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5100000007

第7章 自在的人生(3)

伽蓝尊者听了,更加的心花怒放,颔首称赞,太美妙了!这世间的人性竟然变得如此的淳厚,稚子幼童见财也不起觊觎之想,实在太难能可贵了!于是笑容可掬地对童子说:“你小小年纪就能够见财不 起贪心,值得嘉许。但是你如果不接受我金块的馈赠,又如何医治你母亲的病呢?我劝你还是把黄金接受下来吧。”

童子眨眨乌溜溜的大眼,慧黠地说:“我不要你手中那块黄金,因为它终有用完的一天;我要你点石成金的那根手指头,有了它,我就随时有黄金可以花用了。”

伽蓝尊者听了,失望极了,原来人性的贪婪之欲,愈来愈令人惊惧担忧,怅然地收回金块,飘然离去。

──依空法师《人间巧喻》

什么是烦恼心?佛经中说,“贪、嗔、痴”便是烦恼心。

为什么贪、嗔、痴是烦恼心?因为一切痛苦,一切灾难,一切难受和折磨都来自于贪、嗔、痴。

什么叫贪欲心呢?贪欲心是对事物的一种自私的贪恋之心。有人会问,如果对事物没有贪恋心,社会怎么会发展?咱们怎么会有进步?这么说就错了0自私、贪恋”与“追求”是两码事。追求可以有, 贪恋不应该有。这两者的界限在哪里呢?追求——虽说我不会把事物看得很重,虽说不会在乎它,但会尽最大的力量争取做到最好,可由于某种原因做不到也不会在乎,大不了重新做,这就是追求。

什么叫贪恋心呢?贪恋心是指人被事物所迷,一旦失去了就无法想象的痛苦的那种在乎心。一旦有了在乎心,就是贪恋心了。因此它只会带来痛苦和难受,不会带来任何快乐。刚才我谈到的“爱离别苦 ”的原因,就是贪恋心。如果只有一种爱心没有贪心的话,他能够非常的好,可是一旦他的爱心变成贪心,对方就无法忍受了,因此就只有离别了。所以一旦离别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难受痛苦——“ 为什么要离开我呢,我对他这么好……”他一旦如此想,就有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更由于心理的折磨导致生病,一步步发展,严重下去,最后就死了。或者自杀,或者喝酒,或者吸毒,等等等等诸 多可怕的后果都会随之而来。

──夏坝仁波切《夏坝仁波切开示》

身心自在

法法圆通故名自在头头合道因号普门

──印光法师

要以平等的慈悲心关怀他人

要以无我的无慧心出离烦恼

如果能够学习着运用这些观念和方法

就会享受到心无挂碍,解脱自在

忙也自在、闲也自在

好也自在、坏也自在

富也自在、贫也自在

——圣严法师《空花水月》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假象。比如眼前这张桌子,假如我们用佛法的智慧透视一下,就会发现,它只是一大堆材料的组合。这些材料里有木材、铁钉、油漆及人工的制造。 由这么一大堆非桌子的条件,组成的这么一个东西,古人出于使用的方便,为它安立了桌子这样的名称。由此可知,桌子的存在并不是独立的。倘若有一天,组成桌子这一家族成员中的任何一位提出辞 职或病故,桌子也将随之呜呼哀哉!而桌子,也不是天生的就应当叫做桌子,只是人们称呼它为桌子才是桌子。若是古人称呼它为妖怪,那我们现在看到的桌子,就个个都是妖怪了。如果是这样的话, 我们现在听到妖怪一词,就觉得极其平常,更不会谈妖色变。桌子是这样,世上的万事万物也都是同样的。

《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存在的一切都是缘起的假象,并没有独立、固定不变的自性。如果我们对所看到的一切都如此分析的话,也就不会产生 相应的执着,慢慢的,我们就能洒脱、自在了。

──济群法师《生命的回归》

“看破、放下、自在”:看破就是明白,放下就是解脱,能解脱才能有真正“自在”,没有解脱就不能“自在”。不自在就是他在,他在即妄想纷飞,按字义解释已很有意思,就是喧宾夺主,主人翁没 有当家。注意此点!主人翁不当家就是颠倒,什么事都无规矩。放下就是解脱,在戒律里毕业,在规矩、烦恼、无明中毕业。毕业得到证书就叫解脱。解脱才能自在,若不自在,就是他在,贼来了,将 你家里珍宝全偷了。“他”包括无明、妄想、烦恼、天魔外道、妖魔鬼怪等。你若不看住自己的家,就将被“他人”所侵犯掠夺,所以要注意小心,一定要“自”在。但先要看破,真明白——“愿消三 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就是自在、做得主。

