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14100000009

第9章 论语(3)

从孔子对弟子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之中,不难看出,孔子对仁德标准的把握十分严格。春秋列国执政大夫之中,有几个口碑比较好的,孔子都未许以仁德。如那个三次当政、三次罢官都不喜不怒的楚国令尹子文,孔子认为他算得上是“忠”已经可以了,哪里能称得上是“仁”呢?(见第十九章)只有春秋时的大政治家子产,孔子对他的评价非常之高,说他共有四项“君子之道”,即“行己也恭”,“事上也敬”,“养民也惠”与“使民也义”(见第十六章)。因此孔子发出赞叹:“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雍也(二)仲弓问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简[2]。”仲弓曰:“居敬而行简[3],以临其民[4],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5]?”子曰:“雍之言然。”(三)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6]。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7],未闻好学者也。”(四)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8],子曰:“与之釜[9]。”请益,曰:“与之庾[10]。”冉子与之粟五秉[B11]。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B12]。”(七)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B13],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B14]。”(十)伯牛有疾[B15],子问之,自牖执其手[B16],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B17]!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十一)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B18],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十二)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B19]。”(十三)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十四)子游为武城宰[B20]。子曰:“女得人焉耳乎[B21]?”曰:“有澹台灭明者[B22],行不由径[B23],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B24]。”(十八)子曰:“质胜文则野[B25],文胜质则史[B26]。文质彬彬[B27],然后君子。)”(十九)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B28]。”(二十)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二十二)樊迟问知[B29],子曰:“务民之义[B30],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B31],可谓仁矣。”(二十三)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二十六)宰我问曰[B32]:“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B33],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B34],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B35]。”(二十七)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B36]!”(二十八)子见南子[B37],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B38]:“予所否者[B39],天厌之[B40]!天厌之!”(二十九)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三十)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B41]!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B42],可谓仁之方也已。”[注释][1]子桑伯子:春秋末隐士,鲁国人。[2]简:不烦琐。[3]居:居心,自处。[4]临:上对下之称,意为治理。[5]无乃:岂不是。大:同“太”。[6]贰过:重犯过失。[7]亡:同“无”。[8]请粟:求送养米。[9]釜(fǔ):古容量,一釜为六斗四升,合今量之半。[10]庾(yǔ):古容量,一庾为二斗四升。[B11]秉:古容量,一秉十六斛,一斛十斗。[B12]周:救济。[B13]三月:言其久。[B14]日月:指短时间。而已矣:如此而止。[B15]伯牛:孔子学生,姓冉,名耕,字伯牛。[B16]牖(yǒu):窗。[B17]斯人:指伯牛。斯疾:指所患恶疾。[B18]箪(dān):盛饭竹器。[B19]女:同“汝”。画:中途停止。[B20]武城:鲁国的城邑。[B21]焉耳:于此。通行本“耳”作“尔”。[B22]澹台灭明:孔子晚年弟子,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B23]径:小路。[B24]偃:子游名。[B25]质:质朴,未经文饰的自然状态。文:文采,指经礼仪的修饰。野:粗鄙。[B26]史:虚华无实。[B27]彬彬:两者相杂,配合适当。[B28]罔:指不正直者。[B29]樊迟:孔子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B30]务民之义:专用力于人道所宜。[B31]先难:先致力于解决难事。[B32]宰我:孔子弟子,姓宰,名予,字子我。[B33]井有仁焉:井中有人。[B34]可逝:使之往救。[B35]罔:迷惑,愚弄。[B36]畔:同“叛”,背离。[B37]南子:卫灵公夫人,名声不佳。[B38]矢:发誓。[B39]所:假若。否:不是,不对。[B40]厌:厌弃。[B41]尧、舜:上古二帝王,为孔子所推崇。病:有所不足。[B42]能近取譬:就近从己身取例然后推己及人的修养方法。

