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说这些话时年近四十,虽然是冷静的声调,但透出他创业初期的思考,设身处地在他的位置上想一想,看着一家又一家公司走马灯似的换将,他又怎能不想自己公司的前途?“我们当时真没想我们公司的未来会怎样,没有可能幻想,那时我与艾伦谈论较多的话题是我们在湖滨男校时就多次谈论过的,做软件公司能活下去吗?艾伦说:‘只要我们将它做到最好,应当没问题。’于是,我们继续没命地工作,力求事事做到最好。也正是这种信念,让微软坚持到了今天。”
比尔·盖茨深知:微软要么就成为行业的龙头老大,要么就会被人吞并或自行破产。同理,作为一名员工,你要么因为做得一流而出色,要么离开。事实就是这么无情,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比尔·盖茨对微软员工们的要求是:“我不要求你们一天24小时地磨工作,我只希望你们尽全力把分内的事情做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只有自己才是业绩和成果的主宰。对工作富有责任,是取得业绩和成果的最低要求,也是最简单的标准。对于老板来说,拿出最好结果的员工才是最有价值的员工。
IBM集团的前任总裁托玛士·沃森曾深有感触地说:“我最不喜欢听到下属在接受任务时说‘No(不)’,而只爱听他们说‘Yes(是)’。每当有工作要交给下属处理时,我都希望下属愉快地接受,然后说一句‘OK!我一定会尽快办好’,或者说‘OK!我定会尽最大努力去做!’”
工作中,老板最关心的还是结果。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应当认清自己的工作责任,做公司发展需要的事,把责任留给自己,把结果留给老板。然而,工作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总是很容易遇上很多怀才不遇的人,他们身上具备很多优秀的品质,他们也充满激情和梦想,可是他们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也得不到老板的赏识。相反,总有比他们平庸的人获得成功。他们也常常因此而埋怨自己:为什么上天不垂青于我?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只懂得统计自己的工作量,而不知道老板和公司真正需要的结果是什么。当然,他们也无法取得让老板满意的业绩。
事实上,认为在工作中对任务负责,而不是对结果负责,这是对自己工作价值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员工应当清楚地知道,自己既然拿了公司的工资,就应当提供相应的价值。只有抱着这样心态去理解自己的工作,才能解决好工作上的问题,完成自己的工作使命。
林克是一家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的业务经理。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在接受客户的委托之前,总要先花点时间去拜访该客户组织的高级主管。在问了一些有关业务委托方面的问题之后,林克总要向这些高级主管提些诸如“在你们公司,你负责什么?”之类的问题。据林克统计,大部分主管的回答是“我负责的是财务”,或“我主管的是销售”,还有一些人回答“我掌管的员工是100名”,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才会说“我的责任是向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正确信息”,或者是“比去年的任务量提升30%是我的责任”。
这两种不同的回答反映了人们对待工作价值认识上的差异。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把问题留给老板还是把业绩留给老板这两种行为的差异。那些清楚自己工作使命,把业绩留给老板的人比较看重贡献,他们会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向公司及个人的整体业绩,而不是自己的报酬和升迁。
也许,你初入职场时,会被安排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许,此时的你仍在公司的最底层做着不被重视的工作,这些都不要紧,只要你心怀责任,积聚能量,做出令老板满意的结果,你一定可以抓住机会实现梦想。
责任是否到位,结果证明一切。竞争残酷无情,无论你曾经付出多少心血,做了多少努力,只要你拿不出成绩,那么老板和上司付给你工资就是在浪费金钱。给老板结果,老板才会觉得你确实落实了责任,你的职业之路才会走得更加顺畅。
责任为导向,业绩是硬道理: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其实,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或个人,只要我们为自己树立切实可行的业绩目标,“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专心谋发展,我们一定能在工作中创造更大的辉煌!
