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79800000005

第5章 从“仁宣之治”到孝宗中兴(1)

(一)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是明成祖的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在位仅十个月。

朱高炽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他为人稳重,爱好读书,深得祖父明太祖的喜爱。

朱高炽长得过于肥胖,行动不便,总要由两个内侍搀扶着才能行动,走起路来跌跌撞撞。为此,一生嗜武的明成祖不喜欢这个儿子。明成祖起兵争夺帝位时,让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众成功地阻挡了明惠帝大将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才使明成祖另眼相看。在此期间,明惠帝曾写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他归顺朝廷。朱高炽接信之后连看都没看,就原封不动地派人送到明成祖面前,使明惠帝的反间计彻底失败了。

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二弟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曾多次救过明成祖,明成祖曾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帝位必将是你的了。”听了这话,朱高煦热血沸腾,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在整个“靖难之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明成祖登上帝位后,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仁厚儒雅,深得文臣拥戴,而且他是明太祖亲自为明成祖选择的继承人。更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聪明过人,深得明成祖的喜爱,人称“好圣孙”。于是,明成祖终于下了决心,于永乐二年(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落选后并未屈服,迟迟不肯到封地去,留在京城准备伺机而动,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后来,大臣杨士奇和徐皇后出面说服明成祖,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到乐安(山东省惠民县)就藩。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在北征返京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随从宦官不知所措,与大臣杨荣密商如何处置。杨荣指挥若定,认为离京尚远,为防止军心涣散,为了避免二皇子朱高煦、三皇子朱高燧趁机作乱,应暂秘不发丧。于是,他们用锡铸棺将明成祖尸体收殓起来放在车中,每到一地和平时一样进膳,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军中浑然不觉。杨荣先回北京向太子报告情况,决定了处理方法。结果,朱高炽顺利地即位了。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国家政局未发生丝毫骚动,也未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明仁宗继位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明仁宗赦免了明惠帝旧臣和永乐年间因连坐流放到边疆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籍。

明仁宗平反冤狱,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一案,永乐朝解缙一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

这样,便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明仁宗选用贤臣,任命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辅政,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百姓得到了实惠。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明仁宗因肥胖症猝死于钦安殿。

明仁宗在位虽不到一年,但实际在位时间并不短。明成祖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一切政务均由他掌管,由他监国,等同皇帝。因此说,他为明朝作的贡献是不小的。

(二)明宣宗

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是明仁宗的长子,29岁继位,史称明宣宗,年号宣德。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初九日,朱瞻基出生在北京。朱棣夺得天下后在南京登基,朱瞻基随祖母离开北京也来到南京。祖父明成祖和祖母徐氏非常钟爱他,对他寄予很大希望。

朱瞻基自幼聪明,喜好读书,过目不忘。永乐五年(1407年)四月,他出阁读书,明成祖特命姚广孝做他的老师。朱瞻基学习刻苦,留意古今兴衰和历朝治乱,从中领会治国的道理。

明成祖用言传身教来影响这个招人喜爱的孙子,为他以后君临天下做准备。

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巡幸北京,令朱瞻基同行。途中,明成祖特意带朱瞻基到田间观察农作物、农具和耕种的过程,到农民家里看他们的衣食住行,让朱瞻基知道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治理国家必须体恤农民。

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亲征蒙古,让尚书夏原吉辅佐朱瞻基留守北京,学习处理日常政务。当时,北京是国家的陪都,地位十分重要。夏原吉每天早上辅佐朱瞻基处理政事,从容不迫,井井有条,让朱瞻基积累了许多处理政务的经验。夏原吉还陪朱瞻基深入乡村,体察百姓疾苦。此后,朱瞻基多次在夏原吉的侍从下往返于两京之间,经常谈论治国方略,获益匪浅。

永乐十二年(1414年),为了让朱瞻基接受战场的历练,明成祖命他随军亲征蒙古。朱瞻基经常随明成祖检阅军队,学习战法。

在祖父的精心培育下,朱瞻基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为将来治理国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一直没有放弃争夺帝位的念头,时刻威胁着国家的安定。朱高煦在被父亲安排到乐安之后,并没有改过自新,而是准备随时发难。当明仁宗突然病逝时,朱瞻基正在南京,得知消息后日夜兼程赶往北京。朱高煦在他必经之路上埋伏人马准备截杀他,而他行动极为神速,赶到北京登基为帝,阴谋才没有得逞。

