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90100000008

第8章 楚汉风云录(7)

英布与项羽的交恶始于为王之后。项羽击齐王田荣时,向九江王征兵,英布借口生病,只派将领率几千人应付。接着,项羽在彭城败于刘邦,英布又托病,不施援手相救。为此,项羽对他非常恼恨,屡次派人去责备他、召他,英布不敢去,彼此的恩怨就加深了——与刘邦之笼络韩信比,项羽确实少一根筋。后来在随何的策反下,英布叛楚归汉,也算是弃暗投明,最后参加了垓下的合围,给项羽最后的一击。但在天下刚刚安定后,他为什么又谋反呢,这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第一是韩信、彭越之死带来的恐惧,所谓兔死狐悲:

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布因心恐。夏,汉诛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赐诸侯。至淮南,淮南王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黥布列传》)

彭越被杀后,被剁成肉酱(醢),包装后分别赐给各路诸侯,令人心惊肉跳——这是英布谋反的一个深层原因。即楚令尹对滕公所言:“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而直接的导火线,还是因为身边的人际恩怨、阴差阳错:

布所幸姬疾,请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读奔)赫对门,姬数如医家,贲赫自以为侍中,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姬侍王,从容语次,誉赫长者也。王怒曰:“汝安从知之?”具说状。王疑其与乱。赫恐,称病。王愈怒,欲捕赫。赫言变事,乘传诣长安。布使人追,不及。赫至,上变,言布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上读其书,语萧相国。相国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反书闻,上乃赦贲赫,以为将军。(《黥布列传》)

这段文字读起来比小说还小说——人生如戏复如棋,自己走错一步就输了,别人走错一步就活了。贲赫好好的,偏去和别人的宠姬喝酒。宠姬偏偏又是个不长心眼的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英布就多了这个心,逼得贲赫出此下策——“言布谋反有端”,这也是事出有因。萧何的表态慎重,使英布有转圜余地,而对贲赫极为不利。英布恐惧而走极端,贲赫因而转祸为福。

英布的造反,还有一重侥幸心理,那就是他对部属讲的:“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没想到刘邦在樊哙等人的敦促下,还是御驾亲征,依然是英布的克星。而英布的失败也是必然的。诚如楚令尹的宾客薛公对刘邦分析的,本来英布也不是没有胜算,其上计应是“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不过英布的见识甚至比项羽还要短——“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下计是:“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汉无事矣。”(以上见《黥布列传》)

英布的事交代过了,回头再说陈平的如履薄冰。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又是老资格的功臣,在早期的作战中,和周勃一样,经常是率先登上城楼、取人首级的人。从鸿门宴,到平定陈豨叛乱,是立了大功的。这时,却有人在刘邦面前讲他是吕后一党,刘邦哪一天驾崩,他哪一天就要举兵杀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这些人。这话切中了刘邦的心病,于是派陈平载绛侯去取代樊哙的将位,并在军中将樊哙就地正法。但陈平投鼠忌器,因为惧怕吕后而留了一手。

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上使樊哙以相国将兵攻之。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马车)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而令绛侯勃代将,将兵定燕反县。平行闻高帝崩,平恐吕太后及吕媭谗怒,乃驰传先去。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于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甚哀,因奏事丧前。吕太后哀之,曰:“君劳,出休矣。”平畏谗之就,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曰:“傅教孝惠。”是后吕媭谗乃不得行。(《陈丞相世家》)

这件事弄得很复杂,陈平当时一定出了一身冷汗,幸亏没有执行刘邦的命令,不然就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孝惠帝短命死后,陈平在张良之子辟强的提示下,又对吕后主动迎合,以保全自己,事见《吕太后本纪》:

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当时与陈平、周勃等人持反对意见的,是功臣王陵。王陵是实话实说,而陈平、周勃则持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态度,对吕后奉承、迎合、敷衍、说违心话: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吕太后本纪》)

宋人黄震说:“吕后欲王诸吕,王陵力争,可谓社稷之臣矣;平勃阿意王之,勃虽卒诛诸吕,安刘氏,然已功不赎罪。”至于陈平,“真汉之罪人也”(《黄氏日抄》)。未免是书生之议。王陵面折廷争,这种人也是需要的。但不能个个都是王陵。果如其然,那就会被吕后一锅端了。

王诸吕与诛诸吕,是当时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诛诸吕的事变只能发生在吕后身后。《太史公自序》为陈平所作提要是:“六奇既用,诸侯宾从于汉;吕氏之事,平为本谋,终安宗庙,定社稷。”司马迁是肯定平、勃的。

