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7600000003

第3章 一个年代的副本(3)

托尼·莫里森狂放的诺贝尔演讲好像是从我这段经历的结尾处开始的。几个年轻人想羞辱那位无所不知、名闻遐迩的老妇人。他们从她生理的弱点下手,要她回答,他们手里的鸟是死的还是活的。双目失明的老妇人拒绝回答。因为她知道那只鸟的生死完全控制在她的挑战者的手里。在托尼·莫里森的话语里,那只鸟是语言的象征,它正在遭受政治、商业、技术等等的压力,已经奄奄一息。我想告诉那位虚构的老妇人:那只鸟本来是可以活下来的,如果它在七十年代碰巧被一个热爱文字的小男孩带回家去……

我幻想的权力是“我有一个哥哥”(我用它做我的处女作的题目)。这种幻想在1975年将我带进了一个年轻人的圈子。这些年轻人在一起玩乐器、洗照片、唱歌、读书和谈恋爱。我很快挤进了他们阅读的接力赛,将自己接近他们的不良动机忘得干干净净。我开始阅读那些繁体竖排右起的“黄色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静静的顿河》《茶花女》和《牛虻》。

这一年,母亲将我带进了她所在的中学(也是我后来的母校)的图书室。这也许是她与资产阶级争夺青少年的一次努力吧。在那里,我可以借到正式出版的书籍。在一篇谈论成长的短文中,我这样写道:“他很小就迷恋上了阅读……他经常去帮图书室整理报纸,换取一次多借三本书的优待。他读《巴黎公社史》,他读《摘译》,他读《哥达纲领批判》,他读《论陶里亚蒂同志与我们的分歧》。他不懂装懂。他从许多狭隘的窗口里展望世界。他的思想游行到了很远的地方。”这如饥似渴的“他”就是1975年的我。

我在1975年完成了与书籍不可分离的婚配。这是由上帝包办的婚配。同样在这一年,我的生活中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有一天,一位我不认识的老师走进我们的教室,他环视了一圈后,对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指了指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于是,我成了学校文艺宣传队的队员。我们的宣传队在长沙市享有盛名,经常要到工厂、部队和剧院去演出。我始终只是宣传队里的次要演员。在大合唱时,我站在最后一排的最右边;在歌颂民族大团结的歌舞里,我有90秒钟的双人舞,但是我的舞伴不是那些骄傲的女队员中的一位,而是一个像我一样干瘦的男孩子。而且我们跳的是蒙古舞,而不是更重要的藏族或者维吾尔族舞。

宣传队的生活不仅将我从那些“坏”同学的包围中解救出来,而且还培养了我铁的生活纪律。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每天都要5点钟起床,摸黑步行二十分钟,赶到学校去练功。下午下课之后还经常要留在学校排练,到天黑才能够回家。遇上演出的日子,回家的时间就会更晚。七十年代的家长不会到学校门口接送他们已经十岁的孩子。这种起早贪黑的生活完全要靠自理。

表演引起了我对音乐的注意,也强化了我对语言的迷恋。如果没有在舞台上高声表白和放声歌唱的经历,我也许还是能够理解“马尾巴的功能”的幽默和用意,却难以品味“历史的火车头”和“盛大的节日”等等导师级隐喻的魅力。“革命是无产阶级的盛大的节日”,这血腥的隐喻是我最早痴迷的“狂欢节”理论。革命是一部虚构的作品,它的万能的叙述者唯一不能决定的是它的结局。

舞台上的表演只是部分地满足了我的表现欲。我的语言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它渴望着其他的表现形式。从这一年开始,日记开始成为我私下的表演。不过,最初的表演过于简单:它基本的风格是“自我批评”,它重复的独白是“豪言壮语”。与日记这种挑战时间的激情相应,我还有了挑战距离的冲动。我寄出了第一封不是在母亲的要求下写成的信。收信人是远在哈尔滨的一个与我年龄相当的亲戚。三个星期后的一天上午,我的班主任老师将回信交到我的手上。她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她说她从来没有收到过给她学生的信。那也是我一生中收到的第一封信。那种挑战距离的快感将成为我永远的奢侈。同样在1975年,通过日记和书信,我向“写作”许下了终身。

