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72100000006

第6章 忽视精确

外国人初来中国,对当地人的第一印象是:长得一个模样,面孔像是从一个模子里浇铸出来的,身上穿的也总是蓝布衣衫。眼睛的“神情”是呆板的,目光的焦点好似永远只“盯住一个地方”,连头上长长的辫子,也好似一个豆荚里的两粒豆子,一模一样,没有区别。但是,毋需太多的经历,即使是一个最不善于观察的旅行者,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中国人,都会认识到,断定中国人呆板雷同,这样的结论是不确切的。不管两个地方相距有多近,讲话的口音中会有种难以解释的细微差别。这种差异日积月累,最后形成一种新的方言。许多人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们,在中国,尽管书面语言是一样的,但各地的人讲出的话却大不相同。我们也经常被人提醒,各地的风俗也存在着差异,用中国的一句俗话来说,就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样的情况到处都是。在西方,度量衡的统一是生活方便的保障;而在中国,度量衡的不统一,却是很普遍的事情。

令西方人烦恼的双重标准,中国人却能从中获得乐趣。两种货币、两种衡器、两种尺度,中国人认为很自然,根本不值得去抱怨。曾经有人去问一个卖肉饼的人,问他每天能做多少张肉饼;他却回答说要用“一百斤面粉”。至于这些面粉到底能做成多少肉饼,委婉地留给提问者自己去研究估算了。类似的情况还有,有人去问一个农民,他的一头牛有多重,他先说了一个重量,好像感觉太轻了,于是解释说,忘了算上骨头的分量!有人问一个仆人的身高,但他报出的那个数字明显与他本人不符,再问他,他才承认没算上肩膀以上的部分。因为这个仆人当过兵,负重时肩膀的高度才是重要的。中国士兵除了脑袋之外,身体的其他部位都要派上各种用场的,因此常常忽略了脑袋的存在。还有一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一个乡下人说他的家“离城九十里地”,仔细追问之下,他才同意减去一半,原来他算的是来回路程,他最后承认实际距离只有“单程四十五里”!

在中国,最为突出的不统一,是铜钱的计算,而铜钱是这个帝国唯一流通的货币。在任何地方,这个计算的标准都是十进位制,因而这是最简便的计算方法。但在中国,如果一个人不特意问一下,谁也不敢肯定一串钱就是一百个铜钱。我们不必去各个省的很多地方,就足以发现,一串钱有各种各样的数量,没有一个标准,也无从解释。从理论上的一百个到九十九、九十八、九十六、八十三(山西省),甚至一直到三十三个(直隶省东部),可能在其他地方还会更少。银两买卖的情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任何两个地方的“两”是一样的,除非巧合。即使在同省也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两”。外国人因此极端困惑,这样没有清晰准则的买卖,大多数人都会有所损失,除非你是专门与银子打交道的“钱商”。这也给所有诚实的人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损失,在中国,大多数人都是老实巴交的百姓。混乱的货币制度中隐藏的动机是明显的,但我们现在在此只谈事实。

所有的度量标准都这样混乱。例如斗,也是一个地方与一个地方大不相同。政府利用这种混乱的标准在征收谷物时横征暴敛,如果不是中国这样平和的民族,能长期忍受这样的压榨和剥削,为此早就会引发一场政治动乱。世界上都是一品脱等于一品脱,一磅等于一磅,到了中国就完全不是这样了,一“品脱”不再是一品脱,一“磅”也不等于一磅。每一种变换都不仅有其理论依据,而且还得到十分普遍的实践。比如在盐的官府专营上,就定出一些霸道的度量标准,比如十二两为一斤。通常买盐的人付十六两的钱,却只拿到十二两盐。这样做不仅是公开的,而且所有的盐商都这样做,因此也就无所谓欺骗了。如果有人提到这个问题,商家们也将其解释为是买盐卖盐的“老习惯”。土地面积的丈量也存在这样的不精确。一些地方所谓的一亩地,其实只有另一个地方的半亩那么大。那些恰巧住在两个地方的交界上的人,就只好准备两套丈量工具,以应对两种不同标准的亩。

