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7600000002

第2章 一个年代的副本(2)

吃过饭,我们踩着石级下到河边,然后摆渡到对岸。从那里,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才能到达干校的营地。那天的雪很厚。我们始终在雪地上走,完全看不到路。我不知道父亲用什么来辨别方向。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跟母亲说话。不过,他提到了营地里那几只很聪明的狗。他说它们在等着我们。他说我们会成为它们的朋友。他说在我们离开的时候,它们会一直把我们送到河边来的。我很少接触狗,更不要说成为它们的朋友。对那几只狗的想象缩短了我和营地之间的距离。

到达营地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我惊奇地发现,真正在等待着我们的是人而不是狗。我们刚刚放下行李,父亲同屋的那些“难友”们就都挤到了他的床边。另外几间屋子里的“难友”们也陆陆续续过来了不少。他们好像都读过我写给父亲的信,都夸我的字写得工整,信写得通顺。接下来,他们要听我背诵“老三篇”。我坐在父亲的窄床上,一篇一篇地背。我的背诵让父亲的“难友”们惊叹不已。接下来,我开始为他们表演样板戏。我忙得满头大汗,演完了鸠山,又演王连举。在那间阴暗又拥挤的房间里荡起的那一阵阵开心的笑声令我有点忘乎所以。

二十三年后的一天,我在广州外语学院的电化教学馆里看《辛德勒的名单》。影片里奥斯维辛牢房的场景突然将我带回到了1972年2月的那个夜晚。我突然又看到了围坐在我跟前的那些“干校”学员。他们开心的笑声改变了我的身份。我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夜晚,我是他们所有人的孩子,或者说,他们所有人都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们用最隆重的方式款待我们。他们为我们端上来了三大碗糯米饭。这是节日的待遇。更特别的是,每一碗糯米饭的上面还加放了一大勺凝固的猪油。这是贵宾的待遇。但是,我咽不下如此油腻的食物。从那一大勺凝固的猪油,我的胃口辨认出了我自己过着的正常生活与我父亲们的非常生活之间的差别。在七十年代,除了著名的三大差别之外,还存在着这“正常”与“非常”的第四大差别。

那几只很可爱的狗为我学生时代(也是我的七十年代)的第一个寒假增添了不少的乐趣。长得像狮子的那只狗就叫“狮子”,而另外一只狗的名字却不知道为什么叫“上尉”,它们是我最好的朋友。它们小便时的姿势让我好奇,它们争抢食物时的神态让我开心,它们被关在门外时的沮丧让我同情。当然,最难忘的是我们的分离。果然像父亲说过的那样,在“狮子”和“上尉”的带领下,营地里所有的狗都来为我们送行。它们忽前忽后,边跑边玩,看上去像是一个快活的集体。但是在接近河道的地方,这个集体突然解散了:那些孤独的个体开始寻找各自的位置。“狮子”就在路边停下来,“上尉”和另外两只狗跑到了附近的一座小山堆上,而另外一只狗干脆慢吞吞地往回走。它们都拒绝将我们送到渡口。但是,我知道,它们都在用嗅觉陪伴着我们的小船摆渡、靠岸,陪伴我们登上石级,直到我们消失在与空棺材相伴的小镇生活的嘈杂声中。

1972年是“发现”的年份。我们发现了遥远的过去:在母亲订阅的《人民日报》上我第一次看见了恐龙的化石。而就在我们城市东郊的马王堆,一座西汉的墓穴被打开了。从里面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竹简,还出土了一具皮肤仍有弹性的女尸。这“土葬”的奇迹在孩子们中间激起了又一轮关于“土葬”和“火葬”的争论。更神奇的是,我们不仅有时间上的发现,还有地理上的发现。我们发现了遥远的“新大陆”:《英雄儿女》和《打击侵略者》还在一遍一遍地陶冶我们的情操、愉悦我们的感官,突然,尼克松来了,他站到了我们的迎客松的前面。

