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79800000005

第5章 从“仁宣之治”到孝宗中兴(1)

(一)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是明成祖的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在位仅十个月。

朱高炽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他为人稳重,爱好读书,深得祖父明太祖的喜爱。

朱高炽长得过于肥胖,行动不便,总要由两个内侍搀扶着才能行动,走起路来跌跌撞撞。为此,一生嗜武的明成祖不喜欢这个儿子。明成祖起兵争夺帝位时,让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众成功地阻挡了明惠帝大将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才使明成祖另眼相看。在此期间,明惠帝曾写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他归顺朝廷。朱高炽接信之后连看都没看,就原封不动地派人送到明成祖面前,使明惠帝的反间计彻底失败了。

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二弟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曾多次救过明成祖,明成祖曾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帝位必将是你的了。”听了这话,朱高煦热血沸腾,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在整个“靖难之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明成祖登上帝位后,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仁厚儒雅,深得文臣拥戴,而且他是明太祖亲自为明成祖选择的继承人。更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聪明过人,深得明成祖的喜爱,人称“好圣孙”。于是,明成祖终于下了决心,于永乐二年(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落选后并未屈服,迟迟不肯到封地去,留在京城准备伺机而动,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后来,大臣杨士奇和徐皇后出面说服明成祖,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到乐安(山东省惠民县)就藩。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在北征返京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随从宦官不知所措,与大臣杨荣密商如何处置。杨荣指挥若定,认为离京尚远,为防止军心涣散,为了避免二皇子朱高煦、三皇子朱高燧趁机作乱,应暂秘不发丧。于是,他们用锡铸棺将明成祖尸体收殓起来放在车中,每到一地和平时一样进膳,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军中浑然不觉。杨荣先回北京向太子报告情况,决定了处理方法。结果,朱高炽顺利地即位了。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国家政局未发生丝毫骚动,也未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明仁宗继位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明仁宗赦免了明惠帝旧臣和永乐年间因连坐流放到边疆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籍。

明仁宗平反冤狱,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一案,永乐朝解缙一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

这样,便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明仁宗选用贤臣,任命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辅政,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百姓得到了实惠。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明仁宗因肥胖症猝死于钦安殿。

明仁宗在位虽不到一年,但实际在位时间并不短。明成祖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一切政务均由他掌管,由他监国,等同皇帝。因此说,他为明朝作的贡献是不小的。

(二)明宣宗

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是明仁宗的长子,29岁继位,史称明宣宗,年号宣德。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初九日,朱瞻基出生在北京。朱棣夺得天下后在南京登基,朱瞻基随祖母离开北京也来到南京。祖父明成祖和祖母徐氏非常钟爱他,对他寄予很大希望。

朱瞻基自幼聪明,喜好读书,过目不忘。永乐五年(1407年)四月,他出阁读书,明成祖特命姚广孝做他的老师。朱瞻基学习刻苦,留意古今兴衰和历朝治乱,从中领会治国的道理。

明成祖用言传身教来影响这个招人喜爱的孙子,为他以后君临天下做准备。

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巡幸北京,令朱瞻基同行。途中,明成祖特意带朱瞻基到田间观察农作物、农具和耕种的过程,到农民家里看他们的衣食住行,让朱瞻基知道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治理国家必须体恤农民。

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亲征蒙古,让尚书夏原吉辅佐朱瞻基留守北京,学习处理日常政务。当时,北京是国家的陪都,地位十分重要。夏原吉每天早上辅佐朱瞻基处理政事,从容不迫,井井有条,让朱瞻基积累了许多处理政务的经验。夏原吉还陪朱瞻基深入乡村,体察百姓疾苦。此后,朱瞻基多次在夏原吉的侍从下往返于两京之间,经常谈论治国方略,获益匪浅。