朱瞻基继位后,加强了对两位皇叔的防范。但表面上重加赏赐,仍以礼相待。朱高煦认为少主新立软弱可欺,于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仿照父亲起兵争夺帝位,派人到北京秘密联络英国公张辅作内应,结果为朝廷所知。明宣宗没有派兵征讨,而是修书一封劝他罢兵,他执意不听。

面对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乱,群臣意见不一。有些大臣主张命将出讨,而杨荣、夏原吉等大臣则力主以明惠帝为前车之鉴,要明宣宗御驾亲征。明宣宗采纳了杨荣、夏原吉的建议,皇帝亲征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将士,民心也迅速安定下来,动荡的局势有所缓和。

朱高煦闻讯,只得投降。大臣请求将其就地正法,明宣宗顾及亲情,没有同意,而是将朱高煦押回北京,废为庶人,在西安门内辟出囚室,械系朱高煦。

明宣宗回师途经献县时,大学士陈山劝明宣宗移师彰德(赵王朱高燧封地),袭执赵王朱高燧,大臣多表同意。朱高燧早存夺位之心,始终是朝廷之患。明宣宗颇有移军彰德之意,因杨士奇等人苦苦劝谏,最终班师回京了。

回到北京后,朝臣交章上奏,请求将赵王的护卫削去,将他拘留北京。明宣宗没有同意,念及就这一个叔父了,应该想个保全的办法,于是他将群臣的奏章派人送给赵王看。赵王看到奏章,十分惊恐,立即上表谢恩,并自请削去护卫,得以寿终正寝。

其实,赵王这次没有起兵,并不是因为他已改过自新。他对汉王的叛乱极为赞成,并且积极招待汉王派来的联络使者。赵王府左长史胡永兴力劝赵王不可造次,赵王根本不予理睬。胡永兴情急之下,派人在路上截杀了汉王的使者,烧掉了来往的信件,将赵王参与叛乱的证据销毁了。这样,赵王才逃过一劫。

汉王朱高煦本来是可以留住性命的。三年后,明宣宗带着内侍前去探望朱高煦,不想朱高煦对自己遭到禁锢耿耿于怀,竟用脚将明宣宗勾倒。明宣宗惊魂未定,盛怒之下命人将朱高煦罩在一个300斤重的铜缸下,四周燃起炭火,将其活活烤死。最后,铜缸烧化了,朱高煦尸骨无存。

汉王和赵王的威胁解除后,社会安定,为明朝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明成祖曾经发兵八十万征讨交趾,将其并为明朝的一个省,在那设置官吏加以统治。但交趾不肯臣服,起兵反对明朝的战争时有发生。明朝连年用兵交趾,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渐感难以承受了。宣德六年(1431年),明宣宗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安南再次独立,脱离了明朝的直接统治,但仍然是明朝的属国。直到明朝末年,明朝和安南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放弃安南之举免除了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也为明朝节省了大量的开支。

明宣宗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他下令招人垦荒,发展农业生产。

明宣宗是位仁君,十分爱护百姓,认真为百姓选拔好官。当时,苏州府是他的一块心病。苏州府每年上交税粮281万石,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可是苏州官吏贪污成风,百姓端着金饭碗却要挨饿,不少人被逼得背井离乡,流落他乡。从明成祖以来,朝廷多次选拔官吏去治理,均未收到成效。

明宣宗反复考虑后,降旨让百官保举京官中廉洁公正而又精明强干的人去做苏州知府。经百官推荐,明宣宗选中了况钟。况钟是江西靖安人,曾在县里当过九年书吏,因办事认真、考核成绩优秀被推举进京担任礼部小吏。明宣宗任命况钟担任苏州知府,特地颁给况钟一道玺书,允许他先斩后奏,有权独自处理事情。

况钟上任后,先是装糊涂,胥吏抱着案卷请示他时,他只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胥吏见他这样,无不窃喜。一个月后,况钟经过充分调查,摸清了情况。这时,他让人在知府大堂摆上香案,把府中的官吏、城乡的里长以及府学的学生都叫来,然后取出皇帝的玺书高声朗诵,当念到“官吏有犯法者可直接处置”一句时,那些平时为非作歹的胥吏吓得浑身乱抖。

况钟读完玺书,把里长叫到跟前,要他们在善、恶两个簿子上填写胥吏的名字,然后优待并宴请善者,从严惩治恶者,将那几个极其贪婪的胥吏当堂摔死在阶下,并将尸体摆在闹市上示众。此后,所有胥吏再也不敢贪赃枉法,百姓纷纷回乡务农,过上了温饱的生活。

