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计瞒天过海
【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注释】
备周则意怠:防备得周全严密,往往容易大意。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机密往往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太:极,极大。
【译文】
防备得周全严密,往往容易大意,常见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机密往往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极大公开的事物里有极大的机密。
【战例】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30年前陈霸先所建,国号为陈,定都于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军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军队于历阳(今安徽省和县一带)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高举旗帜,大张旗鼓,虚张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虚实难辨,起初以为大军来犯,全国兵马倾城而出,准备迎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调防,并没有来犯,陈国便撤回大部队。如此三番五次,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半点不露,陈国也司空见惯,防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也未有察觉。隋军从天而降,令陈军来不及防备,随后,一举夺取陈国的南徐州。
【赏析】
本计是指人们平时对待事物,由于对某些事物习以为常了,也就没有了怀疑,慢慢地滋生出松懈、大意,是一种以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作战争伪装或掩盖某种军事行动,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致胜目的。
第二计摇围魏救赵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注释】
共:集中的。
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敌:敌,动词,攻打。句意为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译文】
进攻集中的敌人,不如分散它而后再打;攻打势气旺盛的敌人,不如攻打虚弱的敌人。
【战例】
之一
公元前猿缘源年,魏惠王为解失中山国的仇恨,便派最为器重的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赵国。这中山国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家,后来归降于魏国,没过多久赵国乘魏国国丧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中山国给攻占了。魏大将庞涓认为中山国是“鹅卵石”的小地方,离赵国比较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这样又解以往的仇恨又能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魏惠王认为这种计策可行,就满心欢喜地答应大将庞涓的计策,随即拨些人马供庞涓调遣使用,然后大军直逼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在这生死面前只好向齐威王求救,并向齐威王承诺等到解围以后,以中山国作为报酬送给齐国。齐威王同意相助,他令田忌为大将,并重用从魏国救下的孙膑为军师,统兵出发。孙膑曾与庞涓同窗之交,对用兵之道,都非常精通。魏王用以重金聘请孙膑留在自己的身边出谋划策,当时庞涓也在事奉魏王。庞涓自认为才能不如同窗孙膑,嫉妒他的才能,遂谋害孙膑,并在他脸上刺字,目的就是让孙膑不能自由行走,又无脸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卖傻,遇得齐国使者在危难中得以相救,才能够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残害孙膑的陈年往事。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两国交界的地方,田忌要直取赵国都城邯郸,孙膑就对田忌说:
“要解开乱成一团的绳子,不可以用拳头打它,要解开打斗,就不能参与双方的打斗,解除纠纷要抓住双方的要害,伺机出击,双方因受到牵制才能自然解开。现在魏兵将大举进攻赵国,其国内力量很薄弱。如果我们现在乘机去攻打魏国,那么庞涓必定撤军回来进行自救,如此一来邯郸之危不费一兵一卒而得到解围。
我们应在途中埋伏袭击庞涓军队,其军必然遭到惨败。”田忌依计施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途中遭遇伏击与齐国战于桂陵,魏军因长途跋涉变得疲惫不堪,根本无力与对方交战。最后,魏军输得一败涂地。庞涓十分狼狈地收拾残败余部,逃回魏国。这次交战齐军大胜,赵国之危自然解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过十三年,齐、魏两军再度相遇战场,庞涓又中孙膑的埋伏,自知才不如人,魏军惨败后,他遂自杀。孙膑因此名扬天下,兵法被后人相传于世。
之二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部矛盾加剧,大大削弱了太平军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军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兵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变成一座孤城。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议对策,但对如此迫在眉睫局势,诸王众将一时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他说:
“如今,清军兵马众多,硬拼难以取胜。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清军屯粮之地杭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杭州。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再杀回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翼王石达开也积极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李秀成作战。诸王众将都认为这是“围魏救赵”
之计,有两位王爷率领精兵突围,胜利是很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猜忌心很重,以为天京被围,危机四伏,怀疑二王是想乘机逃脱,所以迟疑不决,没有吱声。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地说道:“天王,现在天国处于围困之中,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下跪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突围。洪秀全深受感动,终于同意发兵突围。这年正月初二,清军仗着人多势众,已把天京围得水泄不通,也就略有松懈。这天深夜,李秀成、石达开各率一路人马,乘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清将和春见是小股人马逃窜,也就没有派兵追击。二王突围后,分兵两路:李秀成奔向杭州,石达开奔向湖州。李秀成率小股人马到杭州城下,见防守严密,他急令士兵强攻,但都被击退。原来杭州是清军重要的粮仓,城中守军有一万多人,他们只守不出。李秀成见三天三夜没有攻下杭州,心中难免有些焦急。突然天降大雨,城中守军见太平军每次被击退,都很疲惫,再加上天降大雨,就都躲到城堡里休息,因为几天几夜没有合眼睡觉,倒在地上,便呼呼大睡。李秀成乘着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城墙,等守城士兵惊醒,城门已经打开,李秀成率部冲进城内,攻下杭州。为了吸引围困天京的清军,李秀成下令焚烧清军的粮仓。和春闻讯,知道杭州失守,断了补给,急令副将张玉良率十万兵马,火速救援杭州。洪秀全见清军已分兵去救援杭州,敌军正在调动人马,于是下令全军出击。李秀成攻下杭州,放火烧了粮仓之后,火速赶回天京。石达开也率军队赶回天京。两路兵马一汇合,机智地绕道而行,躲避了张玉良去救援杭州的军队,终于顺利地赶回天京。此时城内城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清兵没有想到太平军能出这一招,打得清军一败涂地,死伤惨重。清军大败,天京之围已解。
