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魔鬼先去跟那个农民做朋友,那个农民很高兴地和他做了朋友。因为魔鬼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他就告诉那个农民,明年会有干旱,教那个农民把水稻种在低洼的湿地里,那个农民便照做。结果第二年别人没有收成,只有那个农民的收成非常之好,他就因此而富裕起来了。魔鬼又每年都对那个农民说当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那个农民变得非常富有。他又教那个农民把米拿去酿酒贩卖,赚取更多的钱。慢慢地,那个农民开始不工作了,靠着贩卖的方式,获得了大量金钱。
有一天,老魔鬼来了,小魔鬼就告诉老魔鬼说:“您看!我现在要展示我的成果。农民现在已经有猪的血液了。”只见那个农民办了个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的仆人侍候。他们非常浪费地吃喝,醉得不省人事,开始变得像猪一样愚蠢。
“您还会看到他身上有着狼的血液。”小魔鬼又说。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已经变成富翁的那个农民斥责道:“你做事这么不小心!”
“唉!主人,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
“事情没有做完,你们怎么吃饭!”
老魔鬼见了,高兴地对小魔鬼说:“你太了不起!你是怎么办到的?”
小魔鬼说:“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有钱不是坏事,但它很可能让你失去最基本的一些品性。万事适度即好,不可要求得到更多,心中的贪欲一旦被激活,便会使你成为贪欲的奴隶,从此丧失掉自由。
不要被贪欲所支配
小心你的贪欲成为别人利用你的把柄。
从前,有个商人来到一个市场里做生意,当他得知几天后这里所有商品将大甩卖时,就决定留下来等待。可是,他身上带了不少金币,当时又没有银行,放在旅店也不安全。
经过反复思忖,他独自来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在地里挖了一个洞,把钱埋藏起来。可是,当他次日回到藏钱的地方,却大吃一惊:钱不见了。他呆呆地愣在那里,反复回想藏钱的情景,当时附近没有一个人啊,他怎么也想不出钱是怎样丢的。
正当他纳闷之际,无意中一抬头,发现远处有间屋子,可能是这家屋子的主人正好从墙洞里看到他埋钱了,然后将钱挖走。那么,怎样才能把钱要回来呢?
经过认真考虑,他去找那家屋子的主人,客气地说道:“您住在城市,头脑一定很聪明。现在我有一件事想请教您,不知是否可以?”
那人热情地回答说:“当然可以。”
商人接着说道:“我是来这里做生意的外地人,身上带了两个钱袋,一个装了1 000金币,一个装了500金币。我已把小钱袋悄悄埋在没人的地方,但不知道这个大钱袋是交给能够信任的人保管呢,还是继续埋起来比较安全呢?”
屋子的主人答道:“因为你是初来乍到,什么人都不该相信,还是将大钱包一块儿埋在藏小钱包的地方吧。”
等商人一走,这个贪心不足的人马上取出挖来的钱袋,立刻埋在原来的地方。这下可把躲藏在附近的商人高兴坏了,等那人一走,马上将钱袋挖了出来,一溜烟跑了。
贪心有大有小,只是因人而异。在遇到不好处理的事情时,不妨从对方的贪心下手,像故事中的商人一样,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最好能控制好自己的贪心,贪念一起,可能会引火烧身。
贪婪的极致是虚无
物质是生活的基础,对物质的追求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人一旦掉进贪婪陷阱,就如坠入万丈深渊,万劫不复。
以前,有一个国王,王妃为他生了一群白胖的王子。好不容易他最宠爱的妃子为他生了一位漂亮的公主,国王对小公主疼爱有加,视如掌上明珠,舍不得稍加训斥。凡是公主要求的东西,国王从来都不会拒绝,就是她要天上的星星,国王也恨不得攀登天空,为公主摘下来,点缀为彩衣。
公主在国王的呵护纵容下,慢慢成长为豆蔻年华的少女,渐渐懂得了装扮自己。有一天,春雨初霁的午后,公主带着婢女徜徉于宫中花园。只见树枝上的花朵,经过雨水的润泽,花苞上挂着几滴雨珠,显得愈发娇艳;成林的树木,翠绿得逼人眼睛。公主正在欣赏雨后的景致,忽然目光被荷花池中的奇观吸引住了。原来池水的热气经过蒸发,正冒出一颗颗状如琉璃珍珠的水泡,浑圆晶莹,闪耀夺目。公主看得入神忘我,突发奇想:
“如果把这些水泡串成花环,戴在头发上,一定美丽极了!”