“新闻简报”里触目惊心的画面丝毫没有削弱语言的地位。一年一度的元旦社论和层出不穷的最高指示仍然是我最重要的精神粮食。当时,长沙有一个以“宣传”而著名的“傻子”,他能够在任何重要文章见报后几天将它背诵出来。然后,他举着一块写着文章标题的木牌,站在马路边或者登上公共汽车,大声朗诵。像那个“傻子”一样,我也能够背诵许多的元旦社论。社论的标题,比如《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后来变成了我的许多文章的结尾。重温这熟悉的题目,那“更大”的激情让我觉得昨天的革命就好像是今天的奥运。

伟大领袖“立竿见影”的语言对孩子们语言的习得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它来自最高处,却深入到了最底层。在我们的游戏中,性情温良的孩子强调“要文斗不要武斗”,脾气暴躁的孩子则首先使用原子弹和氢弹,“炮打司令部”或者“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当然,“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是大家的共识,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是所有人下不了决心时的强心针。如果对游戏完全失去了兴趣,那就让我们“别了,司徒雷登!”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在游戏中灵活地使用同样锐利的思想武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母亲于1972年10月被调往一所位于郊区的中学。那是我记忆中的第一次搬家。母亲的朋友们送给她的离别纪念是一个16开大小的相框,相框里的湘绣作品再现列宁阅读时的姿势和神情。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母亲的调动其实与教育战线的“派系”斗争有关,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结果。

与在宁乡的启蒙学期类似,我的同学又都变成了郊区菜农的孩子,我的周围又绵延着大片大片的菜地。我居住的校园与我就读的小学仅一墙之隔,翻墙是上学或者从学校回家的捷径。但是,离住处最近的商店和电影院在两公里以外,要步行二十五分钟才能买到食盐和看到样板戏。

1973年的新潮被称为“回潮”。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中学教材的样子全变了。报到的那几天,母亲学校的气氛显得特别热闹。学校堆放教材的地方已经不够了,有许多的教材需要堆放在老师的家里。码放在我们屋中间的物理和化学教材的厚度让我有点吃惊。而一个刚刚领到了教材的学生对另一个学生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语言与我的听觉习惯相冲突,让我觉得有点滑稽,有点庸俗。

父亲也回来了。他在城里的一座老式建筑里有了一间与许多人共用的办公室。他们在那里负责为从干校回来的人安排工作。父亲好像对生活充满了向往:他用在干校学到的泥瓦匠手艺在家门口打造了一个有多种功能的土灶;他买了一辆飞鸽牌的自行车,不仅让家里有了一件贵重物品,而且还缩短我与样板戏之间的距离;他休息的时候与母亲的同事们一起打篮球、下象棋、玩扑克;他与附近的一些菜农交上了朋友。这突然出现的生机让我感到一阵罕见的和谐。

但是,建立在“回归”基础上的和谐很快被新的冲突打破。教育的“回潮”遇到了两个风格不同的对手:一个不立文字,以白卷向它挑战;另一个连篇累牍,以日记对它反击。相比之下,我对那个比我高两级的北京小学生的印象比较深。我在文章中肯定写过像她那样的“反潮流小英雄”学习和要与她“做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一类的话。但总的说来,这两位“英雄”没有激起我严肃的敬意。

父亲的“回来”引发了我们之间的第一场严重冲突。那是一个悠闲的晚上,我父亲在与他的一位朋友下棋,而我在一边观战。突然,我以为看到了一步好棋,伸出小手去为父亲支招。父亲粗暴地将我的手推开,让我走开,不要干扰他下棋。我觉得受了很大的委屈,走开的时候骂了他一句,骂他做“右派”。父亲只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当权派”,不是“右派”,但是他却被这顶从来没有戴过的帽子激怒了。我完全没有准备他会有那样激烈的反应。他冲过来,一把抓住我的胳膊,用拳头照着我的头部痛打起来。

