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9300000005

第5章 记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1)

这一段历史时期,三国,指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挟持汉帝迁都许昌,可以看成三国序幕的开始,南北朝时期的结束则可以以隋朝建立并且灭掉陈朝为下限,从公元196年到589年。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朝代是:魏、蜀、吴,三国并立,后来曹丕称帝(220年),司马氏灭魏,建立晋朝(265年),史称西晋,建都洛阳,灭吴,经历短暂的统一,316年,西晋灭亡,司马氏政权由北而南,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这个时候的北方,则处于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的统治时间基本上与十六国时期相当,以长江为界。五胡指匈奴、鲜卑、氐、羌、羯。十六国中成汉和前赵建立最早,接着是后赵、前燕、前秦、前凉,然后是后燕、南燕、北燕,再接着是后秦、西秦、夏,最后是后凉、南凉、西凉、北凉。420年,刘裕灭东晋,建立宋朝,北方的北魏强大起来,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在439年统一北方。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交替,北朝则在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北齐灭东魏,北周灭西魏,北周又灭掉北齐重新统一北方,隋朝首先推翻北周,接着征伐南方的陈朝,589年陈朝灭亡,分裂了二百七十多年的中国重新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激变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南北战争不断,在这样恶劣的政治条件下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

在《二十四史》中,关于记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书,有十一部。《三国志》《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是把好多政权集中在一起记录的史书,《晋书》是记述一代史事的。

《三国志》,晋人陈寿撰,共六十五卷。《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在北宋以前,这三部志是各自成书的,也可以算是单本流传。北宋雕版刻书以后才把三志合成一部书,名为《三国志》。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三国各自为政,《三国志》分别叙述三个国家的史事。由于政治原因,记述魏国君主称“帝”,记述吴蜀两国君主称“主”。

陈寿(233—297),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出生于蜀国,并在蜀国做官。自幼受学于名师,熟读古书,对史书的写作方法和体例有很深的研究,这也为他日后编写史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为人不拘小节,刚正不阿、性格质朴、不受世俗礼仪约束,很有才华,只是这样的性格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得罪权贵,宦海沉浮应该是家常便饭。炎兴元年(263年)魏国灭掉蜀国,曹魏把蜀主刘禅和大批臣僚迁到京师,31岁的陈寿也随之到达了中原地区。265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因为受到张华的赏识,陈寿重新做官。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将近一百年的分裂割据状况,中国重归统一,此时,陈寿开始整理三国时期的资料,不久写成魏、蜀、吴三书。《三国志》成书后,凡是见过该书的人都赞不绝口。当时,夏侯湛正在写《魏书》,见到陈寿的书以后,感觉自己的工作已经没有意义了,就毁掉了书稿,不再写《魏书》。由此可见,陈寿的《三国志》确实是不可多得的。

《三国志》的记载始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讨伐董卓,终于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吴国灭亡。《三国志》没有志和表,只有纪和传,虽然使用的体例比较简单,但是他把魏蜀吴三国看成相互独立的政权,分别记述,这在史书的编撰中也算是开创性的发明了。《三国志》编纂精密,全书记事前后连贯,不重复,很少有前后矛盾的记载,这也是很可贵的优点,例如一件事出现在《魏志》中,那么在《吴志》《蜀志》就不会再出现了。《三国志》的记事简单,文字精炼,取材谨慎,而且范围很广,不仅为有关三国政治、军事方面的重要人物立传,对一些在文化艺术,卜筮星算,医术学术等方面有贡献有影响的人,都有记载甚至专门的传记。例如《华佗传》,就记载了名医华佗行医救人的很多事迹。在每一篇传或纪的最后都有评论,称“评曰”,这些议论中肯,褒贬明确。例如说诸葛亮很有政治手段并且擅长音乐,是位不可多得的才子和政治家,但是缺少军事才能;说曹操能够知人善任,不念旧仇,但是工于算计;说刘备宽厚仁慈,但是谋略与军事才干比不上曹操等等。这些评论都是很符合实际的。

