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变形重复”的手段,首先要求主持人的理解、概括能力强。因为从重复的内容上看,既然是重复,就应该准确反映原句的意图,所以“重复”的核心是对原句要点的迅速而准确的理解和概括。其次,它要求主持人有灵活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因为从形式上看,高质量的重复绝非“原封不动”,而应有所创造,语言形式丰富、得当。如崔永元几乎每次在节目结束之前都请嘉宾每人用一句简短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他随即变换方式予以重复,虽然他有时也难免“简单重复”,但我们从他的一些重复技巧中还是可以寻到规律的,对于运用“重复”技巧来强调要点,是有启发的。
1.句式的变化
嘉宾1:孩子没有在生活中的摸爬滚打,他就不会有一双强壮的腿。
崔永元:孩子关心别人是从生活中学到的。(复句变单句,条件句变判断句,形象的比喻变理性的概括,既简短又与前句互相映衬)
嘉宾2:21世纪的主题是学会关心。因此,家长在教孩子学会关心上多用一份心思,将会得到最高的收获,将获得世纪的承认。
崔永元:关心是21世纪的主题,大家应该重视。(偏正复句变联合复句,因果句变展开句,使前句语意浓缩,重点凸现)
嘉宾3:从我做起,像我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我要继续努力,这样才能确实影响孩子。
崔永元:每个家长都应该注意言传身教。(长句变短句,较为啰唆的口语变警句,观点明确了)
嘉宾4: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学会关心中成人、成材!
崔永元:孩子们学会关心才会成人、成材。(祈使句变为条件句,语气更坚定、更强烈)
2.语体风格的变化
嘉宾1:要想让孩子们不说谎,首先我们大人先别撒谎。
崔永元:家长是孩子的老师。(除假设句变判断句外,变微观论事为宏观说理,与前句成因果关系相连)
嘉宾2:要想有一颗安宁的心,那你就别撒谎。
崔永元:撒谎会使自己心乱。(书面语风格变口语风格,雅变谐趣,与原句相映成趣)
嘉宾3:一个充斥着谎言的民族和社会是不会有前途的。
崔永元:谎言会危害社会。(否定句变肯定句,一正一反共同说明一个道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坦诚的。“君子坦荡荡”。(白话变文言,文白相见,互为映照)
又如《打工在北京》里的一例变形重复:
嘉宾:北京有一句老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希望北京的林子更大更多。
崔永元:杨先生说,希望北京作为一个城市,繁花似锦,百鸟争鸣。(俗语变书面语,一谐一庄,趣味盎然)
3.不拘一格的变形
嘉宾1:两块磁铁在它们有适度距离的时候,就能有强烈的吸引,但是在它们的距离过于拉大的时候,吸引其中的将是第三块磁铁。
崔永元:人的关系要像磁铁一样,保持一定距离。(浓缩原句语意)
嘉宾2:隐私只不过是那种说不清,而且是越说越不清的东西而已。
崔永元:有没有秘密,先弄明白什么是秘密(对原句做引申)。
嘉宾3:希望在座的没结婚的朋友和国内、国外已经结婚的朋友,如果为爱而结合的话,那就请按自己的旋律去生活。
崔永元:国内外朋友都应该选择一个自己的旋律
(省略附加成分,长句变短句)。
嘉宾4:财色好比两道墙,夫妻都在里边藏,只要能够跳过去,保证地久天又长。
崔永元: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未必是黑马先生(嘉宾2)策划的新歌谣有道理,其实老歌谣里道理也不少(这里没有再用重复手法,而是跳出具体的语意,以开玩笑的方式表示赞同的意见,而这个玩笑又符合场上人物关系和嘉宾的身份特点)。
提问与插话
一、 提问
曾经有这样一个外国故事。有一天,一位教士在教堂内做礼拜的时候,忽然烟瘾犯了,他问上帝:“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结果,遭到了上帝的斥责。其后,又有一位教士也犯了烟瘾,他却换了一个问法:“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帝竟莞尔一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可见,问话需要技巧。同样的要求用不同的语言提出,收到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精妙的提问可以使你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利益,帮助你了解受众的需要和追求,从而达到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促成节目的成功。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提问呢?