永乐十二年(1414年),为了让朱瞻基接受战场的历练,明成祖命他随军亲征蒙古。朱瞻基经常随明成祖检阅军队,学习战法。

在祖父的精心培育下,朱瞻基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为将来治理国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一直没有放弃争夺帝位的念头,时刻威胁着国家的安定。朱高煦在被父亲安排到乐安之后,并没有改过自新,而是准备随时发难。当明仁宗突然病逝时,朱瞻基正在南京,得知消息后日夜兼程赶往北京。朱高煦在他必经之路上埋伏人马准备截杀他,而他行动极为神速,赶到北京登基为帝,阴谋才没有得逞。

朱瞻基继位后,加强了对两位皇叔的防范。但表面上重加赏赐,仍以礼相待。朱高煦认为少主新立软弱可欺,于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仿照父亲起兵争夺帝位,派人到北京秘密联络英国公张辅作内应,结果为朝廷所知。明宣宗没有派兵征讨,而是修书一封劝他罢兵,他执意不听。

面对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乱,群臣意见不一。有些大臣主张命将出讨,而杨荣、夏原吉等大臣则力主以明惠帝为前车之鉴,要明宣宗御驾亲征。明宣宗采纳了杨荣、夏原吉的建议,皇帝亲征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将士,民心也迅速安定下来,动荡的局势有所缓和。

朱高煦闻讯,只得投降。大臣请求将其就地正法,明宣宗顾及亲情,没有同意,而是将朱高煦押回北京,废为庶人,在西安门内辟出囚室,械系朱高煦。

明宣宗回师途经献县时,大学士陈山劝明宣宗移师彰德(赵王朱高燧封地),袭执赵王朱高燧,大臣多表同意。朱高燧早存夺位之心,始终是朝廷之患。明宣宗颇有移军彰德之意,因杨士奇等人苦苦劝谏,最终班师回京了。

回到北京后,朝臣交章上奏,请求将赵王的护卫削去,将他拘留北京。明宣宗没有同意,念及就这一个叔父了,应该想个保全的办法,于是他将群臣的奏章派人送给赵王看。赵王看到奏章,十分惊恐,立即上表谢恩,并自请削去护卫,得以寿终正寝。

其实,赵王这次没有起兵,并不是因为他已改过自新。他对汉王的叛乱极为赞成,并且积极招待汉王派来的联络使者。赵王府左长史胡永兴力劝赵王不可造次,赵王根本不予理睬。胡永兴情急之下,派人在路上截杀了汉王的使者,烧掉了来往的信件,将赵王参与叛乱的证据销毁了。这样,赵王才逃过一劫。

汉王朱高煦本来是可以留住性命的。三年后,明宣宗带着内侍前去探望朱高煦,不想朱高煦对自己遭到禁锢耿耿于怀,竟用脚将明宣宗勾倒。明宣宗惊魂未定,盛怒之下命人将朱高煦罩在一个300斤重的铜缸下,四周燃起炭火,将其活活烤死。最后,铜缸烧化了,朱高煦尸骨无存。

汉王和赵王的威胁解除后,社会安定,为明朝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明成祖曾经发兵八十万征讨交趾,将其并为明朝的一个省,在那设置官吏加以统治。但交趾不肯臣服,起兵反对明朝的战争时有发生。明朝连年用兵交趾,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渐感难以承受了。宣德六年(1431年),明宣宗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安南再次独立,脱离了明朝的直接统治,但仍然是明朝的属国。直到明朝末年,明朝和安南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放弃安南之举免除了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也为明朝节省了大量的开支。

明宣宗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他下令招人垦荒,发展农业生产。

明宣宗是位仁君,十分爱护百姓,认真为百姓选拔好官。当时,苏州府是他的一块心病。苏州府每年上交税粮281万石,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可是苏州官吏贪污成风,百姓端着金饭碗却要挨饿,不少人被逼得背井离乡,流落他乡。从明成祖以来,朝廷多次选拔官吏去治理,均未收到成效。

明宣宗反复考虑后,降旨让百官保举京官中廉洁公正而又精明强干的人去做苏州知府。经百官推荐,明宣宗选中了况钟。况钟是江西靖安人,曾在县里当过九年书吏,因办事认真、考核成绩优秀被推举进京担任礼部小吏。明宣宗任命况钟担任苏州知府,特地颁给况钟一道玺书,允许他先斩后奏,有权独自处理事情。