她打定主意,于是叫婢女把水泡捞上来,但是婢女的手刚一触及水泡,水泡便破灭无影。折腾了半天,公主在池边等得愤愤不悦,婢女在池里捞得心急如焚。公主终于气愤难忍,一怒之下,便跑回宫中,把国王拉到了池畔,对着一池闪闪发光的水泡说:
“父王!您一向是最疼爱我的,我要什么东西,您都依着我。现在女儿想要把池里的水泡串成花环,戴在头上。”
“傻孩子!水泡虽然好看,终究是虚幻不实的东西,怎么可能做成花环呢?父王另外给你找些珍珠水晶,一定比水泡还要美丽!”国王无限怜爱地看着女儿。
“不要!不要!我只要水泡花环,我不要什么珍珠水晶。如果您不给我,我就不想活了。”公主哭闹着。
束手无策的国王只好把朝中的大臣们集合于花园,忧心忡忡地说道:
“各位大臣们!你们号称是本国的奇工巧匠,你们之中如果有人能够以奇异的技艺,用池中的水泡为公主编织美丽的花环,我便重重奖赏。”
“报告陛下!水泡刹那生灭,触摸即破,怎么能够拿来做花环呢?”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哼!这么简单的事,你们都无法办到,我平日如何善待你们?如果无法满足我女儿的心愿,你们统统提头来见。”国王盛怒。
“国王请息怒,我有办法替公主做成花环。只是老臣我老眼昏花,实在分不清楚水池中的水泡哪一颗比较均匀圆满,能否请公主亲自挑选,交给我来编串。”一位须发斑白的大臣神情笃定地打圆场。
公主听了,兴高采烈地拿起瓢子,弯下腰身,认真地舀取自己中意的水泡。本来光彩闪烁的水泡,经公主轻轻一触,霎时破灭,变为泡影。捞了老半天,公主一颗水泡也没有捞上来。
显然,公主的水泡花环梦想难以实现。公主有此梦想的根源就是因为她的贪婪,生活无忧、物质富足,使她贪婪那些虚无的东西。可以说,虚无是贪婪的极致。极度的贪婪蒙蔽了公主的眼睛,使她是非难辨,幻想与现实不分,闹出如此笑话。现代生活中的某些人是不是也有着公主的影子呢?过度的追逐,只能陷于痛苦的深渊。
不要让欲望解除你的思想武装
我们所拥有的并不是太少,而是欲望太多,一旦落入欲望的圈套,再强的抵抗能力都会被瓦解。
水中垂着一个钓饵,装的是一块新鲜的虾肉。
一条鲫鱼游过来了。它看了一眼钓饵:真不错,是块美味的东西。可是警惕的鲫鱼是不会轻易上当的,它记得有不少同伴,就是因为贪吃钓饵而断送了性命。因此,小心翼翼地向这块食物看了又看。
“这准是钓饵,不能吃。”鲫鱼赶紧游开了。
鲫鱼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其他吃的。过了一会儿,又游回到这个钓饵旁边。
饥饿使它不得不对这块诱人的食物又进行了一番研究和观察。
“不行,绝不能上当!这块东西一定是钓饵。”鲫鱼警告自己,随即又游开了。
鲫鱼游了没多远,心里老记挂着那块鲜美的东西。不一会儿,又游回来了。
它再一次仔细地观察和分析着这块令人垂涎的美味。
“哦,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危险吧,让我试它一试。”鲫鱼便用尾巴打了一下钓饵。
钓饵在水中荡了几下,又垂挂在那儿纹丝不动。
“看来没什么问题。”鲫鱼想,“难道就白白放弃这样一块美味可口的东西?那不是太可惜了吗?”
