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希望自己被逼得走投无路,也没有人喜欢在失意的时候遭到落井下石的对待。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的失意人也许就是明年的得意者。所以年轻人一定要知道这个道理,永远给别人留条后路。失意得意都只是一时的,与人为善才是为人的长久之道。
留有余地,才能从容转身
我国古代有个叫李密庵的学者,写过一首《半半歌》,诗云:“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鞭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掺,会占便宜只半。”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不给自己和别人退路。凡事留有余地,进也可、退也可,亲也可、疏也可,上也可、下也可,处于一种自由的境地,体现了一种立身处世的艺术。
稽鹤龄曾给胡雪岩讲过一个故事:苏州有一家很大的货行,叫方裕和。从两年以前就开始发生货物失窃走漏的事情,而且丢的都是燕窝、鱼翅等贵重的海货。知道了这件事后,方老板不动声色地查访,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弄清楚,原来是他最信任的伙计伙同漕帮的人,将店里贵重的货物弄出去以后,运到外面去,经过了水路的周转,之后再出售。难怪方老板在本地并没有找到可疑的赃货。
在方老板的逼问之下,那个伙计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偷窃行为。按照普通人的做法,那个伙计一定会在赔偿店里的损失以后被开除,可是方老板没有那么做,他觉得一个人在两年之内没有让他找到蛛丝马迹,也是一种本事,而且这件事牵扯较大,如果深究下去,一定要开除一批人,也不利于自己店面的运营,所以就没有让那个伙计“走路”,反而给他升了职,还加了他的薪水。那个伙计感恩图报,就再也不干偷货的事了。
这种做法,胡雪岩觉得做得相当漂亮了。可是,他觉得还有一点不足,就是不应该跟那个伙计说明他的偷窃行为已经被老板知道了。“一发现这个人不对头,就请他走路,这是普通人的做法,最好是不下手则已,一下手就叫他晓得厉害,心生佩服。”胡雪岩的理由是,做贼的,一定不能被拆穿,一旦拆穿了就会留下痕迹,以后不管怎么做,心理总会有一点不舒服。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动声色,还给他加薪升职,专门让他负责查处丢货一事。胡雪岩就是用这种方法对待他店里的伙计朱福年的。
朱福年利用东家的钱“做小货”,这事很快就被胡雪岩查清楚了。可是,胡雪岩并没有知会朱福年,而是让他感到自己的“把柄”似乎已经落在了东家的手里,可是又好像没有实情。胡雪岩给了他补过的机会,让他核对年底的账目,等于明确告诉他,只要尽力,他仍然有机会得到重用。朱福年了解了东家的心思,对胡雪岩感激不尽,彻底服帖了。
俗话说:“人怕破脸,树怕扒皮。”人做了坏事,如果被戳穿了,即使没有给予处罚,心中也会留下疙瘩,日后也没有办法安心地与老板相处。他会因为害怕老板不信任而畏首畏尾,没有办法放开手去做工作。这样,等于是老板的损失。所以,做事情要多考虑别人的想法,给对方留有余地,才能让他因为感恩而对自己更加死心塌地。这正是给人留路,给己铺路的道理。
宋朝有个名叫苏掖的常州人,官至州县监察官。他家中十分有钱,但非常吝啬,常常在置办田产或房产时,不肯付足对方应得的钱。有时候,为了少付一分钱,他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还趁别人困窘危急之时,压低对方急于出售的房产、地产及其他物品的价格,从而牟取暴利。有一次,他准备买下一户破产人家的别墅,竭力压低房价,为此与对方争执不休。他儿子在一旁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发话道:“父亲,您还是多给人家一点钱吧!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别墅,希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苏掖听儿子这么一说,又吃惊又羞愧,从此有所醒悟,有所改变了。
留三分余地给别人,就是留三分余地给自己。人际交往中,我们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得失,考虑到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世界上的事变幻不定,常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不利因素产生作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不要总是赢人,要留一些给别人赢;不要老想占上风,要给别人一些尊严。这样,自己才能不断进步,人际关系才能更和谐。一句话,为人处世还是谦虚谨慎些的好。如果目中无人,骄傲自满,就容易碰壁、栽跟头。
留有余地不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圆滑,不是有力不肯使,也不是逢人只说三分话,而是对世界、对自己抱一种知己知彼的理性态度,是对鉴于世界的复杂性和自身能力的有限性所采取的一种理智的人生策略。