[鉴赏]本篇的前半部分紧接上篇,继续评论诸弟子。但是,讨论的重心渐渐移向了对人生价值的探求,并且一直延续到了篇末。

在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之中,所树立起来的人格品德典范,最高的就是“圣人”。但是在孔子那里,“圣人”却仅仅是一个虚悬的理想。除了历史上的尧、舜、禹、周文王、周公之外,基本找不到能称为圣人的人。当然孔子自认不是圣人。当子贡问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否能够称为已达到了“仁”的标准了,孔子回答他,这不仅仅是仁,“必也圣乎”(第三十章)。即便是尧、舜,在“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一方面也有诸多不足。可见这一品德的崇高与伟大。

“仁者”是孔子所倡导的较为具体、在社会中能追求的理想人格。“仁”正是孔子一生身体力行所体现出来的,也是他一直循循教导弟子去实践的最高理想境界。这个境界的标准也相当的高,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弟子都能一下子理解。于是孔子在诸多的弟子之中,物色了一个最为满意的弟子——颜回,以他作为实践“仁”的道德精神榜样。归纳起来,颜回的思想品格具有如下特点:

(一)“安贫乐道”。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曾先后两次叹曰:“贤哉,回也!”由此能够体会出孔子对这位高足的满意之情,几乎达到了赞不绝口的地步。

(二)“好学”不倦。在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中,自然有许多的好学者。然而,在孔子看来,颜回却是独一无二的。否则,孔子怎会在颜回死后忧伤地说:“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而且,颜回的好学,并非师云亦云,而是十分善于思索的。在《为政》篇中,曾记述过孔子说颜回看起来似乎有些愚笨,然而“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三)“不迁怒,不贰过”。这二条一共只有六个字,但是想要做到实非易事。遇到令人愤慨之事,不迁怒他人,而严于责己,这正好符合孔子关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一般人犯错之后一犯再犯实在很常见。颜回“不贰过”的品德,后儒也对此赞扬不已——《易·系辞下》就说他“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很容易看出,颜回“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这些种种精神,实际上就正好是孔子“乐以忘忧”、“敏而好学”精神的翻版。因此,宋代的思想家提出了,要将“孔颜乐处”作为道德修养的崇高典型。即使在今天,人类物质生活已经大为丰富,要想寻求出塑造崇高精神生活的典型,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述而(一)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2]。”(二)子曰:“默而识之[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4],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六)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5]。”(八)子曰:“不愤不启[6],不悱不发[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8],则不复也。”(九)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十)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十一)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9],惟我与尔有是夫[10]!“子路曰:“子行三军[B11],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B12],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十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B1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十三)子之所慎:齐[B14],战,疾。

(十四)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十六)子曰:“饭疏食[B15],饮水,曲肱而枕之[B16],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十八)子所雅言[B17],《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十九)叶公问孔子于子路[B18],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二十)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二十一)子不语:怪,力,乱,神。

(二十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十四)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B19]?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二十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二十六)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B20],难乎有恒矣。”(二十七)子钓而不纲[B21],弋不射宿[B22]。

(二十八)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B23]。”(二十九)互乡难与言[B24],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B25]!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三十)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三十一)陈司败问[B26]:“昭公知礼乎[B27]?”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B28],曰:“吾闻君子不党[B29],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B30],为同姓[B31],谓之吴孟子[B32]。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三十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B33],而后和之。

(三十三)子曰:“文,莫吾犹人也[B34]。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三十四)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B35],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三十六)子曰:“奢则不孙[B36],俭则固[B37]。与其不孙也,宁固。”

(三十七)子曰:“君子坦荡荡[B38],小人长戚戚[B39]。”

