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9800000003

第3章 解读生命(2)

“人”是什么?即是人的一名所名的那个人究竟是怎样?依照中国的人字,是象形的,所以首先可云人是个有形体的。但有形体仅足区别无形体的虚空而已,其余如动植矿物等都是有形体的,又如何从有形体的物中显出这所名的人呢?于是从形体上显然不同的一点,则可曰人是“自然主义的宇宙下那个渺小的两手动物”(胡适之语)。然此不过在动物中加有两手的符号罢了,其余就作用而言,亦可曰人是能用火或用铁器的动物,或曰人是能有言语文字的动物,此亦皆就其一种作用为符号,便于指别曰人而已。其实有此诸作用未必为人──若鸟亦能言语等──,离此等作用亦未尝不为人也。然大致先认人为动物的一类,以为人类所表现出来的常性就在作用活动,那么,诸动物若象马等皆有活动作用,难道象马等也可以叫它作人么?想大家要齐声说是不对罢!于是有谓人是有形物故非虚空,人又是有形体有生机物故非土石,人又是有形体有生机有活动作用的动物故非草木,人又是有能群的政治及理性的道德者故非禽兽。讲到能群的政治与理性的道德,可谓能在动物中崭然显出人的不共性了。故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又曰:“人为万物灵长”。古来讲做一个人要有理性的道德,即现在所讲做人要有人格,就是从理性中发挥道德以完成人格的人。这种人格是尊重的,是异于禽兽的。此内具的理性道德发现于人伦的群众,即为礼法政治等。然后以儒家所说的“仁”。最足表明人之性德,故孟子说:“仁者,人也”。子思说:“人者,仁也”。孔子也说:“克己复礼为仁”。此仁乃指人之性德。亦指为君子或成人的意思,如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样观察,古来贤哲很注重有性德人格的人,所以人是应保持仁之理性道德,乃能永久不失去人之所以为人的德性。不然,不但不能养成为有德性的仁人,而人与人就不免发生种种冲突种种残害不仁的事来。放眼一观,现世界人类的悲惨现象,即由未有完成人格的人无理性之举,所以不能尽行人道。

——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全集》

文明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能够在宏观上认识其他星球,乃至遨游于太空之中;能够在微观上直探物质本原,发现物质的基本组织结构。遗憾的是,这所有的一切却不能帮助人类进一步认识自己。

如果我们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就不能把握自己的心念,不能在烦恼生起的当下观照它、克服它。如果我们想从痛苦中得到解脱,首先就得认识自己。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呢?祖师告诉我们,直下承担就是认识自己。在我们的生命中,身体不是自己的,只是四大的假合;思维不是自己的,只是概念的延续。除了物质的身体和精神的思维,“我”是什么呢?

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方才发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著妄想不能证得。这就是说,在我们的内心,除了妄想执著,还有清净的如来智慧德相,而这正是我们真正的自己。所谓直下承担,就是要认识到自己本来具足的佛性。

大珠慧海禅师参拜马祖。祖问:“来这里干什么?”慧海禅师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抛弃不顾,到处乱跑做什么?”慧海禅师问:“哪个是我的宝藏呢?”祖曰:“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为什么还要到外面去求呢?”慧海禅师在马祖的开示之下,当下认识到自己。后来有人问慧海禅师:“如何是佛?”他回答说:“清淡对面,非佛而谁。”又如灵训禅师参归宗,灵训问:“如何是佛?”归宗禅师说:“我告诉你,恐怕不相信。”灵训说:“大和尚的开示,我岂敢不信?”归宗禅师说:“你就是。”如何是佛?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生命,也就是我们的佛性。

佛性虽然不是我们见闻觉知的妄识,但也没离开见闻觉知。云门禅师说:“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我们认识自己,要从能见能闻的作用中直下承担,但不可住著于见闻之相。

不落于思维是认识自己。思维往往是名言概念的延续,是前尘影事的重现。一旦落于思维分别,住著于是非得失的纠缠中,我们就会迷失自己的本性。临济禅师上堂开示道:“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者看看。”时有僧相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一把抓住他说:“道,道!”这位僧人想了一下,师便放开手说:“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又如六祖接引惠明的公案。六祖从五祖处得了衣钵后南行而去,惠明从后面追上,六祖将衣钵放在石上,惠明拿不动,于是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六祖说:“汝既为法来,可放下万缘,不要有任何念头。”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认识到自己。这两则公案都是告诉我们,只有离开通常的思维分别,才能认识自己。