况钟上任后,先是装糊涂,胥吏抱着案卷请示他时,他只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胥吏见他这样,无不窃喜。一个月后,况钟经过充分调查,摸清了情况。这时,他让人在知府大堂摆上香案,把府中的官吏、城乡的里长以及府学的学生都叫来,然后取出皇帝的玺书高声朗诵,当念到“官吏有犯法者可直接处置”一句时,那些平时为非作歹的胥吏吓得浑身乱抖。

况钟读完玺书,把里长叫到跟前,要他们在善、恶两个簿子上填写胥吏的名字,然后优待并宴请善者,从严惩治恶者,将那几个极其贪婪的胥吏当堂摔死在阶下,并将尸体摆在闹市上示众。此后,所有胥吏再也不敢贪赃枉法,百姓纷纷回乡务农,过上了温饱的生活。

况钟整顿官纪的事一下子传遍了苏州一府七县,百姓都夸他是皇帝派来的救星。况钟在苏州九年任满后,按惯例要进京接受吏部考核,重新安排。但苏州百姓一再挽留,不放他走。明宣宗体恤民心,让况钟仍为苏州知府,但给他加官晋级,让他食二品俸禄。

苏州百姓把明宣宗和况钟的像挂在祠堂里,由衷地礼拜。

由于明宣宗任贤惩恶,地方官无不勤政爱民,全国大治。

仁宣两朝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史称“仁宣之治”。清代历史学家谷应泰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人们都说这样的评论是有道理的。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病逝。

(三)明英宗和明代宗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9岁继位,年号正统。

明英宗继位时年纪尚幼,军政大事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手中。太皇太后张氏是明仁宗的皇后,明宣宗的母亲,明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一心关怀幼帝,国家大事多禀她裁决,处理十分得当。“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贤相。他们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

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接着三杨也先后退休,明英宗幼时的贴身太监王振掌握了朝中大权。

元朝灭亡后,蒙古虽然无力与明朝争天下了,但他们雄踞北方,时刻都是明朝的严重威胁。

明英宗时,蒙古在瓦剌部首领也先的领导下渐渐强大起来,蒙古的势力范围西起今日的新疆、甘肃、青海,东到辽东,疆域辽阔。

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二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派使者到北京进贡,要求与明朝皇帝通婚,娶公主为妻。明朝翻译官马云、马青和指挥吴良私自答应了他,于是也先特地前来贡马作为聘礼。明廷大臣问道:“皇上并未许婚,为何送聘礼?”也先一听,又羞又恼,悻悻而去。

这年七月,也先率军攻打山西重镇大同。边报传来,太监王振劝明英宗说:“也先要求通婚,无礼已极,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他是不会老实的,请陛下御驾亲征吧。”明英宗对王振言听计从,立即答应了。

原来,王振是明英宗的贴身太监,粗通文墨。入宫后,他曾教幼年的明英宗识字,因此明英宗怕他。他很有心机,常出宫买些儿童玩具给幼年的明英宗玩,因此明英宗从小就特别喜欢他。明英宗亲政后,王振不仅掌管后宫,在前朝也是说一不二。他恃宠专权,朝廷内外无人不怕他。

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后,任命王振为全军统帅。粮草还未准备充足,五十万大军就仓促出发了。一路上正逢天降大雨,道路泥泞,行军缓慢,士兵饿死无数,遍地都是尸体。

也先闻报,心中大喜,认为这正是捉拿明英宗、平定中原的大好时机。他命令将士佯败,要将明军引入重围。王振以为瓦剌军惧怕明军,正在逃跑,便下令追击瓦剌军。也先见明军中计,下令道:“兵分两路,从两侧包抄明军!”结果,明军前军遭到瓦剌军伏击,全军覆没。明英宗见败局已定,急忙下令道:“速速班师回京!”