A提问要看对象
提问应因人而异,即要从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性格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出发,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与技巧。如对高龄老人,就不宜问:“你几岁了?”而应问:“您高龄?”“您高寿?”如对一位正感流年似水、老之将至的女士提出一个看似很平常的问题:“您今年多大年龄?”尽管你毫无恶意,也定会惹得她不快。其次,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提问寒暄方式。在我国,朋友、同事、邻居见了面习惯的问法是:“吃过饭了吗?”“忙着上哪儿去呀?”对方听了会感到亲切友好。但是同样的问题,对英、美等外国人来说,他们就会误解或产生不快。问他吃过没有,他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问他上哪儿去,他则认为你在干预他的私事。再次,提问要根据对方的知识水平。
例如,有一位记者去一家机床厂访问一个曾去过埃及的工人,想请他谈谈埃及人民怎样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这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根本不理解记者的意思,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后来,这名记者换了个问题:“埃及人对英国人怎么样?”这下子对方明白了,话匣子一打开便滔滔不绝地说起来,那名记者也获得了自己需要的材料。
B提问要把握时机
提问要掌握最佳时机,发问的效果才好。两个过去很要好的朋友都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遇了,互相询问:“你们单位待遇怎样?你工资多高?谈恋爱了吗?”显得既亲热自然,又在情理之中。但是,如果一位姑娘在电台或电视访谈节目中与主持人刚刚寒暄过,沉默了一会儿,姑娘忽然抬头问主持人:“你谈过恋爱吗?工作轻松吗?收入多少?”其结局就可想而知了。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都喜欢问一问:“吃了吗?”如果这话用在吃饭时间前后,倒也无妨,但如果下午3点钟左右在某期直播访谈节目也问这么一句,就难免让人感到有点莫名其妙。
C提问要讲究技巧
要使提问获得较佳的效果,除了看准对象,把握时机之外,提问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能否得到满意的答复。下面是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提问技巧。
1.率直提问
直接抓住对方的某一要害问题,开门见山地提问,以置对方于被动地位。这便是率直提问。
率直提问的关键是要抓住对方话语的实质或漏洞,直接提问,因而提问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一次发问,也可以连续发问,还可以排比句逼问。
由于率直提问直逼问题的核心,使对方直接暴露于提问者的面前,从而不得不直接回答问题,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提问方法。
2.矛盾发问
当主持人意识到对方的观点或某一句话里往往隐含着自相矛盾,而自己又难以用陈述的语气挑明。此时,主持人便可借助于提出一个问题,使对方的自相矛盾处明显暴露,置对方于被动地位。这就是矛盾发问。例如,在某期反映社会问题的新闻类节目中,一位主持人随记者一起采访某农村的一位鞋商,这位鞋商趁乡运动会期间推销其所谓的新式球鞋,并吹嘘道:“谁买了我的球鞋,谁就能跑第一名。”此时,主持人问道:“如果有两个跑100米的人买了你的球鞋,谁能得第一名呢?”鞋商无言以对。
3.诱入提问
诱入提问是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来使对方落人自己设计的圈套,从而迫使对方承认或否认某种言行,达到己方的目的。
诱入提问的要点是:根据对方的特点和讨论的问题,设计一个提问,使对方的回答陷入一种困境或被动地位,此时主持人再根据对方的回答进行评价或批驳,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4.明知故问
对答案明确的问题或已知的事实,故意提出来问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方法就是明知故问。
在明知故问过程中,所提问题的答案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明知故问的目的,可以是故意刁难对方,也可以是引导对方进一步思考问题,还可以是为了说服对方。
有一则访谈实例很好地解释了明知故问术在引导对方中的妙用。2007年中央电视台《文化访谈录》节目邀请了包括于丹、姜昆、马未都等在内的众多文化名人共同回顾2007年的文化热点事件和人物。当与几位导演谈到春节联欢晚会的内容时,主持人这样引导出话题:
主持人:不过今年任导说艺术作品往往反映只是所处时代的风貌,这从春晚体现更明显,一年当中老百姓想什么,他们期待看到什么,在每年晚上年夜饭,春晚搭的年夜饭上面就得给人们端上来。陈临春(导演):每年的春晚成为一个晴雨表,每年文艺创作的晴雨表,今年小品创作明显比往年来说繁荣一点,但还有很多种种困难,比如作者的流失,包括演员档期繁忙,但相对来说有一种鼓劲,创作现实主义的小品,这个我觉得在今年的春晚里面非常明显。包括电视剧,咱们刚才说到电视剧,今年也是侧重比较真,首先是真,符合生活的真实性,这一点在今年的春晚里面非常明显。而且大家是不约而同,不是我们一定要大家按照某一种原则,大家不约而同都选择生活中非常真实的题材,非常真实,贴近生活的真实,在今年的小品创作里面非常明显。主持人:陈导,能不能透露点什么,也是口风很紧。
王黎光:我说点细节,春晚真的很不好弄,从某种角度来讲,春晚的收视率高,说明我们的文化,包括我们的生活水平也都在提高。因为大家一年下来,主要有坐下来的心情,像总结一年的生活一样,把看春晚作为一种享受来欣赏,甚至娱乐,把很多因素都放在里面。
主持人:我是明知故问,还得问问陈导,春晚难搞,难在什么地方?