(三十八)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注释][1]述:传述。作:创作。[2]老彭:商之贤大夫。[3]识(zhì):记住。[4]徙(xǐ):迁移,赶往。[5]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6]愤:心求通而未得。启:开启。[7]悱(fěi):口欲言而未能。[8]隅(yú):角。[9]舍:不用。[10]尔:指颜渊。[B11]行:率领。三军:古军制,大国三军。[B12]暴虎:徒手搏虎。冯(píng)河:徒足涉河。[B13]执鞭:贱职。[B14]齐:同“斋”,戒斋。[B15]饭:吃。疏食:粗粮。[B16]肱(gōng):胳膊。[B17]雅言:西周人语,为当时各诸侯国通行语言。[B18]叶(shè)公:楚大夫沈诸梁。[B19]二三子:指诸弟子。[B20]约:穷困。泰:安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B21]纲:以大绳系网,绝流而渔。[B22]弋:以生丝系矢而射。宿:宿鸟。[B23]次:次一等。[B24]互乡:地名,其风俗难以与外界交往。[B25]唯何甚:意为如此有何过分。[B26]司败:陈国官名,即司寇。[B27]昭公:鲁国君,名稠,“昭”为谥号。[B28]巫马期:孔子弟子,姓巫马,名施,字子期。[B29]党:偏私。[B30]取:同“娶”。[B31]同姓:鲁吴都是姬姓。[B32]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按周礼应称为吴姬,昭公讳之,称为吴孟子。[B33]反:重复。[B34]莫:大约。[B35]抑:然而,不过。为之不厌:努力不懈。[B36]孙:同“逊”。[B37]固:固陋,寒怆。[B38]荡荡:宽广。[B39]戚戚:迫促忧愁。

[鉴赏]在本篇,有二个重点:孔子的自我评价以及他的教育思想。关于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固然在别的篇章中也时有所见,但是都不如本篇这么集中地记载。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部分,基本上可看作是对第二篇有关部分的进一步展开。

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时褒时贬,而且其中有不少是背离了实事求是精神的。其中的原因自然有很多,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全然罔顾孔子曾多次作过的自我评价,因此而造成了偏颇的评论,就毫不为奇了。

在本篇之中,孔子对自己评价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第二十章)还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仅仅是依靠“多闻”、“多见”,“择善而从”而获得知识,因此只能算是“知之次也”(第二十八章)。

第二类:强调其“好学”精神。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第二章)前篇还记载了孔子曾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第三类:自述其道德志向。在第十九章记载了,叶公向子路打听其老师的为人,子路一时不知如何相答是好。孔子说,你何不如此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还说吃着粗粮,喝着白开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乐亦在其中矣”,而且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十六章)。

第四类:自评其学术旨趣。孔子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第一章)奉为他一生的治学准则。他对古代文化具有很高的素养,还因此而达到了“信”而不疑的地步。但是,他并不只是进行阐述,而且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伟大创造——他建立的以“仁”为核心的整个思想体系。他所总结的教育思想,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并且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泰伯(一)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2],民无得而称焉[3]。”

(二)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4],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5]。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6],则民不偷[7]。”

(四)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8]。曾子言日:“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9];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10]。笾豆之事[B11],则有司存[B12]。”

(五)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B13]。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B14]。”

(六)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B15],可以寄百里之命[B16],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B17],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八)子曰:“兴于《诗》[B18],立于礼,成于乐。”

(十)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十一)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B19],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十三)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B20],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十五)子曰:“师挚之始[B21],《关雎》之乱[B22],洋洋乎盈耳哉。”(十六)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B23],倥而不信[B24],吾不知之矣。

(十七)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十八)子曰:“巍巍乎[B25],舜、禹之有天下也[B26],而不与焉[B27]。”

(十九)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B28]。荡荡乎[B29],民无能名焉[B30]。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B31],其有文章[B32]。”

(二十一)子曰:“禹,吾无间然矣[B33]!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B34],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B35],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B36]。禹,吾无间然矣!”