这场冲突从语言(一个名词)开始,以暴力结束。一个九岁的孩子会给自己的父亲扣上“右派”的帽子,而一个四十一岁的父亲会被这顶莫须有的帽子激怒,用自己在劳动中锻炼出来的拳头照着自己儿子的头部,将他痛打一顿。这是七十年代的奇观,这是七十年代的中国的奇观。

那一年,死亡第一次与我擦肩而过。7月中的一天,父亲带我和姐姐以及姐姐的一个朋友去校园后面的水塘里游泳。结束的时候,父亲先上岸,去不远处的一户菜农家换衣服。他交代我们也赶快上岸。我那时候还几乎不会游泳,但是我想在最后的时刻有所表现。我推开救生圈,准备划近靠岸边站着的姐姐和她的朋友。但是,我的身体不往前走,而是往下沉。我很快就呛了几口水。我惊叫起来。姐姐和她的朋友也开始大声呼救。一个正在水塘边菜地里浇肥的菜农跳进水塘,游到我的跟前,将我拽到岸边,抱上岸。这个干瘦的菜农表情严肃,褪尽颜色的衣服上散发出很重的汗臭。他抱起我的时候骂了我一句(骂我做“化生子”),而我条件反射,用同样的词语回敬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我的第二次生命就从那至今仍然令我内疚的骂声中开始。

如果夭折于1973年7月,我就连“孔老二”都没有听说过了。

和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我仅仅在伟大领袖的一首《水调歌头》里与孔子有过一面之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中性的孔子,与反动的“奴隶制”没有瓜葛。“儒法斗争”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孔孟之道。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全面展开,我们对“孔丘”甚至“孔老二”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是1974年的奇迹。这奇迹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两代人补上了一堂中国文化课。这曲线的补课让我们的听觉有机会接触到母语中腐朽的词语,比如“仁义礼智”,比如“克己复礼”。这些词语与“深挖洞,广积粮”以及“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等最高指示在同一个时代交响,对听觉是一种难得的磨练。

这一年,父亲重新上岗,成为一家生产拖拉机配件的中型国营工厂的党委副书记兼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他骑着他的飞鸽自行车带我一起去工厂报到。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走进工厂的大门。巨大的厂房、奇特的机床、厚重的油污、震耳的噪音以及上下班壮观的人流令我兴奋不已。将近十年宁静的校园生活和田园生活结束了。借用当时两部电影的名字,我进入了“火红的年代”和“沸腾的生活”。此后的六年,我将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

父亲是一个实干家,他一年中在车间劳动的时间超过在办公室开会的时间。因为工厂的休息日与社会“星期天”错开,在我的逆反期到来之前的那三年里,我的大部分星期天也都是随父亲在工厂的加工车间里度过的。我穿着工作服,带着袖套,将轴承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我喜欢这样的休息日。我喜欢车间里的一切:噪音、油污以及工人之间那些妙趣横生的调侃,我甚至喜欢车间厕所的结构和气味。

父亲还是一个热心人。他的热心让不少人受惠,让许多人感动。工厂里有一位没有人理睬的老工人,家境赤贫,绰号“傻子”。他找到了我父亲,求他帮忙解决家属的城市户口。这是当时的天方夜谭,但是父亲却不遗余力,竟将它变成了在工厂广为流传的佳话。那个老工人对我们一家都充满了感激。每次见到我,他都会停下来,用纯朴的语言歌功颂德。最让我难受的是他对我的称呼。我只有十岁,而他年长我四十岁,但是他叫我“叔叔”。他一遍遍地叫,叫得那样真心、那样满足。我很难受。我知道,除了语言之外,任何其他形式的感激都已经被父亲谢绝。我也知道,我无法剥夺一位老工人使用语言的权力。但是我很难受。他纯朴的语言和衷心的感激对我造成了终生的伤害。

就在那一年,我第一次发现了特权。从锅炉房到医务所、从传达室到行政科,所有的人都对我非常客气。父亲说这是因为我很有礼貌、很守规矩、很爱劳动,大家都很喜欢我。我没有怀疑过周围的人对我的好感,但是我突然开始遭受负疚感的折磨:一种对所有人的负疚。我不知道这是先天的心理障碍还是长期在灵魂深处“斗私批修”的结果。当我坐在工厂的北京吉普上从上下班的人流中穿过时,那曾经让我兴奋不已的壮观景象会让我负疚地低下头来。

