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39100000005

第5章 开辟建立工农武装的道路(1)

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

周恩来指出:这次起义是我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不是什么“兵变”,而且要成立在我党领导下的有国民党进步人士参加的政治组织——革命委员会。他认为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定要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布宣言和政治纲领。

风云突变,烟雨茫茫,四一二的屠杀,七一五的流血,警醒了只顾合作忘记斗争的共产党领导人。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也为了找到共产党人的生存空间,1927年7月上旬中共中央进行改组,撤销了陈独秀党中央总书记的职务,成立了有周恩来参加的“五人小组”——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改组后的中央,决定以革命的武装对抗武装的反革命,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周恩来受党中央的委派,担任了领导南昌武装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

为什么要在南昌发动起义呢?

因为江西是我们党的革命策源地之一,南昌是一座富有革命传统的城市。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来到江西,深入安源路矿,领导工人运动;大革命期间,***等在南昌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北伐军进入南昌后,更是出现了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潮。1927年1月,朱德按照党的指示,利用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等滇军关系,到江西南昌市工作,被朱培德任命为第三军军官团教育团长,不久又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总参议,后又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长。他以极大的革命热忱宣传马列主义,带领军官教育团学员参加工农革命斗争,为党培养了一批坚强的武装干部,造就了一支革命力量。

当时在南昌确也出现了有利于起义的军事条件。驻守南昌的朱培德部队,大部分兵力在吉安、进贤一带,南昌城内兵力单薄,只有六个团,加留守机关共1万余人。而这时,根据周恩来的部署,受我党掌握和影响的贺龙领导的第二十军和**领导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正从武汉开到九江,准备集中南昌。他们同驻在南浔一线。原**独立团扩编的二十五师的一部分兵力,以及朱德领导的军官教育团和南昌公安局的两个保安队,合计一起约有2万余人。他们都是宝贵的革命武装力量。

7月中旬,贺龙、**率领的部队从武汉开到了九江铁路沿线。汪精卫慑于这种局面,匆忙于7月24日跑上庐山,与孙科、朱培德、张发奎等密谋策划,企图诱贺龙、**上庐山“开会”,以解除他们的兵权。当时在第二方面军第四军担任参谋长的叶剑英,察觉了这个阴谋,立即秘密会见了贺龙、**。他们在星子县鄱阳湖的一条小船上,商讨了对策,决定不上庐山“开会”,不理睬张发奎要部队集结德安的命令,立即将部队直开南昌。

7月下旬,周恩来在陈赓的护送下,冒着严酷的白色恐怖,从武汉地区出发,途经九江,于26日到达南昌。这次行动是极端机密的。严格遵守纪律,已是周恩来的习惯。临行前,他对邓颖超同样守口如瓶。邓颖超后来回忆道:周恩来直到“要离开武汉的时候,在晚饭前后才告诉我,他当晚就要动身去九江。去干啥,待多久,什么也没有讲。我对保密已成习惯,什么也没有问。当时,大敌当前,大家都满腔仇恨。我们只是在无言中紧紧地握手告别。这次分别后,不知何日相会?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无论是同志间,夫妇间,每次的生离,实意味着死别呀!后来还是看了国民党的报纸,才知道发生了南昌起义。”

周恩来到达南昌那天,穿着灰色中山装,手里提一只黑色皮包,下车后径直到花园角二号朱德的寓所。这时,奉党指示,先后到达南昌的,还有刘伯承、彭湃、聂荣臻、恽代英、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廖乾吾、李立三等。周恩来一到南昌,便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在极端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立即着手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

7月27日,在南昌市中心洗马池的江西大旅社,由周恩来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前敌委员会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四人组成(张国焘、谭平山以后也参加前委的会议)。会议详细地讨论了有关起义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决定成立武装起义总指挥部,贺龙为总指挥,**为前敌总指挥,于7月30日晚举行武装起义。同时,会议还决定设立军事参谋团,作为南昌起义的最高军事决策机关,负责制定军事计划和实施指挥。它的成员有周恩来、贺龙、**、朱德、聂荣臻、贺锦斋、蔡廷锴等。

7月28日,周恩来来到第二十军指挥部与贺龙会面。当时贺龙还不是共产党员,没有出席党的前委会议。但他6月份在武昌就对周恩来明确表示过:“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列主义才是救国救民的真理。我听共产党的话,决心和蒋介石、汪精卫这班王八蛋拼到底。”当周恩来把前委关于起义的计划郑重地通知他,征求他对起义计划的意见时,贺龙激动而坚定地表示:“很好,我完全听共产党的话,党叫我怎样干,我就怎样干。”

7月29日,汪精卫悍然下令在第二方面军实行“清共”,并限令贺龙、**将部队撤回九江。在事关起义成败的关键时刻,叶剑英又一次不顾个人安危,秘密通知在第四军的共产党员立即转移,并让他们把张发奎已完全投靠汪精卫的情况报告党组织。