──宣化上人《宣化上人开示》

放弃自己的成见

我们是凡夫,凡夫在一生当中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亏就吃大了!古今中外,凡是有大成就的人,决定是放弃自己的成见。我们的成见是错误的,从自私自利而生的,哪里 会正确?我们的成见,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生的,不是正确的。我们有幸能够遇到佛法,能够遇到善知识,我们要想做个好学生,真正有成就,决定是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华严 经》里面,世尊教善财童子随顺善知识的教诲,这个很有道理。

真正善知识,对待一切人决定是平等而无条件的,他的教学完全是看来学的人。他是不是真的想学,从哪里看?从态度上就能看出来。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他就有一分成就;十分诚敬, 他就有十分成就”。

我们要真诚恭敬,要尊师重道!诸位要晓得,决定不是老师刻意要求你尊敬,若是,这个老师决定不是个好老师,不是真正善知识。诚敬是我们的性德流露,是真诚、谦虚、恭敬,决定没有虚伪,没有 虚假!你只要有这样的本质,这善友说:“这个人可教。”在佛法讲,这个人是“法器”,你不帮助他,有罪过。他能接受,你不帮助他,你有罪过。他不能接受,你可以不必帮助他,为什么?你帮助 他叫白费功夫,因为他已经满了,自满了,填不进去了!

——净空法师《净空法语》

我们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虽然我们生活在同样的天空下,但各人心中的世界却如天地悬隔,如能突破我执,放弃对这片云彩的执着,凡夫心就失去了立足点。

一切执着的根本是我执,即执着有个自我。因为我执,就和众生有了自、他的对立,由此带来新的痛苦。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特别在乎自己的人,烦恼往往也特别多;反之,无私的人却更容易快 乐、自在。

“我”是什么?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比如一本书,本身并不存在你、我的差别。但我们将这本书买来之后,就会在其上附加“我”的标签。一旦确定这种感觉,这本书的损坏或丢失就会影响到我们。而 在此之前,无论它发生什么变故,都不会对我们构成伤害。再如我们去购房,未买下之前,房子出现什么问题都无足轻重,因为它还未和我们发生关系。可买下之后,它的任何变化都会牵动我们的心。 这种难过,正是由于那些附加的“我”的感觉所致。

为什么我们会为这琐事烦恼,而非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呢?世间每天有很多灾难,有很多人遭遇挫折或离开人世,但我们只是感叹一下,不会有多少切身感受,更不会因此寝食难安。这是因为其中还未贴 上“我”的标签,一旦发生的事情中介入“我”,感觉立刻就不同了。如果那个遭遇挫折的是“我”,那个离开人世的是“我”的亲人,一场普通的人间悲剧便顿时上升为头等大事。是呵,在我们的世 界中,还有什么比“我”受到伤害更严重的事件呢?当一个不相干的人去世了,我们会觉得人皆有一死,未足为奇;可当亲人或我们自己面临死亡时,就不会如此坦然面对了,不是抱怨上天不公,便是 哀叹自己薄命。

可见,一切烦恼皆围绕“我”展开。我们将缘起的念头和想法当做是“我”,将种种不是我的当做是“我”。若不是受这种错觉的影响,那些来来去去的念头又如何能在心中生根,进而伤害我们呢?如 果没有“我”的干扰,世间的无常变化就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客观规律,就如我们能够接受四季更替和草木枯荣那样。

──济群法师《济群法师开示》

能放下个人的意见、执着,至少在家中会得到家人的认同。自己认同别人,一定是先放下自己才能做得到,否则,仅仅相信自己而不认同他人,纵然是亲如夫妇也会起干戈,更何况是兄弟、姊妹、朋友 、同事之间的无法体谅和包容,当然会问题重重、争斗不已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站在自己的原则之下,又不坚持己见,且能包容他人的话,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放弃自己的立场,将自己既得的利益、 权势、名望、地位拱手让人,自己似乎吃了亏。其实,若是恰到好处的退让,以近处看,好像只是让给一人而已,就长远看,说不定将来可获得十个人、百个人的拥护与爱戴。