事实上,物质上的优越并不十分明显。我们的住房与普通工人家庭一样。我们与四户人家一起共用楼道里的厕所,与同性别的所有人一起共用公共澡堂。真正的优越来自另外的地方,来自语言和信息。有一天,父亲带着我一起去看望他任市委副书记的朋友。他的朋友谈起了与我们用鲜血连在一起的邻邦的元首,说他已经开始带着年轻的儿子出席政治局的会议。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世袭在七十年代已经成为定局。还有一天,在父亲不知从哪里弄到的一本《大参考》上,我读到安东尼奥尼的劣迹。又过了不久,我第一次见到了索尔仁尼琴的名字。他是苏修的敌人,而苏修又是我们的敌人。与“凡是敌人反对的”著名逻辑相反,我们对他好像并不“拥护”。毫无疑问,我比那些生活在普通工人家的孩子更容易看清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信息的不对称并没有妨碍我与同龄孩子们的交往。本能的萌动决定了这种交往的方向。在学校里,那些“坏”同学不仅吹嘘曾经爬到树上偷看过女澡堂,还将他们提心吊胆窥探到的秘密再现在课本上。下课的时候,他们还引诱男同学掏出自己的家伙来比大小,并且竟违背常理(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价值判断一样),以小为美。那位力挫群雄的同学得到了一个露骨的绰号,从此抬不起头来。他们还讲述警察怎样“当场”抓获男女流氓的故事。他们关于女流氓的描述让我听得脸红心跳。而到处张贴着的市革命委员会的公审布告里,反革命的数量在逐渐减少,流氓的数量在急剧增加。现在想来,那也许是一种七十年代中期“社会转型”的标记。一些稀奇古怪的流氓罪名经常让我浮想联翩。

这一年,死亡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惊扰我。它是一只受伤的鸟。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注意到它。它趴在马路下面的那一大片菜地旁。我的脚步声惊动了它。它吃力地飞起来,但是很快又停下来。我一直将它追赶到菜地尽头的一个死角。它终于飞不动了。我将它抱起来,它的翅膀绝望地扑打了两下,就彻底放弃了。我抚摸着它,刚想跟它讲话,一只手搭到了我的肩上。我回过头去,看到了三个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问我抓到了什么。我告诉他们是一只受伤的鸟。他们让我将它交给他们。我不同意。他们中间的一个抱住了我,另外两个将那只受伤的鸟从我的手里抢走。

这段经历后来变成了我的处女作的素材。站在潮湿的黄昏看着那三个孩子走远,我觉得极度的孤独。像许多受伤的孩子一样,在那一个时刻,我开始幻想一种世俗的权力:以暴制暴的权力。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2)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鲁迅杂文经典全集

    鲁迅杂文经典全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本书全面展示了中国文学大师鲁迅的杂文,让您可以充分领略大师的文学风采。
  • 月光下的人生

    月光下的人生

    948年6月,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读者。他的诗文“语言洗炼”“文笔秀丽”,爱国家。尤其是他那无悔的一生,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生教科书。他一生追求真理,寻找光明,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了他的这种民族气节。,爱人生,平凡而又高尚。他虽贫病交加,朱自清的诗文,表现出他对黑暗时局的强烈不满,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对光明未来的殷切期待,却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接受“美授”面粉的宣言上签名,能给人以美的愉悦,情的感染
  • 人间词话新释

    人间词话新释

    《人间词话》最早发表在《国粹学报》上,是王国维自己删定的,共64则,可分成两大部分:一至九则是总论,标举王国维论词的一个纲领,就是“境界说”。十至六十四则是具体批评,以“境界说”为理论基础,融合中西文艺美学思想,具体评论从李白一直到宋代的许多诗词名家。这是《人间词话》的正文。被王国维删掉的49则后来重新整理刊印出来,叫《人间词话删稿》。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之外的著述中的一些论词语录,被人摘编成《人间词话附录》,共29则。本书注析《人间词话》,收录范围包括正文和删稿共计113则。
  • 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天珠变