感化的力量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得理不让人,就算无理也要争三分,总怕自己会吃亏;与之相反,还有一些人,真理在握也会让人三分,显得绰约柔顺,颇有君子风度。
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后者则具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一个活得叽叽喳喳,一个活得自然潇洒。有理,没理,饶人不饶人,一般都是在是非场上,论辩之中。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该不失原则地论个青红皂白,甚至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也值得。但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往往会因为一些非原则问题、皮毛问题争得不亦乐乎,谁也不肯甘拜下风,说着论着就较起真心来,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结果严重到大打出手,或者闹个不欢而散、鸡飞狗跳的结局而影响了团结,而且越是这样的人越对甘拜下风的人瞧不顺眼。争强好胜者未必掌握真理,而谦下的人,原本就把出人头地看得很淡,更不消说一点小是小非的争论了。越是你有理,越表现得谦下,往往越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胸襟之坦荡、修养之深厚。
春秋时期,楚庄王是个既能用人之长又能客人之短的人。
在一次庆功会上,楚庄王的爱妾许姬为客人们倒酒。忽然一阵风吹来,把点燃的蜡烛吹灭了,大厅里一片漆黑。黑暗中有人拉了一下许姬的衣袖。聪明的许姬便趁势摘下了那个人的帽缨,接着便大声请求庄王掌灯追查。大度的庄王没多做考虑马上原谅了这个人。庄王对许姬说:“武将们是一群粗人,喝多了酒,见了你这样的美人,谁能不动心?如果查出来治罪,那就没趣了。”他立即宣布,此事不必追查。还让在座的人都在黑暗中取下帽缨,并为这次宴会取名为“摘缨会”。
后来,吴国攻打楚国。有个叫唐狡的将军作战英勇,屡立战功。事后,他找到庄王,当面认罪说:“臣乃先殿上被取缨者也!”
实际上在生活中,人都会有难堪的时候、做错事的时候、有求于人的时候,如果这时你处在评判的一方,尤其是他们的那些错处或什么事情牵涉到你的利益时,甚或他们与你有深仇大恨时,你会怎样做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做法。一般来说,愚昧的人或心胸狭窄的人爱为难别人,他们不愿意帮助人,不为人遮掩难堪,不包容或原谅人。他们甚至会乘人之危,鸡蛋里头挑骨头,抓住把柄不放,且洋洋自得。这种不良行为正是他们愚昧阴暗心理的下意识表露。至于和他们有深仇大恨的人,就更不可能息事宁人了。但是在生活中,你也会经常处在难堪、有错、有求于人的位置上,比如,你不巧弄脏了别人的衣裤,违反了交通规则,为讲义气与别人结了仇,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你极需要他人的包容。将心比心,同情他人,宽容他人,不为难他人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能够感化人,巩固人们之间的互助亲善关系,让社会形成一种宽厚的向善风气,小人就可能不会产生,阴暗的东西就会更少一些,自己有了不幸的时候,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
不要抓住他人的错误或缺点不放,得饶人处且饶人。感化的力量不仅可以减少矛盾,也会提升自己谦卑善良的品质。这种与人为善的品德,正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美德。
酒饮微醉,花开看半
朱风的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天,有个客人到他家,难得的诱人的鱼香,令阿朱垂涎不已。当时的朱风才6岁,还不懂得掩饰自己,他吵着要吃鱼。母亲答应了,但是有个条件:等客人吃饱后方可上桌。
朱风不听:“等客人吃饱了,鱼不就被他吃光了吗?”
母亲答道:“知礼的客人绝对不会将鱼翻过面来吃,另外一面一定还是好好的。不信你去窗边看看……”
朱风来到窗边,踮着脚尖往里看,眼睛盯着桌上的那条鱼。
忽然间,客人用筷子把鱼翻了个身……朱风失望地跑回厨房,扑进母亲怀里大哭起来。母亲也哭了,她不知该如何安抚儿子的心。
几十年过去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朱风也成了一名经理。但在所有的应酬宴请中,每当有鱼上桌时,阿朱就会回忆起儿时那伤心的一幕。每次,他总是不去把鱼翻身,因为他永远记住了母亲的那句话。
阿朱是聪明的,他没因那次没有吃到鱼而遗憾,相反的却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凡事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