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价大涨,巴菲特在08年度《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中位居榜首。巴菲特财富达620亿美元,较2007年上升了100亿美元。毋庸置疑,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他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也风靡全球。巴菲特还热衷于慈善事业,他曾捐出总价达370亿美元的私人财富投向慈善事业,这笔巨额善款将分别进入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创立的慈善基金会以及巴菲特家族的基金会。
我始终知道我会富有
巴菲特说:“我始终知道我会富有。对此我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怀疑。”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他的父亲先是在国会工作,后来辞职成为一位十分成功的股票经纪人,且收入丰厚。优越的家庭环境并没有让巴菲特养成懒惰等恶习,而这要归功于巴菲特父母的教育,他们从来都不溺爱他,而是教育他要自食其力。
在父母的影响和教育下,在很小的时候,巴菲特就有了极强的投资意识,他钟情于股票和数字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家族中的任何人。幼小的他满脑子都是挣钱的念头,5岁时就在家中摆地摊兜售口香糖,稍后又带领小伙伴们到球场捡大款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生意颇为红火。上中学时,除利用课余做报童外,他还与伙伴合伙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给理发店老板,挣取外快。
对此,巴菲特的父母一直很支持,有时,母亲甚至参与到儿子的活动中,因为她并不认为这仅仅是小孩子的游戏,她认为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培养他的自主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慢慢积累经验,让儿子变得更加自信。
进入高中后,巴菲特依然怀有极大的挣钱热情。他一边学习,一边炒股,兴趣也越来越浓,逐渐的,他对金融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7年,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教授们的空头理论让巴菲特很不过瘾,于是他不辞而别,于1949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拜在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格雷厄姆反对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格雷厄姆传授给巴菲特的丰富的知识和决窍让巴菲特受益匪浅。聪明而有天分的巴菲特很快就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
1951年,21岁的巴菲特学成毕业,他获得最高“A+”的分数,但是,毕业后他多次碰壁,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1956年巴菲特回到家乡,一向对自己深信不疑的他决心一试身手。
他发誓要在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如果实现不了这个目标,我就从奥马哈最高的建筑物上跳下去。”一次,在父亲的一个朋友家里他语惊四座。
不久,一群亲朋凑了10.5万元启动资金,其中有他的100美元,就这样,巴菲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
谁都不曾想到巴菲特的豪言壮语竟成了真,到了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
尝到甜头的巴菲特乘胜追击,他成立了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很快,他的资产一路飙升。到了2008年3月,由于所持股票大涨,巴菲特身家猛增100亿美元至620亿美元,问鼎全球首富。
“我始终知道我会富有”,如此笃定并最终让自己的梦想实现,巴菲特的自信可见一斑。
没有10年的准备,10分钟都不要持有
全世界炒股的人不计其数,但大家公认的股神只有巴菲特一个。在四十多年的股市风云中能够屹立不倒,而且创造了把100美元变成620亿美元的奇迹,在很多人看来,这是难以复制的神话,而实质上,这一切只是得益于巴菲特稳妥而果敢的投资观。
受家庭的影响巴菲特从小就对股票特别着迷,当其他孩子热衷于玩飞机模型、玩棒球或赛马,他却一门心思全盯在华尔街的股市图表上,他常像大人一样,专心致志地画出各种股票价格波动的曲线,画得像模像样,使得父母惊叹不已。由于父母的支持,11岁时,巴菲特开始在父亲的证券公司里工作,他用3825美元的价格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只股票,并在它涨到40美元时就迫不及待地卖出了,这次成功的抛售让巴菲特小赚了一笔,但当巴菲特看到这只股票的价格在几年后已经冲破了200美元时,他不禁产生了想要长期投资的想法。
此后,在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指导下,巴菲特的投资理念逐渐成熟。
巴菲特认为:“如果你没有持有一种股票10年的准备,那么连10分钟都不要持有这种股票。”
1966年春,美国的股市牛气冲天,巴菲特的股票价格也在一路飞涨,股市上到处是疯狂的投机者,看着投机者们大发横财,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透过股市疯狂的表面,他看到的是无处不在的泡沫。“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巴菲特坚持着自己的判断,果然,很快的,他的决策得到了验证。到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而这一年道·琼斯指数才仅增长了9%。
巴菲特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也坚持长期投资的原则,而该公司的运营情况无疑是对他的投资观的最好证明。
