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5000000004

第4章 特搞(3)

从头来看,一九六三年年初起,江青像天兵天将降临文艺战线。她语传宸音,代拆代行;南来北往,亲历亲为。如此一年多时间,随着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隆重举行,“京剧革命”旗手横空出世。

《谈京剧革命》这篇讲话,盛气凌人,完全是一副领导者口气,或以“京剧革命”

教主自居。她饬斥人们“对京剧演革命的现代戏这件事的信心要坚定”,“我们要创造保护自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文艺。在方向不清楚的时候,要好好辨清方向”:质问文艺家“吃着农民种的粮食,穿着工人织造的衣服,住着工人盖的房子,人民解放军为我们警卫着国防前线,但是却不去表现他们,试问,艺术家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你们常说的艺术家的‘良心’何在?”俨然像指导者那样发号施令:“一定要抓创作”,“各地都要派强的干部抓创作”,“要培养新生力量,放下去,三年五年就会开花结果”。尽管此时她在文艺方面仍然没有职务,但她并不觉得师出无名——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次大会意味着什么。

她倒也不是凭空把自己当做旗手。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时,她已握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三部戏。大会期间,她又相中几棵苗子。到一九六五年,她使其资本增加到八部戏,即上述三部之外,另加京剧《奇袭门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是为所谓“八大样板戏”。

“文革”以后,普遍指控江青把革命现代京剧的艺术成果窃为己有。这是不必要的。虽然作为罕见的体制化艺术行为,“样板戏”的前前后后,曾有许多党政领导予以关心和过问,但有充分事实证明,江青是最主要的经营者。而且,从实际利益论,她是唯一真正重视这件事的人:她于此所怀的目的、诉求或指望,别人都不具备。此外还须承认,较之于许多人,江青对京剧算是内行,不止于喜欢爱好,甚而有能力躬行粉墨(她与毛泽东的结缘,据说与她在延安演出《打渔杀家》有关)——职是之故,她对“样板戏”剧组的指导往往可至相当具体的地步。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一九六六年二月二日至二十日,江青受林彪“委托”,在上海召见军队政治文化部门负责人座谈,之后形成《纪要》。此事的缘起颇为反常。一个无论在文化界还是军队,至少名义上无职无权的人,缘何被“委托”指导全军乃至全国文化工作?假使发生在一九六六年五月以后,另当别论:

那时,江青已被任命为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在此之前三个月,林彪所以有理由做出这样的“委托”,拿得出的解释是,他把事情“委托”给了“毛主席身边的人”。这是唯一的“合法性”。

不过,事情并非堂而皇之地发生,发掘其过程仍然让人感到兴味十足。“文革”

发动以后,毛泽东亲自挂帅,林、江则分掌“文革”一武一文两翼。那么,这两翼是什么时候化生出来的呢?或许就在本文一开始所引毛泽东写下《对林彪关于部队文艺工作的谈话的批语》的那个时候。之前,林彪就部队文艺工作有一个谈话,毛泽东阅后于六月四日写了那句批语,里面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江青先看一下林彪的谈话;第二,江青立刻(第二天)去见林彪;第三,传达“完全赞成”、“很好”、“很及时”的评价。

这条短小批语,其党史、国史价值可能非常高。其一,毛泽东对林彪谈话无保留的赞赏之意,寓示许多东西。其二,更重要的是安排林、江沟通。我们觉得,一九六六年林彪“委托”江青搞《纪要》,它的草蛇灰线就在这里——《纪要》出笼之前,一九六四年的互动关系几乎原样又运行一次。

我们来看当时的经过。

《纪要》第一节交待了事情缘起。它在第二自然段写道:

来上海之前,林彪同志对刘志坚同志曾作了如下的指示:“江青同志昨天和我谈了话。她对文艺工作方面在政治上很强,在艺术上也是内行,她有很多宝贵的意见,你们要很好重视,并且要把江青同志的意见在思想上、组织上认真落实。今后部队关于文艺方面的文件,要送给她看,有什么消息,随时可以同她联系,使她了解部队文艺工作情况,征求她的意见,使部队文艺工作能够有所改进。部队文艺工作无论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不要满足现状,都要更加提高。”

