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少一些,幸福多一些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找寻自己的幸福,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幸福呢?大多数人在不断的追求中迷失幸福的方向,忘记了幸福就是一种知足的心境,在不断地索取物质财富中丧失了人性的根本,忘记了幸福是一种精神境界,反而离幸福越来越远。错位的幸福观必然使人不会懂得知足、不会懂得舍得、不会懂得珍惜,从而开始心生抱怨:抱怨自己的人生有太多的不顺,抱怨自己的住处很差,抱怨没有一个好家庭,抱怨工作环境差,抱怨自己空怀绝技却没人赏识……在这一声声的抱怨中幸福正悄然流走,剩下的是张扬后的浮躁,留下的是怨天尤人的寂寥。
古希腊先哲埃比提德曾经说过:“骚扰我们的,是我们对事物的意识,而不是事物本身。”这句话就是要告诉人们。抱怨不能帮助你解决任何问题,还会为你带来很多莫名的苦恼。
相传,有个寺院的住持,给寺院里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里的新来的和尚都要对住持说两个字,总结一年中的修行成果。这一年年初,寺院又来了一个小和尚。时间如梭,一晃到了第一年年底,住持问小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小和尚说:“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问小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小和尚说:“食劣。”第三年年底,小和尚没等住持提问,就说:“告辞。”住持望着小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住持说的“魔”,就是小和尚心里没完没了的抱怨。这个小和尚只考虑自己要什么,却从来没有想过别人给过他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像小和尚这样爱抱怨的人很多,他们这也看不惯,那也不如意,怨气冲天,牢骚满腹,总觉得别人欠他的,社会欠他的,从来感觉不到别人和社会对他的生活所做的一切。这种人心里只会产生抱怨,不会产生感恩。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只有对生活心存感激,才会少一些烦恼,少一些牢骚,少一些抱怨,少一些不必要的仇恨,心胸才会开阔一些,生命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很久以前,山里住着一个大师和他的两个弟子,大弟子就是一个很喜欢抱怨生活的人。一天晚上,大师亲自下厨炒了几个菜,随后大师和他的两个弟子坐在一起吃饭。刚开始吃饭,大弟子就滔滔不绝地抱怨起来,一开始是抱怨下山的那条路太泥泞,然后抱怨因为干旱要走很远的路去挑水,再后来又抱怨化缘的时候常常遭别人的鄙视,最后还会抱怨他们庙里的香火不如其他庙里的香火旺盛……大师就这样听着,一句话都没有说,等大弟子发完牢骚后,大师就问两个弟子:“今晚的饭菜做得怎么样啊?”大弟子这才猛然意识到,紧接着说:“我刚才只顾着说话了,没有留意菜的味道如何。”大师又扭过头去问小弟子:“今晚的饭菜味道如何啊?”小弟子惭愧地摇摇头,说:“我刚才光顾着听大师兄说话了,也没有注意品尝饭菜的味道。”大师无奈地摇摇头,说:“那你们现在好好地品尝一下吧。”两位弟子分别夹了大师做的这几个菜,用心地品尝了一番,然后异口同声地说:“师父,您今晚做的菜真是太好吃了!”大师微微一笑,说:“当你们一个在不停地抱怨生活,而另一个在专心地听别人抱怨的时候,你们都忘了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这就是抱怨最终带来的“恶果”。
生活的幸福与否,取决于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因为生活是由思想造就的。很对人都喜欢生活在抱怨和郁闷中,那是因为他们总是对环境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满,而看不到生活中的幸福的一面。
美国西雅图有个很特殊的鱼市,很多顾客和游客都认为到那里买鱼是一种享受。原因就在于,那里的鱼贩们虽然整日被鱼腥包围,但他们总是面带笑容,而且他们工作时可以和马戏团演员相媲美,个个身手不凡。他们就像合作无间的棒球队员,让冰冻的鱼像棒球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并且互相唱和:“啊,5条带鱼飞到明尼苏达州去了。”“明尼苏达州收到,请再来一批。”
这种工作气氛还影响了附近的居民,他们经常到这儿来和鱼贩用餐,感受他们的好心情。后来甚至有不少没办法提升工作士气的企业主管专程跑到这里来取经。
有一次,一位记者专程来采访他们,记者问道:“你们在这种充满鱼腥味的地方做苦工,为什么心情还这么愉快?”