拿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32年来的逐年投资绩效与美国标准普尔500种股票价格指数绩效相比,我们发现,巴菲特在其中的29年击败指数,只有3年落后指数,而且,更难得的是其中5年当美国股市陷入空头走势回档之际,巴菲特却创下逐年“永不亏损”的纪录。
投资还是投机?这一直是股票市场上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而这也直接反应出了参与股票交易者的心态。巴菲特说:投资股票其实就是投资公司,投资者看重的是长期内的稳定回报,而投机者仅仅是短期内对风险因素的技术性套利,投机者永远不会将自己转变成公司所有者的角色。只关注股票价格的涨幅,而不会去想公司的运营和业绩情况。投机者更冒险,也更怀着赌博心理,相比较而言,投资者目光长远,而投机者只注重一时之利。
显然,持有投资观点的人更能够从一而终地坚守自己的选择,他们并不会因股市一时的起落或喜或忧,而是气定神闲地成为最后的赢家,而持有投机观的人因为怀着赌博的心理,入市前总是轻率而欠缺考虑,所以在股市的起伏跌宕中找不到一个可以坚守的原则,输赢难料。
先想后做,想好了再行动,这只是一条简单的处世原则,无论是在对金钱的博弈,还是生活中的许多事,都同样适用。当诱惑向我们频频招手时,让我们都来想一想巴菲特的镇定自若吧,看透事物的本质,只为事物本身的价值加分,能做到这一点,生活中的很多难题我们都可以轻松应对了。
买股真经——只爱垃圾股
家庭的熏陶让巴菲特从小就与众不同,他疯狂地爱上了股票,长大后,他显示出了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对“垃圾股”情有独钟。“垃圾股”可谓是缔造巴菲特财富神话的赫赫功臣。
大学毕业后,受老师格雷厄姆的邀请,巴菲特来到老师的公司——“纽约投资”工作。他仔细研究《股市导向》杂志后,又结合教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决定寻找那些股价十分低廉,花很少钱就可以买到的股票,即所谓的“垃圾股”。而这些股票,正如巴菲特所预计的那样,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巴菲特在确定下股票后就力所能及地购买。4年之后,巴菲特在股市投下的1万美元变成了4万美元。这4万美元,是巴菲特赚得的第一桶金。
随后,巴菲特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投资公司,资产就是炒股得来的4万美元。在公司成立之初,当了老板的巴菲特竟然整天躲在奥马哈的家中埋头在资料堆里。他每天只做一项工作,就是寻找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廉价小股票,然后将其买进,等待价格攀升。而这些“垃圾股”居然在短短的时间内给巴菲特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就拥有了5家合伙人公司。
紧接着,巴菲特又把目光瞄准了传播业。当时,美国的传播业处于低潮,许多报刊与广播公司亏损,绝大多数人认为,这种状况将会持续,股价会不断走低。但巴菲特认为,它们是成长性企业,后期看好,其股市价值远远低于实际价值,在这时买入正是最好的时机,于是,当股市上人家都抛出时,他偏吃进,并尽一切可能地大量吃进包括《华盛顿邮报》、美国广播公司等在内的多种传媒业的股票。很快,这些企业因业绩前景好而止跌上涨,巴菲特再度高价位出手,赚到上百万美元。就是靠着这些“垃圾股”,创业2年后,巴菲特的投资公司市值达到2200万美元。
巴菲特继续寻找他垃圾股。
很快,他发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这原来是一家不错的投资公司,规模不大,但有较好的声誉。但在1965年,因经营不善,该公司濒临破产,每股价格仅12美元。通过反复调查比较后,巴菲特认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有着很大的获利潜力和发展空间,于是他力排众议,甚至对亲朋好友的忠告也置之不理,以合作的方式购下该公司,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此后,伯克希尔公司开始活跃起来,不断全盘收购或部分收购多家纺织公司、百货公司、食品公司、糖果公司的股票。后来,人们逐渐看到伯克希尔公司的市值不断上涨,股票从无人问津的12美元一直攀升到20美元、40美元、80美元,直至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最昂贵的股票。自然,巴菲特的财富也迅速增长,最终,巴菲特一跃成为纽约以投资证券致富的新贵族。
为什么巴菲特一直专情于“垃圾股”?一些股票评论家对此非常不理解,他们认为巴菲特做法太过保守。然而巴菲特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投资的精髓,不管你是看公司还是股票,要看企业的本身,看这个公司将来五年十年的发展……”当你确定该公司具有很大的获利潜力和发展前景时,又何必被一时的不景气所迷惑?所以,他一直在资本市场上寻找着价值被低估的股票。
就像路边的野草,垃圾股是极少受人关注的。然而,垃圾股潜在的价值远远胜于绩优股。因为它有着春风吹又生的韧性,还有着野火烧不尽的强大生命力。人们在将目光停留在绩优股上的时候,是否想到去挖掘垃圾股的价值呢?
真正的价值不是单看表面的光鲜,也不会停留在众口一词上,不是大家一致认可的就一定富含价值。真正的价值需要你透过表面去挖掘其内在,敏于思考,慎于分析,目光长远,这样才能接近事物的本质。
所以,不要忽视身边的“垃圾”。要知道,没有毫无价值的存在,就像没有不愿意获益的商人,更没有错误的真理,谁说垃圾里不会生出黄金呢?
快乐是自己想要得到的
对于“快乐”和“幸福”的定义,有人认为当实现自己的财富目标时,幸福就完成了一大半,有人认为财富只是幸福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有情感精神上的满足,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人们似乎都很想知道像巴菲特这样的富人是如何来界定“快乐”和“幸福”的。那就让我们来一起听一听自信的巴菲特对于它们的理解吧。
“我享受我做的事情,我每天都跳着踢踏舞去工作。我和我喜欢的人一起工作,做我喜欢的事情。我唯一希望尽可能避免的事情是解雇员工。我把我的时间用来思考未来,而不是过去。未来是激动人心的。正如伯特兰德·罗素说的:‘成功是得到自己想要的,快乐是想要自己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