这是林彪给刘志坚(时任总政党委副书记)布置任务时说的一番话。我们从中得知,江青专门找林彪谈过话。跟一九六四年一样,我们推断,这一次江青登门同样带来了毛泽东的指示。这是必然的,因为她绝不可能自作主张去见林彪。同样,也只有在毛泽东具体有所指示的情况下,林彪才可能讲这样的话:“她有很多宝贵的意见,你们要很好重视,并且要把江青同志的意见在思想上、组织上认真落实。”尤其这几句,正式承认江青对全军文艺工作的发言权以至领导权:“今后部队关于文艺方面的文件,要送给她看,有什么消息,随时可以同她联系,使她了解部队文艺工作情况,征求她的意见,使部队文艺工作能够有所改进。”这样的决定,很难设想是林彪主动做出。

随着《纪要》作为中共中央正式文件下达,它起到了这样的实际作用:借林彪之口,宣布江青为文艺工作的领导者。这是利用军队系统,迂回解决江青地位的办法。没有行政任命,但是,既比行政任命省事,也更为有力牢靠。

在林彪加以“委托”、江青践行这“委托”之后,接下来是这样的——《纪要》整理出来,送毛泽东,毛泽东看后发回修改,来来回回三次,最后于一九六六年三月十七日批复江青:

江青:

此件看了两遍,觉得可以了。我又改了一点,请你们斟酌。此件建议用军委名义,分送中央一些负责同志征求意见,请他们指出错误,以便修改。当然首先要征求军委各同志的意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

关键一语,“此件建议用军委名义”,是对“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名目授权。而“征求意见”

“以便修改”的可能性并不存在,因为业经毛泽东本人过目三次,必是定稿。拿到这个批示,江青即于十九日将《纪要》送达林彪,同时附有一信。信中突出了毛泽东三次亲自审阅、修改的经过,并将上述批示完整引述。最后一句写的是:“现将座谈纪要送上,请审批。”林彪自然知道他所需做的是什么,便于三月二十二日就此件给军委常委发出一封信:

常委诸同志:

送去江青同志三月九日的信和她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请阅。这个纪要,经过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反复研究,又经过主席三次亲自审阅和修改,是一个很好的文件,用毛泽东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时期文化革命的许多重大问题,不仅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六年来,文艺战线上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文艺这个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去占领,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极为广泛、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搞不好就会出修正主义。

我们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坚定不移地把这一场革命进行到底。

纪要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完全符合部队文艺工作的实际情况,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使部队文艺工作在突出政治,促使人的革命化方面起重要作用。

对纪要有何意见望告,以便报中央审批。

此致

敬礼!

林彪

一九六六年三月二十二日

此件刊载于“文革”印刷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1967年4月编印,编印者不明)。林彪称颂了江青和这个文件,定了调子,亮明态度。

三月三十日,中央军委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交请示,称:“军委常委同志一致同意《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认为这是一个在文艺工作方面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很系统很完善的文件,部队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十天后,即四月十日,中共中央决定批发《纪要》。

《纪要》有两大功能。其一,如前所述,相当于正式和公开授权江青领导文艺:其二,在此基础上,宣告在文艺(进而是整个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发动革命、摧毁旧秩序。

如果说“文艺革命”发轫于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纪要》便是它第一次系统的理论表述。它在其中的关系,就像《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与“新文学运动”

的关系。我们虽然无法赞赏它,但对于它享有这样的历史重要性,却将无奈接受。

崩解

《纪要》下达之后文艺乃至整个文化领域里的局势,可用“崩解”形容。

一九六六年下半年,有。三旧”之说。

即旧中宣部、旧北京市委和旧文化部。其中,文化领导部门就占了两个。

一九六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六六]

三六二号中央文件批转《文化部为彻底干净搞掉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黑线而斗争的请示报告》,表示同意这个报告,并要“各级党委根据此报告精神,部署本地区文化战线的社会主义文化革命运动”,强调:“这一仗必须打胜,以彻底解决作为文化革命的重点的文教部门领导权基本不在无产阶级手里的问题。”夺权斗争展开之后,文化部工作陷于瘫痪,职能丧失。

七月二十日,中共中央通知:中央宣传部已经改组,新部长陶铸,顾问陈伯达。

但是,改组并不意味着重建,它在“文革”

期间处于“休眠”状态。原因是毛泽东三月下旬在上海已经批判中宣部为“阎王殿”,发话“解散”:

中宣部是阎王殿。要“打倒阎王,解放小鬼!”毛主席说,我历来主张,凡中央机关作坏事,我就号召地方造反,向中央进攻。各地要多出些孙悟空,大闹天宫。去年九月会议,我问各地同志,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很可能出,这是最危险的。毛主席要求支持左派,建立队伍,进行文化大革命;批评彭真同志、中宣部和北京市委,包庇坏人,压制左派,不准革命;如果再包庇坏人,中宣部要解散,北京市委要解散,“五人小组”要解散。(《1965年9月到1966年5月文化战线上两条道路斗争大事记》,中发[66]267号附件二)文化部、中宣部垮掉,带来原有文艺体制的整体坍塌。具体领导全国文艺工作的两个团体全国文联和中国作协,随之取消。“文革”中,中国作协仅保留一个北京留守处,附挂在文化部名下,其全体人员则下放干校。