明心见性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要从心性中去认识,心指我们现前的心念,这个心念是虚妄不实、生灭变化的。但透过生灭变化的表面,还有不生不灭的心体。明心见性,就是要我们明了心的虚妄性,不被它的变化所迷惑,从中进一步见到自己的清净心性和真正生命。

六祖在五祖门下悟道时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六祖已经悟到本性,继续为他开示说:不识本心,学佛法是没有什么利益的,如果认识到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那就会成为大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无始以来,众生都是因为不认识自己,于是认贼为子,随着妄想分别,沉溺于六道之中。倘若我们认识自己的本地风光,就能息灭烦恼妄想,不被外境的迁流变化所牵引。从而开发出生命中的智慧潜能,在根本上把握自己的命运,并进一步完善人格,如是方能得大自在。

——济群法师:《生命的痛苦及解脱》

生命之维系

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生命之火永不熄灭。究竟是什么东西,把我们的生命都维系起来了呢?我们分几点来说明:

识第一是心识的力量。心识是生命的主体,是生命的根源。一般人喜欢谈心理、谈超意识、谈超灵觉、谈第六感,或者“心有灵犀一点通”、“神通”、“灵感”之类的,一般心理学只讲到“心”,我们现在要讲的,是比“心”还要更深入的“识”。

佛法将“眼耳鼻舌身”说为前五识,“心”解释为“第六识”,“意”是“第七识”,“识”才是真正生命所依的第八识。我们的第六识“心”领导着“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从事种种活动,这前五识造下了种种业后,将由“第七识”传送给“第八识”,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又叫“藏识”,它将人所造的善业恶业全都贮藏了起来。这第八识是生命中的主人,《八识规矩颂》说:“去后来先做主翁”,人死时,眼耳鼻舌身皆不发生作用,但“识”要最后才会离去。人入胎时,眼耳鼻舌身均已长成,但要等到“识”发生作用,才能了解世间。

“识”是我们生命的主体,它是永不毁坏也永不遗失的,是一只无形的储藏库、保险箱。各位!在你的储藏库、保险箱中,你打算储藏些什么样的东西呢?等于你种的一块田,你要在田中播下什么种子呢?

中阴身维系着我们生命的第二种东西,叫做“中阴身”,又叫“中有身”。

人生自百年以后,旧房子似的身体已毁,新房子似的躯体尚未迁入,中间这段过渡时期的生命的主体便是中阴身,或叫中有身。中阴身非精血和合而成,非血相连之躯,它介乎生死之间,所以叫“中有”,它是一个约一尺大小的形体,你可以说它是一团气或一片影子,大约就是这类东西。中阴身以识为依,以香为食,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它的归宿,亦即经云“善寻当生之处”。其归宿是否容易找到,还视其根器而定,如《涅槃经》说:

上根者转生,只在一念之间。

中根者转生,要十五天。

下根者转生,则要七七四十九天。

民间习俗中,有为鬼做“超渡”、“头七”、“二七”、“七七”等仪式,就是这个道理。

中阴身见男女交合,对未来的母亲生起强烈的爱念,出生后即为男孩;对父亲生起需求的爱意,出生后即为女孩。生男生女,中阴身的入胎出胎,就因此而形成。如果堕入地狱,中有身先感受风寒霜雪的逼迫,见到热地狱的火焰,生起暖想爱触,以身投去,即会堕入八热地狱;若是为热浪盛火所逼害,见到寒气,欲想获得清凉,以身投入,即会堕入八寒地狱。

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所合的报身;人,不知前生的所作所行诸事,就是因为隔了身体,所谓“隔阴之迷”。中阴身,可以说分开了前生与今世,但也联系了今世与前生。

业维系生命的第三个力量,就是业力。业力,有“润生”及“发芽”两种力量。譬如我们所播之种子,还要予以浇水、施肥才能生长,而这“业力”就是生命的水分及肥料。所以,有了业力,生命才能继续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身体所做的、口中说出的、心里所想的,都会成为业。身、口、意三业有善有恶、有好有坏,尽管业报各有不同,但有业就有报是不会讹错的。

人生于世,当然都会有善恶诸业,但人死转生,究竟先受何种业报?

