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79600000007

第7章 宋明儒家(2)

(二)陆王心学

1.学派简述

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南宋时,陆九渊倡言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提出“发明本心”、“收其放心”的“简易”、“直捷”主张。他还同朱熹辩论过“无极”、“太极”等问题,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被称为“心学”。

这里还有一个著名的“鹅城之会”的故事。宋淳熙二年六月,朱熹曾与陆九渊在信州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在认识论的问题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会上,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此次“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陆氏兄弟略占上风,但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

由此可见,陆九渊与程朱理学不同,另有一套“明心见性”、“心即是理”的哲学观点,经明朝王阳明又发展为心学。陆九渊弟子很多,著名的有杨简、袁燮等人,杨简将“心即理”进一步发展成为“万物唯我”的唯我主义。宋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陆学影响不如朱学大。

2.王守仁及其主要思想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别号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汉族,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第二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弘治十八年,先生“专志授徒讲学”,和湛甘泉结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正德元年,一度被权宦刘瑾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历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南京太仆寺少卿及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庾陈日龙、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匪徒暴乱。后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正德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成“心学”体系。六月升南京兵部尚书,九月归姚,会七十四弟子于龙泉山中山阁,指示“良知”之说。嘉靖六年,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享年56岁,著有《王文成公全书》、《阳明全书》行世。

王守仁集心学之大成,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王守仁的心学体系,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三个命题。

(1)心即理

“心即理”是王守仁心学体系的基础。他对“心”的界说是:“身之主宰便是合,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传习录》)又说:“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传习录》)其说与程朱不同,心不只是一块血肉,而是身之主宰,是知觉(思维)的器官,是精神的实体。至于心与理的关系,王守仁也与程朱不二样,不是析而为二,而是合而为一的。他说:“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理其于其亲,则孝之理果在于吾之心邪?抑果在于亲之身邪?假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欤?见孺子之入井,必有恻隐之理。是恻隐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欤?其或不可以从之于井欤?其或可以手而援之欤?是皆所谓理也。是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果出于吾心之良知欤?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是可以知析心与理为二之非矣。”(《传习录》)从“心即理”的命题出发,王守仁进一步论证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他说:“气合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甚至说:“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阳明全书·答季德明》)

王守仁的“心即理”说,发展了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使之更富于主观色彩。《传习录》载:“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就把主观能动作用夸大到了荒谬的程度,用主观吞没了客观。不过,“心即理”的命题也有其合理的因素,它弥补了程朱“性即理”在理论上的疏漏;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探讨了思维与感觉的关系,虽然他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但仍然是有意义的;把全部问题放在身、心、意、知这种不能脱离血肉之躯的主体精神上,从而发展为王哉的“任心之自然”和王灵的“乐是心之本体”,乃是逻辑的必然。于是,王学的末流便逐渐成了理学的“异端”。

(2)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命题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而下的“药”。他说:“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传习录》)由于世人把知行分作两件,所以不仅不在行上下工夫,而且对知也忽略了。王守仁说:“今人学何,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知与行是辩证的关系,将其割裂为二固然不对,但用知代替行,吞并行同样是错误的。不过,我们应当看到,王守仁极大地强调了主体实践的能动性;反对追求纯客观认识的知,反对脱离行的知,因而使得他的后学日益摒弃程朱“敬义挟持”的修养工夫,而对现实采取积极的干预态度。

知、行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王守仁却用“知行本体原来如此”,实即“心之本体”把两者“合一”了。他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又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传习录》)他还举《大学》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来论证见好色时已自好了,闻恶臭时已自恶了,这就是知行的本体。

(3)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他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传习录》)。“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克制私欲,恢复心体无善无恶之本来面目,即“存天理,去人欲”。

“良知”是人心所固有的善性,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是不假外求的。而且,自古至今,无论圣愚,都是相同的。认为“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自然是唯心论先验论,但认为“良知”是无论圣愚皆同的,这就无异于否定了贤愚不肖的区别,承认人人都可成为圣人。这在当时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良知”既然是人心固有的善性,则人人都应该是善的。但现实并非如此。王守仁解释说,这是由于除圣人之外,一般人容易受物欲之蔽所致。因此,“须学以去其昏蔽”,即须加一番“省察克治”、“致知格物”的工夫。这似乎又回到了程朱“居敬穷理”的老路,其实不然。王守仁反对程朱的“格物致知”,反对“即物穷理”,主张在心上用工夫。他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护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传习录》)他主张不论有事还是无事,都要一心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就是“穷理”。他说:“就穷理专一处说,便谓之居敬,就居敬精密处说,便谓之穷理,却不是居敬时别有个心穷理,穷理时别有个心居敬。名虽不同,工夫只是一事。”(《传习录》)这种一心只在“天理”上用功的修养方法,王守仁认为是“真切简易”,“虽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觉”的救世良方。他说:“世之君子唯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传习录》)刘宗周也认为,以“致良知”“救学者支离眩鹜、务华而绝根之病,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之深切著明者也”(《明儒学案·师说》)。