【赏析】
围魏救赵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一个成功的谋略,此计是从根本解决问题入手,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或者说一举多得。围魏救赵在政治斗争中表现为:要围的对象是第三方,从而解救处于围困之中的友军。这里的友军可以是联盟军,也可以是一方以利益许诺暂时的友军或者说有利害关系的友军,还可以是针锋相对的非联盟军,为了共同的利益或者说入侵者侵犯到他们各自的利益时,而暂时联合的敌人。不管哪样的友军,他们之间有某种利益相联系,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地去相助友军解围。围魏救赵之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是从表面上、浅层次上去解决问题,而是从根本上、深层次上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具有远见卓识的谋略。
第三计借刀杀人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注释】
友: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
引友杀敌:引,引诱。引友杀敌,即引诱盟友的力量,去歼灭敌人。
《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
【译文】
敌人已经明确,而盟友的主意尚未明确时,要诱导盟友去消灭敌人,不必自己出力,这是根据《损》卦推演出来的。
【战例】
之一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领兵攻打鲁国。而鲁国实力不如齐国,情况非常危急。孔子的学生子贡分析当前形势,认为只有吴国能和齐国实力不分上下,可凭吴军击败齐军。于是,子贡先到齐国去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要蓄意谋反,急想除掉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说他不要让异己去攻打弱小的鲁国,很易造成他的被动,相反能够增强异己的力量,应该去攻打较强的吴国,借吴国的力量去铲除异己。子贡这么一说,田常感到十分心动,但是齐国已完全做好攻打鲁国的战略部署,现在矛头突然指向齐国,便觉得师出无名。子贡认为:这件事好办,我立刻去游说吴国救援鲁国去攻打齐国,这就不是攻打吴国的最好理由吗?田常十分高兴地答应了。子贡急忙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要是齐国攻占下鲁国的话,其齐国实力必然越来强大,最后必将攻打吴国。大王不如来个先发制人,联合鲁国一起攻打齐国,吴国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而且能够成就一番霸业。”子贡不顾奔波劳累,又去游说赵国,劝说赵国派兵紧随吴国去攻打齐国,消除了吴王兵力不足的顾虑。子贡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了齐、吴、赵三国,达到了联合吴、赵两国去攻打齐国的目的,他又想到吴国打败齐国以后,肯定会对鲁国相要挟,鲁国并不能够真正达到解决危难的目的。
于是他就悄悄地来到晋国,向晋定公说明鲁国和晋国的利害关系:
如果吴国攻占鲁国的话,必将攻打晋国,力图称霸中原。劝说晋国加强军队,进入备战状态,以防止吴国兴兵来犯。公元前源愿源年,吴王夫差亲自上阵,率领大军攻打齐国,鲁国随即派兵相助。
齐军中吴军诱敌深入之计,陷入重围,齐军大败,主帅国书和几名大将死于双方交战之中,齐国只好派人向吴国求和。吴王夫差战胜之后,骄狂自大,随即指挥军队去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没过多久就击退吴军。子贡巧妙地利用齐、吴、赵、晋四国的矛盾,进行周旋,借吴国力量,打败齐国;借晋国力量,灭掉了吴国的嚣张气焰。鲁国损失微乎其微,却获得较大的利益。
之二
经过多年的征战到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军队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双方军事力量悬殊较大,努尔哈赤占有绝对的优势。宁远守将袁崇焕,以身作则,带头奋勇杀敌,击退后金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拼死抵抗,力挫骄横的后金兵。袁崇焕乘后金军气馁之时,开始反攻,一路追杀,击伤努尔哈赤,后金军大败。努尔哈赤遭到战败,身体负伤,夺取天下的雄心未实现,不久死去。随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带兵攻打辽远。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大败而回。又经过几年的休整,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
他避开袁崇焕守地,由内蒙绕过长城,要攻打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猛,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军日夜兼程,比后金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战准备。后金兵刚到,即遭到当头一棒,后金兵先锋狼狈而逃。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恨又害怕,袁崇焕成了他的一块心病。皇太极为了除去袁崇焕,想尽办法,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知道崇祯帝有猜忌心,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崇祯帝身边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皇太极订下密约,故此后金兵才有可能深入腹地。崇祯帝大发雷霆,将袁崇焕下狱,并不顾民众的请求,将袁崇焕凌迟处死。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大患,从此,再也没有遇到像袁崇焕这样的强劲对手了。
【前人之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豭,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译文】
攻打已显露出来的目标,而另一种势力又有所增长,且将有所行动,这时应借此种势力,用来摧毁敌人。比如,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列了郐国的豪杰、良臣、辩智、勇敢之人的名单,张贴布告,说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分别给他们封官爵,并在城郊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用公鸡、公猪做祭品,对天盟誓。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以为这些豪杰、良臣、辩智、勇敢之人要勾结郑国叛变,便把布告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尽了。郑桓公得到消息,马上派兵去攻打郐国,结果轻而易举灭了郐国。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