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祥沐向何克全说,邀请他游龟山是受国民党组织的委托,要为国民党组织物色青年才俊。徐祥沐说,他想参加这个组织,也想邀何克全一起加入。徐祥沐首先表白说,他之所以邀何克全参加,就因为耳闻目睹了何克全在校的所作所为,认为在这社会变革、风雷激荡的年月,何克全如果加入国民党,一定会有大前途。徐祥沐还向何克全讲述参加国民党的种种好处。
何克全确实想参加一个组织。这些年的社会实践使何克全认识到,任何个人的力量,什么时候都大不过组织的力量。家乡安源大罢工的胜利,其实是路矿工人俱乐部的胜利。两次东征的胜利,其实是国共两党成功合作的胜利。人多力量大,人多力量强啊!
登上龟山,远远望去,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的风物尽收眼底。向东看去,有块形状如船头的大石头,兀然矗立在长江中。那石头嶙峋峻峭,像一条拴船的石础,又像一段拦水的石堤,它的岿然挺立,使得奔腾的长江水在它面前撞得涛声如吼,浪花飞溅。
国民党正处得势之时,很多人趋炎附势地加入国民党,并在其中获得了很高的地位。何克全是个热血青年,何尝不想为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母亲、妻子出人头地啊!
去年,他以优异成绩考进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后,被何氏家族人特别看重。十里八乡的何姓族人,都来贺喜,说何秋美夫妇生了个好儿郎,为何氏家族争了脸。
何秋美过去对何克全读书一直持反对态度。这一次何克全把动静闹大了,闹得大学的红榜上都有他的名字,这就让何秋美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件事。他想,如果不让儿子去武汉读书,遭族人的谴责和唾弃是肯定的。在老关地面上,有哪个后生被国立大学录取过?这等于金榜题名啊!他敢不让儿子上学吗?与此同时,他又从另一个方面想,如果儿子读了书,做了官,赚了钱,那点学费又算得了什么呢?“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啊。何秋美这回乖乖地进了老族长家,请老族长到家吃了一次饭。据何克全母亲后来讲,那餐丰盛的酒菜,是何秋美赊来的。何秋美的用意很简单,就是想用好烧酒浇热老族长的心,让老人家出面,召集各房房长开会,议定由祠堂出会费,供何克全进大学读书。
老族长何庆泉年纪虽大,心里明白,对后生考入大学也非常关心和高兴。吃请的第二天,他拄着龙头拐杖来到祠堂里,专为何克全上学问题开了一次会。那天,当他把话说完,让大家发表意见时,少数房长不同意祠堂出钱。何庆泉问这些人为什么不同意?有人说:“祠堂的会费除了供人读书,还有更重要的开销。”何庆泉问:“什么重要开销?”有人说:“这年头婚丧喜庆、天灾人祸都得花大钱。”何庆泉不屑地说:“婚丧喜庆算什么?什么都算不上!古人说得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男儿‘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一个祠堂里没有几个读书人,能让人看重吗?醴陵城里,南门张家是大姓,北门姚家也是大姓。张家读书人多,姚家习武者众。俗有‘南张北姚,无事莫撩’的说道。说是有一年,张、姚两姓发生了大对抗,姚家人把张家人打了,而张家人把姚家人告了,结果姚家人吃了亏。为什么?因为张家笔杆子比姚家的木棍子厉害,所谓‘姚家喊声打,张家都犯傻。张家告一状,姚家死一半’,就是这样来的。懂不懂?”那些持异议的人听了何庆泉的说道,加上畏惧族长的威严,担心将来有大事求于他,就都收回了异议。
离开三角池那天中午,何庆泉用祠堂的钱为何克全做了五十桌酒席。那丰盛席面,那热闹场面,让与何克全同龄的后生羡慕不已。
那天,何秋美把何克全送上火车后,反复叮嘱说:“克全,你是何家第一个出远门的人,要好生读书,不要让全族人看你的笑话,不要让老族长和我下不了台……”
至今,父亲对他说的话依旧余音在耳。
面对徐祥沐的动员,何克全真想加入国民党—他要报父母养育之恩,他要谢何家祠堂人慷慨相助之意。
但这些年来,何克全经过与国共两党的密切接触,感觉国民党和共产党大不一样。国民党里集中的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共产党却为劳苦大众说话。共产党人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得到劳苦大众的广泛支持和衷心拥护。有人说,资产阶级的嘴唇是红的,无产阶级的骨头是白的;资产阶级的牙齿是白的,无产阶级的血是红的。何克全认为这话形容得相当准确。经过这些年的阅历,何克全具备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他认为,一个得到劳苦大众拥戴的组织,才是最有前途的组织。水载舟,风鼓帆,人心向背决定事业的成败。因此,共产党组织深深地吸引着他。
为了不扫同学的兴,何克全想好后对徐祥沐说:“祥沐,谢谢你的邀请,加不加入国民党,眼下我还没有考虑好,等我考虑好了以后再告诉你行吗?”