有时是先从所造之最重业先受报应;有时随忆念受报;有时则先从习气受报,即我们平常的习惯。比方,本来我造了一个重业,该堕地狱;但是,我平常念“阿弥陀佛”念惯了,随时随地都念“阿弥陀佛”;你骂我,我说“阿弥陀佛”;你打我,我还是“阿弥陀佛”。念习惯了,甚至临死那一刹那,口中还是念“阿弥陀佛”,就由于这种念佛的习惯,使得我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忆念和习惯对于受生都是很重要的。

有人说:“说什么善恶报应,根本没标准;好人反而遭遇不幸,倒是坏人往往一帆风顺。”但是,各位!看人不要光凭一时,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报应中,有现世报、有来生报、有多生报;就如我们种的花草树木一样,有的是今年生、有的是来年生、有的则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才开花结果。

有这么一首偈,描写业力: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佛教另外还有一首“三世因果偈”,将人的前生、今生、来生的因果,作了一番阐释: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业,维系了我们的三世因果,维系了我们过去、现在到未来的生命。

十二因缘维系我们生命的主要力量,除了“识”、“中阴身”及“业”之外,就是“十二因缘”了。

十二因缘,就是生命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所轮转的十二个程序。什么是十二因缘呢?

无明——因为缘生万法才生,缘灭万法亦灭,一切法无常无我,人们不知如是法的真实相,是为无明。无明是人与生俱来,没有别的法为无明之缘,所以又称做无始无明。无明是总覆一切缘生法的实相,亦即是愚痴之谓。

行——欲界是善不善的行业,色界无色界的禅定业系为行,行是能造作,能牵引三界的身口意三业的力量为行。性质虽通“有”,但现在造作潜果未熟之业曰有,现果已熟远推前业曰行,这是行与有区别。

识——识,通指个人精神统一的总体,由于识的了别,使境增明,使根增长,使思想等有所领导。

名色——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是物质的肉体,名色包括了主观的精神与客观的物质。名色亦即五蕴的异名。

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内六根,传达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境的机能。

触——内六根与外六境相接触,主观上所起的感觉作用。亦即根、境、识三种和合曰触,苦乐感情,饥寒痛痒,都是由触觉所领导产生。

受——受,对不欢喜的境物人事生起苦痛感曰苦受,对欢喜的境物人事生起快感曰乐受,对不欢喜的境物人事生起克服各种苦感和乐感,名为不苦不乐受。

爱——爱,有爱财、爱情、爱命、爱生、爱执等,爱,又有欲爱、色爱、无色爱,总指对所欲境上渴爱之贪念也。爱为生死的根本,即无明之义,所谓“贪爱名为母,无明则是父。”贪爱增上则成取,以取为缘表现于行动者为有。

取——取有四义:一为于五欲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起追求想曰欲取,二为于正理起谬解,如对五蕴生我见、边见、妄计取着曰见取,三为于生活不合规律而有许多禁戒曰戒取,四为于所爱事物起我和我所有执,如我执、我慢、我法、我语等曰我取。总之取是于所有事物上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一切的攀缘追求,因此引发三有业的活动。

有──有与业的意义相通,佛经常说到业有与生有之谓,身口意对周围环境,表现为喜的恶的活动曰业有,经过一度活动就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曰生有,总之不忘因果曰有。

生──人从母胎呱呱坠地即谓生,色受想行识五蕴我的主体展开对外的活动发展,直至老死,此一期生命曰生。生的本义就必然具有无常逼恼之苦,生是人间的苦相,一切忧患艰难都随着生而俱来。

老死──人的有为法的生理机能衰退,最后呼吸停止,诸蕴因缘离散,无常变迁的事实终于到来,此即谓之老死,但此老死并非人的全部消灭,老死了“色蕴”,识却与无明和行天再另一期的生命流转了。

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和行,是过去二因;识、明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五果;爱、取、有,是现在三因;生和老死是未来二果,十二因缘的道理,甚为玄妙。这里,我们以两个例子来譬喻十二因缘。第一,如城:十二因缘有如一座城墙,人为城墙所困,虽然有门,但是门口站有许多卫兵,不容易出去。人虽然本来可以跳出十二因缘的束缚,但由于贪、嗔、痴、我执、烦恼的牵引,因此不容易跳出十二因缘的流转。第二如树:十二因缘有如一株果树,果树的种子被种下后,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果子落地后又长新株,又复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新生的果实虽不是原来的种子,但是彼此之间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虽然身体在五趣六道中轮回不停,但是生命之流却是前后相续的,其主体是一致的。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讲演录》

易逝的生命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开始,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时间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业,也可以储积功德。

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日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

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

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钻石般珍贵;但对愚人来说,却像是一把泥土,一点价值也没有。

佛说“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人能挡住死期,让生命永驻人间;既然这么去来无常的生命,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有为人生发挥自己的功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怕时间消逝,花了许多心血,想尽各种方法,要遮挡时间,结果是:浪费了更多时间,一无所成人多迷于寻找奇迹,因而停滞不进;时间再多,路再长,也了无用处,终无所得。