这一年,死亡将一个河南农民带离(或者说带进)了我的生活。这个农民在十八岁那年生下了第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在十七岁那年随解放大军南下,离他而去。又十五年之后,这个农民听说自己的第一个孙子在湖南出生……这繁衍的链条在十一年后的一个下毛毛雨的日子里炸裂:父亲那天告诉我“爷爷死了”。他带我一起去离工厂大门不远的小邮局,往老家汇去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我还能清楚地记得父亲趴在柜台上填写汇款单的样子。那是一个七十年代的儿子为父亲送终的姿势。

我与爷爷的生命有十年的重叠,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我们家里没有一张他的照片,没有一个他写的字,没有“任何”他的痕迹。对我来说,他并不存在,或者说,只有死亡才会让他存在。是什么造成了这亲情的“缺席”,革命?叛逆或者距离?问题很可能出在他的“成分”上:他不是“地主”,但也不是“贫下中农”。他处在灰色的地带。这种灰色的处境在七十年代肯定是仕途上的障碍。

母亲长期订阅《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我很小就学会了在语言的暴力中寻找语言的魅力。但是,1975年底的一天,母亲突然决定终止与这两份报刊的关系。她告诉我,我可以订阅自己的杂志了。就这样,即将复刊的《人民文学》和《诗刊》进入了我的生活。这是我个人的“语言转向”。文学成为了我对1976年的期盼。

我盼来了终生难忘的诗歌。其中生机勃勃的《鸟儿问答》让我提早许多年感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力:“试看天翻地覆”是毋庸置疑的魔幻;“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是明摆着的现实。事实上,《鸟儿问答》创作于1965年,与《百年孤独》的创作几乎同时。在世纪末用另一种语言细读那部小说时,我曾经魔幻地相信在七十年代去世的伟大领袖就是小说孤独的主人公的原型。在小说中,主人公带领一大群人经过长途跋涉在一个被沼泽包围的角落建立了一座孤立的村庄。他有无穷无尽的奇想。他有没完没了的冲动。

与诗歌一起到来的还有一颗开花的铁树。它在天心阁(长沙最古老的建筑)上的一间展厅里展出。我不记得是谁告诉我那个消息以及我为什么会有兴趣。那座古老的建筑离涌冒“长沙水”的著名井口不远,离我住的南郊却有相当的距离。但是,我在一天下午站到了那千古奇观的跟前。我身边那些表情严肃的参观者议论纷纷。他们都说“铁树开花”是将要出大事的征象。

几天之后,广播里果然传来了哀乐。我也许还沉浸在“弹指一挥间”的洒脱和“不须放屁”的义愤之中,当天早上并没有特别的悲哀和冲动。震撼来自一个月之后那部诗一样的纪录片以及三个月之后被诗歌凝固为历史的清明节。“灵车队,万众心相随”,这是我从来没有目睹过的场面。“将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这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创意。尽管仍然伴随着一模一样的哀乐和大同小异的悼词,死亡却因为这场面和创意获得了伦理和诗意。这伦理和诗意将在随后那个传统节日演变为七十年代最动人的抗议。就像在五年前那个深秋的中午一样,在1976年清明节的夜晚,我又一次感觉到了惊心动魄的历史。这就是铁树开花兆示的大事吗?

