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0200000006

第6章 宦海沉浮(3)

苏轼主动请求出任地方官,终于获准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知州。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杭州。从他第一次任杭州通判到现在,已经十五六个年头过去了。此时的苏轼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为官风格,非常体恤人民,努力帮助百姓抗灾、减税、解决难题。他此次刚上任就遭遇水灾,导致早稻无法播种。水灾过去后又遇上旱灾,晚稻收成无望,百姓温饱已经成了大问题,用苏轼的话说:“民之艰食,无甚今岁。”苏轼马上接连上书朝廷减价出售常平米,以帮助灾民度过饥馑之年。水旱灾害过后,瘟疫又流行,苏轼连续奔走筹款,还拿出自己积攒的俸禄五十金,在杭州创立安乐病坊(相当于现在的医院),救治了千余人。他的政绩还表现在对杭州西湖的治理上。杭州西湖因久未疏浚,淤塞非常严重,苏轼在一首诗中曾说到“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西湖的淤塞,一方面影响人们观赏优美的湖光山色;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即失去了西湖对民生的利处。西湖上接运河,下临民田,有灌溉之利。于是苏轼上书朝廷请求疏浚西湖,他在《乞开西湖状》中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使杭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如果再不治理“更二十年,无西湖矣”。朝廷批准了苏轼的请求,他经实地调查,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治湖计划,先疏通湖底,再将葑泥堆积在里湖和外湖之间,并利用其筑起一道长堤,这样既避免了来回运送淤泥,筑起的长堤又利于交通。据说筑新堤时,苏轼每天都会到堤上巡视,如果遇上自己的饭菜未送到,他就和民工一同进食。所以,大家都说苏知州很有亲和力,没有官架子。新堤建好以后,人们在堤坝上种植了杨柳、芙蓉等花木,给西湖增添了不少韵味。西湖的疏浚成功,保证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元祐六年(1091年)继任知州林希在堤上立“苏公碑”,后人因此把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至今仍然是杭州的名胜之一,闻名中外。这里还有一个关于苏轼的小故事。据说在疏浚西湖的时候,百姓曾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下了猪肉,叫人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香嫩后,送给治湖的民工吃,于是大家都戏称这些猪肉为“东坡肉”。直到现在,“东坡肉”依然是一道名菜。苏轼这次在杭州任职的三年间,赢得了百姓的敬重,很有口碑。《宋史·苏轼传》中记载,杭州人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另外在杭州还建有苏文忠公祠专门祭祀苏轼。西湖孤山麓的四贤祠祭祀的“四贤”中也包括苏轼。

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奉朝廷诏令回京城再一次担任翰林学士。久经政治考验的苏轼并没有为此沾沾自喜,他担心新一轮的陷害会再此来到。所以他主动上书请辞,但是没有获准。果然不出苏轼所料,有人诬陷他为杭州灾民请求赈济是欺骗朝廷,还有人说苏轼为神宗之死而雀跃,曾写诗庆贺。无论是当年新党小人的陷害,还是如今旧党分子的诬陷,手段都极其相似。虽然最终苏轼并未获罪,但是他厌倦了这种尔虞我诈的日子,再次请求外调。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回朝两个月后,苏轼又自请外调出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苏轼又改任扬州知州。半年后,苏轼又奉命回朝,担任兵部尚书,兼为皇帝侍读。之后,又改为礼部尚书。作为皇帝侍读的苏轼,与哲宗皇帝相处得却不融洽,年龄渐长的皇帝,不愿听从苏轼的劝谏。苏轼是高太后器重的人,而哲宗正因高太后长期执政,内心愤愤不平。帝党与后党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苏轼不愿再介入争权是非,上书恳请让自己去守“重难边郡”。这期间,又有一场巨大的不幸降临到苏轼头上——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去世了。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十三日,苏轼任命为定州(今河北定县)知州。这是带有贬谪性质的任命。从此以后,连续的贬谪降临到苏轼的头上,他离自己的家乡越来越远了。

(五)颠沛流离巨星陨落

苏轼在接到担任定州知州的诏令后,就已经预感到未来的艰险。因为长期执掌实权的太皇太后高氏于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初三去世,亲政的哲宗因不满祖母高氏的长期执政,所以从亲政开始,就倾向新党,大批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官员都受到排挤,有的被贬谪,有的被罢免。苏轼虽然和司马光有分歧,但他毕竟反对变法,仍然属于旧党。高氏去世十天后,苏轼就接到了担任定州知州的命令。当年的十月,苏轼到达定州。