徐祥沐说:“抓紧考虑,考虑好了赶快告诉我。”
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之师胜利进军,工农运动进一步高涨起来。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广大农村,到处燃起革命烈火,熊熊火焰燃烧着黑暗的世界。贫苦农民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其形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一九二六年七月,在北伐军进军江西之前,放了暑假的何克全匆匆回到离开整整一年的家里。
刚放下行李,何克全立即投身筹建农民协会的工作。他要先声夺人,在萍乡率先把农会建立起来,以配合北伐军攻占萍乡。
在封建特权统治几千年的农村,要使“一切权力归农会”谈何容易?土豪劣绅哪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泥腿子哪敢当家做主?
何克全不畏艰难。他把湖北、湖南农民运动轰轰烈烈的大好形势,写成通俗易懂的演讲材料,油印成宣传单,去田头地角和夜校作动员,让传单一次又一次散发到农民的手里。他四处给农民说:“大家不用怕。湖南农民协会已成燎原之势建起来了。农会一建立,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吓得四处躲窜逃命。他们中间的头等人逃到了上海,二等人逃到了汉口,三等人到逃到了长沙,四等人逃到了县城。他们以为城里很安全,可当他们被追捕他们的人抓回乡下时,才知道自己已经身陷在四面楚歌之中。去年,连湖南军阀、省长赵恒惕都被革命气势吓得跑出了长沙。我们还怕什么呢?革命军马上就进到江西。我们萍乡不能落后啊!……”
白天忙不过来,何克全晚上打着杉皮火把,走村串户,继续做贫雇农入会的动员工作。在他的带领下,萍乡第一个乡农会终于建立起来。何克全亲自担任农会的宣传干事。他组织编小报、办墙报、写标语、搞演讲,为农会工作造势;他组织农会会员,对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恶霸进行清算,给恶霸戴高帽子游垄,送他们去县政府,叫县里判他们的罪,让受欺压的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他组织农会会员迫使地主、富农给农民减租减息,给穷人开仓放粮,使乡亲们参加农会的热情日益高涨。
一天,不识字、更不识时务的族兄何克化请何克全写个买田的田契。
何克全说:“我不写。”
何克化问:“你上了大学堂,成了识字先生,为什么不写?”
何克全说:“田地用不着买了,以后人人有田。”
何克化迷瞪瞪地望着何克全,不解地问:“人人有田?穷人有?老人小孩都有?”
何克全说:“对,耕者有其田,人人都会有田。你想想,你买了穷人家的田,穷人家就没有田,就没有饭吃。眼下的国民政府,正在进行土地革命。”
何克化问:“这么说,你在乡上做事,就是做人人分田的事?”