而争论很多的也是《三国志》的首创,被以后史家经常使用的“曲笔”和“回护”手法。“曲笔”和“回护”指的是对于魏国和晋国当权者不好的方面加以隐藏,并且把某些不好的地方说成好的,这样就失去了历史真实性,例如把曹操做丞相,做魏公,做魏王都说成是汉献帝感恩报德,而隐藏了曹操逼迫汉献帝的史实。这是《三国志》的缺点,但是从人性情感上讲,又是可以理解的,陈寿是晋朝臣子,而晋朝是通过弑君篡位来取得天下的,如果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必然为当权者所不容,为了避免皇家的迫害不得已而为之,只是这种写史的方法确实很不好,混淆事实,掩盖历史真实,但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用得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夸张。

与《后汉书》无神论格调相比,《三国志》表现更多的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关注天象自然与人物成败之间的关系,重视天命,有很强的个人英雄崇拜情怀,例如认为诸葛亮的神奇计策对三国分立的状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记述方法违反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不可取的。

《三国志》还有一个缺点就是记述太简略,可能是由于以时人的身份记录历史,时代太近,所能见到的材料不全,不能从宏观方面全面展开,所以在记载中经常出现“这件事情历史缺失,所以不能撰写”这样的话。相隔不到一百年,弥补《三国志》这一缺失的就是南朝人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为了补注《三国志》,裴松之引用书籍多达一百四十多种,作了很多补缺,订正的工作,保存了很多珍贵的史料。我们最熟悉的《三国演义》中那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就是出自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

《晋书》,是初唐时期房玄龄等人受唐太宗李世民的指示编修的一部史书,所以《晋书》是一部官修史书,即在政府的支持下出资出力找人编修的史书。唐代从《晋书》完书以后,官修史书便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史书一定要官修才行,虽然官修史书有政府的支持和雄厚的财力,但是忌讳更多了,只能迂回曲折地表达,有时甚至歪曲事实。不像个人修史,能够畅所欲言。纵使如此,《晋书》的完成还是成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修史从私人转变成官修。在历史上晋朝排在南北朝之前,但是《晋书》的成书时间却比《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晚,它开始编修于贞观十八年(644年),纵使这时距离晋朝灭亡已经二百多年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很充足,留下来的材料和前人修的晋史以及一些杂史故事很多,在《晋书》的编修过程中都可以利用,仅仅用了不到三年就完成了。

关于《晋书》的作者,署名是房乔,即唐初著名的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一起被称为唐初贤相。当然他并不是《晋书》真正的作者,只是作为修史班子的总监,并没有参加修史工作。还有署名太宗皇帝御撰,原因是《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和《王羲之传》四篇后面的论是唐太宗写的。如果房玄龄因为总监身份没有执笔都可以被当成作者的话,那么唐太宗由于个人的喜好而写了一些评论被题为撰写人就更应当了。其实,《晋书》是成于众人之手,参与者大约有二十多人,都是当时的著名学士才子。官修史书大多成于众手,最后署上宰相或一些重要官员的名字,这也算是官修史书的一个特点。

《晋书》纪十卷,列传七十,志二十,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卷。始于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终于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共记载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史事。由于成于众人之手,所记载的史事难免矛盾,重复并且有缺漏,但是仍旧是今天我们研究晋朝历史的重要依据。

本纪十卷中共记载了十八位晋朝皇帝。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没有做过皇帝,只是魏国的臣子,由于后代司马氏称帝,就将他们追封为皇帝,《晋书》一并将他们列入本纪。

之前的《三国志》没有志这一项,为了历史的前后衔接,《晋书》的志二十卷都效仿先前写好的《宋书》,各志从汉末续写,填补了三国时期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的空白,增补了很多重要的资料,例如曹魏时期的兴修水利、灌溉屯田、人民生活等等都有了记载。只是没有《艺文志》,不能很好地保存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列传中将很多具有共同特点的人放入合传中,并且在列传后附上一些人的文章,也算保留了不少好的文章。

《晋书》中值得关注的是载记,它记述了西晋灭亡后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政权—十六国,这一段时期是北方的混战时期,与南方的东晋政权是并立的。载记按照国别分别记述,仍是以个人传记为主,保留了许多北方少数民族的史料。

《晋书》最大的缺点就是取舍失当,内容记载过于简练而不充实,而且把一些野史杂谈收纳到正史中来,因此有很多后人对《晋书》进行改编和校正,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清人吴士鉴的《晋书斠注》,读《晋书》时可以相互参考。

