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批判之四
《道德经》第四章云: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好了堂主人今译之曰:
道看上去是深远、空虚的,但发挥起作用来却无穷无尽。深远啊,但或许万物都来源于此。空虚啊,又仿佛里面什么都有。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孙,正好像是自然的祖先。
马克思主义曾被称之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后来却又要和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个矛盾。既然是真理,又要靠实践来检验,而实践却又会随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改变,因此就只好一次又一次地被修正以至于面目全非,直到走向其反面证明其并不是真理。
由此看来,马克思实在不如《道德经》的作者高明。因为不懂得“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唠唠叨叨“道”出了那么多,最终被所谓的修正主义者们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真不如《道德经》作者的五千言语来得潇洒。但《道德经》的作者之所以成为《道德经》的作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五千言语在,也因此能让我们来领略其所谓的潇洒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
古人也是人,自然知道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比如生老病死、娶妻生子之类。除此之外因为低头可以见地和抬头可以见天,因此对于天地之间的事也会有一些了解,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之类,显然那山是不会太高、水也不会太深,风雨自然会有,蛟龙却只能是个虚物罢了。至于那地以内和天以外的事就只好胡猜。于是就有了一个所谓的“道”被硬塞在了那天与宇宙之间或高悬在天之外。所以没有被塞在地与宇宙之间或掏个洞埋起来,大概是因为地壳不够透明的缘故。
称宇宙为自然是不错的,但将自然独立于天地之外去却不恰当。自然是无所不在的,连生活于天地之间的人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当人学会了使用工具之后才有了所谓的人工,尤其是当人可以以语言为工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文明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非自然。
人是万物之灵的说法虽然有点“天地之间唯我独尊”的味道,但因为人已成为了人,也就只能做如此之说了。其实宇宙中的一切物无不在动,之所以只称动物为动物,是因为动物的动所生出的道与其他物的动所生出的道会有所不同。同样,人作为智慧生命的动所生出的道虽然会有一部分与其他物相同,但自会有更多的部分专属于人自己,也正因此人是人。
也就是说,一切的道都是因物而生的理,离开了特定时空限制的所谓常理即便存在也只能是无所不在的,所以不可道是因为无可道也无用道,尤其不可以用来作为指导人类生活的真理。这不仅因为人是人不是其他物,还因为人在具体的生活中都是以个体的形式——我的形式出现的。
每个人脚下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要想走好自己的道就要尊重他人的道,否则凭着自己的感觉胡来就会给他人造成伤害,最终使自己走上死路。比如见到个漂亮女人,远远地看看是可以的,要想亲近一番就必须人家也愿意。再比如人家手里有宝物,你若想拥有就要拿足够的钱去买,自然人家还要愿意卖。否则,在这样的时候,你就是将这《道德经》背上一百遍给人家听也是无用。
将所谓的道高悬于天外也的确算得上非常聪明的做法了。那里的不分上下高低、前后左右,正适合这不分美丑善恶、青红皂白的滑头主义施展自己的特长,但可惜的是那里也同时几乎什么都没有,所以最终还是要在人世间打主意;因此也就不得不再将自己打扮一番,弄出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来。
结果也很奏效,到今天这神秘兮兮似乎也已长成了参天大树,但真正得益于这阴凉的除了一些喜爱思维游戏的“弱智”者之外,却是那些心黑皮厚的恶人和骗子。有了这“用之不盈”的道作庇护再加上可以“运斤成风”和“以无厚入有间”的绝技,他们是干什么都可以师出有名和得心应手的。天网恢恢,倒霉的或许只是那些笨人。
好在作为一个喜爱思维游戏的“弱智”者,《道德经》的作者或许只是一个自欺者,而后来厚黑者们的以此欺人也不应该算在《道德经》的账上。否则,我们该质疑的就该是这《道德经》以及其作者的道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