到中国旅行的人,往往不等弄清当地的“斤”是多少时,就去判断每斤粮食或棉花的价钱,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同样,人们统计粮食的亩产值时,也时常忽略亩并非固定不变这样一个致命的事实。而那些表达距离远近的词也普遍不大相同,这一点,任何一个到中国旅行的人都深有感触。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旅行时,如果以“里”为计程单位,就要懂得“里程数”的计算方式可不平常!我们并不否认这种计算方式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还是要否定这种算法的不精确、不一致。有一个为我们所熟知的普遍现象:一离开这个帝国的皇家大道,通常“里程数”就“掺水”了。是的,你如果走在大道上,一天能走一百二十里,在乡村土路上就只能走一百里,而在山路上就只能走约八十里。因此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计算“里程数”的方法依据的不是两地之间的绝对距离,而是行走的困难程度。这样一来,距离山顶的距离被说成是“九十里”,实际距离还不到这个长度的一半,中国人坚持这个“里程数”,依据是爬上山顶与在平地上走九十里所费的力气相等。另外,有个奇特的事情,在对于直线距离的测量上。换句话说,A到B的距离不一定就等于B到A的距离。欧几里得的基本定理“等量之间彼此相等”,这个真理在中国却行不通。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一条中国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从北到南全长是一百八十三里,但从南到北数起却是一百九十里,更奇怪的是,不管你在这条路来回多少趟,也不管你怎样反复仔细地记下里程并计算结果,每次情况竟然都是这样。

还有一个事情堪称异曲同工,在中国,“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的道理也是不正确的。在河上航行更是如此。询问船夫得知前面还有四十里路,但在细心分析之后,却发现这个四十里竟是由两个十八里组成的。询问缘由,令人十分“无语”,船夫的说法是:“四个九等于四十,是不是?”同样,“三个十八”就成了六十,大体上都是这样。我们还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官方邮差没有按规定时间将信送到,他辩解说这个六十里实在是太长了。这人的上司因此就命人重新测量一遍,结果发现实际距离是八十三,从此以后这条路就按八十三里来计算了。

坐落在一个城市周围一至六里之间不等的几个小村庄,人们却都统称为“三里屯”。我们还会经常注意到,一段约为一里长的路,如果路两旁盖有房子,那么这段路就被说成了五里,村里人还信誓旦旦地说就是五里。

这样的情形下,你就不必对中国人连度量标准都可以各自设定感到奇怪了。做秤的人在大街上到处都是,可以根据每位顾客的要求来“量身定做”,在秤杆上刻上表示刻度的点(称为“星”)。他的每个主顾都至少有两种秤,一种用于买进,一种用于卖出。一杆做好的秤,若是刻好的旧秤,是没有人愿意买的,因为杆上刻星的标准一直在变,需要根据每位顾客的要求当场刻定。

在年龄方面,这一原则也被普遍实践,中国人的特性在这里得到了鲜明的体现。通过一个人出生那年的“属相”,能推知一个人的大致年龄,这种做法非常普遍。一个老人“七八十岁”了,但他去年才刚满七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在中国刚过七十,就算是八十岁了。如果你想知道这个人的确切年龄,你就必须考虑到“宽泛的岁数”。即使一位中国人想讲明他的岁数,他所说的那个年龄也常常是下一个春节之后的年龄(称为虚岁——译者注)——所有中国人的岁数都从下一年的新春开始推算。用“十”来算年龄的习惯在人们脑海中已是根深蒂固,因此总会出现模糊不准。许多人用“一二十岁”、“几十岁”,或是“好几十岁”来回答年龄,你很难在中国找出一个能确切地说明他年龄的人。同样的模糊还扩展到“好几百”、“好几千”这样的表述中。“无数”实际上成了中国人计数的极限。确实,中国人对精确表达数字的方式,抱有无所谓的态度。

有个熟人告诉我,有两个人花了“二百吊钱”去看戏,之后他又补充说:“是一百七十三吊,不过与二百吊也差不多,不是吗?”

