙地用“两难推论”证明了“上帝是万能的”是一句流传了千古的谎言。
在某些娱乐类的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也可以就一些有关谎言的话题进行提问或现场推理,虽然不一定非要逻辑缜密、态度严肃,但是这种略带游戏性质的推理谈话既可以增强节目的丰富性,也可以增加趣味性,例如在网络视频节目《绝对蜜秘》007期中,主持人李艾与几位女性嘉宾一起讨论如何拆穿男人谎言时的对话:
主持人(李艾):接下来我们进行的这个环节叫做说谎心理大揭秘。第一个谎言叫做当然,亲爱的,那件衣服看上去不错。就是很多男人陪女人逛街的时候,其实他根本心思没有在女孩的试衣服的事情上。随便看了一眼,对对,亲爱的,这件衣服不错。你觉得撒谎的原因是什么?
刘明:这是处于对于女人需要的考虑。有两个考虑,第一是每一件衣服都去试,那这是很累的。第二是你一定要给我一点意见。第三,我们知道女人也不看重我们男人的意见。
主持人:你不看重吗?
李晶:我看重。但是我每当听到这样的声音的时候,我就知道,哎哟,你就让我赶紧回家吧,这件衣服不错,我就赶紧选一件回家吧。
主持人:实际上如果是这样的谎言,你会很生气吗?
李晶:不会了。
刘明:这里面有一个选择问题了,到底男人说这件衣服很不错,你能接受,还是说我现在很累,需要回家。哪个更容易被接受?
李晶:从我的角度来说,男人不爱逛就不爱了,这件衣服不错,就赶紧买单。
主持人:我心里想,如果是这样的谎言,特别是你刚才说的两种选择,我宁可说这件衣服不错的。最起码他心里头虽然不爱逛街,但是还是愿意来,所以我觉得这样的谎言无伤大雅了,也是在乎女人的感受。所以女人碰上这样的谎言的时候,也是明白,接下来我还是赶紧陪他回家吧。第二,我觉得他还是爱我的,体贴我的。所以这样的谎言还是可以的。
五、设下圈套
任何谎言都不可能无懈可击,在以上几种方法均无明显的效果时,主持人不妨主动出击,略施计谋,设下圈套,使说谎者猝不及防,最终真相大白。
在某起工厂失火案件发生后,电视台前去采访相关负责人,在这场悲剧中,有10个女工被烧死。在采访中,一个侥幸逃生的女工指控厂方管理人员下令不许打开出口,以至女工们惨死。栏目制作组成员听后个个义愤填膺,要求调查厂方责任,并准备协助女工起诉工厂,使工厂支付巨额赔款。由于她是惟一的见证人,厂方提不出反驳的证据。但在随后的调查中记者发现,这位女工平时不善言辞,何以十多天后突然变得口惹悬河?肯定有鬼。于是,电视记者用同情的口气对那位女工说:“请把你说的再讲一遍。”女工逐字逐句地重复了一遍后,记者接着问:“为了让大家对关键的问题听得更清楚,麻烦你再重复一遍。”当重复第三遍后,记者问:“你没有漏掉一个字吗?”女工思索了一会儿说:“是啊,先生,我说漏了一个字。”“那么,再把故事说一遍,别忘了把漏掉的字加进去。”记者说,女工照办了。而这时所有人都已经明白,这个女工是由他人在幕后策划,教她背熟了那段证词后去电视上“表演”的。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多加防范,任何说谎者在我们面前都无可奈何。 尤其是新闻类主持人在外出采访或录制节目期间,一定要调查清楚事实真相,明白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避免在无意中制作出可信度不高的新闻节目,从而使栏目和自身的公众形象受到毁灭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