这时的南昌,在地方党委和各界革命团体的密切配合与积极支援下,党团员和革命群众已经行动起来,迅速组织了工人纠察队、新区农民自卫队,还组织了担架队、运输队、联络队、宣传队,革命声势空前高涨。各地的工人、农民和热血青年,也纷纷赶来南昌,投奔革命,南昌一时成了革命风暴的中心。

正当起义准备工作紧张进行的时候,张国焘从武汉赶到了九江,以中央代表的身份,接连给前委发来两封密电,说什么“暴动宜慎重”,要等他到南昌后再决定是否起义。周恩来和前委其他负责人认为,起义不能推迟,更不能停止,各项准备工作照常进行。

7月30日早晨,张国焘匆匆忙忙赶到了南昌。前委在系马桩一所学校里召开了紧急会议。大家告诉张国焘起义的各项工作都准备好了。但是,张国焘还是提出种种“理由”反对起义,说什么“起义须得张(发奎)的同意”,否则便是“蛮干”、“盲动”。他甚至提出要共产党员退出部队、交出军权等等。

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断然拒绝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他和恽代英、彭湃等一起,在前委会议上义正词严地指出:我党应该站在革命领导地位,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决不能依靠张发奎这样的军阀。陈独秀已经把我们害得好苦,再按他的主张搞下去,就要招致亡党之祸。这个时刻退出军队,交出武装,只能是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背叛。周恩来最后说:“形势紧迫,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暴动断不可推迟,更不可停止,否则将断送革命。必须按计划进行起义。”

张国焘反对起义的错误主张被否定了,但是,由于张国焘的干扰,原定30日起义的日期推迟了。

31日晨,前委会议继续举行。张国焘在会上又提出这次武装起义只能作为“兵变”,不发表宣言和政治纲领,起义后偃旗息鼓,回广东去。他害怕独树革命大旗,同国民党反动派彻底决裂。

周恩来指出:这次起义是我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不是什么“兵变”,而且要成立在我党领导下的有国民党进步人士参加的政治组织——革命委员会。他认为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定要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布宣言和政治纲领。

张国焘于是又以修改宣言为借口,提出继续推迟起义的主张。周恩来面对张国焘的无理纠缠,激愤地说:“宣言由我来改!”说着气得拍了桌子。20多年后,周恩来对人说到:“拍桌子这个举动,是我平生仅有的一次。”

经过两天激烈的斗争,以周恩来为首的前委,终于排除了张国焘的干扰和破坏,由周恩来签发了作战命令:“我军为达到解决南昌敌军的目的,决定于明日4时开始向城内外所驻敌军进攻,一举而歼之!”

在前委统一部署下,朱德所部负责歼灭军官教育团附近的敌军;贺龙所部主攻敌军总指挥部,占领省政府,歼灭大营房的敌军;**所部负责围歼贡院、天主堂等地的敌军,并占领敌弹药库。

31日晚9时以后,全城戒严,口令是“河山统一”。起义部队分别进入了指定的战斗岗位。参加起义的官兵都佩上红领带,在手电筒马灯的玻璃罩上面贴上红“十”字,作为识别的标志。正在这时,第二十军突然发现一个姓赵的副营长向敌人告密。贺龙马上报告了周恩来。为了保持起义的突然性,出其不意地消灭敌人,以周恩来为首的前委果断地决定:起义的发起时间提前到8月1日凌晨两点钟。

8月1日2时整,三声清晰的枪声响彻夜空,由周恩来等同志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了。历史庄严地记下了这一时刻。周恩来以“炮兵连”为代号,在松柏巷附近的一所学校里亲自指挥战斗。他站在南昌市敌我态势图前,坚毅沉着地掌握着战斗的全局。贺龙、刘伯承、朱德、**等不断派人来传递战斗情况。

经过一整夜的激烈战斗,敌人大部分被消灭,其余全部缴械投降。这次战斗共歼敌3000多人,缴枪5000多支,子弹70多万发,还有数门大炮。当战斗胜利结束时,东方出现了曙光。经过战斗洗礼的南昌城,英姿勃发,生机盎然。鲜红的革命旗帜,在总指挥部的大楼顶上迎风飘扬。颈系红领带的革命战士,豪迈地行进在大街上。广大群众扬眉吐气,胜利的欢乐气氛溢满全城。

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从此,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8月1日上午9时,在原江西省政府西花厅,召开了各省、特别市和海外党部代表40余人的联席会议。**报告了起义的经过。然后成立了以共产党人为领导核心,有国民党左派人士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等参加的25人组成的革命委员会。当天还发表了《中央委员会宣言》和《中国共产党致国民党革命同志书》,提出了毫不妥协地打倒蒋介石新军阀,反对帝国主义,消灭封建势力,实行土地改革,维护工农利益等政治主张。