明军撤到土木堡时,已近黄昏时刻,大臣纷纷建议说:“请陛下令大军再前行二十里,进怀来城等待援军吧。”王振驳斥道:“糊涂!尚有千辆辎重未到,岂能抛弃?必须在土木堡等待!”明英宗在王振面前是个不敢拿主意的人,连忙点了几下头。其实,那些车里装的大多是王振一路上收取的礼物。

也先深怕明军进驻怀来据城固守,急忙下令军中道:“马不停蹄,给我猛追!”在明军抵达土木堡的第二天,也先就追了上来,将土木堡层层包围。

明英宗几次突围不成,被也先生擒。明军见天子做了俘虏,顿时溃不成军,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大哭不止,忙从内库拿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上去寻找瓦剌军,想把明英宗赎回来,结果只是徒劳一场。

从土木堡逃回来的伤兵陆续在北京城里出现,有断手的,有缺腿的。官民见了,人心惶惶。京城里留下的兵马不多,瓦剌军来了怎么抵挡呢?这是大家最担心的事。

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代理皇帝的职权,并召集大臣商量御敌之策。

朱祁钰是明宣宗的次子,自幼受过很好的教育。朱祁钰的生母原是汉王朱高煦府邸的一位侍女。朱高煦谋反兵败后,汉王宫的女眷全部充入后宫为奴。御驾亲征的明宣宗在返京途中邂逅了吴氏,被吴氏的美貌与聪明打动,一见钟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罪人的下人吴氏不能被封为嫔妃,于是明宣宗将她安排在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一年后,吴氏为明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吴氏因此被封为贤妃,但继续住在宫外。

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病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中,并托付给自己的母亲张太后和孙皇后,让她们善待朱祁钰母子,婆媳二人都答应了。两年后,明宣宗病逝,孙皇后没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钰为郕王,并为他修建王府,供他们母子二人居住。

明英宗被俘时,郕王已经二十出头了。大臣们七嘴八舌,不知怎么办才好,只见大臣徐有贞说:“瓦剌兵强马壮,我们抵挡不住,不如迁都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再说。”兵部侍郎于谦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说:“主张逃跑的应该斩首。京城是国家根本,如果朝廷一撤,人心一散,大局就不可收拾了。我们要记取北宋亡国的教训啊!”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太后决定叫于谦指挥军民守城。

同类推荐
  • 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

    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

    《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从家族角度出发,通过多种史料还原历史细节,以通俗的笔法对大唐王朝李氏家族进行重新解读。帝王、权臣、英雄、宦官,你方唱罢我登场。李唐王朝造就的历史,无不显示出它的残酷与不可抗拒。兄弟相残、家族之争、奴才欺主……一幕幕的血腥书写着李氏家族的历史。围绕李氏家族的传承和纷争,再现大唐帝国的兴亡史。大唐王朝是让我们为之自豪的一座历史巅峰,大唐盛世的辉煌始终令我们向往。这个气势磅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帝国给后人留下了无数遐想与疑问。
  • 吴越争锋

    吴越争锋

    公元前497年,越国老王允常驾薨,勾践登基。次年阖闾南征伐越,范蠡用“敢死队”以少胜多,打败吴军。阖闾在败退路上死于脚伤,遂其长孙夫差登基。夫差为报国仇,于三年后重燃战火。伍子胥和孙武用五行八卦阵法杀死越国大将,将越王君臣逼上会稽山。然而在不知情的情形下,伍子胥的次子伍辛被自己的胞兄杀死……
  • 武乱大周

    武乱大周

    大周千载,盛极而衰,兴帝逆天而行,国兴族弱,五代单传寿不过三十,杨信登基,天机莫测,八载而定四方,弱冠之年远走天涯,国势复衰,天灾人祸,烽烟四起。杨信回朝欲以一己之力再逆天行,兴衰成败熟可知。以武乱周,成败由人。
  • 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