这意味着文艺秩序已不存在,文艺生产不再开展。

这种溃散,有时也令始作俑者不便。

例如,由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沉溺于派性斗争,致使毛泽东第一、二、三次接见红卫兵后,有关纪录片不能及时制作。

为此,一九六七年二月一日,江青和戚本禹亲自到新影厂,召见“群众代表”(造反派两派头目)当面督促。“革命”,竟使制作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影片这样重大的政治任务搁浅,由此可想象当时整个文艺生产根本一蹶不振。

但是,不能囚江青对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纪录片进展迟缓感到不悦,以及打算制止由混乱而生的某些现象,而以为她并不赞赏混乱。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三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将江青于当月九日、十二日两次对文艺界的谈话转发全国,称之为“分析了当前文艺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形势,并对文艺界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问题和今后的任务作了重要指示”。讲话中,江青提到新影时,恰恰认为它是“捂着的”,乱得不够:

有的地方搞得好一些,有的地方搞得比较差一些,有的地方看起来是很平静,实质上是一潭死水。针对这样的情况,不能一律说都没搞好,都要重新大乱。像新影,像芭蕾舞剧团,这是属于捂着的,没有真正地搞好革命的大联合、革命的三结合,当然也就不能够很好地搞斗批改,大批判。这样的单位,再乱一下是有好处的。

乱敌人!乱敌人!!(《中共中央、中央文革转发(江青同志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发[67]354号)

事实上,像新影这样因为乱而造成生产停滞,江青并不在乎;她自有办法非常实用地解决这类令她暂时有所不便的具体问题。而在整个“文艺革命”的方向上,她毫不犹豫地鼓励混乱,煽动混乱的扩大。唯有乱,“文艺革命”才能够彻底。

归根到底,“崩解”的局面,是“文艺革命”欢迎并渴求的。

绪余

“文艺革命”一方面在制造混乱,同时也暗中准备秩序,甚至从一开始就是这样。

新的秩序,由样板戏加以匡定。“文艺革命”从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起事,江青最初给出的命名是“京剧革命”。从“京剧革命”到“样板戏”,两个名称之间语意色彩上的差异,不动声色地演绎了情势的转换。

把江青“精心培育”的几个戏视为“样板”,始于一九六五年。这年四月二十九日新华社播发电讯《(红灯记)是京剧革命化的样板》。不过,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样板戏”到一九六七年才正式确立。我们从一九六七年四月二十日《人民日报》署名“上海革命京剧文工团革命派战士”的文章《从两个革命样板戏看两个阶级的斗争》,第一次看到“革命样板戏”这个完整称谓。

这时,样板戏的含意发生了微妙变化。中共中央、中央文革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三日转发的《江青同志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强调的重心已经转到不同方面。其中她说出一段话,标志着一个意味深长的转向:

一个民族,总要有它自己的艺术尖端,现在的八个革命样板戏,可不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尖端?大家知道,搞一个样板戏是不容易的,千锤百炼,总要改两三年才成。因此,不可能每一个戏,每一个文艺团体搞的节目都搞成样板。样板是尖端,是榜样,是方向。

从江青的解释,我们清晰地看见一种标准化的企图。“样板戏”将作为艺术典范,以新的法则垂范于世。从此,样板戏就进入经典化过程。

新秩序的重要表征,是提出“三突出”

创作原则。实践中,“三突出”原则不断细化成各种形式规则,在情节设置、人物关系、舞台安排、音乐表现、灯光运用、摄影角度、演员表演……等诸多方面,形成一套极严苛而繁琐的公式。

应该说,“三突出”具有独创性。古今中外文艺史上,从来没有见过类似的东西。虽然从个人到组织,将文艺当做某种工具的现象都曾经出现过,可如此完全、彻底把文艺定义为政治工具的情形,却属首次。“三突出”之能被构想和提出,前提就是政治对文艺拥有绝对权威,可以任意驱策它为自己效劳。这样的条件,在“文革”以前都不具备,即便看起来相当接近,终归还不能真正达到。就此言,“文艺革命”确实开创了新纪元,将人类文艺带人前所未有的新形态。几千年看不到的想法、做法,在这里看到了。