在周恩来的主持下,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贺龙为总指挥,**为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为参谋长,郭沫若为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军: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党代表廖乾吾;第十一军,军长**,党代表聂荣臻;第九军,军长韦杵(当时为争取对象),副军长朱德,党代表朱克靖。

南昌起义的伟大胜利,引起了敌人极大的恐慌。南京和武汉的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大批兵力,向南昌反扑,妄图扼杀这支新生的革命军队。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起义军于8月3日至5日匆匆离开南昌,冒着烈日酷暑,向广东方向进发。起义部队南下以后,虽然沿途打了一些胜仗,但是由于起义没有能够和农民运动相结合,着手建立革命根据地,而是一心想打回广东,再次举行北伐,结果遭到失败。当起义部队于9月23日、24日先后攻占广东沿海的潮州、汕头以后,就被占优势的反革命军队重重包围了。9月30日,在优势的敌军和帝国主义军舰炮火的重压之下,起义部队被迫放弃了汕头。

这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张太雷,从香港秘密来到起义部队中,向周恩来等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和党中央的命令。周恩来虽然未能出席这次重要会议,但仍被会议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事部长。中央命令起义军放弃潮汕,抽调一批领导成员秘密去上海,余下的部队转移到海陆丰组织苏维埃政权和工农红军。

10月4日,周恩来身带重病来到汕头以西的普宁县流沙镇的天后庙,召集起义军领导成员开会。根据张太雷传达的中央命令,研究了善后措施。那时周恩来正发疟疾,脸色铁青,大家为了照顾他,都劝他先走。周恩来说:“病不成问题,我能支持下去。我不能离开部队。我决心到海陆丰地区去举起苏维埃的红旗。”周恩来在前往海陆丰的途中,病情越来越重,被同志们强劝到香港去治疗。后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他又秘密转到上海,参加了党中央的工作。

起义军主力失败后,一部分余部与东江工农红军相结合,改编为红二师。另一部分起义军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湖南,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

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周恩来以后这样说:“八一起义在共产党领导下,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这在大方向上是对的。”李立三在回忆中说:“南昌暴动在革命历史上有他的伟大意义。在广大群众没有出路的时候,全国树出新的革命旗帜,使革命有新的中心,南昌暴动是很重要的时期。”

8月1日南昌的枪声,确实如平地一声春雷,使千百万革命人民在经历了一连串的严重挫败后,又在黑暗中看到了高高举起的火炬,燃起了新的希望。从此,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起土地革命的大旗,用武装斗争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共产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是在这次起义中诞生的。作为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周恩来,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缔造者之一。

这次起义自然也有深刻的教训。周恩来曾把这个教训集中到一点,就是没有“就地闹革命”。他说:“当时武装暴动的思想,不是马上就地深入农村,发动土地革命,武装农民。”“它用国民革命左派政府名义,南下广东,想依赖外援,攻打大城市,而没有直接到农村中去发动和武装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这是基本政策的错误。”那时候,江西、湖南、湖北一带工农运动基础比较好。起义军撤出南昌后,如果就地同湘鄂赣的工农运动结合起来,建立革命根据地,这对以后革命的发展会更有利。周恩来还说过:就在南下以后,经过会昌一战,伤员不少,“如果在那个地方深入土地革命,就会在农村安置不走嘛,留在会昌、筠门岭、瑞金、寻邬,那就很好嘛,靠近闽赣边嘛。当时没有这个思想。”

毫不奇怪,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这时还只有6年,处在幼年时期。它的领导人都很年轻,周恩来也只有29岁。他们的斗争经验还不多。特别在武装斗争方面,原先只有过从广州出发进行东征和北伐那种大规模进军的经验,还没有认识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更没有树立起农村包围城市那样明确的观念。这样的事情在先前还没有出现过。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多少次胜利与失败的反复比较,经过不断的探索.才能逐步认清中国革命的道路。南昌起义的失利掩盖不了它的巨大意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毕竟从此开始了拥有独立武装的第一页。

秋收起义失利引兵上井冈山

同类推荐
  • 莫言:诺奖的荣幸

    莫言:诺奖的荣幸

    本书是国内唯一部零距离、长时间,及时而又深度解读莫言的权威读本。莫序,道出了他们同窗同道之间的深情厚谊;朱文,更见证了莫言从北京魏公村走向斯德哥尔摩红地毯的神奇道路。附录中朱寒汛的万字散文《小鼠侃象》更真实地记录了一个“80后”文学青年对莫言的别样观察,前后呼应,形成了父子两代研读莫言的独特景观。代后记,全面真实地回顾了近30年前,莫言与朱向前们追逐文学梦想的小环境和大背景。
  • 民国有个绍兴帮

