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72200000001

第1章 在老戏窝子长大

李希安

楚剧,曾经的技艺与歌咏,是武汉这座城市交响的华彩乐章。一个个楚剧艺人的舞台形象、鼓板、琴弦,传达着城市的乡音俚语、温度和表情。他们生命的激情给城市强健筋骨,构筑梦幻,城市,因他们而生动。

19世纪初叶,汉口的集家嘴已是华中地区水路运输、物流集散的重要码头。它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商贾云集、交易兴盛、市场繁荣,吸引着本省各县以及沿江的外省人口纷纷迁入。1902年,一个叫李书城的少年,从老家南河渡来这里谋生。南河渡地处汉川与汉阳两县之间,河流港汊多,靠水路运输为生的人不少。他在祖籍无田无地,主要靠水上运输营生。少年李书城到武汉谋生,第一个立足营生,便是在集家嘴龙王庙的一个生产烟丝的小作坊当学徒,以后又多次换工作。他边打工,边读书,靠自己的努力在大汉口总算站住了脚。1925年,37岁的李书城进了既济水电公司,先当缮写员,抄写单据,后来又上了个等级,当了核实员,别人算好的单据由他来核实。

从集家嘴到六渡桥之间,有个叫福建庵的地方,以后叫福建街,李书城在那里有了自己的家。在那里他娶妻生子,一住就是十几年。李家是那种谈不上温饱但能活下去的家境。和一般小职员一样,他除了寄希望于未来,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工作,让孩子能填饱肚子。1922年农历8月28日,李书城的小儿子在这里呱呱坠地。这个乳名叫小毛的小男孩,漂亮、聪敏,招人喜欢,从不惹事,没让李书城多操心。李书城有两个男孩,哥哥叫李少卿,比弟弟大10岁,从小到大对弟弟小毛呵护有加。兄弟俩在入学的年龄,都读了私塾,上了完小,这在贫民家庭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李家住的福建街,紧挨着两家大戏园,出门就能听到的锣鼓声,是从附近美成戏园传来的。美成戏园1913年建成,最早的名称叫“丹桂大舞台”。由“美成”向南走,不大工夫,又是花花绿绿的满春戏园,它是1902年,一江浙富商建的一座茶园。后来,刘天保药店老板刘子陶酷爱汉剧,在茶园的基础上,引入汉戏进园作营业性演出,以后便发展成为“满春戏园”。由于满春戏园的兴盛,原来的地名三元殿,随之改名满春街。这两所戏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当时叫“本地街”,这种叫法是相对租界而言的。汉口有了租界以后,今天的花楼街以西才是武汉本地人可以自由往来的地方。“满春戏园”和“丹桂大舞台”,从一开始就和它的汉剧、楚剧艺人一起,成为武汉本土国字号的文化标志。1919年阴历五月初,仿照上海大世界兴建的综合娱乐场所——汉口新市场开张,随后,现在的前进四路街口,建起了长乐戏院。穿梭于这几家戏院的脚步,编织着促使汉剧和楚剧发展的摇篮,老武汉人习惯地称这个地段为老汉口的“戏窝子”。

这个环境对孩提的李小毛是个天然的大课堂。李小毛的童年,在看戏、听戏的氛围中度过。玩着铁环,一路小跑就到了锣鼓声喧的美成戏园,向南吃个面窝的工夫,又是花花绿绿的满春戏园,回头向东,顺着中山大道踢几脚皮球的距离,就是玩一整天也不想回家的“新市场”,“新市场”斜对角,“扭鼻儿转弯”就是长乐戏院……少年李小毛的眼里满园春色。和现在的游戏机成就了“网络高手”一样,老武汉的戏园子成就了李小毛,在老汉口的戏窝子里长大的李小毛,就是以后大名鼎鼎的楚剧演员李雅樵。