一个人几十年的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实在很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

平常无所事事,让时间空过,人生就在懈怠睡眠中慢慢地堕落,良知良能就这样睡着了一辈子——如此的生命只能叫做“睡中人”。

用智慧探讨人生真义,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圣人与凡夫的境界,最大的差异在于圣人可以自我掌握时空。

生命非常短暂,所以要加紧脚步,快速前进,不可拖泥带水,切勿前脚已经落地了,后脚还不肯放开,“前脚走,后脚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把心神专注于今天该做的事上。

不论在人间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将心念停留于过去的成就,不论施人多少,亦莫讨人情、求报酬。过去的留不住,未来的难预测,守住现在,当下即是。

一直停滞在昨天、过去,就会产生杂念,有执著顾恋之心。人一旦时时刻刻回忆往事,便会痛苦、怨恨、嗔怒、不甘心……未来的是妄想,过去的是杂念。要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人生不一定球球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证严法师:《证严法师静思语》

同类推荐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每一位天仙都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吉布利里天仙是真主专门派往先知们那儿的使者;伊斯拉非来天仙专门负责末日来临时对人们进行清算;米卡伊来天仙专门负责宇宙万物;阿兹拉伊来天仙是专门负责掌管死者灵魂的。
  •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本书讲述从上帝创造世界到大卫当犹太国王的故事,对应《圣经·旧约》的前12卷。共分五篇,内容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犹太先祖的故事、大卫王的故事等。
  • 佛解人生

    佛解人生

    本书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本书辑录了佛家精品故事500余则,通过这些故事,大致可以了解佛家的基本思想及修行方法,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传承的大致脉络,可以了解将佛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能击碎头脑中许多牢不可破的观念障碍,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生活的视野,提炼一种更积极的处世态度,因而做人更有格调,做事境界更高。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热门推荐
  • 混沌至尊

    混沌至尊

    莫名的穿越异世,俯身废材身上。美女呢?功法呢?奇人异事呢?统统都没有,身为废材又偏偏得到绝世功法,看着心花怒放,却让人各种纠结。不在纠结中爆发,就在纠结中灭亡?你是绝世妖孽,你有大运在身如何?怎敌我一颗赤裸裸的至尊无敌之心。看你如何嚣张的起来!
  • 异界功法推广大师

    异界功法推广大师

    本来本书已经设置成完结状态,是无法继续更新的。可能是改版后的原因,导致出现了可以继续发布章节的这个错误。现在错误已经修复,后台无法发布新章节……这样导致我解释不了,所以只能改在简介上面了。我很想写完……但或许是天意,千言万语只能说声抱歉。新书九月初活着中旬的样子发布……很有意思的一本书,想想就很激动!
  • 楠木幽生

    楠木幽生

    他和她的相遇,只因一场祭祀只是,从两人开始相爱,慢慢深爱了,最后,却得他冷剑相对!直至心窝!而她,血泪轻垂:你说过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他凝视着她,握剑的手,止不住的颤抖!再见之时!她嗜血成性!一幅浓妆全然失了当初的模样,她说:我是魔,生性散漫,必要爱及我所喜!杀尽我所恶!那时,她没说,她已生命垂危!灵魂临近湮灭!她没说,她爱他!永生永世,药石无医!人魔大战。时过一月,她在魂魄散尽之际,躺在他怀中:“下辈子!记得要找到我!”他拭去她嘴角血迹,将怀中的女人抱紧“——这句话,你上辈子说过了!”
  • 医妃冠天下

    医妃冠天下

    他,一字并肩王,绝色倾城,他们又将上演怎么样的激情?当他们一起褪去伪装,病弱之躯,废人一个,无人愿嫁。当她成为她,绝配!”他但笑不语一旨赐婚,站在众人面前大放异彩时,她嫁与他为妻。盖头揭开,(文文已完结)她,看着传闻中的男人,医冠天下,毒霸九州。她,名门嫡女,语笑嫣然:“白痴配残王,外加白痴二货一个,没才没貌,没爹没娘,寄人篱下。大婚夜,王牌杀手,草包废物,草包废物?笑话!没才没貌?扯淡!白痴二货?乱讲!乱世风云起,又将是怎样的惊艳天下?,狠绝毒辣,一场羞辱,风华绝代。当杀手遇上魔王,金戈铁马来,乱世浮沉中,她华丽转身,当狡诈遇上腹黑,医术无双,毒倾天下。
  • 我的阿猫阿狗朋友

