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5000000003

第3章 文化概论(1)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着标志,其特殊功能就在于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守望共有精神家园是一种情怀,建设地方文化是一种责任,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那么,地方文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是指一个行政区域的历史底蕴、审美情趣、道德价值,以及所体现出的人文风貌和非物质形态,积淀着这个地方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中卫虽属年轻的地级市,却有着悠久历史根脉和厚重文化底蕴,地方文化既具有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气息,又秉持着中原文化特质和理念,作为宁夏乃至西部地区一个特色文化板块,着实令人自豪、陶醉、震撼,并且不敢小觑。发掘整理、归纳提炼、宣传展示、开发利用地方文化,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卫民众的精神慰藉,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改善民风政风,拓宽发展空间,建设活力中卫、实力中卫、美丽中卫、效能中卫,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盘点、探究、提炼中卫地方文化的源与流,是寻找中卫灵魂、进行精神塑造的过程,也是中卫人自我反省、自我认同、自我凝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必将会恍然大悟:哎呀,故乡的文化原来是如此的美妙!自己最熟悉的家园原来还有许多被尘封的陌生之处,故乡的文化还需要进一步从它的自然禀赋、历史传承、人文精神、生态魅力、形象定位、经典意趣等方面做进一步的认知,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凝聚全市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为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新中卫传递正能量。

一包然禀赋独特

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深受其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所拥有的各种自然条件、所经历发展进程的影响。梳理归纳中卫地方文化的表象形态,必须从本土的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来研究并认知它的发展渊源。走遍华夏大地,就一城一域而言,有山未必有水,有水未必有沙,有沙未必有绿洲,而沙、山、水、绿洲的天作神合,唯数中卫独具。中卫南临高山、北控大漠、黄河中贯、平原流翠、台地错落……这些独特的风物地貌,构成了中卫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赋予了地方文化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品质。在自然禀赋方面,中卫地方文化拥有黄河文化、大漠文化、枸杞酿酒文化三种表象形态。

黄河文化黄河从青海的发源地巴彦喀拉山北麓一路向东奔腾了2741公里,由甘肃靖远县黄沙旋入沙坡头区冰沟峡,横贯卫宁平原,像一条舞动的飘带镶嵌在这方热土上。历史上人们常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而中卫人却不以为然,总是自豪地宣称: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事实上,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而在中卫的实际长度为182.4公里。由于物产富饶、货流畅通,卫宁地区不过200公里的黄河水道,形成各类船渡码头多达数十处,古老水车、羊皮筏子、水碾坊、水磨坊是中卫农耕文明的见证。因构成筏子的皮囊起初使用牛皮制作,据说“吹牛皮”这个典故的发源地非中卫莫属,版权所有,全国通用。清代宫廷贡品“鸽子鱼”,就出产于黄河南北长滩、沙坡头一带,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作为地方名贵特产,曾款待过中央领导人。中卫黄河航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元代至元元年(1264年)五月,恢复中卫河道航运,中卫下河沿至内蒙古包头区段拉纤木帆船来回十三四天,牛皮筏子全程则用一个月时间。20世纪60年代之前,中卫黄河航运更为繁盛,1958年包(头)兰(州)铁路通车、青铜峡大坝修建,航运逐渐淡出。黄河水道也是中卫地区衍生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摇篮和欣赏黄河奇石的艺术长廊。什么老两口、一窝猪、七姊妹、洋人招手、龙王炕、阎王砭、桂王城、艾水店、莫家楼、千岁营等典故耳熟能详,还有精品黄河文字奇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全国总工会”,画面奇石“十二生肖”,让人叹为观止。中卫人民历来与黄河相依为命,在利用自然、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孕育了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并形成了中卫人“上善若水”的坚韧品格。

大漠文化中卫处于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南缘,既有大漠与黄河的亲吻,又有沙漠与草原的相依,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沙漠治理从1958年起以沙坡头为中心向东西辐射,建成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铁路防沙体系,形成长达50公里绿色长廊,确保了包兰铁路安全运行,并实现了人进沙退。治沙成果为沙坡头荣膺全球环保500佳单位、国家科技进步特奖等殊荣,提供了文化条件。这里不但烽燧傲立、长城绵亘,而且还有众多春秋时期的墓葬和遗址。“沙坡鸣钟”荡然耳际,“泪泉”故事催人泪下。以大漠文化为灵魂的沙坡头,现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中外游客领略大漠风情的胜地。有道是,大漠不再孤烟直,长河依旧落日圆。大漠的辽阔粗矿,塑造了中卫人敦厚奔放的率直秉性。