《吕太后本纪》详细记录了吕后杀刘氏、王诸吕,及刘氏与功臣元老联合诛诸吕的过程。前180年吕后噩梦中受动物袭击,卜者说是赵王如意的鬼魂作怪,后来病情加重,对禄、产二人有遗嘱云:

高后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吕太后诫产、禄曰:“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

吕后一死,就是彤云密布了。尽管吕后做了一些安排,却挡不住政变的发生。

九 安刘氏者必勃也

周勃资格很老。他是沛县人,原以编织为业,后追随刘邦在沛县起事,屡建战功。周勃打仗的特点是身先士卒,多次第一个登上城墙。刘邦为汉王时,他就封威武侯。从入汉中,拜为将军。曾追击项羽。

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还守雒阳、栎阳,赐与颍侯(灌婴)共食钟离。以将军从高帝击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绝。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绛侯周勃世家》)

周勃随从刘邦攻击反叛的燕王臧荼,灭之于易水之下。他所率的士兵在汉高祖所行的道路中建功最多,所以被赐列侯的爵位,并剖分符竹为信,代代相传无绝。享受绛县八千余户租税,号称绛侯。刘邦死前,又钦点他为太尉,并说:“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吕后死时,军权完全由吕氏掌握。太尉周勃在军中虽有很高威望,但无权发兵。

高后崩。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汉相国,秉汉权,欲危刘氏。勃为太尉,不得入军门。陈平为丞相,不得任事。于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绛侯周勃世家》)

于是周勃找到陈平,商量利用郦商的儿子郦寄同吕禄的关系,说服吕禄交出兵权,并让吕禄劝告吕产交出相权。郦寄说吕禄道:皇帝与吕后共同平定天下,所立九个刘姓王和三个吕姓王,都是和大臣商量过的,并无不妥,建议吕禄回到赵地,把兵权交给周勃,以免大臣怀疑。吕禄虽然动心了,但其余诸吕将信将疑。吕媭有政治警觉,见吕禄为猎懈怠,非常生气:

吕禄信郦寄,时与出游猎。过其姑吕媭,媭大怒,曰:“若为将而弃军,吕氏今无处矣。”乃悉出珠玉宝器散堂下,曰:“毋为他人守也!”(《吕太后本纪》)

《吕太后本纪》对政变的记载较详,大体情况是:朱虚侯刘章(刘肥次子)妻为吕禄女,暗中打听到诸吕动向,于是向齐王刘襄(刘肥长子)告密。齐王刘襄首先举兵发难,欲诛诸吕。吕产派灌婴率兵迎击,灌婴却拥兵不动,静观其变。周勃从管兵符的纪通处拿到兵符,与刘氏宗室联合,智取南北军,一举诛灭诸吕。

齐王乃遗诸侯王书曰:“……孝惠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帝更立……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汉闻之,相国吕产等乃遣颍阴侯灌婴将兵击之。灌婴至荥阳,乃谋曰:“诸吕权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今我破齐还报,此益吕氏之资也。”乃留屯荥阳,使使谕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变,共诛之。……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绛侯乃与丞相陈平谋,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寄往绐说吕禄曰:“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足下何不归将印,以兵属太尉?……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吕禄信然其计……太尉将之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中皆左袒为刘氏。太尉行至,将军吕禄亦已解上将印去,太尉遂将北军。(《吕太后本纪》)

按当时习俗,有罪待发落者须袒右臂。唐杜牧有《题商山四皓庙》诗云:“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雠。南军(按当为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周勃等逐诛灭诸吕。

吕氏兄弟被族灭,也牵连到吕媭及樊哙之子樊伉,亦是斩草除根。

然后,大臣商量说,梁王、淮阳王、常山王都不是孝惠亲生的,而是吕后从外面弄来、养在后宫冒充的,为的是壮大吕家的势力,这些人将来长大了是个祸患,不如另立一个刘姓的皇帝。有人提议让齐王刘襄来做皇帝,但大家都担心齐王的舅舅驷钧这个人有野心,恐怕会步吕氏后尘。于是陈平等提议,代王刘恒是刘邦在世的两个儿子中较大的一个,为人仁厚,其母亲和舅家人又是良善之辈,可以立为皇帝。于是平、勃等人,即派人请代王入京。

代王入京前,经过一番战战兢兢、首鼠两端的窥伺,在中尉宋昌的主张下,最后入京接受了大臣的劝进,是为汉文帝。汉文帝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也是一个有头脑的人,后来很有一番作为,造就了文景之治。他当时对平、勃一帮大臣,在倚重的同时,也有戒备心理。《陈丞相世家》载:

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穀,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陈平一生为全福之人,如唐之郭子仪,在封建时代这很不容易。

陈平死后,汉文帝对周勃并不十分信任,朝令夕改。周勃罢相后,“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由于这件事处理得不好,遭人告发谋反,蒙冤下狱。他以千金买通狱吏,又以重金贿赂外戚薄昭,薄太后出面,其冤屈才得到申雪。当他出狱后,曾感慨地说:“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还提到周勃受辱于狱吏的事,深为不平。

十 天下熙熙为利来

《史记》包含一部楚汉风云录,又不仅仅是楚汉风云录。它是一部从三代到汉武帝时代的通史,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司马迁知识广博方面可以和孔子媲美——他参加过订历,有历法的知识;巡行过全国,有活的地理、文化地理知识;理解人类的经济活动;留心人类的宗教行为;在政治上有自己的见解;有语言学上的训练和技术。有人说,他是属于亚里士多德一类的哲人,他自己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理解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司马迁对史学的一大贡献,也是司马迁超过孔子之处。具体表现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这两篇专论上。“平准”为职官名,汉武帝时代设平准令,管调剂物资和平衡物价。“货殖”指经商,或商人。钱锺书说:“当世法国史家深非史之为‘大事纪’体者,专载朝政军事,而忽诸民生日用。司马迁传《游侠》已属破格,然尚以传人为主,此篇(指《货殖列传》)则全非‘大志记’‘人物志’,于新史学不啻手辟鸿濛矣。”(《管锥编》)

在经济学上,司马迁有许多真知灼见,经得起两千多年时间考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这些在当时属于离经叛道的见解,直言不讳地讲出来。这些观点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首先,司马迁认为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

由此观之,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耳。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通戛)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坑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博戏驰逐,斗鸡走狗,作色相矜,必争胜者,重失负也。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赂遗也。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货殖列传》)

为什么无官不贪呢,就是因为人性本贪。然而,司马迁却石破天惊地指出:“廉吏久,久更富”,就是说清官当得久,当得久当然更富。至于贪官,把人关进监狱,没收财产了,还谈得上富吗?所以还是当清官的好。又说“廉贾归富”,越是诚信的商人,越能致富。道理是一样的。这真是高论。

其次,司马迁认为致富光荣,仇富可耻。

同类推荐
  • 悍戚

    悍戚

    愿以天下独步之铁骑,踏遍这万里河山。武者,战死疆场,马革裹尸,幸也!就以我大汉皇叔之名,前方便刀山火海,亦将铁蹄踏平之!我是刘闯,这是我的故事!+++++++++++++++++++++++++三国三部曲最后一部《悍戚》,2013年隆重登场,让我们重温那一段铁与血交织一起的沸腾年代。
  • 无中生有:中国历史中的诬告往事

    无中生有:中国历史中的诬告往事

    翻开二十四史,诬告陷害的嘴脸与血淋淋的现实让人不寒而栗。那些小人自不必说,他们往往以无中生有为生存之能事。就是有些在正史上留下美名的人也有诬陷别人的记录。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诬陷,诬陷者之所以要犯下这为人不齿的行为.就是因为其中藏着利益。这种利益包括富贵荣华,有时候还是性命攸关。本书分析历史上著名诬告陷害案件的案情和审判情况,挖掘案件背后的思想和人心。每一个案子的来龙去脉都可以挖掘成一个令人深思的道理或者现象。中国历史上的大案绝大多数是诬陷案,此书将这些诬告案件进行梳理,作为透视中国世道人心的窗口.萤新审读它们有现实意义。
  • 龙武华夏

    龙武华夏

    话说明世宗嘉靖皇帝统治期间,日寇席卷中原,使得中土之地生灵涂炭,而嘉靖皇帝却始终沉溺在温室之中,而在边关的戚继光却率领着自己的戚家军与日寇血战,成为了当时史上抗倭第一大英雄。然而日寇席卷中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戚继光还很小的时候,中原大地上的江湖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是在一个让人感到飘飘欲仙的地方,这里被人们称之为世外桃源。
  • 纵横大唐之雷霆霸主

    纵横大唐之雷霆霸主

    残唐。此时已不复往日之辉煌。男主角无意中结识了诺羌国的公主,于是开始了他的重铸大唐辉煌之路……
  • 春秋左传

    春秋左传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春秋左传(套装共2册)》介绍了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弱。大权旁落,而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先后称霸,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臭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主。而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对当时以及之后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热门推荐
  • 千金魔女腹黑少

