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300000029

第29章 文明, 以开放的姿态绽放 (2)

自远古以来,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披荆斩棘,铺路搭桥,和恶劣的环境抗争。黄帝教民养蚕,制作舟车,炎帝斫木为耒耜,课民以农桑;尧帝设官定历,率民战胜旱灾。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拼搏奋斗、改革进取。正如一首歌中唱的:“擦干眼泪昂起头,大灾面前精神抖。我是一个中国人,不屈不挠硬骨头。昂起头,精神抖,山河可摧志气不可丢……中国人,硬骨头,昂首挺胸精神抖。山河可摧志气不可丢!中国人,硬骨头,自强不息往前走。”

水乃天下至柔之物,最具包容。它可以藏污纳垢而心不染尘,可以不择细流而纳百川,可以“利万物而不争”。而中国人正是以“水”之柔消融、平衡来自异域的文化。汉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一直以一种包容的姿态对待其他各民族人民。中国历史上的汉族政权,在中华民族处于扩张的强势时期,经常提倡的是国人皆一家,以消弭民族矛盾,而不像其他文明那样,在文化与宗教冲突下,各种群体矛盾不断。当然,中华民族处于弱势,受到其他民族的侵犯时,就会提倡华夷有别,以鼓励人民奋起抗争。这其间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一以贯之的是尽可能使更多的人生存下来的人本思想和振兴古老中国文化的意志。

著名历史学家葛健雄先生曾提出,当游牧民族侵入时,中华农耕文明区与游牧文明区就得到空前的统一。两种不同的文明在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中,进行长期的文化经济交流与共同生活。汉族正是以这种包容的品格和其他民族融合。在融合过程中,汉族又将自己的文化品格传递给其他人,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品格。

水最具适应性,放入圆形的容器之中就成为圆形,放入方形的容器之中则成为方形,无论对方使出何种方法或手段,都能从容适应,即使洗涤了天下的污垢,依然自在快乐,在至柔之中隐藏着刚强,最具有耐性和弹性。中国人的勤劳、忍耐和适应性特质与水相似。马六甲,这个留下中国明朝威名、郑和足迹的地方曾经被荷兰人、英国人占领过,最后在那里留下来生根发芽的只有中国人,其适应能力可见一斑。

漫长的中国历史,用《三国演义》中开篇的话来概括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间,是无数个社会变迁的惨烈片段,正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所写:“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天下如何兴亡,苦的始终是百姓。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成为战乱的主战场,广大民众为躲避战火,纷纷迁徙到相对安宁的江南。特别是西晋末年的“永嘉南渡”,大量百姓背井离乡,来到江南所谓的“蛮荒之地”,辛勤劳作,顽强地生存下来,重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园。在这段时间,中国的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慢慢转移,直到现在,南北方的经济格局也没有改变。

这就是中国文化塑造出来的中国人的品格:执著刚强、不屈不挠、宽厚包容、柔和从容。

在泗水河畔沉默的孔子,依然沉浸在那一片水带给自己的震撼与启示中,他双唇微动:“水哉,水哉!”就是这一片水,让孔子动容,他将水的品格融入儒家文化中,写入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呜呼,水哉!观水,即观中国人。

孔子的文化远航

马可·波罗在17岁时,离开出生地威尼斯,到处游历。25年以后,他带着一大堆财富和东方的故事回到家乡。他告诉家乡的人,他大半的游历岁月在蒙古帝国生活、旅游,甚至当官。人们都不相信他的话,尽管他把蒙古帝国形容得天花乱坠、富丽堂皇。70多岁的马可·波罗,面对一名教士的质疑时,曾表明他并没有欺骗这个城邦的人,只是没把另一半所见所闻讲出来而已。马可·波罗到底到没到过中国,没有人能确定,但是他所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却使西方人睁开了看中国的眼睛。

在中世纪的欧洲,《马可·波罗游记》一跃成为畅销书。在欧洲人掩卷深思的时候,冒险家们从字里行间发现了新目标,对这个东方古国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中国,这个飘着茶香的国度彻底占据了欧洲人的视野。可惜的是,游记的忠实读者哥伦布走错了,他把荒凉的新大陆看做是中国大地,否则中西方的交流史便会有个极大的颠覆。但是时间和地理上的差距,根本无法阻碍人们的脚步。

今天,行走在北京的高校里,时不时会听到林荫处传来洋味十足的汉语,这些马可·波罗的后来者在方块字的一笔一画中零距离地接触中国文化,比起几百年前冒险家们的动机,少了铜臭味,多了文化的纯真。