况钟整顿官纪的事一下子传遍了苏州一府七县,百姓都夸他是皇帝派来的救星。况钟在苏州九年任满后,按惯例要进京接受吏部考核,重新安排。但苏州百姓一再挽留,不放他走。明宣宗体恤民心,让况钟仍为苏州知府,但给他加官晋级,让他食二品俸禄。

苏州百姓把明宣宗和况钟的像挂在祠堂里,由衷地礼拜。

由于明宣宗任贤惩恶,地方官无不勤政爱民,全国大治。

仁宣两朝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史称“仁宣之治”。清代历史学家谷应泰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人们都说这样的评论是有道理的。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病逝。

(三)明英宗和明代宗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9岁继位,年号正统。

明英宗继位时年纪尚幼,军政大事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手中。太皇太后张氏是明仁宗的皇后,明宣宗的母亲,明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一心关怀幼帝,国家大事多禀她裁决,处理十分得当。“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贤相。他们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

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接着三杨也先后退休,明英宗幼时的贴身太监王振掌握了朝中大权。

元朝灭亡后,蒙古虽然无力与明朝争天下了,但他们雄踞北方,时刻都是明朝的严重威胁。

明英宗时,蒙古在瓦剌部首领也先的领导下渐渐强大起来,蒙古的势力范围西起今日的新疆、甘肃、青海,东到辽东,疆域辽阔。

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二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派使者到北京进贡,要求与明朝皇帝通婚,娶公主为妻。明朝翻译官马云、马青和指挥吴良私自答应了他,于是也先特地前来贡马作为聘礼。明廷大臣问道:“皇上并未许婚,为何送聘礼?”也先一听,又羞又恼,悻悻而去。

这年七月,也先率军攻打山西重镇大同。边报传来,太监王振劝明英宗说:“也先要求通婚,无礼已极,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他是不会老实的,请陛下御驾亲征吧。”明英宗对王振言听计从,立即答应了。

原来,王振是明英宗的贴身太监,粗通文墨。入宫后,他曾教幼年的明英宗识字,因此明英宗怕他。他很有心机,常出宫买些儿童玩具给幼年的明英宗玩,因此明英宗从小就特别喜欢他。明英宗亲政后,王振不仅掌管后宫,在前朝也是说一不二。他恃宠专权,朝廷内外无人不怕他。

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后,任命王振为全军统帅。粮草还未准备充足,五十万大军就仓促出发了。一路上正逢天降大雨,道路泥泞,行军缓慢,士兵饿死无数,遍地都是尸体。

也先闻报,心中大喜,认为这正是捉拿明英宗、平定中原的大好时机。他命令将士佯败,要将明军引入重围。王振以为瓦剌军惧怕明军,正在逃跑,便下令追击瓦剌军。也先见明军中计,下令道:“兵分两路,从两侧包抄明军!”结果,明军前军遭到瓦剌军伏击,全军覆没。明英宗见败局已定,急忙下令道:“速速班师回京!”

明军撤到土木堡时,已近黄昏时刻,大臣纷纷建议说:“请陛下令大军再前行二十里,进怀来城等待援军吧。”王振驳斥道:“糊涂!尚有千辆辎重未到,岂能抛弃?必须在土木堡等待!”明英宗在王振面前是个不敢拿主意的人,连忙点了几下头。其实,那些车里装的大多是王振一路上收取的礼物。

也先深怕明军进驻怀来据城固守,急忙下令军中道:“马不停蹄,给我猛追!”在明军抵达土木堡的第二天,也先就追了上来,将土木堡层层包围。

明英宗几次突围不成,被也先生擒。明军见天子做了俘虏,顿时溃不成军,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大哭不止,忙从内库拿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上去寻找瓦剌军,想把明英宗赎回来,结果只是徒劳一场。

从土木堡逃回来的伤兵陆续在北京城里出现,有断手的,有缺腿的。官民见了,人心惶惶。京城里留下的兵马不多,瓦剌军来了怎么抵挡呢?这是大家最担心的事。

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代理皇帝的职权,并召集大臣商量御敌之策。

朱祁钰是明宣宗的次子,自幼受过很好的教育。朱祁钰的生母原是汉王朱高煦府邸的一位侍女。朱高煦谋反兵败后,汉王宫的女眷全部充入后宫为奴。御驾亲征的明宣宗在返京途中邂逅了吴氏,被吴氏的美貌与聪明打动,一见钟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罪人的下人吴氏不能被封为嫔妃,于是明宣宗将她安排在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一年后,吴氏为明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吴氏因此被封为贤妃,但继续住在宫外。