苏轼赴定州上任不久,在王安石主持变法时,因投机新法而受重用的章惇和吕惠卿重新被起用,朝廷任命章惇为资政殿学士,任命吕惠卿为中大夫。

定州属于古代中山国,是北邻契丹的军事重镇,但是边备十分松弛,用苏轼的话说就是“承平百年烽燧冷”,一个“冷”字生动地揭示了边防松弛的情景。苏轼下决心,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从整顿军纪开始。定州军纪松弛,秩序混乱,盗窃成风。例如有人在两年间持杖入库,盗卖公家杂物八百余件,价值二百多两银子,相关官员知晓情况后,却不闻不问。还有明出告示,召集军士和百姓聚众赌博的。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士兵纷纷逃亡,有的竟然聚为“盗贼”。苏轼经过细致调查后发现,这里的禁军大都很贫困,士兵赤身露体,饥寒交迫。士兵住的营房也大量塌坏,根本无法遮蔽风雨。而禁军的贫困,又源于各级不法官吏贪污成风。针对这种情况,苏轼一方面严厉惩处不法官员,另一方面积极改善禁军的生活条件,派人大力修缮禁军的营房,苏轼认为,“岂可身居大厦,而使士卒终年处于破屋之中,上漏下湿,不安其家?”(《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整顿军纪的同时,苏轼还着手增修弓箭社,壮大民兵队伍的力量。他认为保境安民的任务,不能都依赖政府军。宋代自“澶渊之盟”订立以来,百姓为了抵御边患和盗贼,自己组织了弓箭社,不论贫富贵贱,每户选一人,弓箭社一般都是“带弓而锄,佩剑而樵”,生产、守边两不误。每当军情紧急,便击鼓集合,一会儿就可以召集到千余人,弓箭社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威慑了敌人。苏轼认为应该扩大弓箭社的力量,他计划整编一支三万人的民兵武装,在物质上给予优待,使其更好地配合官军的边防工作,增强边防力量。他在《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中说:“弓箭社为边防要用,其势决不可废。”

正当苏轼为巩固北宋王朝的边防而大费脑筋时,他曾经的学生宋哲宗却以“讥斥先朝”的罪名把他贬到了偏远的英州。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苏轼南迁。苏轼在奔赴英州的途中,就担心会有“后命”,他在《与子孙发书》中说:“言者尚纷纷,英州之命,未保无改。”事实果然如此,他还未到英州,就又被贬为远宁节度副使(宋代,节度使是无权的虚衔),惠州安置。原来,哲宗亲政以后,任用章惇为相,依附章惇的虞策、来之邵都是坚决反对旧党的人物,对苏轼兄弟恨之入骨。所以苏轼还未到达英州,虞策认为“罪罚未当”,又降为正六品下的“充左承议郎”,再贬为建昌(今江西南城)军司马,惠州(广东惠阳)安置。苏轼只好把家小安置在阳羡(今江苏宜兴),独自与幼子苏过等人南下惠州。苏轼贬官惠州,一住又是几年,他深感“中原北望无归日”,就开始做长远打算。短短数月中,一贬再贬,政敌们试图将苏轼置之死地。此时的苏轼已经是年近六十的老翁,千里奔波,对其精神和身体都是很严重的伤害。即使这样,苏轼在惠州仍然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他运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所积累的知识,着重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广州百姓因多食用咸水,人们经常患有疫病。于是苏轼就向知州王敏仲建议,从二十里外的蒲涧山用竹筒将水引入城中。他还考虑到因路远日久,竹筒可能堵塞,便提议在每节竹筒上钻一小眼,“以验通塞”。惠州博罗香积寺溪水湍急,苏轼提出在这里设碓磨,用来磨粉舂米,减轻农民负担。他还多方研制医药,救死扶伤,深得当地百姓的敬重。

苏轼62岁时又被贬到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据说也是因为诗文。宋代的儋州,相当落后荒凉。苏轼在自己的文章中详细描绘了这里的生活状况:“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总之,这里几乎赤地一片,而且此地常年炎热潮湿。年过六旬的苏轼身体上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三子苏过在这荒岛上过的生活可以用“苦行僧”来形容。元符三年(1100年),年仅17岁的哲宗病死,因无后代,由弟弟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政局再一次发生变化。新皇帝宽赦了元祐旧臣,让贬谪在外的人逐渐内迁。这一年五月,苏轼奉命内迁濂州。他挥泪告别海南人民,七年的流放生涯让他百感交集。66岁的老人,居然没有被政敌折磨而死在岭南,还获得了北归的机会。这年的八月,苏轼又被改为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他再也不愿意卷入朝廷的政治斗争,只想挑一个清净的地方安度余生。本来,他打算和弟弟苏辙一起住在颖昌(今河南许昌),但是得知朝廷又开始排斥元祐旧党,便打定主意,留居常州。但是,多年的贬官、流放,恶劣的生活环境以及旅途的辛劳,使苏轼再也无法支撑下去。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一代文豪苏轼病逝于常州。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吾生不恶,死必不坠”。他死后,“吴越之民,相哭于市”,太学生还举行了仪式来缅怀他。

苏轼的一生,在政治上历经艰难坎坷,备受政敌的折磨。但是他始终热爱人民,始终尽力为人民谋福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虽然后人更多是因为他巨大的文学成就而将他铭记于心,然而,苏轼在政治上以天下为己任,兢兢业业为民谋福利的精神也同样值得我们敬重。