古老的中国文化从来不缺青睐者。几百年来,滚滚波涛里,航船颠簸,瓷器轻碰的美妙声音传向远方;大漠的夕阳余晖下,驼铃和丝绸的影子落在商队的来路上。这个从瓷器之都“昌南”(现景德镇)衍生出来的“china”一词在全球风靡了好几个世纪。它不仅仅镶嵌着精美的瓷器,更添加了茶道、饮食、功夫等独具东方色彩的元素。这些沉甸甸的东西曾让外国人无数次目瞪口呆。在这条生生不息的文明长河里,它们如同映衬在其中的斑斓星点。这些文明的纪念物和中国人一起走过苦难的岁月,历经磨难,方有今日足以璀璨千年的记忆。

苦难锤炼出民族坚强的品格,也锻造了文化的韧性。只有光鲜的外表、缺少深度的文化如同一个穿着华服,但精神委靡的病人,经不起细细打量,更不可能跨洋越海,在异地生根发芽。没有岁月沉淀,就没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生硬地抹去抵抗民族灾难的努力,中国功夫将失去生命的舞台,空留花拳绣腿。时间造就中国文化的厚重,苦难则塑成中国文化强大的韧性和影响力。以中原为圆点向外画圈,你会发现在东亚范围内处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影子。

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和服,便是仿照中国隋唐服式和吴服改制的,在日本被称为“吴服”和“唐衣”。日本在中国唐朝时,大量向中国派送使者,将唐朝大量的制度典籍,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宗教、哲学思想等带回岛国。日本几乎复制了唐朝的形神,甚至包括国家法律、政府机构的设置、服装服饰、日常起居、民俗节日都以唐朝为参照。时至今日,日本传统文化仍为研究古代中国的活化石。韩国也不例外,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是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那些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和五经。

在中国文化中,最受到世界欢迎的就是儒家文化。近些年来,擅长讲述家长里短、青菜豆腐的韩剧在中国颇受欢迎,其实是我们被其中表达出来的儒家文化的“人情、礼仪”行为所吸引。

比起东亚地区,儒家思想对欧洲的影响同样深远。西汉人张骞出使西域让欧洲人看到了不畏艰险、永不放弃、效忠国家的精神。尽管山河阻隔,但儒家文化的穿透力并没有因时空而消减。18、19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从孔子思想中悟到:征服者可以毁坏有形的物质,但毁坏不了道德。伏尔泰曾拜读《赵氏孤儿》,将它改为“五幕孔子伦理观”,并说,假如世人都像孔子那样仁义,就不会发生战争了。他把孔子的塑像放在自己的书房里,朝夕拜奉。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中则写道:“自由是属于所有人的,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化影响力归结起来还是从文字开始,文字是文化生存的心脏。像日本、韩国、朝鲜这三个国家首先在文字上师从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秦朝时,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文字。

如今,汉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韩国首尔,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正式挂牌,目前,已有百余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而中国也将在未来几年内在全世界建立100所“孔子学院”。当前,世界各国中学习汉语的总人数已超过百万人。汉语教学正逐渐走进国外的大、中、小学课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世界各国学习汉语正逐步从普通民众的个人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许多国家的教育部门对汉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也逐步增加,据教育部统计,目前,美国、新西兰、日本、泰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将汉语成绩列入大学升学科目。

孔子及其思想从春秋战乱的时代走来,进入国人的视野,并开始了面向世界的远航。“瓷器、饺子、唐装、春联”这些印刻着中国特色的名词,在英语中都有专有名词。18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尤其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备受欢迎。欧洲人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就这样,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

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需要一个坚强的传统文化来支撑,忘记历史就是忘记自己的根。孔子在世界上所赢得的尊重,让我们自觉地回过头来重新思考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当所有的人都在关注一个人的穿着时,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或许他将对突如其来的眼光聚焦手足无措。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受欢迎的现象,没有受宠若惊,也没有狂热不已,五千年的积淀给我们留下的是面对变化的坦然和冷静的反思。

远航是文化的生命力。走出去对任何一种文化而言,都是碰撞和融合的机会。1840年的惊涛骇浪几乎把中华民族的自信连根拔起,汉唐盛世所深植的大国心态进入煎熬的岁月,国人的自信缩水,一轮轮的自我否定,唾沫和骂声掩盖了传统文化的光芒,把它反锁在历史的冷宫。没有根的树容易被吹倒,失去传统文化精神的民族没有面对沧桑巨变的淡定沉着。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人能像孔子那样受到世界的广泛尊崇。今天,“孔子的乘风远航”翻腾了150年前的那场巨浪,在这一刻,中国人开始对历史的文化精神认同了。