一位绅士及其夫人在中国生活了几年之后要回到原来的国家了,临走前,他们的中国朋友送来两幅漂亮的卷轴,不是送给他们,而是要送给他们各自尚还健在的母亲,而这两位母亲正好年岁相同。第一幅卷轴上写着“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一边还用小字写了一段说明,说明获赠这幅卷轴的老太太已经“七十高寿”。第二幅卷轴也是类似的赞美词句。但边上的小字却写到这位老太太是“六十华诞”。这对夫妇对这两幅卷轴大加赞美之后,其中一位代母亲受赠的人小心翼翼地询问那位馈赠人,他们明知道两位母亲相同岁数,却为何一个写七十,另一个却写六十。结果回答出人意料:如果两份卷轴都写上同样的“七十”,会显得作者实在是缺乏创造力!

中国人重视祖籍的社会传统根深蒂固,但对我们讲求精确的人来说,常常是致命的。一个人为打官司之事来询问我,他“住”在某个小乡村里,但在他的叙述中明显感到他其实是住在城郊。一番询问下,他才承认他现在的确已经不住在那个小乡村了,在进一步具体的交谈之后,才得知实际上他的家族十九代前就从那个小乡村搬离了!“难道你从来就没有认为自己是城里人吗?”我问他。“对。”他坚定地回答,“我们是住在城里,但根可是扎在村子里!”

还有一个人指着他们村子里的那座古庙,得意地宣称:“这是我造的!”但是在我仔细考察之后,发现这座古庙建于三百多年前的明朝,那时的“我”,只怕还在混沌世界中吧。

对于那些学习中文的外国学生,首先碰到的障碍,就是要从一大堆界限模糊的近义词中,寻找到一个精准体现此物“特性”的词语。中国人的整体思维系统是以一系列的假设为基础的,而这些假设与我们所习惯的不同。对中国人而言,西方人凡事刨根问底的强烈渴望,是难以理解的。一般中国人都不知道自己住的村庄里有多少户人家,事实上他也不想知道。“怎么会有人想知道这个数字?”这件事对他来说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他们也许会回答是“几百”、“好几百”,或者“很多”,然而却从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当然将来也不会有。

中国人在使用数字方面是缺乏精确的。这一点,也同样明显地表现在文字的书写和印刷上。在中国,我想是很难找到一本完全没有错别字的廉价书。有时,一个字的错误使用会造成更多的歧义,也表明这种错误并非是想偷工减料省点力气才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常用字的使用上,这样的粗心大意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个字常常会被写成另一个与之发音相同的字。这种错误,一来是由于教育的缺失,二来也同样可以归咎于不仔细的作风。

忽视精确的现象,在人们写在书信上的称谓方面最明显。一封寻常的中国家书总是用大大的黑字这样醒目地写着:“父亲大人亲启”、“慈母大人亲启”、“叔公大人启”等等,却总不提及这位“大人”的大名。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这样一个讲求实际的民族,居然对自己的名字不甚在意,真是让人觉得惊奇。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人们的名字一会儿是这个,一会儿又是另一个。有人曾告诉我们,他对你叫他任何一个名字都不会在意。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每个人都会有几个不同的名字:除了他的姓、他的号之外,还有一个只用于科举考试的。十分奇怪。因此,外国人常把某一个中国人当做是两三个也就不足为奇了。村庄的名称也是不大确定的,有时会有两三种全然不同的称呼,而且同样都是“正确”的。如果发现其中一个名称是另一个名字的误用,那么就一起轮换着用;或者一个用做官方称呼,一个用于日常交谈;或者把误用的那个当做形容词,与原来的名称共同够成一个复合的名字。

中国人不幸缺少一种教育,而此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学习化学分子式而获得的,在化学分子式中特别需要绝对精确。中国第一代化学家误将诸如“不足二十个结晶体”与“几十个结晶体”之类的数据混淆,结果导致了许多未曾料想的祸端。事实上,中国人是有能力把一切事物做到精确的,正如其他任何一个民族一样,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因为他们所拥有的巨大耐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目前这个民族的状况,并不是人人都具备讲求精确这种素质的,他们大概还不明白什么是精确。如果这个判断正确,下面两点推断也应该是有道理的。

第一,我们在研究中国的历史记录时,要考虑到这一民族特性。有关于中国的未经检验的统计数据,很容易误导我们。

第二,我们要小心谨慎地对待中国的“人口调查”。整体不会大于各部分之和,但中国的统计结果却与之正相反。当我们对中国人“人口调查”的各方面仔细考察之后,我们随时都可以说,“这是案子中最终的一个谜。”这是一位干练的苏格兰人对美国最高法院的评语,他强烈地意识到,美国法律中存在“了不起的不确定性”,然后说出了上述这番话。