    民国有个绍兴帮

    民国时期的浙江绍兴,思想激越,人才辈出。蔡元培、许寿裳、周氏兄弟、孙氏兄弟、经亨颐、夏丏尊,这就是出自绍兴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王金发,这些又都是辛亥英烈。俞秀松、宣中华、叶天底、梁柏台,又都是献身革命的红色战士。再加上沈定一、刘大白、邵力子等在各个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分子。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国画卷,更具体地说,就是民国有个绍兴帮。
  • 中国历史名人之九

    中国历史名人之九

    清代文学与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了在小说领域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作品,对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无愧为传统的文言小说和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而其作者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也是本卷所要重点评介的人物。
  • 李嘉诚全传

    李嘉诚全传

    “传记”部分,从李嘉诚祖上搬迁定居潮州开始,到其父李云经违背祖训下南洋,再到他年幼时就随父迁到香港,逐渐成长为华人世界首富,全面地反映了李嘉诚家族的传奇经历,对他的个人成长经历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对他创造的商业神话进行了再现。后两篇着重分析李嘉诚的管理智慧、资本运作技法、做人原则以及运用财富的高度,并对其旗下的几位香港打工皇帝进行了详细讲述,这是以前的李嘉诚传记中看不到的内容。
  • 名人的成功心得

    名人的成功心得

    世上有一种征服,不凭蛮力,不用刀枪,亦无需牺牲,这便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人文”,亦即“文化”。
热门推荐
  • 青瞳

    青瞳

    青瞳,这个名字很多时候都被我记起,连着记忆,带着疼痛,汹涌澎湃的把我包围。第一次见到青瞳,他在阳台上弹吉他,眼神寂寞苍凉,像那个喝了醉生梦死的东邪。他轻唱,歌音如一片响雷,声声的响在我的世界。一开始,我就知道这是一次畸形的倾慕,可是却像陷入泥潭般越陷越深。
  • 腹黑总裁麻辣妹

    腹黑总裁麻辣妹

    她是违犯军纪的特种兵上尉,他是英俊潇洒的年轻总裁;在劫案中,他们偶遇,在车祸中,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在一连串的碰撞中,他们之间会上演怎样的故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敛财儿子腹黑娘

    敛财儿子腹黑娘

    特工穿越成废物小姐,一手练功,一手敛财,顺便收几只神兽,再带着妖孽宝宝祸害人间,看谁还敢说她废物!
  • 城市器物

    城市器物

    中国历来有“诗的国度”之称,诗歌能让人们感受到最好和最美的中国文化元素。德国作家歌德就特别欣赏中国诗词,他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所展示的山水花鸟和姑娘明朗的笑声,神往中国迷人的典故、古老的格言,尤为崇尚中国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道德和情操。每一次欣赏好的诗词,都是一次重新发现的航行。李永才先生这部诗集《城市器物》,用自己的心迹引领读者走过城市与乡村,在时光与岁月的车辙中找寻自我的归属,体会生命的从容。正如诗人所说“从诗歌中获得一种恒久的力量”
  • 穿越之灵月皇后(完结)

    穿越之灵月皇后(完结)

    她,一个平凡无知的少女。他,一个雄心勃勃的帝王。他,一个不问世事的王爷。他,一个忠心耿耿的将军。然而,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爱恨纠葛?最后她又会情归何处?穿越比翼双飞燕,转首已是百年身。愿与君随生死别,相望共享明月圆。欢迎大家加入《穿越之灵月皇后》群:66739311,验证请输入书名。-------------------------友情链接:《天使之泪:熙恋雪》http://m.pgsk.com/a/107951/《反穿之灵雪公主》发表时会通知各位的。本书已解禁,像尽快看到全文的请加群:66739311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天王的专属恋人

    天王的专属恋人

    简安宁问:“幸福是什么?”宇醒儿勾唇一笑,:“幸福,就是相爱的人,第二天清晨,做快乐的事。”
  • 富福有余

    富福有余

    穿越成贫困小农,爹爹还是一个赚钱白痴,武功高有用吗?没有用吗?有用吗?好,以上当白问,且骗学点武功来改变命运!等等,这个不可一世的冰块男是谁?还要来咱家住半年?呸呸!什么?还要跟他去一个勾心斗角的大家族里过上两年?不要啊,啊,啊……去了的话,赚钱大计怎么办?
  • 绝顶聪明大测验

    绝顶聪明大测验

    青少年是祖国的宝贵财富,是未来的希望,而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如何提高自己的智力,怎样便捷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帮助青少年开启智力,拓展思路,我们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把高深复杂的各科知识趣味化、简单化,力求使青少年在快乐的学习中得到启迪,学到知识,增加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