陈临春:任老师都是春晚的老创造者,实际上春晚是怎么回事,经过二十多年,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模式,这个模式必须要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上到七八十岁,包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一辈子,这些人文化需求,还得满足现在80后,年轻人这一代人的需要,不能说一台晚会就满足一部分人,说就满足老年人不行,说就满足年轻人也不行,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都得牺牲一点,让所有人不是特别满意,我才能满意,让所有人都满意,我只能让一部分人满意,其他人一定是排斥,因为文化的断层。
5.两难设问
错误的言行总是有懈可击,自相矛盾是其最突出的弱点。利用对方观点或行为的矛盾之处,通过设问使其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这就是两难设问。
两难设问的逻辑基础是二难推理。二难推理由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一个有两个选言支的选言判断为前提,并根据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而推演。它是论辩中常用的一种逻辑形式。因为通过做小前提那个选言判断列举出的两种可能情况引申出对方难以接受的结论,可使对方陷于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两难设问也可达到这样的目的。其运用要点是:向对方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回答包含正反两种选择,但对方无论作出何种选择,结果都是其难以接受的。
例如,在主持人选拔或竞赛类的电视节目中,评委会模拟电视台面试现场对参赛选手进行提问,有时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你刚刚毕业进入主持人行业时,你可能会在节目组面对许多微不足道而繁琐的工作,你对这种琐碎的工作是喜欢还是讨厌,为什么?”
这就是个典型的两难设问,如果参赛选手立刻回答说喜欢,那么似乎有悖现在知识青年的实际心理,显得不够真诚;若回答讨厌,那么又可能给评委造成负面印象,即此人不够勤奋,好高骛远,不够踏实等。其实评委出这个题目不是真的要为难选手,而是想从中了解到选手对于工作态度的认识。 我们不妨这样回答:“琐碎的事情在绝大多数工作中都是不可避免的,主持人这一行业也不例外,离开校园并不意味着我的主持水平已经无需提高了,恰恰相反,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使我得到锻炼和成长,如果我的工作中有琐碎事情需要做,我会尽量克服烦躁情绪,认真、细致地把它做好。”
D提问态度要谦虚
问话既是希望对方回答,就一定要注意态度。从态度上来说,最忌的是质问。如一位嘉宾说:“昨天是今年以来最酷热的一天了。”某些不懂得场景应对技巧的主持人可能会质问说:“你怎么会知道?”其实,对方可能说错了,但何必先给他一个难堪的质问呢?质问往往出于突然,被问的人会被弄得不知所措,脾气不好的还会恼羞成怒。另外,要避免对某些问题的提问。如西方人很忌问收入,西方女士很忌问年纪。有些纯粹私人的隐私,也要注意避讳。如你知道一位30多岁的女子未结婚,就千万不能问她原因何在,除非你有特殊的工作需要或者是和她很熟悉的亲友。
问话是一门艺术,问得好,才可能得到圆满的答案,才能达到真正的问话目的,进行成功的交谈。
E提问要注意方式
能否选择到符合内容和对象需要的最恰当的提问方式和方法,同样也会关系到对话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