同类推荐
  • 海沧民俗文化

    海沧民俗文化

    《海沧民俗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保生大帝信俗;“送王船”民俗活动;“蜈蚣阁”游艺活动;“抗大龟”民俗活动等。
  • 听三毛讲远行

    听三毛讲远行

    好想跟着三毛远行,一同去金色海洋吹风,聆听音乐王国的天籁之音,伴着大西洋的七颗钻石感受清风拂面的恬然情怀。
  •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善文化宝典

    善文化宝典

    张刚忍编著的《善文化宝典》是善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收录了关于“善”的名言一百句、“善”的故事一百篇,用这种方式来宣扬“善”,使更多的人通过图书了解“善”、认识“善”、践行“善”,对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热门推荐
  • 美人有毒

    美人有毒

    水无双从大学一毕业就开始从事导游这个行业,虽然近两年的经历不敢说资深,但是就沂蒙山区这一带的风景,她能倒背如流地说出来。“蒙山,素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洞、七十古刹之说……又被誉为天然氧吧……”这是她今年开春以来所接的第二十四个团队,现在正是游游旺季,她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过休息天了,每天接团上山,导游讲解,下山送客,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可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听到游客们对着窗外的……
  • 天才召唤师:冷妃戏邪帝

    天才召唤师:冷妃戏邪帝

    某女咬牙切齿:“你够了没有,不就是阴了你一回吗,你需要追着我不放吗?”某妖孽笑的很无良:“娘子,莫非觉得我该主动点?不要跟为夫闹了,捉迷藏玩够了,咱们回家吧。”某女嘴角抽搐。......某只妖孽睁着一双潋滟的紫眸,好奇的问:“娘子,为何不喜欢我?”某女勾唇浅笑:“你长的太抽象了。”某妖孽腹黑一笑:“娘子,你长的也很抽象,我们天生一对,很是相配。”某女万分无语……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30年文学典藏小说卷(一)

    30年文学典藏小说卷(一)

    为了纪念《百花洲》创刊三十周年,隆重推出《30年文学典藏》四卷本,众多名家倾力打造,三十年的沉淀,三十年的精粹,凸显出《百花洲》的流变轨迹,也折射出三十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让人熟知和亲近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间建立了一种恒久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而言,无疑是心灵不可复制的参照。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远古修真者在现代

    远古修真者在现代

    他们曾经是远古时代一群法力无边的神,他们也有战乱纷争,他们以拯救天地劫难为己任,因为“天心”和“天魔之心”的缘故,他们穿越了过去未来和异世空间,他们和今天的人间僵尸之间产生了穿越时空的爱情,他们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找不到工作,远古的神,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身边,时时都在发生着许多穿越的事,只是,我们都未曾发觉,面对使命与离奇的爱情,远古之神又将如何抉择?
  • 礼仪金说:公务礼仪

    礼仪金说:公务礼仪

    本书由知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根据多年礼仪经验与研究精心撰写,为公众解答日常公务中可能遇到的礼节方面的问题,包括如何称呼他人、如何使用名片、如何接待外宾、如何应对媒体等章节,介绍的知识要点较为全面,其内容主要特点是兼具权威性、规范性、知识性、时效性与技巧性。可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公司职员使用。...,孔子说过:“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际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此即礼者敬人
  • 海拔3658

    海拔3658

    方达明,在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出走》获第八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三等奖。小说《婶婶》获第九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短篇小说《我的土豆》获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气球》获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
  • 目送您老去的背影

    目送您老去的背影

    我们渴望成长,父母却在我们的叛逆中渐渐老去,或许你早已在忙碌中忘记了那个熟悉的背影,但在品读一路开花文字的同时,总能让你忆起那些尘封心底已然模糊的画面。《目送您老去的背影》为当红青春作家一路开花最新力作,以爱之名,体悟人生。作者以平凡却感人的故事,质朴又温暖的笔触,向我们展开了生活中那绚烂深情的亲情画卷。你有多久没有回家?有多久没有看望父母?本书带你重回心灵最柔软的角落,找回那份久违的感动,学会如何爱,如何表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