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病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中,并托付给自己的母亲张太后和孙皇后,让她们善待朱祁钰母子,婆媳二人都答应了。两年后,明宣宗病逝,孙皇后没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钰为郕王,并为他修建王府,供他们母子二人居住。

明英宗被俘时,郕王已经二十出头了。大臣们七嘴八舌,不知怎么办才好,只见大臣徐有贞说:“瓦剌兵强马壮,我们抵挡不住,不如迁都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再说。”兵部侍郎于谦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说:“主张逃跑的应该斩首。京城是国家根本,如果朝廷一撤,人心一散,大局就不可收拾了。我们要记取北宋亡国的教训啊!”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太后决定叫于谦指挥军民守城。

同类推荐
  • 雾锁峨眉:蒋介石谋取四川纪实

    雾锁峨眉:蒋介石谋取四川纪实

    1935年,红军经川边北上抗日,一部分红军突然迂回直扑四川省省会成都,让领教过红军厉害的“四川王”刘湘慌了手脚,不得不请求执中央权柄的蒋介石支援。蒋介石趁机插手四川:在峨眉山办军官训练团,专挖刘湘“墙脚”,同时,在重庆派驻中央参谋团。从此,双方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明争暗斗。而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生死存亡一线之时,具有民族正义感的刘湘舍弃一切,毅然率数十万军出川抗战。一时,“无川不成军”,激昂慷慨悲壮。
  • 读者报·旧闻(3月)

    读者报·旧闻(3月)

    稗官野史;国家地理;国学;环球档案;旧案新读;旧知录;历史见证;历史内幕;人物;煮酒论史
  • 男儿行

    男儿行

    这是一本以元末农民起义为背景,讲述群原本庸庸碌碌的汉子奋起反抗,在废墟之上重新建立华夏民族的故事。这个故事并非为了追究指摘哪个民族过去的是非,而是为了记录当年华夏百姓为了不受奴役而进行的抗争。
  • 大明龙兴

    大明龙兴

    他,被起义军追杀的亡将之子,机缘巧合之下竟然获得《武穆遗书》,凭借此兵法,他以五十亲卫开始崛起于中华西北边陲,结义杨昭武,姜玉伯,破山贼,驱鞑靼,平内乱,受封西北招讨使领甘州五卫总督,北出塞外,千里奇袭蒙古联军,大败建州女真精锐,三十封侯,威震关中,受皇命,南驱张献忠,东逼李自成,驰骋中原大地……起义的浪潮一波又一波冲击在华夏大地,辽东虎狼之地的建奴,跃马扬鞭直逼京师,朝中内部各种势力为争夺处益,勾心斗角相互陷害,那些拥兵自重的地方总兵,更是骄横跋扈视朝律如儿戏,加上疑心慎重的皇帝,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他,面对这一切,又会有什么样的决断……
  • 二流谋士

    二流谋士

    一枚奇怪的竹简,一个奇怪的梦,彻底颠覆了郑纶的命运,他被卷入了历史长河,来到了纷繁复杂的三国时代。关于三国:那是一个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时代,无数谋臣猛将都在充满机变混乱的时代格局中展现自己的才华。郑纶想做一名谋士借以立足,好运气总会在他身边发生,也会在不经意间溜走,对于不能把握机会的人来说,他只能算是二流。关于猛将:郑纶想巴结一些最顶尖最有名的将军,但是身份低微的他,鲜能引起别人足够的重视;退而求其次,即便是机缘巧合下结识了了不起的人物,一旦利益和立场发生转变,能经得起考验的又有几人?
热门推荐
  • 低调:藏与露的艺术

    低调:藏与露的艺术

    本书将“低调”这一流传千年的处世哲学的内涵娓娓道来,阐明了藏与露的奥妙和艺术,启迪读者掌握“低调”这一最实用的人生智慧,顿悟人生的成功之道。欲想在人生中成就一番大事业者,请谨记和遵从“低调”这一人生准则吧。低姿态做人,高姿态行事,智慧做人,机智做事,在人性丛林中占据主动,在危急时刻化险为夷,在重重困境中扭转乾坤,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事业舞台越做越大。
  • 青少年文学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青少年文学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这是一套包罗生活万象的、有趣的书,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中的常识。包括文学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安全常识、文化常识、动物常识、植物常识、科技常识、天文常识、生活常识等。这些都是一些生活常识性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零散,平时想了解又难以查找,我们将这些你们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搜集并编辑成册,以便您在遇到问题时随时查询,轻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我们离婚吧