像玩游戏机上瘾一样,李小毛“蹭戏”着了迷。满春、美成、新市场,常常是李小毛“混戏”、“蹭戏”的好去处。一天,少年李小毛因为喜爱,也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在“新市场”的楚剧戏台,拜了当时很有名的花旦兼小生演员王月芳为师。这位王月芳老师与高月楼一起成名于“共和升平楼”。当时汉剧吴天保正在离新市场一箭之地的长乐戏院为振兴汉剧造势。王老师和严楠芳的楚剧《白扇记》也登出海报,这等于公开与汉剧伶王吴天保叫板,没有实力的楚剧演员是断不敢如此做的。拜师后,李小毛学了一二出奶生戏,如《安安送米》。第二年,年轻的王月芳就去世了,与王月芳同台的严楠芳,以后和李雅樵同时执教于湖北戏校。蒙师去世后,李雅樵又拜王春祥为师。王春祥是楚剧戏班里为数不多有文墨的先生。他的女儿王明芝,是楚剧较早的坤伶,女婿李协成也是唱功很好的小生。王春祥什么角色都演,尤其擅长演济公。台下,他是王家班的班主,缺人手时,还司鼓操琴,这给了少年李雅樵很直接的影响。逐步,他学演些奶生戏,在《安安送米》里饰安安,《清风亭》里饰张继保,还学演了《小教子》、《大教子》之类的戏。十四五岁,李雅樵因嗓子“倒仓”,就一边练功,做些打杂的下手活,一边在场面上打小锣。很快,他又学会了司鼓、操琴。在戏窝子里成长,给了他很多机会,首先是解决了吃饭的问题,更大的好处是他始终处在免费上学的大课堂里。南来北往的京班、汉班、电影、文明戏,每天都在给他上课,为他打开艺术视野,不断地校正着李雅樵对艺术样式、格调、尺度的把握标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林树森是在武汉最有影响的京剧演员之一。他曾于1933年至1937年每年来一次武汉,先后来武汉演出过6次,每次都在新市场大舞台。1937年元旦,新市场还以大舞台京班做班底,单独邀林树森赴汉演出。武汉观众特别喜欢林树森,每次来汉,演满合同期,总要被续签合同。这位大明星演出的“大舞台”,就和李小毛演出的舞台相邻。据王天佑回忆,“林树森以及他的女婿闫正明在汉口红得发紫,什么都能演,还有赵燕侠的父亲赵晓楼,以及谢小元等。我和雅樵冇得事就去看京剧,这不得不承认,我们主要就是受京剧的熏陶。”

李雅樵的侄儿、湖北中医院教授李瑞明回忆道:“据我父亲说,小爹(李雅樵)在新市场的时候,曾和京剧的林树森在一起切磋过技艺。京剧在大舞台,楚剧在小剧场。据说,两家剧场后台是通的。林树森经常到楚剧这边看戏。小爹当时年轻,林树森看中了他,觉得他是个好苗子,要收他做徒弟,让他改唱京剧。当时老爷爷还在,小爹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老爷爷,老爷爷让他自己拿主意。他当时觉得已经有了固定收入,再去当学徒,又得几年没工资。那时候学徒,三年没有工资,是规矩。最后,他没有跟林树森走。”少年李小毛没拜林树森为师,却受到他很深的影响。林树森以关公戏享誉京剧舞台,而且是闻名于南北剧坛的多面手。他所塑造的关羽形象,威严而儒雅,身段造型富于雕塑美,博得了“红生大王”的美誉。1947年11月3日,林树森在汉口“大舞台”演出《古城会》时,因心脏病发作,以关老爷的形象倒在了舞台上,第二天病逝于华商旅社。

1938年,日本人占领武汉,公司大量裁员,李书城失业了。李瑞明回忆道:“日本人占领武汉,我和我父亲(李雅樵的哥哥)以及我爷爷就躲进了新市场。我们家以后就基本上是以小爹为圆心,他在哪里,老爷子就跟到哪里。老爷爷和小爹在一起的时候,开始是打小锣,以后,还在武昌黄鹤楼剧场搞了好长时间,那里当时好像叫协和剧场,后来老爷爷还搞过前台管理,比如查票,把观众引进戏园,监督票房收入。因为他代表后台,有个监督前台的作用。老爷爷后来一直住在我家,直到1953年去世。我父亲的简历上面说,他在失业的情况下,小爹曾让他在后台管账房,还有一个任务是抄写剧本。”