例如:有人认为,师父对弟子而言,具有权威性。在佛法的原则上,我会坚持。但是,我不会对我的弟子有相争的行为表现出来。我的弟子常常会说:“师父,您错了。”或是:“师父,这件事情您处 理得很不恰当。”我会说:“啊!是的,我错了,是我处理不对。”事实上是不是我真的错了呢?不一定。站在师父的立场,可能错误,但也不一定是处理不当。但是既然有弟子认为我错了,一定有他 的原因,那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认为师父不应如此。我为了包容他,就必须接受他的意见,否则他将难以成为我的弟子。能够承认对方的想法是对的,因而调整自己的做法,这就是包容。当我们包容 他人时,好像是放弃了自己,实质上并非如此,他们反而成为我的弟子,既然是我的弟子,才能跟随我学佛,帮助我弘法。所以,还是要“放得下”,才有进步和包容。

──圣严法师《禅的世界》

放下爱恨恩怨,得清净无染的心

断爱除其欲,竭河无流兆。

能明此爱本,是谓名苦际。

断爱除其欲者,爱之为病,众患之本,以拔爱本,枝叶不滋,于中自拔,永断无余。欲本自灭,更不复生,由爱生欲流,犹如驶河,漂溺生类,亿千万众,丧其命根,不得全济。河竭之后,众生往来, 无形伤害,是故说曰,断爱除其欲,竭河无流兆也。能明此爱本,是谓名苦际者,爱为形质,欲为枝叶,痴为润津,若彼学人思维妙观,能断此者,超越苦际,是故说曰,能明此爱本,是谓名苦际也。

──《出曜经·卷二十三》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就 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如果我们一切的修行,无论诵经、拜佛、参禅、打坐、念佛、持咒,若是不能汇入不生不灭的本性,那么都还是生灭的对立法。由于无始以来无明的作用,导致众生对外境,总是存在着能所的观念,产 生主客二元的对立。除非是究竟了悟,体证绝待的法界、清净的法身。否则,如果能所仍不能断除,一再的透过无明的妄想分别,经由色心二法的主客对立,用生灭的意识心来修行,它仍然会产生妄想 执着,六根、六尘、六识虚妄和合,变现了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世界,以及沉沦其中的六道有情。

有人会觉得修行总是起起落落,提不起力量,就想再去找另一个道常再不然就是念佛没有受用,觉得没有意思,就想:干脆换一个法门来修。

这种种的想法,都是把自己的觉性设定在某种环境与某些条件之下,然后希望去追求、去获得;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众生的无明,就是一直不断地向外执取某些东西,向外追求安慰,要求别人同 情,而不知我们的本性是放下取舍分别,放下爱恨恩怨,本性自然就显现出来。

佛法谈的是不生不灭、反观自照的觉性,清净无染的本心。然而,众生就是放不下,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观照都是我们的觉性,时时都是我们本性的显现。只要于一切境界能不执着、无所注无念、不分 别,以不生不灭的清净心,一念回光返照,这就是完成了佛道。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文集》

为什么我们看一个人都不顺眼、很讨厌,又很爱去看他,看得让自己很不快乐,又不往生?

为什么我们不要用这个眼睛来看佛,看得清净、欢喜、自在往生呢?我们要了解看人会觉得很讨厌,这并不是“厌离娑婆”的意思哦!我们详细看祖师的开示:“厌离娑婆”是厌离我们自己内心不好、 不清净的念头,并不是去讨厌别人、看人不顺眼;会有这种念头就是我们心胸狭窄,慈悲又不够,才会看人不顺眼。黄念祖老居士有一句很重要的开示,我们一般人都以为讨厌和贪恋是相反的,其实讨 厌就是贪恋,是一种反面表现的贪恋──因为先有某种的贪恋,但是情形不如意,所以生起反面的心情就叫做讨厌。

我们想要往生西方的人,平时要下功夫,先仔细来检讨自己,我们如果不动心、不贪恋的事情,应该会觉得很平常,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如意。如果我们曾动心去在意、贪恋,才会有不如意、讨厌的心 。我们要有往生西方的愿,是放下自己内心这些贪恋、讨厌,放下“忽爱忽憎”、“由爱变恨”或“又爱又恨”等种种不清净的念头,才是真正“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

──道证法师《缺陷变宝莲》

同类推荐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的万千进行最智慧的阐释。让我们和星云大师一起活在当下,感悟幸福,了悟人生得失盈亏,离苦得乐,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热门推荐
  • 游戏