    我的阿猫阿狗朋友

    《我的阿猫阿狗朋友》记述了人们与猫狗之间感人肺腑的真实曲折故事,以纪念那些给我们带来快乐、爱、启迪的沉默而真诚的动物朋友。内容丰富多彩,分为三辑,或来去匆匆,传奇一生;或乐趣融融,温馨美好;或生命感动,发人深省。《我的阿猫阿狗朋友》将人对动物的态度视为拷问灵魂、提升生命的一个尺度,号召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 谁在走廊

    谁在走廊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 顶级贪妃

    顶级贪妃

    古代好,古代妙。古代遍地是金子。别怀疑这句话,即使一个破碗,拿到现代也是无价之宝。说不定一块路边的石头也能被放在博物馆里被人展览呢。她,季一一,貌美绝代,超凡脱俗。超级爱钱。(唯一的爱好)秉持着“一切都要向钱看”的目标,带着父母的希望坐上时光机去唐朝。谁知时光机居然半途罢工,好死不死的从天下掉了下来,然后更加好死不死的掉在人家宴会的表演舞台上。幸好主人家待她胜好,还让她当宰相千金。以为可以开心在古代收集宝贝,没想到却被色鬼皇帝昭进宫,妈啊!她可不可以拒绝啊?他,轩辕龙澈,沂雪王朝的皇帝,英俊邪魅,脾气阴晴不定。三次意外相见后,她的笑容时刻浮现他的脑中,为了得知笑容背后的表情,他不惜在圣旨昭她进宫为才人,一个和宫女没什么两样的品级。他宠幸了所有的才人,惟独除了她,原以为会看到她伤心欲绝的表情,却没想到她在后宫生活的如鱼得水,哼!他不会让她这般得意的。他,白易尘,沂雪王朝的的王爷,温润如玉,清淡如水。偶然遇到迷糊可爱的她,他的心微起波澜。再一次在大街相遇,与她结伴同游。和她相约看日落,却没想到她失约了,原因是她要进宫,成为皇上的女人。原以为此生他们无法相见,却没想到他们再次相遇在他们初次相见的地方。难道这是老天怜悯他,给他的一次机会吗?他,云腾飞,武林盟主,冷漠无情,惟独对一一温柔。第一眼看见活泼俏皮的她,他就知道此生惟有她才是他的终生伴侣。得知他要进宫,他半路劫下她,原以为他可以就此留下她,可是面对她的眼泪,他的心动摇了。他只能放手让她进入那个黑暗的皇宫。原本他打算就此放手,却没想到与她再次相遇时,她已经不醒人世。这次,他不会再放手了。一个是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一个是温文儒雅的王爷,一个是号令江湖的武林盟主。她与他们之间又展开着一场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此坑是新坑,所以大家的票票和收藏淡淡通通都要。。不然这么称为贪呢。。哈哈~希望各位大大们能穿上马甲给淡淡投票!!!偶要票票!!!偶要收藏!!!嘿嘿。。~~~~~~~~~邪皇的第一宠:完结我的俏皮王妃:完结以上是淡淡的作品。。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非常品质

    非常品质

    谁不盼望成功?谁不追求成功?想成功,首先就要修炼自己,使自己具备成功的品质。伟大的丹麦哲学家及宗教思想家索伦·克尔克查得说:“好书能够读透你的心。”静下心来修炼好自身品质,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魏野仙踪

    魏野仙踪

    白天在衙门里坐冷板凳,向人陪笑脸混日子,夜里却带着全部家当逛荒坟进老宅,收妖赚外快。穿越而来的魏野就这样冷眼旁观着天下风云,亲身目睹一个庞大帝国的渐次动荡。没有扶保汉室之志,只打算捞一笔横财就飘然而去的他,仗着一部道书残卷通吃黑白,却一不留神撞上了历史长河的分水闸……在星海般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里,低头翻看着道书,剑尖刻写着符篆,靠着一身并不高深莫测的道术,莽莽撞撞地造访那些未知的地方。魏野,失业的冷门科目砖家,未受天箓的汉末野仙,就这样毫无芥蒂、心情愉快地开始探索这个充满无尽趣味的世界。仙家云踪遍大千,只要不摆出什么高冷装逼范,那绝对很精彩。
  • 逆天七界行

    逆天七界行

    有一种执着叫做信念,有一种信念叫做逆天。平凡的地球少年任千寻,一次意外觉醒天赋神通,从此走上修者的道路,被灭满门后,领悟逆天的真意,带着复活亲人的信念,逆天而行,喋血七界,人界,灵界,仙界,神界,圣界,虚无界,至高界。站在巅峰,终成万物之主,掌控万物,无所不能,最后复活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