枸杞酿酒文化枸杞是中卫农耕文明足以耀示天下的成果之一。明末清初蜚声京华,遂成宫廷贡品。枸杞分为野生和人工种植两种。中卫地区的宁安堡早在600年之前就开始栽植,目前,全市枸杞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34万多亩,并开发出枸杞系列产品,无论种植规模还是相关产品开发,全国首屈一指。枸杞文化以枸杞产业、枸杞诗词、枸杞歌曲、枸杞根雕、枸杞菜肴、枸杞果酒、枸杞茶艺、枸杞观光园、枸杞商城、枸杞博物园、国际枸杞交易中心等为支撑,魅力四射。

同时,中卫自古盛产佳酿,唐朝时因酿酒被称为温池城。《乾隆中卫县志》记载:宋夏之时,中卫酒已自成流派,形成体系;明清时期,酒肆遍布城乡;民国时期,当地酒业盛极西北,中卫酒除“老窖白干”外,还有民间黄酒、醪酒、果酒、米酒、雄黄酒、绵蓬酒、羊羔酒等。时至今日,宁夏红集团公司酿制的“宁夏红”枸杞果酒,不仅以“每天喝一点,健康多一点”引领了酒文化的新时尚,也带动了中卫的枸杞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历史传承厚重

中卫先民已经在这片故土上繁衍生息了3万多年。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绚丽璀璨的古代文明,并且把这些文明以文化的形态传承下来,积淀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传承方面,中卫地方文化拥有史前文化、丝路文化、边塞文化、西夏文化四种表象形态。

史前文化岩画是华夏大地上人类文化的“根”,是祖先对后世的郑重交代,作为辉煌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骄傲。中卫黄河两岸遗存的1.5万余幅史前岩画,正是远古时代居住、迁徙、流转在这里的先民们留传下来的艺术画廊。它主要分布在卫宁北山的大麦地和黄河南岸的香山一带。这些岩画的内容主要有捕猎、动物、植物、天体、人物、文字、祭祀、放牧、争战、工具、建筑、舞蹈、生殖等10多个种类,可谓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中卫岩画有研磨、敲凿、线刻、刻磨等多种制作方式。据专家考证,中卫岩画凿刻断代在距今约3万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公元前约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既发现了具有法国、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及西伯利亚典型的同类岩画,

如旧石器时代的女性裸体崇拜、人与野牛相斗以及各种动物图像等,还发现了苏联远东滨海地区、美洲太平洋沿岸典型的同类岩画,如人面图像等等。中卫岩画产地距灵武水洞沟遗址200多公里,当属于水洞沟原始居民活动范围。总之,原始人类通过在坚硬的岩石上凿刻涂抹,以图画形式记载了他们在中卫地区的生存斗争,再现了史前人类的精神家园与物质世界。同时,中卫市沙坡头区一碗泉、长流水旧石器时代遗址,海原县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也都成为中卫史前文化的有力佐证。

丝路文化中卫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一个驿站。民谚曰:丝路通中卫兴,丝路断中卫败。千百年来,为了巩固边防,保护丝路畅通,历代中央政权稳固时,在这里修筑城堡烽燧,驻军屯垦,移民实边,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由于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人员来往频繁、物资交流广泛,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加之黄河中卫段航运繁盛,素享“水旱码头”“丝路古城”盛誉。追溯历史,中卫行政建制的形成与发展,物质文化传承与积淀,正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支的开通发展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卫又因包兰、宝中、陇海、兰新、太中银铁路的联通,京藏、中营、中郝、中固、中盐5条高速公路和109国道,101、201、202省道4条公路穿境而过,以及沙坡头机场的建成,成为亚欧大陆桥上的西部桥头堡、中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边塞文化卫宁北山大麦地一带所处的地理环境,正是中国东西部草原的连接带,又是中原通向漠北和西域的必经之地,历史上猃狁、回纥、羌戎、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往来频繁,属于重要的边塞地区,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大将蒙恬驱逐匈奴,取黄河南北千里,移民于此地,置北地郡。自此,中卫成为历代王朝北部设防的前哨,素有“关中屏障”之称,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境内众多的古代城堡烽燧和横亘东西、分置南北的秦、汉、隋、明长城,天都山的兵营,胜金关的烽堆,南长滩的障塞等,都是中卫作为古代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