    游戏

    阿舍,女,原名杨咏,维吾尔族,1971年生,新疆尉犁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毕业。银川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乌孙》。散文《小席走了》获2004年第五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散文《山鬼》获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
  • 吕不韦十讲

    吕不韦十讲

    王朝的建立需要血与泪的浇注,是谁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一腔热血,又是谁默默无闻地流尽了最后一滴泪,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他们的牺牲而驻足。君臣博弈,胜的骄傲,败的灭亡!父子博弈,胜的真能骄傲,败的真能灭亡?吕不韦的悲剧是对君臣共荣、互利的否定,更是对君臣斗争、暗算、倾轧的写照。血腥的斗争莫不以两种结尾收场一不是君亡便是臣灭。吕不韦献身于这场斗争中,失败的却是既为臣又为父的自己。甚悲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性总结。尖锐与现实的评判折射的是吕不韦之类的名臣们悲惨的结局。慨叹吕氏悲惨的人生之余,我们似乎应该回过头,看看他传奇般的人生。
  •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朦胧中芳香飘来,纯洁如水月夜白,细寻找,山崖小花独自开,泉涧霜草衰,风雨吹不败,东方即白斜雾霭,冬雪融化春徘徊,馥艳轻盈云绿黛,满山满谷花盛开,微笑中,人人钗头有花戴
  • 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

    吴君,女,中国作协会员。曾获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广东新人新作奖。长篇小说《我们不是一个人类》被媒体评为2004年最值得记忆五部长篇之一。出版多本中篇小说集。根据其中篇小说《亲爱的深圳》改编的电影已在国内及北美地区发行放映。
  • 皇朝末日:五后传奇

    皇朝末日:五后传奇

    战火纷飞,皇权倾扎,叛乱阴谋,猜忌陷害,英雄末路……与权力相比,亲情、爱情孰轻孰重?覆巢之下,道义忠奸孰是孰非?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人性在险恶中挣扎,在无边的绝望中期待黎明到来。魏晋南北朝北周时期,随国公杨坚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达到取代周王朝的最终目的,扶持了众人认为最没出息的鲁王赟做太子,并将女儿嫁给赟。就在事情按照理所当然的方向进行的时候,先后出现的尉迟炽繁和齐王宪,搅乱了两个人的情感世界,悲剧就此发生。传奇英雄一般的人物齐王宪,深得民心,然而为了皇权的平稳,坦然赴死,用悲剧结束了辉煌的一生。但,齐王的死并没有换来天下太平,反而加速了皇朝的衰落,内忧外患,权臣倾扎,皇族叛乱……宣帝用残暴的手段一次又一次镇压之余,不顾连年战乱百姓疾苦,纵情声色,只闹得天下分崩离析,从此北周走向风雨飘摇的衰亡。为了抑制杨家不断扩张的势力,满足自己的欲望,宣帝在皇后杨丽华之后,又同时册立了四位皇后,形成了五后同朝的局面。五后家族为了各自的利益,争斗愈演愈烈,局势更加紧张,五个皇后,出身不同,却因为命运走进了同一个皇宫,历经繁华沧桑,各自的命运又将如何?爱情、亲情,在权力的欲望中变得不堪一击,人性在扭曲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当皇朝末日来临时,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
  • 流离火

    流离火

    毕业前夕,左手因对爱情绝望,与苦恋他的许小坏有了一夜情。他与十八未能成形的爱情,在所有人的混乱与仓皇中诀别。
  •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声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声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声》一书收录了作者从事党务工作的心得体会、理论研究。
  • 嘎小子逛军营

    嘎小子逛军营

    你曾经在军营里生活过吗,你听过关于军营的故事吗?军营里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跟所听到的一样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跟着国内第一部为超酷男生打造的儿童军事小说——《嘎小子逛军营》一步一步走向军营……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妃逃不可:狐狸夫君不好惹

    妃逃不可:狐狸夫君不好惹

    【狐狸和盼盼正文完结,精彩番外ING中,绝对精彩,不枉此行!】老天爷是公平的,也给了胖子穿越的机会,可是,为神马穿越了她还是那个肉肉的苏盼盼,当胖妹变身成身材窈窕美艳女子,那些个腹黑、妖孽、正太,不过是她掌心玩物,你且瞧她,红纱遮面,一双眼眸含笑带嗔,纤细腰身好似水蛇,妖媚万千,道:“我苏盼盼选夫婿可是千挑万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