七月底从收音机里听到的消息也并没有让我特别震惊。但是几天之后,父亲的一位同事从北京出差回来。他带来了在那里的亲身经历。他谈到地震前的症候,谈到地震后的恐慌。他绘声绘色的叙述让我战栗。除了那些千篇一律的“忆苦思甜”报告之外,这是我一生中完整地听到的第一段“口述历史”。它让我同时迷上了“叙述”和“历史”。让我战栗的不是死亡的人数(那人数是七十年代的秘密),而是死亡的速度。我恐惧毫无准备的死亡,瞬间的死亡。“他们很多人都光着身子,”父亲的那位同事说,“因为北方人睡觉时喜欢光着身子。”他叙述中的这一特写让我觉得既生动又恐怖。这就是铁树开花兆示的大事吗?

我当时很想知道那横扫一切的天灾会不会危及伟大领袖的生命。这是名副其实的“杞人忧天”。但是在那个时候,社会上只存在关于他的身体状况的猜测,却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身体状况的消息。9月9日那天下午,父亲如约带我去工厂家属区对面的那家地质职工医院看病。在诊室里,他与医生谈起了马上就要收听的重要广播。他们都说不知道它的内容,但是他们的表情都显得凝重。后来在医院的门口与父亲分手时,我问他重要广播会不会是关于伟大领袖的消息。他提醒我赶快回家,不要乱猜。回到家里刚在书桌前坐下,家属区的高音喇叭里就传出了七十年代最沉重的哀乐。我激动地站起来,面对着窗外的那一片住宅楼的建筑工地。眼泪很快打湿了我的衬衣。与从前不同,这一次,我不是觉得历史又走到了一个新的生死关头,而是觉得历史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这就是铁树开花兆示的大事吗?

历史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停止的只是“一切娱乐活动”。在庄严肃穆了两天之后,我在第三天的上午一度失控,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我爱五指山”。但是我马上就意识到了禁令的存在,没有接着唱下去,没有再去“爱万泉河”。第二天中午,因为一件小事与姐姐发生争执,她向母亲报告我“昨天”曾经在禁区犯规。我母亲没有给我承认或者抵赖的时间,责令我立即在伟大领袖的画像前跪下。我在坚硬的水泥地上跪了将近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是“七十年代”博物馆的理想藏品,又是我个人思想解放的导火线。

与那些重于泰山的死亡相比,这一年的一次轻如鸿毛的死亡在我的文学中留下了最早的痕迹。我的短篇小说《游泳》以“四个少年爬上了围墙”开始,在结尾的地方,却用“三个少年爬上了围墙”来呼应。语法上刻意的平衡突出了语义上的倾斜。那个没有在小学毕业典礼上出现的少年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也是我们工厂的家属)。他不肯与我们一起偷偷到水库去游泳,因为他父亲在同个时间会带他去湘江里游泳。湘江是伟大领袖“风华正茂”时“中流击水”的地方,与水库相比,就像是“鲲鹏”与“蓬间雀”的区别。我们对他的羡慕难以形容。

他父亲带他去了,但是没有带他回来。那天晚餐时,我母亲问我下午到哪里去了。我对她撒了谎,没有提去水库游泳的事。而我母亲却没有对我撒谎,她告诉我,我最好的朋友已经离开了人世。

历史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但是,生活却一度中断。我们这些等待进入中学的孩子们入学的时间一拖再拖,一直等到北京的第一轮政治斗争偃旗息鼓,到十月底,我们才得以在中学正式报到注册。新学期一开始并没有什么新意。它的主要任务还是“深入揭批”,还是“口诛笔伐”。我继续使用小学时已经熟练掌握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语言。不同的是,语言所憎恨的对象变了,从“走资派”变成了“四人帮”。

这生活的中断好像是为了一个瞬间所设。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瞬间。它与语言有关,也与死亡有关。在9月底的一天下午,我随意地从母亲的书柜里取出那本《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我跪到水泥地上(伟大领袖画让我习惯了这种姿势),将书在跟前摊开。我一页页地翻动着枯黄的书页。突然,一个引号中的句子出现在我的眼前。我被一道闪电击中,感到了一阵前所未有的畅快和疼痛。我干瘦的身体冒着汗,我被“不能”征服,被“河流”征服,被“人”的无能征服。那是我的“顿悟”,一生只有一次的“顿悟”。