    天珠变

    人有本命珠,觉醒后或为意珠、或为体珠,如手串分别在左右手腕处盘旋。天珠如人类之双胞胎,当意、体双珠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即为天珠。修炼体珠者是为体珠师,修炼意珠者是为意珠师,而修炼天珠者自然即是天珠师。天珠师最高为十二双珠,因此,它的修炼过程也被称之为:天珠十二变。我们的主角就是一位修炼着天珠变的弓箭手。
  • 雷神嫁到:邪尊狂妻惹不得

    雷神嫁到:邪尊狂妻惹不得

    她乃堂堂雷系异能者,Z国十三处的大杀器,再睁眼却成了可怜的家族庶女,跟别人私奔了的小白花……男尊女卑?哼!她手掌雷霆之威,何人敢让她卑?且看她怎么上得厅堂,下得酒坊,杀得了强盗,骗得了吾皇,狠得过小三,废得了色狼!更能将有君子美誉的夫君调教得极品腹黑,让她为所欲为!
  • 嫁女

    嫁女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血仍未冷

    血仍未冷

    从近作中挑出最精彩最满意的故事以飨读者。篇幅中篇短篇都有,情节曲折离奇,悬念紧张刺激,这本故事集由著名悬念故事家於全军先生亲自挑选,时代跨度大,地域涵盖广,能让读者享用到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 豪门试婚:绯闻老婆别想逃

    豪门试婚:绯闻老婆别想逃

    她前有严母管教,后有闲夫调教。“天啊!难道人世间无我容身之处。”前有粉丝,后有绯闻。“没想到一个娱乐圈,居然让我八卦满身飞。“亲,你确定要与为夫为敌?”某男邪魅一笑,对于席乐馨的反击不疼不痒。阵阵败下场之后,席乐馨捂脸:“现在认错,会不会有些不要脸了。”某男眉毛一挑,笑得得一脸不怀好意的道:“或许,暖床更适合让你报复~~~”席乐馨:“……好像不要脸的人不是她哈?”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一个后妈三个娃

    一个后妈三个娃

    月圆之夜,老公大人郎性大发,吓得她连滚带爬,N次后她怒烧男人别墅次日,男人赖上门:“亲爱的,我没地儿住。以后负责养我!”,悲剧的她误拣3个有尾巴的宝宝,当上后妈。3只赔钱货3天花光她所有积蓄,更招来飞禽鸟兽,从此她家沦落成动物园。为养活三只小吃货,她错嫁全城最神秘的大富豪。
  • 咋的,就死缠烂打

    咋的,就死缠烂打

    狂追。直到多年以后,于薇在一次偶然机会下认识了投资商何汝穆、并被安排做他导游,于薇再回想起这一段往事,不禁跟儿女傲娇感慨得瑟,“知道么,作为一个女人,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有时候不能太矜持了……看没看见,你们崇拜的老爹就是再腹黑再毒舌再优质,不还是被我给收服了?!”
  • 二妹家的良田

    二妹家的良田

    月小凤重生了,还被她留在村里了。不过有这么能干的媳妇也不错,穿不暖的农家里,为了吃好住好穿好,她只好努力赚钱了。要问古城谁家女儿最能干,到地里去看月家二妹去做了十年的野人,万神董本着野兽的本能,为了媳妇……,痴病就治好了。可为毛他家女人就这么聪明呢?他想把人抢回山,月家的二妹生来就是个痴儿,不仅如此还是个少有的大力士。有一天月家二妹进山里砍柴,听说遇到神仙,抢人不成,月家二妹常常饭肚子。月家二妹想攒钱,攒啊攒,攒出了几十亩良田。月家人多地少,重生在一户吃不饱,想把看中的女人抢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