    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

    大明如何跑偏了?皇帝不靠谱儿,大臣很变态,太监很强大!彻底颠覆了你对权力游戏的一切想象!明朝皇帝不靠谱——成祖朱棣能夷灭他人“十族”;正德皇帝不爱当皇帝却爱当大将军;嘉靖皇帝一天到晚想着如何“成仙儿”;天启皇帝整天鼓捣木工活儿……大臣很变态——内阁首辅给皇帝看色情图书;御史们没事骂骂皇帝,惹得龙颜大怒,屁股挨顿臭揍;太监很强大——司礼监能够代替皇帝处理公文;东厂特务让举朝上下闻风丧胆,一些太监居然还能带兵打仗;满朝公卿争着喊他们“干爹”。最要命的太监干政甚至成为一种制度,得到朝廷的认可。这是一个跑偏的帝国。它让一切关于君臣关系不可能的想象成为现实,颠覆了人们对中国古代王朝权力运行的一般认知。
  •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发现于云南元谋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够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懂得使用火,已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近代考古发现了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这些都是华夏民族悠远起源的见证。后来,大禹治水,平定九州,开启了中国历史王朝盛极必衰更替的序幕。
热门推荐
  • 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

    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

    招商局的历史,就是中国近现代民族金融业的历史。140年前,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轮船招商局在内外阻力中翻开了中国金融业新的一页。今天,沿承百年血脉的招商局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企业之一。在近一个半世纪里,招商局一直扮演着中国金融业引路者的角色。从唐廷枢自设保险招商局,盛宣怀创办中国近代第一家银行,到袁庚打响“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再到平安保险拉开中国保险业海外引资的序幕……招商局不断用“第一次”引领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通过记录招商局自清末至今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独特视角。《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由王玉德、郑清、付玉著。
  • 有毒皇后

    有毒皇后

    身处王府之中,她一直想尽办法杀死周百川,国家灭亡了,然而事情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是她必须要成功,为此做什么都可以。她要让周百川喜欢上她,趁他松懈的时候杀了他,宋琳儿穿越到了异世成为了公主。为了活命,她做了敌国平国庆王周百川的丫鬟。可是刚成公主没多久,但渐渐的她发现,她喜欢上了他,再难下手。爱恨情仇,因为一次意外,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她都要面对
  • 18岁前应该克服的18种弱点

    18岁前应该克服的18种弱点

    弱点虽然不是错误,但却是错误的根源。错误是一种既成的结果,而弱点却是让我们不断产生错误结果的源头。但是,弱点并不是什么打不开的心结、转不过的弯,也不是什么看不见的障碍、越不过的坎,当然也更不是什么消解不掉的愁绪。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弱点,勇于正视弱点,所有的弱点都可以克服。当我们阅读中外名人传记、听取成功人士故事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也跟我们一样平凡和普通,身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弱点。他们之所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坚持把自身的弱点都一点点、一个个地加以克服,最终到达了人生成功的顶点。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独统中宫

    独统中宫

    前世她是雇佣杀手,一朝穿越却成武国皇后,用愚昧遮挡一身傲骨,用懒散掩盖一身潇洒,本是想用一生看一场宫廷大戏,却终未逃脱政治的枷锁,她用平定江山当作筹码,只为换取一生自由翱翔,不想他不守诺言,灭了她满门。原谅我寒儿,他未曾求人,为留她,他万般恳求。南又寒持剑落地,划下一道长长的剑痕,当心空无一物,它便无边无涯,从此恩断义绝,你我天各一方。感情会有些曲折,过程有点虐心,结局一对一!!作者是个笨蛋,简介从来简短。『非小白文!』宫斗,姐妹斗,兄弟斗,父女斗,夫妻斗,字里行间诙谐搞笑,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 爆笑满园:娘子矜持点

    爆笑满园:娘子矜持点

    为嘛人家穿越都是权倾朝野大富大贵,她穿越就是个穷山沟沟屁娃子?不过她不怕!养鸡种菜她都行,更何况还捡到个俊美小帅哥!管他是谁家小少爷,一起发家致富奔小康才是正道!我养鸡来你赚钱,我种菜来你赚钱,我包果园来你赚钱……妇唱夫随把钱赚,扑倒相公把家还!“娘子,你矜持点,人家好怕怕……”某相公故作娇羞地说道。(轻松,温馨,1v1)
  • 武道圣尊