《宋书》,南朝梁沈约著。属于私人修史,成书时间早于《晋书》,所以《晋书》在编纂时对《宋书》时有借鉴。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在宋齐梁三朝为官,通晓诗文,有史学之才。刘宋政权共存在60年,沈约前半生都是在刘宋度过的,记述宋朝的历史很有优势。在南朝齐代时奉命编修《宋书》,用一年时间完成,可以说是神速。当然《宋书》并不是沈约一个人编成的,前人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和徐爰几人断断续续完成《宋书》的撰写,沈约以这部《宋书》为底本,略加删改而成。因为古人没有版权意识,也没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所以沈约这样的做法并不算侵权,也没有触犯什么法律。

古代有“避讳”一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主要是指帝王的名字不能直接书写,要采取一定的方式避开,例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叫玄烨,在他统治时期编写的书“玄烨”二字不能直接出现,所以有关唐玄宗的记载都改成了唐元宗。沈约在齐朝编修《宋书》本来应该不用为刘宋皇帝避讳,但是由于他有好多地方照搬旧书,时间仓促,没有进行修改,有好多地方都为刘宋皇帝的名号避讳,导致《宋书》避讳混乱,顺便证明了沈约写《宋书》的不用心和抄袭现象。

《宋书》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没有表,共一百卷。记事始于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终于宋顺帝昇明三年(479年),共记载了宋代六十年的史事。刘宋政权存在的时间不长,在南北朝时期朝代的更替大多是由宫廷政变完成的,用历史的眼光看就是抢夺皇帝宝座,以下犯上,弑君自立为王,但是当这些历史史实被记录在史书当中时,为了维护当权者的利益和形象,只能歪曲史实。宋武帝刘裕是杀死晋恭帝篡夺皇位,《宋书》上只记载晋恭帝自然死亡,宋顺帝被萧道成杀害,年仅13岁,而《宋书》仅仅写顺帝享受的福禄到了尽头,将皇位让给萧道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越到后来,随着皇权的集中,编写史书的禁忌越多,记事和评论越来越不自由,所以在阅读中,不能盲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然在浩浩书海中,这些书能流传下来,必然也是历经磨炼,其中的价值不容忽视。

《宋书》本纪十卷中记录刘宋八位皇帝的史事。志三十卷中记述了刘宋以及三国两晋以来的典章制度,保存了许多前朝史料。《宋书》没有《食货志》和《刑法志》,《符瑞志》是沈约特意添上的,主要是一些帝王天命、怪异灵验事件,主要用来蛊惑人心,巩固统治。列传中沈约自创《恩幸传》《索虏传》。南朝时期重视门第,平民纵使很有才华也只能处在很低的位置,《恩幸传》就是记载那些出身低下而又被皇帝信任重用的人,虽然沈约为这些人立传,但是仍然看不起这些人。

《宋书》编成之后没有广泛的流传,所以保存下来的篇章并不完整,后人根据别的书目记载补全了《宋书》,而且卷数也与沈约所作相同,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宋书》并不是沈约的原本,而是补充之后的。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著。原来有六十卷,散失序录一卷,所以流传下来的是五十九卷。《南齐书》本名《齐书》,到了宋代为了区别于李百药的《北齐书》而改为《南齐书》。萧子显(489—537),字景阳,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他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孙子。在宋齐两代残杀宗室人员,尤其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是很平常的事情。例如萧道成杀害宋顺帝继承帝位,又将刘宋子孙全部杀害,为的是巩固自己的皇权。齐明帝萧鸾继承帝位后怕同族人抢自己的皇位,便将萧道成的子孙几乎杀尽,那年萧子显才8岁,因为年龄小而幸免于难。萧子显聪明伶俐,文章写得好,容貌俊美,齐朝灭亡时才14岁,在梁朝主动申请写《齐书》,官至吏部尚书,梁武帝萧衍很欣赏他的才华。