王守仁是陆九渊以后影响最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明代后期,王学大盛,出现了众多流派,其中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和李贽等人影响较大。泰州学派内部各人思想不尽相同,但有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强调儒家的“圣”、“贤”是人人可成的,即便是“农工商贾”也可以成圣成贤,声称“人人天地性,个个圣贤心”。李贽还提出“是非无定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明亡之后,以阳明学大儒黄宗羲为代表的一些儒家学者对历史进行了反思,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尽管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体系存在某些缺陷,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中国儒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也决不会减弱他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巨大影响。

同类推荐
  •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正鉴于此,我们择取古本、兼采众本,精校精审,荟萃众家之长,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编成。《易经》的六十四卦详解,是全书主体。按经上、经下分为两章,每卦独成一节,各节皆有原文、译文、解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可先窥其门户,后登其堂奥,由浅入深,从而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本书在保持了传统《易经》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努力为读者提供可以深入阅读的平台,以期让每个读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一本《易经》。
  • 中国人说话术

    中国人说话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说话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说话的把握上,不仅讲一个“情”字,更讲一个“巧”字。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急于说服对方,往往易招致对方与己拉开距离,使谈话进入被动之中。要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的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老子·庄子》是由《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组成。《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老子》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提出了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道观、社会学说及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主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饱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现实社会的愤激批判。《庄子》主要阐述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及其由此而生的顺应自然的无为理论、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以及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境界的热烈追求和对黑暗现实、虚伪世俗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 哲学常识1000问

    哲学常识1000问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不二王妃萌萌哒

    不二王妃萌萌哒

    她痞气冲天、行为乖张,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秒杀众武林高手;她神经大条、闯祸无数,却有一颗侠义之心;她大智若愚、大勇若怯,更是一个顶级医者;她既不倾城、也不倾国,却得众多英雄之心。她不做太子妃,不做盟主背后的人,一心只想祸害江湖。她是真傻,还是装傻?她是真二,还是装二?爆笑、绝宠、很抽风!正常思维的朋友,请慎入!
  • 男神是什么?可以吃吗?

    男神是什么?可以吃吗?

    还是这里是现实?林小姐穿越到平行时空的这个世界,从此和路先生的没完没了……--情节虚构,到底她的记忆是现实,请勿模仿
  • 2013年微型小说排行榜

    2013年微型小说排行榜

    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微型小说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本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联想斯巴达方阵

    联想斯巴达方阵

    我们常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现在已经不再是处于单打独斗的时代了,“单枪匹马”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一剑走四方”的侠客精神都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团队协作精神。“斯巴达方阵”的制胜精髓和联想集团经营管理理念两者相结合,对于当代企业发展方向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 卡耐基成功创富之道

    卡耐基成功创富之道

    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致富,这是因为成功与致富意味和代表着众多美好的事物。成功能使你获得别人的赞美,赢得社会的认同;成功还能为你身边所有的人做更多的事情。致富则会给你带来个人的发展;致富还可以让你免于许多烦恼、恐惧、挫折和失败,使你找回自信,重塑自我。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人脉圈大全集

    人脉圈大全集

    本书是迄今为止故事最精彩、文字最优美、内容最全面、道理最实用、分类最系统的关于人脉圈的经典之作,详细介绍了人脉就是命脉、人脉就是财脉、人脉圈的组成、人脉圈的维护与潜规则、如何警惕人脉圈中的陷阱、如何向大师学习搭建人脉圈等内容,生动讲述和展示了发觉人脉、盘活人脉、利用人脉铺就成功之路的方法和技巧,堪称最全面、最丰富、最经典的版本。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人脉圈的经营策略以及操作细节,让你在瞬间打通人脉经络,快速拓展人脉圈,从而在人生舞台上游刃有余、坐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