日本人来了,老爷子失去了工作,“以李雅樵为圆心”是李家无可奈何的选择,也是对少年李小毛以唱戏为职业前程的期待。16岁,还不足以担起全家的经济重担,但作为演员成才,李小毛成长的趋势已呈现好的端倪。李小毛的成长固然得益于戏窝子的大环境,但更直接的影响,除了林树森,还得益于两位汉剧艺术家陈春芳和尹春保。

20世纪80年代,李雅樵在他的《业务自传》中回忆道:“我因为生计困难,经人介绍到‘新市场’(现在的民众乐园)楚剧班唱《大教子》、《小教子》、《安安送米》这样一些奶生戏。年龄稍大,就饰一些车夫、店家、龙套、校尉之类的角色。新市场是个大型游艺场所,除了京剧、汉剧、楚剧外,还有其他地方剧种和艺种。我什么都爱看,什么都想学,虽然唱戏,但对于话剧、电影也非常喜爱。”“汉剧演员陈春芳和我同住一屋,他擅长‘红生戏’,而且会拉琴。我经常去看他的戏,晚上在一块闲谈。我还喜欢听尹春保的唱腔,觉得他的唱腔,特别是子腔的运用别有风趣。”

李雅樵学戏后,又搬了几次家,大概是在广益桥,他和陈春芳成了同屋邻居。陈春芳大李雅樵14岁,是位师长辈的老大哥。对这位聪明好学的小兄弟十分友好,还时常指导他拉胡琴、打鼓。李雅樵的《打鼓骂曹》就是看戏时“偷”、聊天时“悟”,慢慢学到手的。至于另一位大家尹春保,当年,他在清芬二马路上卖香烟、唱围鼓,就广为人知。以后,他练就一副“边夹堂”的好嗓子,他的《二王图》、《荥阳城》走红,李雅樵是他忠实的粉丝。王天佑回忆说:“李雅樵喜欢听尹春保唱,尹唱得好,我们都喜欢。他只是做功不讲究,他唱戏的时候,非要用手把水纱按着才唱得出彩。他唱戏很少动,只几个简单的动作,但观众蛮吃他。”

一眨眼的功夫,李雅樵能独立登台,有拿“包银”的资格了。嗓子还没有完全起来的时候,亏他多学了两手,终于有一天他被楚剧大演员陶古鹏看中,进了那个他从小就羡慕的“满春戏园”。他在那里为陶古鹏、彭如玉、江南蓉等著名演员拉上了胡琴。李雅樵后来在他的《业务自传》里说:“楚剧陶古鹏老师是当时风头极大的演员,我曾经为他操琴,他演出的所有剧目我都十分熟悉,他的演唱方法也给了我一定的影响。几年之后,我就开始担当起一些有名字的角色了。”戏园子是个长故事的地方。当小伢就和李雅樵是小朋友的王天佑,是楚剧最早的武生演员之一。今年88岁的王天佑,提起李雅樵冒笋的故事,记忆犹新:

叶惠楼在“满春”当红的时候,黄楚材他们到后方去了,陶古鹏也退居二线了,河里无鱼虾也贵,只有叶惠楼最狠。那时李雅樵在“满春”已经能唱二路角色了。叶惠楼那时的嗓子甜,唱得有味,一唱就叫好。叶惠楼大概要大雅樵七八岁,那时我们的眼光还蛮远,雅樵和我并瞧不起他。这个人毛病蛮多,他总是临上场才穿服装,拿个眉笔在脸上勾几下,边化妆边唱导板,赶场是经常的事,一后台的人为他担心。有一天,唱《征西》,叶惠楼唱薛丁山,李雅樵演薛刚。叶惠楼的薛丁山一唱完,满堂好。同台的薛刚总要回两句唦,李雅樵的薛刚不唱戏里的内容,大概是嫌戏少了,也可能是和叶惠楼铆上了劲,他老人家为薛刚加了一段“十三太保”的内容。“十三太保”是汉剧《沙陀国》、京剧叫《朱帘寨》李克用的唱词。你说它的内容和剧情不沾边吧,又和剧情有点联系,借古比今也不为错。于是乎年轻的李雅樵铆起劲来唱,大太子如何如何,二太子么样么样,用汉剧数板把十三太保从头唱到尾,最后把腔一放,那个好啊,比叶惠楼的“鱼”还要钓得多。我为么事说雅樵有文化水平呢,不晓得他从哪里弄的一些词,京剧、汉剧的唱腔他都会,嗓子又好,人又年轻,内容与剧情毫不相干他唱得蛮带劲,你叫观众是么样不喜欢他!你叫叶惠楼是么样不恨他。这以后,两个人就搞僵了。其实,李老师是不甘心寄人篱下,那时李老师才十七八岁,我和他同样是刚出道,他的包银就比我的多。从那以后,李雅樵就跑到共和舞台(现在的黄鹤戏楼)去独自领班,正式改名李雅樵开始当家了。从此,李雅樵就跟出土文物一样,贵重得很,走到哪里红到哪里。由“满春”到“黄鹤楼”,是他自立门户的转折点。

敢于找“大块头”叫板,是李雅樵个性的重要特征。若干年后,在纪念沈云陔逝世一周年的大会上,李雅樵和叶惠楼作为老前辈同坐在主席台上,他两人的“满春”记忆,成为世纪轶事。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人类已经迈进了21世纪,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在转瞬即逝的时光里,人们总希望自己在生活中少走些弯路,少做些蠢事,少付出不必要的代价,这就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需要增强和使用自己的智慧。本书正是通过古代那些寓意深广,耐人寻味的哲理故事,让人们在欣赏之后,确实将那些值得吸收的方法和道理转化为个人的素质,从而变得更有智慧,更有能力。本书以古代具有哲理思想的故事为依据,为了突出故事的可读性,故在其基础上重新撰写,使读者的阅读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同时,每个故事后配以简练的哲理点拨,让读者欣赏、领悟之余,自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明智、益心的作用。
  •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与众不同的才女,与众不同的解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精选李清照39首经典词作,每一首词作都反映着李清照的一段人生经历。全书以李清照的爱情为主线,贯穿其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分为“情窦初开”、“厮守白头”、“相濡以沫”和“物是人非”四个部分。作者在品读李清照诗词时,并不拘泥于传统中的“寂寞愁苦”,而是看到了李清照的大丈夫气质和独立的女性人格,视角独特,文笔浪漫,细腻优美地记录李清照的生命历程,精雕细琢地诠释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 财富如水

    财富如水

    《财富如水》是警世大言,给一个时代提供了一种道德方向,伦理精神,带有启示性。书里面充满一种庄严感和良知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一本书,充满了智慧,充满了问题,提供了很多很可靠的答案。 财富对每个人都极其重要,然而如何获取财富和如何对待财富将是一个与人的生命同等深奥和深刻的问题。《财富如水》为我们透析了这样一个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因而读它有无限益处。这部书看起来不厚,但每一篇东西都充满经典。
  • 只要七日暖

    只要七日暖

    《只要7日暖》是周海亮继《送你一度温暖》之后的又一部情感散文集,这本集子延续了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和主题,注重底层人生的苦难抒写,并且在这些小人物的世界和内心寻找发现生命的闪光点,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既是生活的疾贫者,需要人们来关怀、关注,同时这些人又是中国传统美德和精神的布道者。在这《只要7日暖》里,所叙述的事情和主人公大多都是失业者,残疾者,爱情事业上的失败者,但这些人身上却有着当今社会最稀缺的善良品质。在这些纯朴甚至是忧伤的故事后面,闪烁着温馨可人的光辉,让人感受到了我们这个物质时代弥足珍贵的温馨。
  • 说有这么一回事