江青建立了有史以来一种最具威权的文艺秩序,它如此强悍有力,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受到挑战。但有一点,由于尺度过于严苛,它的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水至清则无鱼。纯而又纯的标准使得文艺创作一派萧条,虽然一九七一年起也竭力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但是艺术或者说美的创造,无法与“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境状相协调。事实上,“文艺革命”在做到一花独放的时候,已经枯萎了——更不要说,它还包藏卑劣的政治目的.为与国人福祉相悖的阴谋服务。

鲁迅的美国朋友伊罗生

朱正

同类推荐
  • 实用礼仪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礼仪文书写作大全

    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合称,它主要是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人有生有死,有喜有哀,人在社会上生活,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交往和活动。亲疏有别,长幼有序,礼仪就是在社会交往中的分寸、等级。
  • 教学创新与管理(中小学教务主任工作漫谈)

    教学创新与管理(中小学教务主任工作漫谈)

    学校做强,强在运筹。合格的管理会让学校成为知识、生活的乐园,创造力的沃土,最令人向往的理想空间。要健全制度,还要调动气氛,才能使师生言行规范,具有创新思维。学校做强,强在名师。学校的主体之一是教师,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完善自我;给他们一个竞争的氛围,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新课程主张个性发展。就是强调教务主任本身要张扬个性,如果教务主任没有兴趣爱好,那如何为教师提供一个各显其他的舞台,模型式的教师,很难培养出鲜活灵动,性格各异的学生。学校也要创建一种学校文化,让它成为影响全校师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从而更加完善“自我”,从而构成学校的综合素质,加强学校的综合能力,推动学校的发展。
  • 谁“害”了北大学生

    谁“害”了北大学生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其传统中所弥漫的气息,表现在毕业生身上,却与社会现实存在某种冲突。问题出在哪里?是谁“害”得他们与社会现实不合拍?又是谁“害”得他们饱受种种非议?是北大学生自己?是北大学校?是用人单位?还是社会整体发展效应的结果与悲剧?这其中是否隐藏着深刻的体制性根源?
  • 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本书资料详实,描述通俗,本书介绍了20世纪中国的文化名人与图书馆的交往以及他们的文化成就与图书馆的关系。记录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读者可以利用本书的正文链接和余思,积极参与图书馆的有奖读书活动
  • 谁是人才

    谁是人才

    本书对我国人才的制度框架、理论基点、科教平台、激励机制、业绩定位、宏观环境、管理队伍和企业用人等环节进行了问询,提出了解决人才的得与失、禁与漏、导与堵、权与责、信与滥等辩证观点与制度治理建议。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嫡女策

    嫡女策

    董家嫡出大小姐,董风荷,董家这一辈唯一的嫡系,却不受祖母喜欢,不遭父亲待见。母亲董夫人重病缠身,卧床十载,犹如冷宫。庶妹骂她是野种,姨娘撺掇着祖母将她许给京城出了名的纨绔子弟——庄郡王府杭家的四少爷。这一切,她从来都云淡风轻,只想与母亲平淡度日。不过,她也不是那等任人欺凌的主,你们既然越过了她的底线,就别怪她雷霆手段,翻脸不认人。若当她是好欺负的,就错了。一日入王府,从此后风云变幻,她已不能只为自己活。克妻克子、游手好闲、吃喝嫖赌、宠妾成群,这些标签,都属于她的夫君。新婚夜,妾室有孕,夫君弃她而去;第二日,有心人寻事,夫君醉酒而归;回门日,夫君居然替她在娘家撑足了脸面。这个男人,她看不透。上,她要斗王妃,斗王爷,斗各房叔叔婶婶;中,她要斗夫君,斗妯娌,斗围绕她夫君的莺莺燕燕;下,她要斗姨娘,斗丫鬟,斗各路的管事。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这支风中清荷如何在诡谲多变、阴谋环绕的大家族里站稳脚跟,赢得夫君的倾心爱恋,成为王府当之无愧的新主母。本文种田、宅斗、女强、正剧,结构复杂,人物繁多。希望喜欢的亲们收藏、留言。推荐好友文文:六王妃悬崖一壶茶失贞弃后伊唯熙皇家医学院弯月儿极品特工的情史筱可爱绝妻云笑蕊桃花泛滥万里月三个总裁一个蜜灵琲代理王妃忧郁思绪嫡女无双风之孤鸿神秘逃妻点点紫雨“监”妃十六嫁幽月冷一品“男”色潇湘蓝儿代嫁——皇后南湖微风壹品皇妃冷烟花罪女嫡妃糖糖宝贝美人有毒指间笑上—邪狂想曲妾乃浮云莫言染重生之霸宠日晴稚妻浅水的鱼嫡女无忧一粟红尘嫡孤银色月光娘子,到我怀中来陌上柳絮庶难从嫁月光下的女子红楼之玉溶潇湘雨若菲彤西兰的读者群:曲苑风荷,175217192,请喜欢风荷与西兰的亲们入群。
  • 犀利皇妃