很多年后,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的生活就是十二岁时那一次意外的阅读留下的伤痕。”这不是“忆苦”,这是“思甜”。这无法愈合的伤痕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通过列宁而进入古希腊,就像通过伟大领袖而走近春秋战国一样:七十年代的中国为知识的考古设定了史无前例的路径。我后来经常看见那个热爱文字的十二岁的小男孩:他跪在坚硬的水泥地上,重读了一遍引号中的文字:“人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在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完全懂得了那个句子,他以为自己已经懂得了所有的一切。

从1977年开始,一种更为神圣的激情开始与日记和书信一起分割我对语言的迷恋。文学和发表的激情留下的最早的痕迹是那些歌功颂德或者义愤填膺的诗句。我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人民文学》的“编辑叔叔”,通常还会附上一段简短的“导读”。一个多月之后,我会收到一封铅印的退稿信。它让我倍受鼓舞。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要知道,我从《人民文学》收到的第一封退稿信与第一封约稿信之间相隔了二十年的时间,这是仅次于无期徒刑的判决。没有宿命的耐心,没有支撑这耐心的宿命的激情,没有人能够等到“质变”的那一天。

但是在1977年,文学还只是我的“隐私”。我的公共生活仍然由“超我”主宰。我是“又红又专”的表率,对自己必须“高标准、严要求”。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以外,我担任班长和年级的红卫兵连副连长,社会活动频繁。我要出黑板报,要发展新同学“入兵”,要在全校深入揭批“四人帮”的大会上发言。我的语言里仍然阴魂不散:在发言的中部,通常会强调“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而到了发言的最后必然要肯定“我们的目的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到达”,或者更加国际化一点,坚信“英特耐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在这一年5月7日的日记里,我这样写道:

我们一定要让革命的思想占上风。我们年幼,世界观并没有定型。注意!必须抓住这一段时间来培养自己的革命思想。要用红笔来填写自己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说,在自己的历史上,不要出现污点,要保持鲜红鲜红的颜色。

这是七十年代所有的初中生都可能写出的日记。它与“日子”和“记忆”没有任何联系。那时候的日记除了“自我批评”就是“自我鞭策”。它使用的语言已经与我的阅历不匹配,与我的感受相抵触。

5月26日的日记是一个难得的例外,它记录的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今天”的事情:

今天,在班主任的主持下召开了一个民主生活会。在这个会上,同学们给我提了很多意见。归纳一下大概有以下这几条:1.用大帽子压人;2.上课讲小话;3.打击女干部;4.不起带头作用;5.上甲课做乙事;6.自由散漫;7.不虚心接受意见。

我认为同学们给我来提意见是对我的一种关心。尽管这些意见并不完全对,但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了自己更好地成长,我一定要虚心接受这些意见。

我完全不记得这次“生活会”了。但是,从意见的数量可以想见当年“基层”的民主气氛还是相当的浓厚。这些意见大都是七十年代全中国通用的“鉴定语言”,只是第三条颇具特色。按照我当时的生理状况,这一条应该改为“包庇女干部”才比较合理。我究竟是怎样打击的?究竟打击了谁?

同类推荐
  • 流水落花一瞥中

    流水落花一瞥中

    石评梅是一位诗人,她的短短的一生,如诗人所咏,也只是首诗,一首完满了飘鸿的绝望底哀啼底佳章。
  • 湖北当代长篇小说纵横论

    湖北当代长篇小说纵横论

    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之旅中最为显目的景观,历史小说的创作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作成就,凸显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历史小说创作的鼎盛时代的到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成为当代作家创作的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书写资源。历史小说作家在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巨大的艺术审美的创造力,以及历史文本的接受效应和后遗效应等等,都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可多种选择的话语批评空间,和进行多向度审美研究的可能性
  • 遥远的温泉

