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专栏节目中这一类衔接语的运用。比如,上海东方电视台《海外博览》163期中的一段衔接语:
发明和创造有时是两个意思相通的词,今天我们将介绍一位有史以来最有创意,让我说是最有发明才能的人物。他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在研究音乐、绘画时,他的大半生都在探索植物学、解剖学、光学、数学和航空学的未来。他就是生活在15世纪的达?芬奇。
话语不多,但介绍中蕴含着对下一个栏目节目主人公达?芬奇的评价;话语不多,但一下子就对这位人物确立了应有的定位,受众自然会怀着敬仰的心理去欣赏下一节目了。
五、闲侃漫聊
闲侃漫聊即节目主持人通过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然后突然恰到好处地引出下一个节目。这种方式常常语言诙谐、机敏,充满着意趣,能营造节目气氛。
在《百家讲坛?柴静解读于丹》的节目里,一位观众质疑于丹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解释,于丹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在她们有了比较充分的沟通后,柴静接过来平静地说:
孔子是语录体,所以可能更多是一种经验而不是逻辑。那男人可以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也许女人可以回一句“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所以很多话是大家聊的时候,私生活中的俏皮话,然而千古下来在流传的时候,就完全靠自己的心性去揣摩了。
柴静的话不失幽默和智慧,也蕴含了深刻的生活感悟,反映了她日常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这段话对话题的平稳过渡起到了润滑和修饰的作用。
有个人的智慧语录,也有两人的精彩交流,下面是陈伟鸿的一段衔接语:
叶莺:您看,您说的一点儿都不错,其实就是一个浪推着一个浪往前走的。
陈伟鸿:就是机会选择了你,而不是你在选择机会,但往往是我们在选择机会的时候,会有一些痛苦,而当机会选择我们的时候,是不是痛苦就少一些。
叶莺:没有痛苦。
陈伟鸿:没有痛苦,有没有人,现场有没有人曾经在选择面前遭遇过痛苦的?
把你的痛苦告诉我。好,请现场观众朋友继续提问这位小姐。
这段聊天对话式的衔接语,深刻而不做作,与上一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处。陈伟鸿说这一段话时就像跟老朋友茶余饭后聊天似的,态度极为诚恳,不仅对叶莺的话予以了理解和总结,而且很好地将话题抛给下一个观众。
打断与重复
一、打断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中为有效地控制话题走向,为了使节目内容更加集中和深入,通常在现场嘉宾谈话中或听众电话交谈中采用打断和重复的手法来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
日常交谈中如果说话中途被人打断,会觉得对方不懂礼貌、不尊重人,心里很不舒服,这是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所以,有教养的人在友好的交谈中尽量不去打断别人的谈话。但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由于广播电视节目,尤其是直播节目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有既定的主题。如果参与嘉宾或热线听众的谈话水平不一,有的简洁明了;有的拖泥带水;有的条分缕析;有的语无伦次;就不能使节目有效地进行下去。更何况个别不健康、不正确的观点可能会在讨论中冒出来,因此,为了把握谈话节目的正确导向,为了使议论集中和深入,为了给更多的人发言机会,主持人在必要时还必须“打断”某些发言。不过,主持人在“打断”时一定要谨慎从事,注意礼貌,选择时机,同时要灵活巧妙,注意方法。要避免引起发言者的不快,避免参与者对主持人的误解,避免影响大家的积极性和谈话氛围。
中国传媒大学吴郁教授在其著作《主持人的语言艺术》一书中归纳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情况下打断对方谈话的技巧。
A拉回话题
对跑题,要及时发现,以提出新问题的方法把对方的谈话拉回到既定的话题范围中来。
如在《小崔说事》的《婚姻离合器》节目中,主持人崔永元预感到嘉宾卢秀英有可能继续在无关话题上进行发挥,他立即果断、谦和地提出了一个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把握住了话题的方向和范围:
卢秀英:这是郊区的,还是我当姑娘的时候,邻居家的一个孙女,打起来了, 就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老太太没给我多少东西,就要,自私自利,打起来。这个媳妇也挺厉害,把玻璃全砸了,这胳膊流血流得像血葫芦似的,来找我了:卢姨,打起来了,怎么怎么。去了到那儿一看,老太太一看我来了,先给我做饭,吃完饭以后,坐在炕头上。处理这些问题,得先听,不能一上来“哇啦哇啦”先讲。讲吧,你们,一人发一些手纸,哭吧,哭够了讲够了我再说话。儿媳妇去找的我,她老婆婆、老公公毕竟是老人,老人得给点面子,我就让他们尽情地讲,婆说婆的理,公说公的理。
这个小丫头叫小王,我说小王啊,你看看你——我就开始在她身上下工夫,你哪个地方是缺点,哪个地方做的是不对的地方,我使劲地说,扒皮扒脸地说她,扒得就剩个裤衩。这老公公、老婆婆一看,可出来一个敢说话的了,乐坏了。他们之间说完了,哭完了之后,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一半了。老婆婆和媳妇打架的时候,可希望找个人在中间,倾听,倒苦水,倒够了就好解决了,省不少事,就这么地劝到半夜两点半。首先得让他们说,到时候我得起来,要上厕所。农村路特别黑,我还近视眼,我说你们谁陪我去,老太太说,我跟你俩去。我说你快跟我去,你不跟我去,像鬼子进村,摔倒了怎么办,道太黑了。出去我就说,大姨啊,儿媳妇得拿她当女儿带,你想这是你女儿,你怎么办,是不是。她就说,就你敢说这话,咱们都不敢说啊……
主持人(崔永元):我打断您一下,您这是故意设计的吗?就是要有单独跟她说话的机会。
又如央视《相约夕阳红》的《敬老车的故事》这一期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有这样一段对话:
主持人(陈志峰):我问你个问题,就是你挂上牌子以后,交通警是不是特别关照你们?
赵继全:不会。
主持人:违章了,一看是“敬老车”,那过去吧。
赵继全:不会,不会。我跑不着钱的时候也会违章,真的会违章,为什么呢……
主持人:就是说你过去也经常违章。这说的是过去啊!
赵继全:违章是有,不是经常的。
B垫话截说
对不得要领的或偏离主题的言论,主持人要用垫话的方式,从理解对方和助其一臂之力的角度,剪短截说。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2002年2月24日播出对2001年度经济人物马蔚华进行访谈:
主持人:大家问了这么多问题,我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您谈了这么多服务,其实服务意识是一个市场意识。我注意到您的简历,有两次恰恰就是在计划部门工作,一次是在辽宁省计委当副处长,还有一次到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计划司做副司长。您这个观念是不是有很大的转变,才到今天这个样子?
……
主持人:说了千头万绪,我还是想回到刚才我们打的这个比喻。那么五年的时间,因为WTO五年之后,您指导外资进入中国的角逐程度应该是不一样的。那么如果是一个计算器的话,这个计算器能变成计算机吗?
C幽默“截流”
当发言人的观点在同一层次的展开较多而推进较慢时,主持人用幽默方式“截流”,以调整其节奏。
某位长期在荧幕上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受邀参加一所大学举办的校园艺术节。在闭幕的晚会上,大家强烈要求这位演员登台表演。于是,这位演员就模仿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在台上即兴演出。可能是因为观众的热情使演员过于投入,完全沉浸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以致没有注意到演出的时间过长,部分观众开始喝倒彩表达不满。这个时候主持人及时出面控制场面,他迅速走到台前,模仿毛主席说话的语气讲道:恩来同志,你今天工作太累了,你要为我们保重身体啊,现在你还是下去休息一下吧。
闻听此言,台下的观众纷纷报之以会心的笑声和掌声,台上的演员也乘机体面地结束了演出。
D“改道引流”
对意思已表达清楚的健谈者,主持人要适时“截流”、“改道”,把“渠水”引到“另一块田”里。
如在某访谈栏目中,当嘉宾以排比句不断发挥时,主持人概括了他的发言,巧借他的话头,把“球”传给了另一位嘉宾,这种打断不会伤及被打断者的面子:
嘉宾:……那么女儿就会发现,我周围有好多需要关心的。除了关心自己的学习以外,还应该关心妈妈的身体怎么样;关心我们家的经济状况怎么样;关心我周围的邻居怎么样;关心我们北京的地下水怎么样;关心臭氧层发生什么变化了……(被打断)
主持人:您一连串地说了这么多个“关心”,胡教授(转向另一位嘉宾),在孩子当中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想法:现在我们把学习搞好,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关心,我们不用去关心臭氧层什么的?