    武道圣尊

    烈炎神君被人算计,借助偶得异宝转世重生,重新崛起,踏六合,扫八荒,破九宵,凭借大毅力终于杀回龙梵界,报仇血恨,最终成为一方神王,登得武道巅峰!
  • 网游格斗之全职高手

    网游格斗之全职高手

    格斗网游《勇士激战》第一高手病逝,不想却重生在他人身上,是追寻更高境界的格斗秘技,还是为了重铸神话传说,且看主角如何游戏中叱咤风云,生活中更是香艳纷呈……
  • 二婚不愁嫁

    二婚不愁嫁

    "离婚"当朱旭冉说出这一句话的时候.祝雅丽立刻拉着箱包自己让自己净身出户.他们相识在一场相亲节目上,她说婚内绝不出墙。他被她给逗乐了,然后结婚了.因为他的前女友,那个舞姿蹁跹的女人要从国外回来了,他们离婚!她只是他空虚是慰藉。她未必将他当成了一世良人.罢罢罢,婚姻一场戏,谁更入了迷?朱旭冉没有想到,三年的婚姻,她比他更加的没了心,原来他才是被抛弃的哪一个…他后悔了,可是离婚简单,复婚难哦…一、“祝雅丽,没有想到你是这样的人!”朱旭冉将报纸丢到了祝雅丽的脸上,“我跟燕妮会结婚了!”祝雅丽咧嘴一笑,“那恭喜啊!”一看报纸,怎么她跪在俊男靓女身前,罪过罪过,谁这么缺德?二、“你这个狐狸精,滚出了公司去?”面前的老太太颐指气使。祝雅丽一愣,“那我半个月的工钱?”她辞职可不是能力问题,是有人对她十分偏见!三、“怨妇,你会不会跳,得罪你的是别人,你干嘛老踩我?“”踩你是你荣幸,小屁孩,大姐是一定要拿奖金的!“一只十八相送,一送送到大门口……再从送到小桥头……四、”雅丽,我看好你,如果你跟我一起,我必定能创造前所未有的辉煌的““丫,我看不起我自己!我不想疯狂了!”辉煌?昏黄如何?黄昏了,天要黑了……五、"我举报,我不想被灭口,不对,是你家小三现在想灭我的口……”……“你家小三曾经去堕胎,不止一次的堕胎,……报告完毕,外边下雨,老子没处去了,你家小三还真是缺铁缺钙缺锌缺德的很,唯一就是不缺男人……”“祝雅丽,你居然敢怀着我的孩子来参加相亲,你想死啊!”“这位先生,你十分不符合我的条件,我想的人,房子不能超过八十平米,工资不能超过我,得会做饭会洗衣,身高不能超过170,太高我有压力……”朱旭冉:当他意识到她不再属于她的时候,嫉妒真的像蔓草一样疯长,偶然记得,曾经有人告诫过他,在嫉妒之上,更是悔恨异常……郑舒宇:这个人是姐姐,是朋友,是个特别的女子,是个美丽的女人,她时而漂亮,时而温柔,时而俗气,时而洒洒如常,她像一滩静静的潭水,若是狂风一起,变成了倾滩而出的惊涛骇浪……面对她,有疼,有爱,有痛,有恨,唯独没有欲望……某人:你是我的,你曾经那么的爱我,爱我爱的那么痴狂,你是我的,我的!
  • 安徒生童话(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安徒生童话(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安徒生童话》的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1805年,他生于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在父母宽松的教育环境下,安徒生很早就展现了其非凡的想象力。他在家中搭起了玩具剧场,并且给他的木偶做衣服,同时他还阅读所有能借到的戏剧剧本。他的父亲去世较早,全家靠母亲给人洗衣服的那一点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尽管安徒生过着十分贫穷的生活,但他却有着远大的理想。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他终于踏进了文坛“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