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千百年来,不分肤色国界,无论贫富贤愚,无数人在心头追问过这个问题。从呱呱坠地一直到生命的尽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没停过。这也是人生在世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度过一生,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著名的思想家罗素如何回答。罗素在《我为什么活着》一文中写过,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渴望了解人的心灵。我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
对爱、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的深切同情,构成了罗素生活的激情和动力,也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意义。爱因斯坦认为,“个人生命只有当它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得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透过这些伟人充满思想光辉的文字,我们可以窥见他们独特的价值观和对人生的追求。那么反观我们自己,究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作家毕淑敏到北大演讲的时候,也有学生问到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毕淑敏沉思片刻,回答说:人生其实无意义。这样的一句真实,竟惹得场下掌声雷动。但她接下来接着说,虽然无意义,但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妨为它找出一些意义。
是啊,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如果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认真参考一下毕淑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人生本无意义,我们的使命就是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出一个意义来。这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
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说过:动物只要吃得饱,不生病,便会觉得快乐了。人也该如此,但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很多人忙碌于追逐事业上的成功而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活。他们在永不停息的奔忙中忘记了生活的真正目的,忘记了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这样的人只会看到生活的烦琐与牵绊,而看不到生活的简单和快乐。
人之一生,背负的东西太多太多,钱、权、名、利,都是我们想要的,一个也不想放下,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人生中有时我们拥有的内容太多太乱,我们的心思太复杂,我们的负荷太沉重,我们的烦恼太无绪,诱惑我们的事物太多,大大地妨碍我们,无形而深刻地损害我们。生命如舟,载不动太多的欲望,怎样使之在抵达彼岸时不在中途搁浅或沉没?我们是否该选择轻载,丢掉一些不必要的包袱?那样我们的旅程也许会多一份从容与安康。正像杨澜说的:“有时候,环境给人相当大的压迫感,这时候,你一方面要寻求突破,另一方面,你心里要清楚你要的是什么。”
我们的人生要有所获得,就不能让诱惑自己的东西太杂太多,不能让努力的方向过于分叉。我们要简化自己的人生,有所放弃,要学习经常否定自己,把自己生活中和内心里的一些东西断然放弃掉。
仔细想想,你的生活中有哪些诱惑因素,是什么一直干扰着你,让你的心灵不能安宁,又是什么让你坚持得太累,是什么在阻止着你的快乐,把这些让你不快乐的包袱通通丢弃。只有放弃我们人生田地和花园里的这些杂草害虫,我们才有机会同真正有益于自己的人和事亲近,才会获得适合自己的东西,才能在人生的土地上播下良种,致力于有价值的耕种,最终收获丰硕的粮食,在人生的花园采摘到鲜丽的花朵。
所以,仔细想想你在生活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认真检查一下自己肩上的背负,看看有多少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意义深刻,它对成功目标的制定至关重要。
要得到生活中想要的一切,当然要靠努力和行动。但是,在开始行动之前,—定要搞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要打发时间并不难,随便找点什么活动就可以应付,但是,如果这些活动的意义不是你设计的本意,你的生活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你能否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并且使自己满足、有所成就,完全看你能否决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然后能不能尽量满足这些需要。
生活中最困难的一个过程就是要搞清楚我们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因为我们不曾花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和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更不知所措,所以我们会不假思索地接受别人的期望来定义个人的需要和成功,社会标准变得比我们自己特有的需求还要重要。
我们总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以致我们下意识地接受了别人强加于我们的种种动机,结果,努力过后才发现自己的需求一样都没能满足。更复杂的是,不仅别人的意见影响着我们的欲望,我们自己的欲望本身也是变化莫测的。它们因为潜在的需要而形成,又因为不可知的力量日新月异。我们经常得到过去十分想要的,现在却不再需要的东西。
如果有什么原因使我们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这个原因就是你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什么。在你决定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之前,不要轻易下结论,一定要先做一番心灵探索,真正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生活中满意地前进。
最好的幸福在哪里
一天,一个终日愁苦的青年去拜见一位大师以求得到快乐的良方。大师说:“只有世界上你认为最好的东西才能使你幸福。”于是,他辞别妻儿,踏上了寻找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的漫漫旅途。
起初,他遇见了一位重病患者,他问:“你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吗?”病人恹恹地说:“那还用问吗?是健康的体魄。”青年想,健康?我每天都拥有,算不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第二天,他遇见了一个正玩耍的孩童,他问:“你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吗?”孩童想了想,说:“是一大堆玩具啊。”这个人摇了摇头,继续去寻找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接着,他又先后遇到了一个老者、一个商人、一个画家、一个囚犯、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孩。老者说:“年轻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商人说:“利润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画家说:“色彩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囚犯说:“自由自在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母亲说:“我的宝贝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女孩说:“我爱过一个青年,他脸上那灿烂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唉!没有一个回答令他满意。
失望的他继续走啊走啊,最后,他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带着五花八门的“答案”又回到了大师那里。
大师见他回来了,似乎知道了他的遭遇和失望,微笑着说:“先不要去追究你的问题,它永远不会有一个确切而唯一的答案。你现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把你最喜欢的东西和情景找出来,告诉我。”
此时,青年饥寒交迫、蓬头垢面。他想了一会儿,对大师说:“我出门很多天了,我想念我亲爱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想念一家入冬夜里围着火炉谈笑聊天的情景……”说到这里,他长叹一声,“那是我现在最喜欢的东西啊!”