同类推荐
  • 茅盾的青少年时代

    茅盾的青少年时代

    青年茅盾的人生旅程,可以称得上是有声有色。亦文学亦政治,他都满腔热忱,也都有过精彩时刻。但在进入而立之年的时候,一茅盾的生活轨迹发生了一次很大的变化,他拉开了与政治的距离,专心进入文学创作领域。
  • 讲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讲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书分为旧学宗师、人文大家、科学巨擘三个部分,试图从宏观的背景、独特的视角、生动的场面,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如辜鸿铭的怪癖、吴宓的浪漫、刘文典的“名士”风度、黄侃的“狂狷”、章太炎的“疯”、胡适的优雅、鲁迅的启发、马寅初的激烈、马约翰的耐心、李叔同的多礼、熊十力的性情、冯友兰的拙扑、沈从文的天真、黎东方的生动、钱钟书的睥睨、雷海宗的磅礴、林语堂的幽默、郁达夫的无奈、华罗庚的谦逊、闻一多的尖锐、老舍的文采……
  • 大文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文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也是人类和自然界关系的再现。文学既可以揭示生活的本质,又可以体现人们的喜怒哀乐。人类如果没有文学,其生活就会枯燥无味。因此,伟大的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袁世凯发迹史

    袁世凯发迹史

    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事大党”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国王李熙派人奔赴清营求助,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袁世凯平定了朝鲜甲申政变有重大意义,打退了日本的渗透势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袁世凯也因这一事件受到李鸿章等人的重视,年仅26岁的他就被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本书通过史料,着重介绍了袁世凯是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低级文职小军官,几年时间成长为清政府在朝鲜的外交、商务总代理的全过程。
  • 胡适传

    胡适传

    胡适,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影响颇大的历史人物,他是新文化的战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思想历久而弥新,他的影响在海峡两岸十分深远。本书以史家之思、作家之笔为胡适立传,使读者对胡适的一生有深入的了解,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史传之有褒贬评赞,自古而然,也是史学工作者的职责。评论的关键,在于“出以公心,实事求是”八个字。须以传主行实为脉络肌肤,做到理由事生,浑然一体,不谀不诬,公允精当。笔者有志于此,对胡适一生的思想业绩,褒其所当褒,贬其所当贬,惟求按实而论,析理居正,作客观公允的评价……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李勣:与大佬们过招的日子

    李勣:与大佬们过招的日子

    茫茫乱世,英雄逐鹿。纷纷义族,几易其主。在名将如星河般的隋末唐初,为什么他能历事三朝,出将入相,屡经变故屹立不倒,最终成就不朽事功?
  • 古代鬼故事

    古代鬼故事

    历史上,人有妍丑善恶,生离死别,鬼也有嬉笑怒骂,悲欢聚合。中国的鬼怪,大多好玩、可爱、机智、诙谐,恶搞更是它们的拿手好戏!本书以幽默为主线,以开心为宗旨,采撷中华两千年的鬼怪故事精华,描绘幽冥世界的纷繁诡异,那些精彩绝伦的鬼事儿,错过了你一定会后悔!
  • 碧邪传说

    碧邪传说

    刀剑利刃,雪白轻盈,如她们的纤纤素手,睹之先是目眩,旋即失魂;风霜雨露,踏歌江湖,如她们的游离心事,揣之如晴如雨,如诗如画;夜色下,谁挽起剑花,那尘土竟飞扬了整个天涯。翩若流云,艳若桃花,芙蓉清傲,清露无痕……这是传说。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桐城派散文

    桐城派散文

    金开诚、刘永鑫编著的《桐城派散文》讲述了: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 ,是清代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始创于戴名世、方苞,经刘大槐发扬而影 响渐渐增大,到姚鼐时发展到了鼎盏时期。方苞、刘大槐、姚鼐被后人称为 “桐城三祖”。《桐城派散文》中桐城派的发展几乎与清王朝的国运相始终 ,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彻底消亡,时间跨度前后共二百多年, 桐城派的影响之久、流播之广、声势之显赫,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 史上都是罕见的。
  • 山西戏曲名角

    山西戏曲名角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九世鬼缘

    九世鬼缘

    孙昭:原是天界第一武神龙奇第十世的转世之人。当年龙奇因犯错被天帝责罚,不得再位入仙班。前九世的结局皆为妖魔在其二十岁时所害,第十世是否可以力挽狂澜呢?吴朋:孙昭的好朋友,与孙昭共同打击妖魔。其实吴朋也并非普通人,他的前世也不是池中之物。周毅:茅山法术传人,收了吴朋当徒弟,是第一个救助孙昭的人。也是第一个说出孙昭是龙奇转世的人。龙米:龙奇的妹妹,当初与龙奇一同受罚。在遇到孙昭之后,便与孙昭一起对抗妖魔。赵陆:钟馗的凡间名字,先是在冥界帮助孙昭,然后受地藏王菩萨之命陪同孙昭一起降妖伏魔。怪皇:孙昭等人费尽艰辛要消灭的妖怪,也是一系列发生在孙昭身上的幕后人。
  • 专属涩天使

    专属涩天使

    十年前,六岁的她们陷入了一场阴谋,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族。十年后,十六岁的她们已经是黑道的至尊,她们要报回曾经的仇。小时的阴谋,长大后的误解,仇恨、亲情、爱情的交织,她们究竟何时才能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