同类推荐
  • 驿唐

    驿唐

    驿传系统是个好东西,不过每年都要吃掉朝廷一百多万贯才能维持运转。但李潜接手后它就变成了摇钱树。什么?馆舍一直闲置无用?太浪费!对商旅开放,收他们住宿费。驿丁闲得无聊?没关系,开通民邮,准许民间通过驿站寄送信件,造福百姓。怎么,这些钱还不够支持驿传系统运转的?没关系,当当当……大唐的国家钱庄开业喽!没错,李潜就是要依靠驿传得天独厚的网点优势和强大的运输优势组建大唐国家钱庄,利用钱庄将中小商业者团结起来,抗衡门阀的商号。不仅要打击他们的商业命脉,还要改良科举,广泛选拔寒门士子加入朝堂,打击他们的政治力量。民富国强,若不整武备无异于一块肥肉!异族亡我中华之心不死,与其被他们欺凌,不如奋起将他们扫平!颉利不是要入侵中原吗?灭了!吐谷浑不是不老实吗?灭了!高句丽不是不服吗?灭了!西域诸胡不是蠢蠢欲动吗?灭了!大唐铁骑所到之处,看哪个敢撄其锋!
  • 穿越之三国霸途

    穿越之三国霸途

    重生的特种兵来到动荡的三国时代,面对狡诈如狐的曹操,隐忍待动的刘备,四世三公的袁绍,虽然没有钱粮没有兵马,但他凭借高超的武艺和无双的智慧收服眼高过顶的三国谋士,网罗攻营拔寨的将才。看他如何在群英争霸的三国时代翻云覆雨,独霸天下……
  • 每天读点中国历史

    每天读点中国历史

    历史写满了沧桑,印记着民族步履的繁艰。后人看历史,鲁迅看到了吃人;柏杨看到了酱缸;有人看到了一种毒素的沉淀;也有人看到了历史传承了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满心荣辱与欢喜。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以上的说法都因他们只看到了历史的一个侧面。难免有失偏颇,有以偏概全之嫌。 历史其实是一个过程,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绝不应该有任何亵读的举动。然而沉淀的历史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所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 资治通鉴故事大全集

    资治通鉴故事大全集

    金涛主编的《资治通鉴故事大全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巨著,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事件的年份极其清楚。它收集材料丰富,对历史事件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所用材料比较真实可靠。这部书行文优美,结构严谨,长于叙事,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优秀的散文作品。
  •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雾满拦江PK当年明月?谁是幽默讲史第一人?读者自有公论!清朝多少事,都付笔谈中,让你笑得肚子疼的清史读本:《别笑,这是大清正史》讲述自努尔哈赤出世(1559年)至顺治二年(1645年)史可法困守扬州86年问的大清历史。此时正是清朝崛起、明朝灭亡之大动荡、大变革的非常时期,其问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既精彩纷呈,又血腥。惨烈。作者娓娓道来,虽然嬉笑怒骂,但却谑而不虐:看似散漫随意,实则用心良苦;看似如小说家言,实则以信史为本。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大英雄熊廷弼、袁崇焕、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抑或是大汉奸吴三桂,不论是具有悲剧性格的崇祯皇帝,还是雄才强悍的多尔衮,都一改往日严肃、刻板的面目,泼皮似的调侃使其人物形象陡然生动起来。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真正元凶

    真正元凶

    这到底是一起什么性质的案件?是盗窃凶杀还是有意识的谋杀?其作案动机是什么?难道真是一起简单的谋财害命案?随着内幕被层层剥开,结果引发了一系列惊人的事件,这是一起蓄谋已久具有双重性质的案件,其背景复杂,势力强大,他们有着一定反侦察伎俩,凶残而狡猾,而是背后有着重大阴谋,一些人物相应浮出水面,并抓捕了案犯嫌疑人,查出犯罪事实,似乎可以结案,但是专案组总是觉得其背后还有一双眼睛在死死盯住他们,只是行为更加狡猾隐蔽。为了使整个案件的圆满结束,抓住幕后的真正元凶,专案组采取了欲擒故纵等手段,迫使元凶终于跳出来。作者全部作品:桀贪骜诈:http://m.pgsk.com/a/298668/贪婪末日:http://m.pgsk.com/a/64685/红旗在县城飘扬:http://m.pgsk.com/a/76251/爱的升华:http://m.pgsk.com/a/316001/QQ交流群:120852651欢迎加入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一品宫女千千岁

