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是一部巨型类书。所谓类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工具书性质的图书,它的编制方法是按类别汇编群书,也就是将当时能收集到的所有书中的内容拆散,重新按所分类别或者主题进行编排,以便能更迅捷地查找到所需内容。一般情况下,现在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三国时期由魏文帝曹丕主持编撰的《皇览》是我国类书之祖。类书与丛书不同,丛书要保持原书的完整性,要把各部书完整地收入,不可分割。类书则是要摘取各书中的词句和段落,按类别编排。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对原文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是不作改动的。类书一般都包罗百科、分门别类。好的类书要求分类体系严密,资料网罗丰富,摘引的词句篇段应严格依照原文,各条引文应明确指出是出自何书何卷何篇。类书的功用很多,它包罗万象,而又以摘取古书原文见长,并按类别编排,这些都为人们查找各方面史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还可以帮助人们查找辞藻,找出诗歌的典故出处;另外类书还可以帮助现代学者校勘、考订古书。我国古代的类书主要有唐代虞世南的《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欧阳询的《艺文类聚》一百卷,魏征的《群书治要》五十卷;北宋李昉等人所编的《太平御览》以及王钦若等人所编的《册府元龟》各一千卷,南宋章如愚撰的《山堂考索》二百一十二卷,王应麟撰《玉海》二百零四卷,此四书被称为“宋代四大类书”。直到明代的《永乐大典》达到了编制类书的一个高峰。然而,这些书在分类整合方面都或多或少有凌乱的弊端。而《集成》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大类书,可以说,它把类书的所有优点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来这样一部篇幅庞大、囊括群书的工具书,如果编排不好可能会给读者带来查检上的困扰,而《集成》却因为其谨严合理、分类详细的编排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明代编写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编写的《佩文韵府》都是按一定的韵目编排的,并非严格地按内容编排,这样致使全书前后割裂,总体看来系统性很弱,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大多较为凌乱。《集成》一书在编排体例上借鉴和继承了以前这些类书“以类聚事”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以前类书大都是两级分类(部、类或是部、门),而《集成》在二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级,采用了三级类目的形式:汇编、典和部。即全书分为《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和《经济汇编》六大汇编,这六大汇编为一级类目,是整部《集成》的纲;六大汇编下面又设了“典”这个二级目录,“典”初名为“志”,后来蒋廷锡等人奉御命改为“典”,全书共计《乾象典》《岁功典》《历法典》《庶征典》《坤舆典》《职方典》《山川典》《边裔典》《皇极典》《宫闱典》《官常典》《家范典》《交谊典》《氏族典》《人事典》《闺媛典》《艺术典》《神异典》《禽虫典》《草木典》《经籍典》《学行典》《文学典》《字学典》《选举典》《铨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和《考工典》三十二典,这三十二典将会在《集成》的内容中对其进行一一介绍;在三十二典之下又分设了六千一百零九部作为三级目录。六大汇编各自所包括的内容分别是天(历象汇编)、地(方舆汇编)、人(明伦汇编)、物(博物汇编)、学术(理学汇编)、政治经济(经济汇编)。关于这六大内容前后顺序的安排,陈梦雷在《凡例》中说:“法莫大乎天地,故汇编首《历象》而继《方舆》;乾坤定而成位,其间者人也,故《明伦》次之;三才既立,庶类繁生,故次《博物》;裁成参赞,则圣功王道已出,次《理学》《经济》而是书备也。”雍正《御制序》也有和编者内容差不多的叙述,文中写道:“始之以历象,观天文也;次之以方舆,察地理也;次之以明伦,立人格也;又次之以博物、理学、经济,则格物致知,诚意子心,治国平天下之道,咸具于是矣。”万物之中天地在先,而人其次,这是编者确定六大汇编的核心指导思想。陈梦雷的天地在先、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具有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其对世界观的基本看法应该是正确的,由此而形成的编辑《集成》的思想在当时也是较为先进的。