业绩是任何一个企业和个人得以发展的最根本保证,因此只有业绩才是评价企业或员工个人成就的主要标准。只会空喊口号的人不会得到组织的青睐,只有能干出业绩的人才会得到企业的重视。
其实,对于任何企业和员工来说,“业绩是硬道理”,做不出业绩的任何努力都是白费工夫。业绩是检验优劣的标准,是证明能力的尺度。一个组织或一个人是否优秀,关键要看其所创造的业绩,因为只有业绩才能让组织或个人赢得发展。
美国施乐企业曾经辉煌一时。施乐的辉煌源于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静电复印技术,因为这项伟大的发明,1962年施乐企业跻身于全球500强企业的行列,成为复印机业的领军企业。
但这样一家成功的企业,最后却被竞争对手无情地甩在身后,论其原因,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当传统的复印机已经不能与电脑等新型的办公设备相关联工作时,施乐企业还在一门心思地生产传统复印机产品。而此时,日本的佳能企业已经推出了颇受现代办公族欢迎的中小型数码复印机。
一边,施乐还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赢利能力衰退,新产品的研发也停滞不前;另一边,佳能不断努力,推出迎合市场变化的新产品。数字化时代到来的时候,保守的施乐企业终于难以生存下去,几乎面临破产和倒闭。
2000年,施乐复印机在美国几乎失去了1/3的市场份额,佳能复印机如愿以偿地坐上了美国复印机市场的头把交椅。到了年底,施乐中国企业不得不以55亿美元的价格将股权转让给了日本富士企业。
市场竞争激烈无比,如果企业拿不出自己的业绩,那么尽管你曾是业界霸主、龙头老大,你的结局也只能是退出市场、退出舞台。赢得好业绩,是一个企业能够保持优势生存,缔造常青基业的根本保障。放弃了对业绩的坚守,就是放弃了企业生存的底线。
同样,对于个人而言,业绩也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从事同样一份工作,业绩是考核优劣的重要标准。工作不仅要去做,更要做成、做好。不仅要努力做事,更要做成事!
联想集团有个很有名的理念:“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这是写在《联想文化手册》中的核心理念之一。也许还有很多人对这个理念难以认同,主要是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常常用是否“任劳任怨”、“刻苦努力”作为标准,而很少去过问这个人为单位创造了怎样的价值,能否把一个好的业绩带给单位。源于这些思想的泛滥,才出现了各行各业的形式多样的表面工程——表面是在努力工作,最终并不能带来好的结果,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成了无用功。
李梅是某家企业的员工,一天领导让她去买几本企业急用的参考书。李梅先到第一家书店,书店老板说:“刚卖完。”之后她又去了第二家书店,营业人员说已经去进货了,要隔几天才有。李梅又去了第三家书店,这家书店根本没有。
快到中午了,李梅只好回企业,见到领导后,李梅说:“跑了三家书店,快累死了,都没有,过几天我再去看看!”领导看着满头大汗的李梅,满脸不悦……
李梅忙了一个上午,花费了大量精力,但是她没能完成任务,领导当然不高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满足于苦劳,满足于“我尽力了,没有结果我也没办法”,那么组织靠什么生存?
事实上,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都是伴随着工作的业绩得以体现的,人生的境界也靠非凡的奋斗结果来升华。在行动中赢得令人瞩目的业绩,才能向大家证明自己能力,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付出的努力固然使人感动,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只有不断创造业绩的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因为没有功劳的所谓苦劳实际上是没有人重视的,创造有价值的功劳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很多优秀的人士往往都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将创造最优秀的业绩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样才成就了他们的优秀。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有一次,乔·吉拉德在不到20分钟时间内就卖出了一辆汽车。后来对方说自己就在这里工作,之所以来买他的车,就是为了向他学习销售秘诀的。
乔·吉拉德得知后,马上笑嘻嘻地把订金退给了对方,告诉对方说,自己并没有什么销售秘诀,只是自己的状态能够深入到顾客的生活中去,记住这一点就够了。
乔·吉拉德认为,35岁以前频繁跳槽的举措是根本错误的,最好的办法是在一个职业上做下去。
他举例说,干事业就好比种树:树苗种下去后需要精心呵护、慢慢长大。你在那里待得越久,树就会长得越大,这表明你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
乔·吉拉德很欣赏美国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说过的一句话:“没有得到你的同意,任何人也无法让你感到自惭形秽。”
乔·吉拉德全身心投入“卖汽车”的事业中,连续12年荣登世界吉尼斯纪录世界销售第一的宝座。只要努力工作,将做出优秀的业绩作为自己的本分责任,你一定会得到相应的业绩回报。
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不管在行业或组织中的地位如何,不管现今的发展程度如何,只有业绩才能作为发展的保证。如果你把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看待,你一定会创造别人所不能及的高业绩,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责任为导向,业绩才是硬道理。能创造业绩的组织必能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创造业绩的职员必定是组织中最宝贵的财产。因此,我们应该以责任为导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努力为自己、为企业创造高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