    一品宫女千千岁

    无意中在家中摔个跟头,国际级的医师容蕊芯再次睁开眼,发现自己回到了三十年前富贵之家,并且副带一枚拖油瓶!从小失去亲人的容蕊芯重新获得温暖的家庭,打算当米虫的她决定带着宝贝儿子过一生一世,谁知,莫明奇妙出现的英俊帅哥——上校将军把她的伟大心愿搅得稀巴烂。当灰太狼遇上小绵羊时,真得会等着乖乖让他吃么?切,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且看小绵羊是怎么变成红太狼吧!就算是钢铁咱也要把它给绕指柔了。链接:【她】21世纪最古老的越女派第八十一代少掌门。一个身怀绝技的现代服务员,却意外飞进了古代皇宫大院。请看睿智绝色宫女,与古人们斗智斗勇,乐此不疲。她步步为营,拒绝为妃为后的尊荣,却以一品官仪身份瞰俯后宫。【他】一国储君,温文尔雅的面具下是他,冷漠无情的本质。唯有对她,才会有最纯真的迷恋登基后的第一道圣旨:妄动她者,杀无赦!【他】皇室暗卫,护主是他永远的使命,隐于黑暗是他永恒的生活。人生如若初见,心失何处。第一次,他希望能够站在阳光下,能够不为使命,只为她。【他】江湖圣君失踪,掀起了武林血雨腥风。太医院内却悄然多了一抹最年轻的身影。纵然无果,他也希望守候。只为她最需要的时候,能够伸出一双援手。【他】花名远播的二皇子,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做痴情。为了博她欢心努力学习练功,把落下的功课补起来,为了博她一笑瞬间解散自己后宫美女。为了……【片段一:】“给我一张白纸可以吗?”纤纤玉手指着案台上的一叠白纸,嫣然巧笑地问。“可以!”萧弘瀚眼底一片痴恋,已经迷失在她倾城一笑之下。“怎么样,这千纸鹤好看吗?送给你!”抬起那双琉光溢彩的眸子,墨晓蝶浅笑轻言,可爱地厥起粉嫩娇唇。萧弘瀚望着振翅欲飞的千纸鹤,温柔问:“晓蝶,千纸鹤有什么寓意吗?”“它代表思念,可以说是思念或者怀念一个人。”粉脸染上晕红的人吱吱唔唔地回应。【片段二:】“白杨,你确定帮我?”墨晓蝶拧着眉头,心中犹疑着该不该把他拖下水。“晓蝶,只要你需要,我义无反顾,你要的药我马上配给你!”白杨深邃的眸子痴痴望着眼前的人儿,俊脸扬起灿烂的笑容。“好,谢谢!”墨晓蝶垂下了目光,假装什么都没有看到,淡雅地道谢。【片段三】“为什么要救我?”墨晓蝶不解地瞅着初次见面的冰块美男子。“不为什么!”玄末按住流血不止的伤口,咬紧牙关,语气透着冰冷。“你叫什么名字?”“玄末!”
  • 百变面条 米粉 米线

    百变面条 米粉 米线

    面条、米粉、米线百变做法任你选。面条、米粉、米线是广受欢迎的家常食材,只要发挥创意,传统食材也可以改头换面,做出新花样,一碗热腾腾的好吃面条、米粉、米线上桌了!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要战胜别人,先战胜自己

    要战胜别人,先战胜自己

    其实,人生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一切困难的产生都源自你的心中,当你明白所有的困难和障碍全部是自己制造的时候,你才会真正的去克服它、战胜它。因为,你找到了根源!本书正是本着这样一根金线,从人的思想、行为、习惯、性格、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阐述了一个人获得成功所需要克服的种种来自于自己的障碍。书中的每一个智慧都从一个侧面帮助你解决现实中的一个难题,解开你思想上的谜团和精神上的枷锁,帮助你矫正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助你步入成功的殿堂!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古代刑罚与刑具

    古代刑罚与刑具

    在王权至上,法自君出的封建社会,鞭笞、棍打是最常见的惩罚。历代酷吏在拷讯犯人时,往往违反刑罚规定,诸刑并用,还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用刑方式,在残虐人性时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刘洋编著的《古代刑罚与刑具》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刑罚与刑具的有关内容,对中国古代主要刑罚与刑具分门别类地作了介绍并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