鲫鱼犹豫不决,考虑再三。
“哎哟!肚子这样饿,眼看着这鲜美的食物不吃,可真难受啊!”鲫鱼在钓饵旁边转来转去。
“上帝保佑吧!让我冒一次险,仅仅这一次。说不定是我自己过于谨慎了,其实一点危险也没有呢!”
这时候,鲫鱼看见远处有一条鲤鱼向它这儿游过来。
“快,再要迟疑,这美味的东西将是别人腹中之物了!”
说着,鲫鱼扑上去,张开大嘴把那块食物吞了下去。
“哎哟!我的妈……”
钓竿一提,鲫鱼上钩了。
不能抵抗人性弱点的诱导,让精神软化,势必不能主宰自我。鲫鱼终于没有抵抗住美味的诱惑,成为垂钓者的猎物。鲫鱼原本是小心谨慎的,只是因为欲望太盛,才沦为欲望的奴隶。
人常常也是如此,人的私心与贪欲常常使自己重重地跌倒在“欲望”的漩涡里。
事实上,我们所拥有的并不是太少,而是欲望太多。欲望使我们感到不满足、不快乐;欲望解除了我们的思想武装,使我们最终任人摆布。
不要因为想占有而危害他人
占有欲极强的人为了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会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
埃及有一个醋意极浓的男子名叫波加拉,他娶了一个美艳如花的妻子苏曼。结婚后不久,这个身材苗条的少妇在一次选美活动中独占鳌头,夺得冠军。苏曼夺得冠军后,引来了一些追求她的男士。
波加拉看到眼里,“爱”在心里,生怕妻子有朝一日被其他男人“撬”去。于是,他苦思对策,终于想出一条“下策”:每晚待妻子睡下后,向她注射类固醇,使其身体发胖。不知是慑于“夫权至上”还是丈夫的巧言欺骗,苏曼一直任由丈夫摆布。经过半年的“催肥”,苏曼的身体不断“发福”,体重超过90公斤。“我以为是染上了一种少见的疾病或是腺体有问题。”这个少妇向开罗一家报纸的记者说,“我请求丈夫带我去看医生,但他拒绝,他对我如此胖,似乎显得很高兴呢!我本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不少男人都喜欢我,然而,现在我走在街上,连孩子们都取笑我。”
她的丈夫波加拉怎么说呢?他说:“在商业社会里,我是一个很重要的男人,我不愿冒妻子被其他男人夺去的危险,所以,用药物‘催肥’了她,现在,她胖得像一头大象,再也没有哪个男人想多看她两眼,这就使我心安了。”
人的欲望大多都是通过占有来实现的,占有欲潜藏在人性的深处。但有些人放纵自己的占有欲,自己得到的东西不想让他人沾手,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宁可毁掉也不能让他人得到,这种欲望一旦靠危害他人来实现,就成了一种畸形的人性。任何一个人都不是谁私有的附属品,“拴”住对方的心要靠爱的付出,而不是怨的发泄。
感恩你所拥有的
不必嗟叹没有得到的东西,珍惜你拥有的一切,感恩你拥有的一切,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有位企业家,他在商场上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有一天,他陪同父亲到一家高贵的餐厅用餐,现场有一位琴艺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为大家演奏。
这位企业家在聆听之余,想起当年自己也曾学过琴并且为之痴迷,便对父亲说:“如果我从前好好学琴的话,现在也许就会在这儿演奏了。”
“是呀,孩子,”他父亲回答,“不过那样的话,你现在就不会在这儿用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