    说有这么一回事

    该书精选凌叔华文学创作中独具风格的代表之作,各文体均有涉猎,具有较高的欣赏与认知价值。精选凌叔华小说、散文及自传作品,作品多取材于女性生活与情感世界,笔法细腻,情感动人,并流露出宝贵的女性意识,至今读来仍有较大的艺术魅力。并附有同时代人回忆凌叔华的文章,力图展现一个全面而丰富的才女凌叔华。
热门推荐
  • 最美不过诗经2

    最美不过诗经2

    最唯美的诗经读本,最动人的爱情史诗。国学大师汤一介倾情推荐。翻开一卷古老的《诗经》,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沐浴温暖的午后阳光,轻轻吟诵那些唇齿留香的诗句,体会其中不加修饰的旋律,无一粉饰的爱恨,原来,爱情只不过是生活,它只需要我们尽情哭笑,安然相守,最后淡然相忘。
  • 我家娘亲很护短

    我家娘亲很护短

    推荐新书《媳妇撒个娇呀》强大到令人恐怖的宝宝,无赖到令人跳脚的娘亲,外带一只萌宠小吃货,开始了精彩的人生之旅。“看上娘亲了?卖进青楼!”“打娘亲的主意?往死里揍!”某女不干,“儿子,不得无礼!想娶我,报身价、报现金、报家产……”某男怒了,“想娶这个蠢女人的,先到我这报遗产!”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完美世界传奇

    完美世界传奇

    笑看天高卷云舒,芳草依依,远山落日暮。伊人借梦风飘去,踏遍荆棘不知数。相逢相识难相知,鸿雁南飞,谁人解愁苦?何不把酒向青天,淡淡相忘江湖路。————《蝶恋花》浩浩祖龙城,皑皑履霜城。一语道不尽完美大陆上这两座传奇城邦的无限声威。雄霸西域的黄昏帝国为何会瞬间崩塌?千年前的因果究竟给后世带来什么样的变革?历经七界之浩劫后的汐族飘渺何方?十年风雪下的覆霜城到底埋藏下了多少秘密?完美大陆上几个命运曲折的小家伙,入修行,踏凡尘,历生死,同患难,几经磨练,终成大器。有道是: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请共同见证他们在波澜壮阔的完美世界里,每一次的欢笑与哭泣。谨以本作纪念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 校园里的武林高手

    校园里的武林高手

    当一名武林高手的记忆来到吴天的记忆中时,它会给吴天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让我们一起期待吴天的成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三少爷的剑(古龙文集)

    三少爷的剑(古龙文集)

    天下第一的剑客,神剑山庄三少爷谢晓峰,厌倦了江湖,决定抛弃自己的身份与地位,隐姓埋名,化身为“没用的阿吉”,在社会的最底层打拼。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是做一个“没用的阿吉”,也会遇上无法预计的事,最终他不得不重现江湖。更多精彩,尽在古龙武侠经典巨作:《三少爷的剑》。
  • 鬼剑至尊

    鬼剑至尊

    这是一个让人谈之色变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怨魂的世界!鬼奴叶晨,偶然习得《鬼剑术》,可斩孤魂野鬼,可杀阴冥判官!身躺黄泉,魂过奈何,寻孟婆,问三生,一人一剑,闯荡地狱,成就无上鬼王,正可谓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 异战

    异战

    这个世界上充满着未知的力量与无数我们至今仍然无法解开的谜团。一群人,也可以称他们为‘亡命徒’他们与活人为伍,却与鬼怪为敌,探寻这个世界中那些并不为人所知的神秘力量。以凡人之躯对抗鬼神之力!他们的目的不是研究,而是清除……
  • 多党合作在四川(工商联卷)

    多党合作在四川(工商联卷)

    《多党合作在四川》丛书,分设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工商联卷,共8卷,近400万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