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代
元朝的统治日益残暴,日益黑暗。元顺帝(元惠宗)在位时,暴发了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人领导的红巾军大起义。
安徽省凤阳人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不久因智勇双全升任统帅。他率军南征北战,屡战屡胜。
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政权。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城,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他命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北伐,攻占了大都(今北京)。元顺帝仓皇北逃,元朝在中国长达9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了。
明朝军队分为京军和地方军两大部分。
京军为全国卫军的精锐,平时宿卫京城,战时作为主力军征战四方。
地方军包括卫军、边兵和民兵。
卫军配置于内地各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
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九个军镇,即“九边”。
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掌管、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义勇或弓兵、机兵、快手,西北边地称土兵,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兵、僧兵,如少林兵和五台兵等,遇有战争时常被召出征,战争结束后仍回原地。
卫军主要是步军、骑军,东南沿海也有水师。官府曾命福建、江浙沿海诸卫造船抗倭,使水师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明代设在地方统率军队的部门分为都指挥使司、卫、所三级。
都指挥使司又叫都司,是负责一个地区统率军队的领导机关,辖若干卫、所。都指挥使司是省一级“三司”之一,设都指挥使一人、都指挥同知二人、都指挥佥事四人,还根据需要设置若干僚佐胥吏。全国各个都指挥使司分属中央五军都督府领导。
在都司以下,军队的组织分卫、所两级。每卫设指挥使一人为长官,统兵五千人。卫以下再分为五个千户所,设千户为长官,统兵一千人。千户所以下再分为十个百户所,设百户为长官,统兵一百人。在百户之下设两个总旗,每个总旗下有五个小旗,每小旗统兵十人。
卫、所的分布主要根据军事的需要,一般在形势险要的地方设卫,以下再分设千户所为军事据点。
除此以外,明代还设有专门的特殊卫、所和军队,如所谓亲军各卫,又叫上十二卫,是专门负责警卫皇宫和皇城的御林军,其中的锦衣卫逐渐发展成为特务部门,由皇帝直接指挥。这些卫不归五军都督府统率,直属皇帝。又如在军队中设有京军三大营,也是直属皇帝的装备好、训练精的特种部队,五军都督府对它们也是无权过问的。
明代兵勇曾抗击瓦剌和倭寇,也曾抵御后金入侵军,有过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
(二)清代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全境的中央政权。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
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
1644年,统治中原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所灭,明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多尔衮迎顺治皇帝入关,并迁都北京,清朝从此取代明朝成为整个中国的实际统治者。
后来,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台湾,统一了全国。
清朝经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励精图治,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
清代前期主要实行八旗、绿营兵制。
八旗军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军事组织。他起兵后不久,便对女真族存在的兼具生产和军事职能的社会组织──牛录进行改造,先后建立了黄、白、红、蓝、镶黄、镶蓝、镶白、镶红八旗。皇太极时,又按民族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各旗设立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等官职,逐级统辖。从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到1644年清军攻占北京这一阶段,八旗兵民合一,兼具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的职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堪称一支能征善战的精兵劲旅。
八旗军作战时军纪颇严,有进无退,甚至在死伤惨重、尸堆如山的情况下仍无人退缩逃阵。原来满族信奉萨满教,认为阵亡不是战死而是成神了。另外,谁的俘虏便可成为谁的奴隶。因此,八旗军在作战时人人奋勇,个个争先。
清朝定都北京后,满洲八旗兵成为保卫国家、镇压人民的工具。
八旗军有“禁卫”和“驻防”之别。
禁卫八旗驻守北京:镶黄旗在安定门内,正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正黄旗在德胜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成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
驻防八旗分驻全国各军事重镇,总数约数万人,后渐有增加。
绿营兵制是参照明朝卫所制建立的汉族兵制。绿营兵由招募的汉人和收编的汉族地主武装组成,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编组。
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实行薪给制,按年月发给一定的饷银和米粮。
清代以八旗监视绿营,八旗兵薪饷高于绿营兵,八旗兵武器装备优于绿营兵,这是政治上的民族歧视政策在军制上的反映。
1840年鸦片战争后,封建军制开始全面崩溃,清朝八旗兵、绿营兵为勇营和新军所取代。新军和近代海军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军制开始向近代军制过渡。
雍正、乾隆年间,朝廷遇有战事时,如果八旗兵和绿营兵不够用,就临时招募军队,称为勇营。战事结束后立即解散,不属国家正式军队,即使有功的也不留用。
清末太平天国起兵时,曾国藩以办团练起家,创立了湘军。湘军即勇营。
这时,清廷才改非正式的勇营为正规军,定兵制,发饷粮。从此,勇营成了国家的正规军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