    犀利皇妃

    前朝风云莫测,后宫你死我活。人之初,性本?初入宫廷,帝王之心难揣测,既有挚爱,又惹群花,奈何只卿一人守孤单。豆蔻年华,已入宫门,半生皆为一人活。时局险恶,人心难测,待到秋风漫天过,谁是独笑者?她是宰相之女,他是一国之君。初见时两小无猜,再见时他已心有所属。初入宫时,她以他为天,小心翼翼,举步维艰;初见她时,他以她为恶,多加刁难,多加利用。宫廷险恶,敌人难测,她为他家庭破散,自身沉浮;挚爱永在,群花乱簇,他为己处处筹谋,无视她怒。帝王无情,皇家无意,她终是看破,步步为营,筹谋算计,只为一日凤舞九天;挚爱远逝,蓦然回首,他才看见她,知她所愿,暗中相助,只为一日和她一起君临天下。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龙皇录

    龙皇录

    骆云飞本是一个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一次机遇,体内龙脉觉醒,龙神九转,风云变!御女无数,狂灭多方情敌!异世大陆,七宝异兽,层层的历练,让他快速成长,化身五爪金龙,啸乾坤,杀神明,终成为一世霸主……
  • 继承者归位:错爱冷艳二小姐

    继承者归位:错爱冷艳二小姐

    一场篡夺财团继承权的明争暗斗,他百般提防却已然错爱,最后只好拱手相让守护多年的那份财产,连带自己的心一起奉上。“还不走?”她签完财产交接文件后,冷冷的问道。“走不了了。”他抽出夹在里面的结婚协议书,眼中带着狡邪,厚颜无耻的贴上她,“你已经在我的卖身契上签字了!老婆大人……”
  • 迷人小王妃

    迷人小王妃

    苍龙国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沸腾了京都的大街小巷,车马簇簇、人潮如织。今夜,天公作美,晴空万里无云。仰望天际,繁星似锦;俯瞰大地,灯火璀璨。火红的喜庆灯笼迎风招展,四溢的茶香扑鼻而来,欢声笑语中尽显盛世之都的无比魅力。据说,每年的元宵灯会都能迎来身份尊贵的皇子公主们大驾,所以愈发地激起万千俊男美女们走上街头,期望能与贵胄公子们有一次擦肩而过的缘分。小巷的尽头,一辆华丽的马车缓缓驶……
  • 亲亲我的邪魅老公

    亲亲我的邪魅老公

    “啊啊啊!!”惨叫声响起,夏念儿害怕的用小手捂住自己的眼睛,娇小的身子直往下掉,谁知最终的掉落地竟然是一张超级大的大床,身边竟然还有一个邪魅帅哥!!“你……你是谁呀!”她惊恐的质问,却还是忍不住为他俊美的脸吞口水。邪魅帅哥勾起薄唇,紫色的眸子里倒映出她小兔子一般的身影,微微倾身上前,修长的手指轻轻勾住她娇嫩的下巴,醉人的声音回荡在她耳边“宝贝儿,我是你老公……”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名门媳

    名门媳

    逍遥自在的农家女,一朝被逼作冲喜新娘,七岁的小姑娘,在勾心斗角,深渊般的大宅门里,想要站稳脚,何等的艰难。婆婆头脑简单多疑,二太太温和却腹黑难测,大姑个性大气骄傲,小姑开朗任性,还有一屋子的庶出,阿九每天周旋其中,如行云流水,玩得活泛,只是,终是要长大,终是要面对自己的婚姻,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想要过得自在逍遥,那又需要怎样的手段才行?他,生性桀骜,如脱缰野马般难驯,初见面,就被她打得鼻青脸肿。同一屋檐下,他处处与她作对,时时为难于她,却不料,不知不觉中,为难到的不是她,而是自己的心,为了能给她幸福,他远走他乡,建功立业,到最后,能不能得到幸福呢?他是她名义上的夫,耐心等她长大,像老母鸡一样的护在她的周身,赶走一切可能的花花草草,当她长大时,却不知能不能浮获她的真心?他是天之骄子,玩世不恭,风流倜傥,偶尔的机会让他认识了她,以作弄她为喜,最后,真正捉弄的又是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