    遥远的温泉

    《阿来最新中篇小说系列:遥远的温泉》收录了《遥远的温泉》和《已经消失的森林》两部中篇小说。
  • 唐代类书与文学

    唐代类书与文学

    本书是“西南大学文献学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3个章节,主要对唐代的类书与文学作了介绍,具体包括唐代类书的编纂、类书与文学、类书与题材惯例。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让心河绿水长流:最优美的散文(时文选粹)

    让心河绿水长流:最优美的散文(时文选粹)

    本书编入了百余篇优美的散文,文字优美,清丽婉转,读来如品一杯冒着热气的茶,让你在饮茶多时之后,仍然回味无穷。这些优美散文从生活的各种姿态、不同人的不同感想、或写实或遐想的剖面作为切入点,将文学的优美和文字的奇特展现无遗,一个个精彩片段的描写,引您进入奇异的殿堂,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以精简准确的慢调咖啡作为提示和点拨,让您在读完每篇优美散文之后都有思考和回味,如花瓣飘落一身,芳香久久不散。
热门推荐
  • 管理警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管理警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望门嫡女

    望门嫡女

    前言:爱得最深、伤得最深的那个人是你,天下可以拱手让人,唯独这份爱不能退步。一觉醒来,她成了秦府不受宠的六小姐,一场阴谋还是意外?错嫁宫王爷次子宫染夜为妾。上夺君心,下斗众妯娌,个个不是省油的灯。人羡她金衣玉食,却殊不知这深宅大院,左一个深渊,右一个深坑。外表看似任人宰割的小绵羊,而是一头披着羊皮的大灰狼。晴天万里,哪来的霹雳?从她生下女娃那一刻,一向待她慈祥又温柔的婆婆——变了。定下规矩,谁能先生下男娃,谁便是一家女主。好样滴,老娘还不稀罕待在这个家,卷铺盖拐走你儿子。“娘子,我们临走前身上所带盘缠不多,怕是只能挨过几日。”“没银子想法子赚钱。”“可是。。。。。。我从小到大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哪里懂得怎么赚钱?”相公你咋就这么没用?这一家三口还指望你来赚钱养活俺娘俩。“我养家,你带孩子。”不靠娘家、婆家拿来一分钱,仅凭一家小小的店铺,三个月后经营数间分店。一位不速之客,一道圣旨掀起一浪接一浪的风波。(本文慢热,女主非是善物,一对一,敲门群:221908189)姐妹文连接:庶女传奇,绝对赞!【庶难从命】妖竹儿好友连接:玄幻奇迹,绝对赞!【惊世陌华】听语邀歌
  • 谁说我嫁不出去

    谁说我嫁不出去

    不经历人渣,怎么能出嫁,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当妈! 剩女从来不羡慕女人拥有过多少个男人,因为一个女人的骄傲是要看她身旁的男人肯为她拒绝多少女人。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修真四万年

    修真四万年

    “倘若这宇宙,真是一片残酷血腥的黑暗森林,我们修真者,也会燃烧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微弱的火花!”“哪怕这火花再微弱,再短暂,再渺小,可是只要我们源源不断,前赴后继,终有一日,火花会点燃杂草,杂草会燎到灌木,灌木会蔓延大树!”“最终,小小的火花,会在这片黑暗森林中,掀起燎原天火,照亮整个世界!”****新书已发,灵气逼人!-------------已有两群:老牛会客室202330158(两千人大群,虚席以待!)老牛会客室二群386336065
  • 网游之格斗——战无不胜

    网游之格斗——战无不胜

    不一样的网游,不一样的世界。让我带各位进入格斗的梦境,体验电子竞技游戏那酣畅淋漓的战斗快感。让我们的梦想成为现实,让各位的心随着我的键盘一起跳动。精彩的故事就在后面,我们不见不散。本周推荐:1、《异域人生》,作者:西北苍狼,历史,http://m.pgsk.com/m.pgsk.com?11_id=17702、《剑仙-剑之修真者》,作者:平民百姓,仙侠,http://m.pgsk.com/m.pgsk.com?11_id=5441
  • 前夫勿烦我