何克全说:“对,下一步就要分田地……”
盛夏的赣西,正是抢割早稻、抢种晚稻的“双抢”时节。“春争日,夏争时”,农民像耕牛一样,披星戴月地忙碌在田间地头。
母亲见儿子一天到晚往乡上跑,就说:“克全,全家人省吃俭用供你读书,你放假回来了,能不能帮家里做点事?你哥因为你不下田,他也不肯帮你爸爸。”
望着忧心忡忡的母亲,何克全第一次在家久坐了一会儿。他不是没看到老父亲每天傍晚扛着泥巴兮兮的犁耙,牵着气喘吁吁的耕牛,筋疲力尽地从田野中归回。有时与父亲擦身而过,他还嗅到父亲身上散发出的浓烈的汗臭味。父亲尽管累成这样,却依旧默许他穿着鞋袜在家作文章,默许他坐在大树下读课文。但父亲不同意他去乡上闹农会。“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爷爷咽气时,对父亲反复念叨这几句话,为了让父亲清楚这几句话的意思,爷爷一字一句给父亲作着解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父亲相信爷爷的话不会有错。父亲不许他去闹农会,自然有他的道理。父亲认为,田是人家买的,或是人家开垦出来的,没田的人去分有田人家的田没有道理。像自己,原来有五十多亩田,就因为大儿子不争气,几乎全部输光了。总不能自己输光了,还死皮赖脸向人要回来吧?此一时彼一时,分人家的田地搞得不好就是掉脑壳的事啊。为此,父亲已经对他骂过好几回,甚至还要动手打他。
为了减轻父亲的压力,为了减少家人对何克全的埋怨,身怀六甲的妻子孙氏把一岁多的女儿何明清交给母亲,自己像男人一样,下田割禾,弯腰插秧,累得腰也直不起来。
母亲不能让儿媳妇没日没夜地干活,怕怀着孩子的儿媳发生意外。
孙氏说:“克全名下有三张嘴巴吃饭,我不做事心里不好过。”
何克全想挤出时间,帮帮家里,但汹涌澎湃的革命形势使他有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他认为,家里的事再大、再忙,也大不过忙不过发动农民办农会的事。天已经降大任给他们这代年轻人,他不能为了自己的小家,在一旁当看客。但这种感觉他无法跟家人说,说也说不清楚,说了反倒会让家人担惊受怕。与其说不清楚,还不如不说,他想将来以革命胜利的果实,来证明今天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何克全对母亲说:“妈,您和爸,还有您儿媳妇为我吃的苦、受的累,今生今世我都不会忘记。您和爸应该相信我,儿子不是拈轻怕重的人。儿子今天做的事,是正事、大事。儿子不会给你们丢人现眼。”
母亲不知道三角池以外的事,但她相信,已经二十岁的儿子比他爸爸知道得更多,他的选择肯定有道理,肯定有意义。
这年九月五日,北伐军进驻萍乡。九月十四日,萍乡县署组织十二个界别、一万四千多人集聚安源,欢迎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视察工人运动的发祥地萍乡。
何克全参加了这次集会。何克全因组织乡农会有功,受到了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的接见。何克全也是第一次在安源见到蒋介石。
新建的国民党在萍乡西区的党部负责人,见何克全没日没夜地工作,又是国立武汉大学学生,就把申请表送到何克全手里,动员他加入国民党。
何克全和在武汉一样,接过表以后,以“没有考虑成熟”为由,将表送还给了负责人。
就在过完暑假、准备返校之时,何克全却因劳累过度,病倒在床上,大口大口地吐血。
何克全没患病之前,何秋美听到武汉那边“乱得很”、“肯定出大事”的消息,担心儿子返校后闹出大事来。这时,见儿子患了病,就以必须治好病才能返校为由,将何克全强留在家里。
那天,何秋美当着何克全的面,郑重其事地给妻子和儿媳交代说:“你们听清楚了喽,要是克全没治好病就回汉口,你们别想有好日子过!”