一个鱼贩回答:“几年前,这个鱼市场也是一个没有生气的地方,大家整天抱怨。后来大家认为,与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还不如改变工作的品质。于是我们不再抱怨生活的本身,而是把卖鱼当成一种艺术。就这样,我们变得越来越快乐,这里成了鱼市场中的奇迹。”
“实际上,并不是生活亏待了我们,而是我们期求太高,以至忽略了生活本身。”另一位鱼贩补充道。
一个整天抱怨的人是不可能有好心情的,常常会感到不快乐,也不可能有幸福感。所以,与其整天抱怨,不如把心放宽一点,自然一点,洒脱一点。
其实,抱怨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于事无补,不停地抱怨,只能放大原来的烦恼。如果想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可能成为你抱怨的对象,如果不抱怨,换一个角度想问题,你会发现,通过你的努力,你能改变事情,并获得成功和幸福的体验。
不攀比,你就会感到幸福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只牛蛙长得很大,当他吸足一口气撑起肚皮,再没有其他的牛蛙比得上他。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撑起自己,然后接受众蛙们“好大啊!”的赞美,飘飘欲仙。可是一日,一只蛙看到了一头牛,它惊奇的告诉大家:“牛才真的大啊!”大牛蛙听了不服气,便撑起肚皮问:“牛大,还是我大?”那只蛙回答:“牛大!牛大!”大牛蛙一听火了,拼命吸气,肚子越撑越大,可还是听那只蛙说:“还是牛大!”大牛蛙怒发冲冠,肝胆俱裂,最后猛吸一口气,只听“啪”的一声——它把自己撑爆了。
盲目攀比,大牛蛙自食恶果。动物的攀比之心尚且如此,更何况人。
攀比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只是一味盲目攀比,只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烦恼。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无论在什么场合,有的人总喜欢攀比,这样的人无论怎么富有,生活似乎总是痛苦的,这样的人痛苦的本身在于自己太爱攀比。
几十年前,《巴尔的摩哲人》的编辑亨利?路易斯?曼肯就曾说过,财富就是你比你妻子的妹夫多挣100美元。行为经济学家说,我们越来越富,但并不更幸福的部分原因是,我们老是拿自己与那些物质条件更好的人比。
张杰是某机关单位的小职员,每天过着安分守己的平静生活。一天,他接到一个高中同学的聚会电话。自从高中毕业后,他们也是很多年没有见过了,他满怀喜悦地前往赴宴。在宴会上,有的同学经商有道,开着名车,住着豪宅,一副功成名就的派头;有的仕途宽阔,前途似锦。这使得张杰从心中莫名地浮起阵阵尴尬。
回到单位后,他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说自己心中的烦恼。“这小子现在为什么这么牛,以前考试总是不及格,为什么他能住进豪宅,开着名车?”“我们坐办公室的真是命苦,按我们现在的收入,就是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名车啊!”
他的同事开导他:“我们整天坐在办公室,就是有钱也不用买车啊,再说我们每个月挣的钱也不少,是完全够花的呀!”然而,张杰还是整日郁郁寡欢,后来竟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了。
人生最悲哀的事情就是拿自己的处境和别人作比较。攀比不是罪过,但攀比心太强必然烦恼丛生。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在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的欲望对象面前患得患失,将永远也体会不到人生最值得珍视的内心和平。
攀比源于对自己、对现状的不满,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有追求、有梦想是件好事。但是,这不等同于盲目攀比。现在,有很多人不断地去寻找、探索、追求幸福感,但终不得其果。心理学家认为,幸福与否主要是期望的反映,在很多情况下,是跟别人攀比造成了幸福感的缺失。感受不到幸福是因为对幸福的期望太高,设定的条件太苛刻,无法激发、启动对幸福感知的神经,甚至是对幸福的感觉反应迟钝,所以有些人常常会不开心,感受不到幸福。
最近的一段日子里,慧敏参加同学朋友的聚会明显多了起来,因为老公这一次评职称,终于评上了教授。慧敏自我感觉比以前好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