同类推荐
  •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国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梁启超先生一生对曾文正公推崇备至,对其遗著更是“一日三复”,故从曾氏文集中摘录出此《曾文正公嘉言钞》, 以飨国人。本书为文白对照,对疑难的地方多加以注释,翻译精准简洁,将曾文正公的思想与心迹都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人以之为师为范,提升自己
  • 尚书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最早的一部历史典籍,它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

    《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
热门推荐
  • 重生嫡女小妻

    重生嫡女小妻

    母亲去世、父亲续弦、及笄定亲、退婚身死可悲的她前世只用这十六个字便能概括。当家族面临倾覆的危急时刻,她被人暗算重生在了三岁的稚龄。本以为前世受的苦都是上天的安排,却不料自己一生的悲哀原来都是一个野心的恶毒女人刻意的安排。那些前世受的苦,不是天意而是人为。仇恨让她快速成长起来,却没想到母亲在临走前竟是给她留了一份天大的惊喜!玉戒中有无限空间,前世收来的各种金银珠宝成为她在东方府立足的本钱,让她在复仇的道路上更加如虎添翼。面对自私毒辣的李氏,她可以伏低做小;面对自私自利的父亲,她可以撒娇卖痴;可面对冷面热心只为她的他,她却束手无策。娶我吗?自然不行!但如果你愿意入赘,内外事都由我做主,倒是可以考虑考虑……
  • 神魔天尊

    神魔天尊

    剑阁侯府,第四代子孙“宁小川”,在青楼,与人争夺一位姿容貌美的银牌乐伎,被人一掌打死!在他被送进墓地埋葬时,却因为一位天外来客的到来,起死回生,从棺材里面爬出!命运从此改变…一滴神水,显化一个万族世界;魔剑一挥,斩破三千繁华宇宙。待到神魔通天时,立地三日化至尊!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情弦

    情弦

    聪明漂亮,才艺过人的萧潇从小受到一个韩国人士的资助,心存感谢的她一直希望能见到资助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所在的学校获得一个“中韩友好交往生”的名额。聪明的萧潇以她的才智努力争取到这个名额,获得了到韩国大学艺术系的留学机会。在学校她遇到了温柔体贴的尹安泰和帅得不象话的万人迷金俊熙。安泰对萧潇一见钟情,但萧潇却总是受到万人迷俊熙的吸引。然而互相吸引的两人却因为误会而相互止步。萧潇一直在心里忽略那种莫名心动,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萧潇在俊熙的包里看到了自己在中国时寄给自己的资助人的信,她由此认定俊熙就是自己的资助人,她决定让自己的感情跟随俊熙。可是她要面对的困难超乎她的想象……故事情节峰回路转,萧潇的感情到底何去何从呢?此书改编的小说作品《琴弦上的阿狄丽娜》已经出版,请多多关注(*^__^*)嘻嘻……
  • 营销的真理

    营销的真理

    一个真正从事营销活动的人是一个实践家而非幻想家。许多人有想法,但没有几个人能立刻将想法变为切实的行动,那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没有真正地理解和认识营销,另外还因为人们对真正从事营销活动有一种恐慌,本书可以令你改变这一切。营销是充满了欢乐和痛苦的集合体,但正是这种多姿多彩诱惑着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愿意为之“献身”。
  • 古穿今之瑾瑜

    古穿今之瑾瑜

    前世,出自世家大族的崔瑾瑜,依靠着自己绝世的武功,出神入化的毒术,报了崔家的灭门之仇,最后,无所牵挂、了无遗憾的离开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大宋。异世还魂,转瞬间成了一个父母双亡的十六少年,拥有相似的容貌,共同的名字,两者的相融,又会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人生?
  • 我问关公

    我问关公

    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为什么说关公“生在蒲州,长在解州”?、关公是怎样熟读《春秋》的?、关公是怎样到绛邑小华山求师学艺的?、南山上的三道狭谷是怎样形成的?等。
  • 婚宠不好惹:误撞男神101次

    婚宠不好惹:误撞男神101次

    他是权势遮天的商业帝王,惹他的人,非死即残,然而这样可怕的男人,身边却养着一只时刻爱惹事小丫头。“夜哥哥,求安慰!”苏绵绵一脸求安慰的表情。某男人低沉的嗓音,嘴角邪佞的勾了起来,“丫头,你想我怎么安慰你?”
  • 假面(上)

    假面(上)

    孩子帮著的《假面(上)》讲述的事情发生得突然而安静。随着黑暗期降临的,还有一段徘徊在底线的危险爱情和一场抽丝剥茧的精密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