在第三大类目“部”的下面,编者陈梦雷又按照所搜集到的材料性质更加仔细地将其分为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十部分。但是在这六千一百零九部里并不是每一部里面这十个分类都是齐全的,如果编者在某一部里面没有找到关于某一方面的资料,那么就不会再设那一部分。但一般情况下,每部之下都会有“汇考”“总论”“艺文”“纪事”“杂录”和“外编”这六个部分。下面将每部下列出的这十个部分及其所收录的范围和作用列于其下:(1)汇考,编者认为“纪事之大者入于汇考”,因此汇考所收录的都是一部中的大事件。记录大事件的主要方法是摘录各个朝代的史书,如我们最熟悉的“二十一史”。对于有年月可考的朝代大事,陈梦雷主要是依照编年体的形式记录该事件;而对于一些无年月可考的大事,编者则是按照先经史后子集的顺序辑录该方面的材料,并引用古书考证该事。(2)总论,所谓总论就是总汇经史子集等古籍对该部的评论。如《史记部总论》,就将关于《史记》自问世以来的重要评论,差不多都汇集到了一起,为使用者查阅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3)艺文,主要是收录了关于该部的诗词歌赋。摘录的标准主要是:以辞藻为主,即使议论有所偏颇,但只要辞藻华丽,也会录入艺文中。如果关于该部的诗词歌赋比较多,那么就会择优而选;如果篇章比较少就不再分优劣,全部录入。一般情况下是隋唐以前的比较详细,而唐宋以后的较为简略。其实除了对诗词歌赋的收取之外,大多数还收取了史书对该部的赞论以及一些人的感慨之作。(4)纪事,主要收录的是除“汇考”所记的大事以外,所涉及到的关于该部的具体琐细,都是有可取之处的资料。按照时代顺序,正史记录的在前,稗史子集记录的附着于后。大体上是对“汇考”和“总论”的补充。(5)杂录,主要是一些驳杂的论述。如有些文字,虽是出自名家之手,但并不是专门论及此事,只是偶尔提到,就会录入“杂录”。“杂录”是对“艺文”的补充。也就是说“纪事”偏重于对“事”的记载,是用史实说话;而“杂录”则偏重于“言”,多取于史传和笔记的琐言。(6)外编,主要是收录关于该部的一些荒唐难信的言语之辞。(7)图,主要是有关该部的绘图。如星宿图、疆域图、山势图、禽兽图、草木图、器皿图等的绘制。(8)表是有关该部的列表。如星座、宫度、纪元等没有表就很难详细列出来。表大多用于星宿纪元。(9)选句,即是摘录有关该部的名句佳对,多是后来的典故。(10)列传,主要是从古籍中(以史书、地方志为主)辑录有关人物的传记资料,主要在宫闱、官常、氏族、闺媛、艺术、神异、文学和字学等典籍中。如大小名臣列传一百四十二卷,名流名家列传一百九十一卷,著名妇女列传三百一十三卷,尤其是一些史书中遗漏的人物,人们可以在此获得十分珍贵的资料。这样科学合理的、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安排,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次序井然的网络框架,从而具有了对古代文献的巨大容纳空间和整体排序能力。可以说《集成》的编纂者是吸收了以往类书编纂的一些优点,也摒弃了以往编写过程中的不足,扬长避短,有独创性地编著了《集成》的新体例。这样的安排既使全书体例严谨、分类详细,又不拘泥于旧制,增强了全书资料的系统性,而且条理分明,方便实用。
这十大部分的内容和前后次序的安排又体现了《集成》的编者在编纂此书时的另一特点,那就是事件与文章间隔出现,主次分列,因类制宜。正常情况下,《集成》的编纂者都是先列汇考总论,后列选句艺文,主次分列,事前文后。但编者又不完全拘泥于这一原则,如末尾附录的纪事、杂录、外编就突破了“事前文后”的惯例,“事”与“文”交错出现。每部的内容也并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有详有略,主次分明,而且每部下分列的这十个部分又不是完备的。如《氏族典》中下设了近六百个部,而这六百个部的姓氏仅存列传这一个部分,而在《星辰部》中,除了列传其余九个部分都是齐备的。这十个部分基本上是整部书体例的一个通例,但特殊的也会增加,如《易经部·外编》后增加了《易学别传》这一部分。这一原则又体现了《集成》编者在大体遵循原则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文与表、图并用则是《集成》体例的另一大特点。从我国现存最早的类书《北堂书钞》到我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明代的《永乐大典》,都没有配图。唯有《集成》一书开类书配图之先河。全书不仅有文有表,还配有千余幅的图,采用了文、表、图并用的形式。凡是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名山大川、器物用具、楼台阁榭等都有该事物的形状,尤其是书中关于星象图的绘制,更是惟妙惟肖,如《乾象典》的《天地总部汇考》收录了“十二重天图”“黄赤道二分二至图”“日轮远近分寒暑图”“二十四气日轮距赤道远近图”“月不正当日下不尽见食图”“北极出地四十度昼夜长短图”等二十三幅星象图,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全书共计列表四百五十二份,绘图六千二百六十四幅,而且“图绘精详,考订切当”,构图方法十分先进。如当时的《皇舆全览图》,连外国学者也承认“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要更好、更精确”。《集成》中图表的运用,从形式到内容,从数量到质量,都标新立异,进一步提高了《集成》一书的价值。
以往类书中所征引的文献大都只是简短的几句,而且对文献的出处也没标注得很清楚,而《集成》一书却不是这样,编者陈梦雷将所引用的资料一一标明所出书籍、篇章和作者等,十分注重征引文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集成》还十分注重收录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献,对于这类文献,不仅文字不作删节,而且连书中的示意图都一一描绘。尤其重视西方天文等科学技术,这是康熙时代的社会风尚,也是该书体例的另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