    我们离婚吧

    苏郁:有一种爱是慢慢渗入的,渗入到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无处不在,直到当她离开的时候,你才知道,原来那一种爱早已经深种本文宗旨:如果爱。请深爱。,推荐小鱼新文,其他作品里《豪门前妻,总裁步步紧逼》。乔伊念觉得这世上最理想的爱情,应该用十二个字形容:一见钟情、从一而终、白头偕老。她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父母的死会跟他家扯上关系,当她签好离婚协议书准备离开的时候,却得知自己怀上了他的孩子。她该如何抉择?留下或者离开……你爱过一个人吗?从十五岁到二十五岁,整整十年的时间,她将自己对男人所有的幻想全都放在了他的身上。偶然的相遇,让完全没有交集两个人闪婚,这对乔伊念来说,莫过于天上掉馅饼,天大的喜事,可是对于苏郁来说,这不过他生活中的调剂品,因为他的生活里从来都不缺女人。于是,从民政局走出来的那一刻,乔伊念开始了自己伟大的计划,誓有一天要将这个男人扑倒吃干净。他不爱她,她从来都知道这一点,可是她不在乎,只要她爱着他就行了。在网上,报纸上,公司里,总是会听到关于他的花边新闻,她从来都不问,而他也从来都不解释,因为他知道,他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当有一天她看到一个女人很细心地为他整理领带的时候,她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做痛彻心扉,听说,听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初恋,也是他最爱的人。有人说,在爱情的世界里,谁先爱上,便注定了就是输家。乔伊念偏偏要颠覆这个观点,她先爱上了,爱了十年,未必她就输了。
  • 梦仙城

    梦仙城

    梦中一座城,傲笑三千界!孟子离,父母落难将他寄养在小山村中。自幼聪慧,更有神秘人指点,进步神速!拿一把剑,斩尽天下恶人。握一支笔,记录无上功法。成一尊佛,震慑世间妖魔。夺天命,得大道,成仙帝,入轮回!但天地打劫将至,又将引出什么样的危机,混乱中,他正执剑狂笑,谁与争锋……
  • 农女吉祥

    农女吉祥

    刘吉祥叉腰指天,怒目而视,老天你是要闹哪样啊!本来是个没钱、没工作、没男友的三没剩女也就算了,怎么一觉醒来就成了没异能、没空间、没权、没钱还没智商的五没倒霉女了?就算是个傻姑娘,我也要勤种田奔小康,吉祥挺起胸脯向前望,可是……吉祥挠挠头,嘿嘿一笑,我是农事小白……乌鸦嘎嘎嘎飞过,掉落一地鸟毛~~~~~~~~~~~~~~~~~新文《无忧田园》已经开更,欢迎小可爱们来看,欢迎养肥~新文冲榜中,票票神马的都投给新文吧~爱你们哦
  • 中华句典4

    中华句典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文字奥妙无穷。悠远的历史为我们创造出了鲜活精彩的语言和文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一个故事,都牵动着华夏文明的神经。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
  •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倾覆天下:只为牵个相公回家

    倾覆天下:只为牵个相公回家

    她是相府的庶出,自幼受尽磨难。相国府真正的千金却为了躲避当今圣上的指婚出逃,她代姐出嫁,一朝入深宫。他是大名鼎鼎的十二皇子,弑君夺位成为一国之君,灸国人人惧怕的恶魔,霸道而残忍。当看见自己未来的皇后竟然被轻易推落荷花池时,他的眼中尽是鄙夷。一个半点胆识都没有的女人,如何做他的王后?只是没想到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她竟然只费费唇舌便轻而易举的招降了自己一直头疼不已的叛臣贼子……迎头又招来太子殿下的示爱……这样祸国殃民的女人,对于江山
  • 帝王妻奴

    帝王妻奴

    层云堆积,月光森然。森冷气息照着华夏大地。凤国三大家族齐聚于身为三大家族之一的上官府中。前院大厅,歌舞升平,贵族众人享受饕餮盛宴,怀抱舞姬,当众淫乱,萎靡不堪。上官家族喜爱圈养野狼,越是凶狠,就更为喜爱。就连家族中小姐们,也喜欢拿野狼来玩耍。鲜血淋漓的场面,对她们而言,只是一顿家常便饭。低等的下贱人在她们的眼中,堪比蝼蚁。五名精心打扮,美貌如花的少女,坐在高高的看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