    前夫勿烦我

    休夫会上瘾(女强+江湖+师徒之恋+一女N男)此文慢热,不喜慎入男人靠的住,母猪会上树!十三年的师傅,不告而别,再次相见,却以举动来讽刺她的自作多情。新婚夫婿,喜堂之上,侧妃同进,夜夜春宵,唯独留她独守空闺。许下承诺,转眼却又弃如敝屣。累了,倦了,心也淡了。算计,毒打,禁锢,却远远比不上那一碗黑色打胎药汁,才察觉的小生命胎死腹中,深埋在心底的火焰疯狂燃烧。杀戮开,地狱启,全身浴血的踏出王府,决绝的抛弃过往。再次出现,一纸休书,让当朝王爷从此背负下堂夫之名,佳人自此失去踪影。☆★☆★☆★---本--文--由--潇--湘--书--院--首--发--,--禁--止--转--载!!★☆★☆★☆一年后,江湖出现一仙一魔一妖妙手仙医,一身白衣,飘逸脱俗,每月只为一人医病,想要治病可以,前提条件是,你找的到她。嗜血罗刹,一身黑衣,残酷冷血,每月只亲手杀一人,想要活命可以,前提条件是,你躲得过她。绝艳妖姬,一身红衣,妖艳魅惑,美男环绕,得到的就只有她的人,前提条件是,别和她索要心,因为她无心。可谁能料到……一仙一魔一妖本是同一人。三年的时间,一而再再而三的改嫁,却也一而再再而三的扔下休书离去,这又是为何?难道休夫真的会上瘾?☆★☆★☆★---本--文--由--潇--湘--书--院--首--发--,--禁--止--转--载!!★☆★☆★☆当第一任下堂夫出现在她面前,悔不当初“羽儿,我错了,跟我回去吧。”当师傅金眸满是深情“错了吗,我只想要你幸福啊!我真后悔离开了百草谷。”她却已经美男环绕,目光,不再停留于他们身上。……清秀的他“我的一切都是你给的,我的一切也都是你的。”冷峻的他“我是你的人,你死,我死。”谪仙的他“为了你,我放弃复仇,我只想争取在你身边的资格。”美男多多,桃花朵朵开……下堂夫、前生欠她的男人和她欠的男人,前生置她于死地的女人,情人,情敌,一一出现在她的面前,这是命中注定吗?难道命运注定再一次交集吗?---------------------------------------------------------------------------------------------------本文简介这只是一场交易,一份契约,困住了她,却困不住他。当他带着她出席在宴会上,才知道他为什么会娶她。
  • 花泥如血

    花泥如血

    罗茜如经历了“知青”生涯的曲折后,随着父亲的恢复工作,考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县城做了一名普通护士。二人身份地位的转换和反差,以及性格上龃龉等带来的一系列误会,使这段纯真的感情走向了沉寂。最终,罗茜如与工于心计的县政府职员卢西鸿结婚,唐子萱也在此后不久接受了父母为他指定的农村姑娘虞丹兰。若干年后,遭受感情和婚姻双重危机的罗茜如,因一次山居旅行偶遇唐子萱,二人互吐衷肠,并一起度过了一生中短暂而又难忘的时光。不久突发山火,唐子萱在扑救过程中死去;罗茜如决定远赴异国他乡,临走前最后一次来到曾经下乡的地方,追忆曾经的岁月并探望唐子萱的坟墓,但意外失足落水,完成了生命的一个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烛光喷薄

    烛光喷薄

    在这危机关头,是千字文拯救了我的写作。千字文短小,伏案写作不过一小时就成了。于是,上下班的路上即兴构思,目睹物事,神思飞扬,一点意趣凝成了。稍有空隙,拔笔书写,一篇小文很快便问世了。无疑,千字文成了我表达情思,延续创作的最佳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