E果断打断
遇有偏激情绪、片面观点等棘手问题时,必须果断处置,有理、有力、有节地打断。
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在电视谈话节目中出现,而在广播热线谈话节目里,虽有导播把关,但完全杜绝“不测”的发生仍需方方面面的努力。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主持人应及时切断电话,继而表明自己的态度,最好不就事论事,而是从大处着眼,说明看问题应持有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便从根本上澄清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只要不是恶意攻击,还可以用“这是你在自己的眼界内看到的情况,未免片面,我们再来听听别人的意见”等委婉而不失原则、软中有硬的方法拒绝纠缠,转移话题,保持航向。
二、重 复
主持人在话题的衔接转换中经常通过“重复”的手法来突出重点,“放大”正确的观点或论据,从而把握控制话题走向、层次的主动权。“重复”是借用现场捕捉的来自群众的话语,它既表达了主持人的倾向,又不会给人强加于人的感觉。吴郁教授对主持人主持语言的重复手法分成以下三类:
A强调性重复
在《鸟与我们》的讨论中,当嘉宾、科普作家唐锡阳说到捕鸟对鸟类的危害时,崔永元做了强调性重复。
唐锡阳:我看到有些自行车,一个车上挂三四个笼子。我的一个邻居的一辆平板车上挂了19个鸟笼子。养鸟养到这么邪乎的程度,当然会刺激鸟市的发展。李先生(鸟类养殖专家)大概知道,从捕鸟到用笼子运到城市来卖,成活1只就必须以死掉20到30只为代价。当然死亡的原因很多……
主持人:大家听见了把?1只鸟捉到城里来,就会有20只到30只它的同伴要死亡。(对一观众)您对这样的事怎么看呢?
B归纳性重复
主持人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依序不断地重复说话人的发言要点,以加深受众的印象。如《热爱生命》是一次与抗癌明星的对话,崔永元的提问、插话与以往不同,多是设身处地地做心与心的交流,并着意以“请教”的口吻重复他们的经验体会,使他们那种乐观向上的人格力量得以光大:
主持人:于先生(嘉宾),您的儿子是什么时候知道您得病的消息呢?
于大元:那是我还没做手术之前,那时他才13岁,听我同病房的病友说的,他没告诉我,也没告诉他妈妈。
主持人:您那时是不是欣慰地发现,您的孩子突然长大了,懂事了?
于大元:确实是他成熟了,话也少了。最使我感动的是我儿子在我做完手术后,他给我打了一盆水递过来说:“爸爸,我给您洗洗脚吧。”(掌声)
主持人: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大屏幕载歌载舞的场面)我想如果不介绍的话,大家很难想象这是一群癌症患者。他们多么乐观开朗啊!(对于大元)请问,患者刚刚来到抗癌乐园的时候,都非常乐观吗?
于大元:不,有的连哭都不知怎么哭啊。
主持人:是不是当他们刚来到抗癌组织的时候,第一要求就是要他们学会乐观?
于大元:主要内容是病友们互相交谈,互相激励。
主持人:也就是说,既要化疗,也要“话疗”?
观众:我觉得和大家在一起,能多活一天,就能生活得好,就能对社会有意义,这样我心中就无愧了。
主持人:就是说每活一天;都要把它的质量提高。
孙云彩:现在我已经不上课了,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北京抗癌乐园之中,积极参与抗癌之中的各种活动。
主持人:实际上还在上课,只不过换了一个课堂……
C变形重复
实际上所有的“重复”,都应力求避免“原封不动”、“鹏鹉学舌”式的简单重复。所谓“变形重复”,或变丰繁为简约;或变铺展为浓缩;或变严肃为轻松;或变庄重为调侃;或变书面语为口语。总之,要有所变化;有所创造;换个角度;换个说法;换种风格。这样不仅有助于对原句的理解,而且由于“变形”产生了新的刺激,因而加深了印象,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强化认识的目的。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也说:“重复一个论点(最好是有某些变化)有助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