同类推荐
  • 资治通鉴(最爱读国学系列)

    资治通鉴(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的一部史学巨著。全书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为止,即“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354卷,约300多万字。其中尤以隋唐五代为重心,占了全书内容的五分之二,是书中最具价值的部分。
  •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讲述了中国的近代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晚清七十年——侵略、反抗与近代化探索相互交织;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博弈的十年;国共两“兄弟”的合作与内战三部分,能让读者了解到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经典典故、著名人物乃至文化内涵。本书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作为中华儿女,了解中国过去所发生的大事,体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 掌上帝国之秦朝的变革

    掌上帝国之秦朝的变革

    坐看高富帅们尔虞我诈,利用矮矬穷们出谋献计,哪怕你年岁不在,只要有才,照样功高盖主,定会有你一片天地。最终渔翁得利者,才是笑到最后的霸主!
  • 煮酒论史: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煮酒论史: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承载着三千年华夏历史的《史记》,全面地展现了帝国的治乱兴亡、朝代更替、庙堂权术、江湖生存的原始形态,贯穿其中的则是智谋、心力、情感、品质等人性文化的潜规则。知源流,明因果,识人性,观成败,历史的经验正可以用来弥补人性的弱点,让我们游走于世情的边缘,寻找属于自己的心路历程。
  • 吴楚争雄

    吴楚争雄

    伍子胥为吴王阖闾的大事奔走多年,如今大事都已完成。子胥一心要借兵报仇,可是阖闾总是不给子胥开口的机会,借故一拖再拖。阖闾此时最大的心事是自己的次子姬旦与长孙夫差之间的储位之争。姬旦锋芒毕露,用尽心机;夫差拜子胥为师,他隐忍谦逊,声色不露。在历经围猎风波、巫蛊冤案等等事件之后,过于心急的姬旦死在了自己的手上。但他的“密友”不知去向。此人在后来的各大事件中以多重身份亮相,此人究竟是谁?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幸福是一种活法

    幸福是一种活法

    人生如白驹过隙,盛年不再来。回忆十年前的往事,仿佛发生在昨天。面对不可逆转的人生,古往今来的圣贤们都曾发出过无限的感慨。作为人,在短暂且以不如意居多的一生中,应该怎样度过每一天呢?快乐还是沮丧,充实还是虚度,抱怨还是谅解,热情还是冷漠,全在自己一念之间。同样,幸福与不幸福也是一念之间的差别,只要你渴望幸福、追求幸福、把握幸福,幸福就是属于你的。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凤唳九天

    凤唳九天

    她看似痴傻,却遇神杀神,遇佛弑佛,扮猪吃老虎!除了狠毒嫡母,宰了蛇蝎嫡姐,吓傻了无情父亲,气死了腹黑皇帝。终于可以逍遥离开,后面却跟了一堆痴痴追随的人,这么多尾巴,怎么甩掉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庄子大全集

    庄子大全集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于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愈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
  • 倾世魔妃:狂傲逆天血族

    倾世魔妃:狂傲逆天血族

    一朝穿越,人人自危,她插一脚,放火偷粮,落井下石。人鬼殊途,她横一手,色鬼、懒鬼、讨厌鬼,下锅油炸。人妖混战,她眉一挑,敢在你姑奶奶面前撒野?不知道她是血族驱魔师?泰然自若是她,狂傲狠戾是她,降妖伏魔亦是她,且看她堂堂血族驱魔师,如何在人、鬼、妖共存时代风声水起,绝代风华。
  • 暖暖

    暖暖

    台湾男孩凉凉和东北女孩暖暖相识于北京,他们相约不管现实如何,都要努力生活。重逢时,他们已经分别在台湾和北京工作,默契还在、感觉依旧,却不敢用力去给对方感情,因为彼此知道,此时感情越多越弥补不了再次分别带来的伤感。相隔台湾海峡,是被现实距离冲散到看不见彼此,还是鼓足勇气不顾一切相依相守?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男女情感,有些东西,与是否爱无关,与爱多少无关。
  • 启蒙三书

    启蒙三书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厚德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蒙学传世典籍:这里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美丽传说,这里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袅袅余音,这里还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循循善诱……
  • 异界国之守护

    异界国之守护

    天之将变;梦幻花开,乾坤倒转;灭世一出,武战长空;苍穹再现,空瞳立世,尽皆虚无
  • 黄雀

    黄雀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