    千金魔女腹黑少

    为了保护家人,她偷偷的去学习散打。为了给她解围,被杀死并且焚尸。为了她……而后她为了他等了八年,如今他在哪里呢?
  • 离婚

    离婚

    她是他捡回来的一个丫头,从黑市人口贩卖里跑出来的女孩,被抹去了记忆。所以在她的世界里,就只有他一个人!她的一切全是他给予的,身份,证件,吃喝住行,然后长大了,顺理成章成了他的妻子。......她一直知道!他在外面不止她一个女人!因为他每次醉酒回家,领子上都会沾着红唇印,她可以若无其事的把它洗掉。报纸,杂志都有他秘密幽会情人的照片,亲吻着的,搂抱着的,她可以选择不看报纸,不碰电视,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就仅限这栋华丽的屋子里。但是,为什么他要把别的女人带回来?让她亲眼目睹自己的无知?......她什么也不要了!全都不要了!是他的东西,她会还给他的!曾经吃他的,穿他的,用他的,就算她乞讨,她也会努力挣钱还给他!她唯一一个愿望就是,从此和他形同陌路,不要再让她回首让她心痛到想死的男人!=====================================她成了疯子,然后离婚了!一个人在街上开始行乞,到当上保姆,再从保姆爬上文职秘书,直到摇身一变成为时装界竞相追捧的神秘设计师,身价数百万的她,却依然只穿着破破烂烂,昏暗的灰黄旧衣。她赚到的钱到底去了哪里?穷酸的行头,冷淡的个性!对那些黄金单身男子避之如蛇蝎,谁敢动手碰她一下,就拿消毒水把他从头洒到尾。她想爱就会爱个彻底,要恨就会恨的决裂,说她死心眼也好,说她个性洁癖也好,她都可以不在乎,而她唯一想要的,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平凡的丈夫,和平凡的一切。即使泪已流干,但在心里她曾哭了多少回,伤心了多少回,不会有人知道,她也不需要任何人怜惜......推荐优秀作品:文苑舒兰《懒惰女王爷》穿越时空女尊文。天泠《破鞋弃妃》穿越时空正剧文。落随心《七夫人》穿越时空正剧文。鹦鹉晒月《低调少奶奶》现代文后妃《狂野未婚夫》现代文张小鹿《狂魔烈焰》玄幻文月出云《侧妃不承欢》纯架空枫飘雪《驭妖》玄幻文
  • 灵异夜馆

    灵异夜馆

    “住过那家宾馆的人都要死!谁也躲不过!”这个恐怖的传言源自高校区附近的一片废弃荒地,它与四周高楼林立的景象格格不入,诡异的是每到晚上荒地就会赫然耸立起一座宾馆,而更加离奇的是凡是住过这家宾馆的人都意外身亡……四个大学生因为朋友的死共同踏上了这条探秘之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家长的革命

    家长的革命

    一个有勇气改变自己的家长,才有能力改变孩子。这是一本孩子最期待家长读的书,社会最希望家庭读的书。著名教育专家崔宇倾情写作;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授赵忠心、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席海飞,清华、北师大等十几所名校教授、博士联袂推荐。
  • 没完没了的穿越:王妃劫

    没完没了的穿越:王妃劫

    【轻松小白,不喜勿近】NND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够完结了?生活就不能安定点吗?为什么总是在不停地穿越?两个月就要穿越一次,TMD还让不让人活啦?什么?要想结束这种生活就必须要用爱人的鲜血来祭奠体内的穿越药?这还有没有天理了?哎不过开心的是,好在在古代凌凌找到了乐趣,每一次穿越遇到的帅哥被改造成了现代的帅哥不说,就连古代的人也开始穿现代服饰,凌凌还被称作最美丽的设计师?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张居正(第一卷):木兰歌

    张居正(第一卷):木兰歌

    本书是系列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第一卷。围绕着张居正与首辅高拱这两位权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展示了宫庭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写出了斗争的复杂与残酷,塑造出了张居正、高拱、冯保、李贵妃等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 女尊男卑:再生缘

    女尊男卑:再生缘

    因捉奸选择逃避,她穿成了一个胎儿。忘记前尘往事!十几年后,她奉命与其他国家的皇子和亲,在洞房花烛夜的晚上,她揭开了红盖头。听到的却是,“老婆是你吗?”就在此时,她记起了前世的一切……“沈闰生,你永远不知道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在空荡的大房里,从晚上9点等到5点是什么样的滋味?等你尝了我以前受过的苦,然后你自己再看看,你还有没有脸叫我原谅你!”(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