母亲和妻子畏惧父亲,不敢多言,只能日夜轮流着看住何克全。
何克全想走走不成,悄悄离家又怕连累母亲、妻子。他只能拼命熬药、吃药,争取早日把病治好。当时民间流传一种墨汁能治“吐血”病的说法,说墨汁里含有麝香,喝下去不久就会凝固,可以止血。何克全为治病,不问喝下墨汁有没有用,认认真真地磨墨,认认真真地把大碗墨汁喝下去。可欲速则不达,病情并没有因他的努力而得到好转,身体虚弱得连路都走不动。
转眼到了一九二七年二月,老同学徐祥沐给何克全寄来了加急信,叫他赶紧返校,说武汉的革命形势好得很,再不返校,就会错过实现人生理想的难得机会。
何克全再也沉不住气了。他所看过的书籍告诉他,机会稍纵即逝,多少仁人志士就是在历史进程中的瞬间抓住了机遇,趁势而上,结果成为大海强龙、人中俊杰。
第二天凌晨,何克全悄悄起了床。
借着昏黄的油灯光,何克全背起从学校带回的书籍,走近熟睡中的女儿,在她小脸上恋恋不舍地亲了一下。当他把目光转向妻子,想向妻子作一次目视的告别时,他大吃了一惊。他看见妻子正大睁着眼睛,依依不舍地望着他,眼泪正急促地往外淌着呢。
原来,妻子并没有睡着,她知道他要离开,正在密切关注着他。
他正要向妻子说几句歉意的话时,身后响起一声低沉的喝问:“克全,我和你媳妇真的拴不住你吗?”
说话的是母亲。
母亲披着衣,趿着鞋,拎着一只布袋,愁容满脸地站在他的身后。
何克全转过身来,迎上前去,叫了声:“妈……”
母亲说:“这个家是不是太小了啊?”
“妈,”何克全说,“您是要儿子做一只麻雀,还是做一只雄鹰呢?”
母亲认认真真地审视着儿子的脸,良久之后问:“麻雀,屋檐下、蓬蒿里、田野上到处是;雄鹰呢,只有天上才有,是不是?”
“嗯。”何克全点了点头说,“妈,儿子的心早在天上了。”
母亲走上前来,伸出手,抚摸着儿子消瘦的脸庞、肩头和臂膀,泪光闪闪地说:“儿呀,你的翅膀长大了、长硬了,屋檐下、蓬蒿中,真是装你不下了喽……”
何克全“扑通”一下,跪在母亲面前,仰望着母亲说:“妈,你就让我远走高飞吧!”
见从未跪过人的丈夫今天突然跪在母亲面前,妻子孙氏知道,丈夫离家真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于是,她下了床,哽咽着劝母亲说:“妈,您就让克全走吧。您不是常说,海大了好跃鱼,天高了好飞鸟吗?”
母亲疼爱地望着儿媳妇,手在她肩上拍了拍,之后,走近儿子,将儿子的头搂进怀里,无声地抽泣起来,那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嗒嗒”地砸在儿子的背上。良久,她把儿子扶起,把那只装满茶叶鸡蛋的布袋,塞进儿子的行囊里,叮嘱说:“儿啊,别忘了你的媳妇。这是她昨天夜里特地给你煮好的,说是给你路上吃。”
“什么?!她昨天就给我准备了鸡蛋?可见她昨天就知道我要走啊!”何克全内心一阵惊愕后,一种愧对妻子之情、亏欠妻子之爱顿时涌上心头。何克全眼含泪水,望着妻子,认认真真地望着。妻子进门一年多,因为怀着女儿,经常干重活,使她变得比实际年龄要老气很多很多了。
妻子从枕头里取出五块银元,装进何克全贴身的内衣里说:“走吧,去晚了赶不上去株洲的火车。”
何克全没有动,依旧望着孙氏。
在孙氏的记忆里,被丈夫这样认真地关注着的时刻,她从来没有得到过。
她不知丈夫为什么要这样认真地看她。
当何克全的视线就要从孙氏的脸上离开那刻,他把银元取了出来,还到孙氏手里,紧握着孙氏的手说:“这钱你留着,买点好吃的补补身子。”说完,接过母亲为他准备的背包,一抹眼泪,推开妻子,惜别母亲,大步走出卧室,走出厅堂,扑向门外黑暗一片的旷野。
“克全!”
“孩子他爸!”
何克全的身后是母亲和妻子难舍难分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