大师拍了拍他的肩,说:“回去吧!你最好的东西在你的家里,它们可以使你真正幸福。”
青年疑惑地问:“可我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啊!”大师笑了,说:“你出来之前,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东西;你出来之后——比如现在,你已经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东西了。”青年醒悟。
其实我们就和这个青年一样,不知道最好的东西是什么,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常常盲目的地追寻着。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关于最好的、最幸福的答案总是各不相同,有人喜欢唐诗的荡气回肠,有人却喜欢宋词的婉转悠扬;有人喜欢摇滚的激情,有人却喜欢轻音乐的淡雅,很难分出哪一个更好一些,它们都各具特色。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只要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无论是你拥有的还是未曾拥有的,复杂的还是简单的,便宜的还是昂贵的,实在的还是虚无的,只要你喜欢,它就是最好的。
如何才不枉费这仅有一次的人生
“樱花有樱花的美,梅花有梅花的香,桃花有桃花的色彩,李花有李花的风味。百花争妍,才会有花园的美丽。”池田大作先生曾在《我的人学》一书中,提到佛法中的“梅樱桃李”的原理。他用充满诗意的笔触写道:“比如梅花吧,它领先于春光到来之初,开出气品高洁的花,然后是樱花开放的季节。樱花也使自己开得极其美丽。桃花、李花也是如此。同样,人也应当使自己的生命开出美好的花朵。不,生命本身内部就足有开出绚烂花朵的力量。”
池田先生认为,赋予这种力量的,就是对自身的“使命”与“责任”的深刻自觉。一方面基于根源的“法则”,始终坚持走实现非自己莫属的使命和责任的生活道路。这样的人,就会和梅花或樱花总是要开出灿烂花朵、放出芳香一样,不断扩充自己的生命。这样,这个人就会获得发挥最大限的人生而感到骄傲、满足和充实。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在这个人世上都是带着某种使命而生的极其宝贵的人。而这种使命,并不体现在和外部的相对立的世界中,而是在和自己搏斗、战胜自己、贯彻自己的信念之中加以实现的。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生命现象的表露,是自己生命的映射,绝不是为外界而活着。
池田先生引用恩师户田先生的话,“要为自己的生命而活下去”,认为这句话具有深邃的内涵和千钧的分量,指出了人生终极目的所在。
的确,没有认识到自己使命的人生断无意义可言,这样的人生如同一片蒙昧之境的荒原,毫无光明和自由可言。泰戈尔在《人生的亲证》中写道:世界上没有任何约束像蒙昧的束缚那样可怕。种子奋力发芽,花蕾绽开花朵,正是为了摆脱这种蒙昧。同样,我们心灵中的各种观念正在不断地寻找机会,通过外部形式呈现出来,正是为了摆脱这种蒙昧的外壳。我们的灵魂也一样,为了使自己从蒙昧的迷雾中解放出来,走向光明,正在不断地为自己创造新的活动领域,正在忙于设计新的活动形式,甚至这些为了它的世俗生活的活动也不必要,为什么?因为它要求自由,要求认识和证悟自己。
泰戈尔在这段文字中提到的“证悟自己”和池田先生提到的“梅樱桃李”的原理有异曲同工之意,都在指导我们活出自己的使命,用自身的行动验证和解开生命之谜,而我们的人生意义也就在其中。如果离开了积极的行动,离开了自己的使命,我们的生活就会黯然失色,失去生机。
有一部叫《中锋在黎明前死去》的电影,说的是一个著名足球中锋,他曾经带领自己的球队夺得多个桂冠。后来,他被一位百万富翁看中并以高价聘用,不过不是让他去踢球,而是让他和一位物理学家和舞蹈家一起,在富翁的豪华别墅里,作为“展品”存在,以满足富翁的虚荣心和占有欲。中锋离开了球场,虽然有优厚的待遇和高级的享受,可整天无所事事,这让他生活在一种难以忍受的孤独之中,他终于在忧郁中死去。
电影中的中锋之所以在忧郁中死去,是因为他在富翁的安排下,完全成了一种“展品”和摆设存在,失去了自己原来那种充实的生活,可以说他人生的探索和实践终止了,因此,虽然衣食无忧,最终还是在忧郁中死去。人具有社会性,一个人必须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发现自己的使命,完成自己的使命,并由此谋取生存发展的可能,这样方能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