位于中卫市区以北偏西约6公里处长城脚下的“买卖城”,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南与长城镇关墩相对约0.5公里,城址面积百米见方,土筑城垣,高约5米,边墙中央置城门,高约3米,木质门扇厚约8厘米。据史料记载,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穆宗诏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对蒙古各部落采取安抚政策,在沿边各地实行“封贡互市”制度,即蒙古草原地区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及相互交流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是明朝统治者与蒙古贵族之间政治经济联系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广大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经济联系的表现形式。所谓“封贡”,是指蒙古贵族取得明朝政府的封爵,发给官服官印,不得随意抢劫,被封蒙古贵族定期向明朝进贡地方特产,明朝政府接受贡物之后,给以金银珠宝、生活用品等比较优厚的回赠。“互市”,是指明朝与蒙古贵族和平相处期间,“择其边外近地,各设守市官兵,许其两平贸易,以济华夷”的市场交易。“互市”包括蒙古贵族和明王朝之间官方的互市,也包括蒙古国和明王朝老百姓之间的民间贸易。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朝廷准许鞑靼于宁夏中卫开展互市贸易。作为边贸口岸,南往北来的商贾云集此处,长城外蒙古族兄弟的马牛羊、皮毛络绎不绝,关内的汉人、回回运送着茶叶、丝绸、瓷器、大米、面粉、食盐、果品纷至沓来,买卖自由,语言不同则把手放进袖筒里施“手语”。买卖城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民国初年因黄沙吞噬而废弛。

西夏文化海原县境内遗存着诸如天都山石窟、南华山灵光寺遗址等,它们都是灿烂西夏文化在这里的存证。尤其是作为西夏军队与宋朝军队血战的“天都山寨”,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好水川之战”“定川砦之战”旧址,更是了解西夏神秘历史的窗口。据有关专家考证,成吉思汗曾两次亲自率大军转战于今中卫市,病危殡天于“哈老徒行宫”,即今海喇都,正是海原县城西南处的天都寨行宫。至今,西夏文化仍然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沙坡头区香山乡南长滩100多户拓姓村民,正是西夏王朝党项氏族的后裔,从他们的生活习惯中可以清晰地折射出西夏文化印迹。

三人文精神恢宏

中卫自古以来崇儒重教,学风蔚然,卫宁地区在宁夏及周边邦邻中素有“文化县”之美誉,被文化部评定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称号。但是,中卫地方文化的人文传统并不仅限于此,还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在人文精神方面,中卫地方文化拥有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回族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五种表象形态。

移民文化由于中卫地处内陆,有黄河灌区、荒漠草原、沙漠、丘陵,但物产富饶,决定了中卫在历史上便是一个移民地区。自秦汉经唐宋到元明进人清代,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移民。明代以前,先后有匈奴、鲜卑、羌戎、吐蕃、敕勒、回鹘、党项、女真、蒙古等部族人居。明代洪武初年,由于国力较弱,统治者还无力控制边陲,便将宁夏镇、灵州、鸣沙等地居民迁往关中,当时中卫所在应理州的本地居民大都迁往内地,留下来的编人军事卫所与军丁共同屯垦,剩下来未能人编卫所的军属以及投亲靠友者作为“余丁”,指定区域,划给荒地,配给耕资,垦牧驻守。明朝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国力恢复,为了守疆拓土、发展生产,中央政府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设移民司,又迁徙“五方之人实之”。移人中卫的主要是山陕人、冀鲁豫人,也有江淮吴越等南方省籍人。中卫人“尚诗书,攻词翰”,“重耕牧,娴礼仪”等良好文化道德传统及饮食起居习惯都与此相关。嗣后,清代“自乾隆咸丰,宁夏水利大修,齐鲁燕晋陕甘之民趋赴”;民国18年(1929年)甘肃大旱,许多靖远、民勤、武威的甘肃人涌入中卫定居。20世纪30至40年代,由于日寇入侵和中原旱灾,河南、陕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的人口又散流人卫。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工厂迁建和政治运动,又有北京、上海、陕西、浙江、东北三省等地产业工人、政策性移民和“右派”人士迁人。1983年,南山台扬黄灌区建成,从西海固地区移人部分人口。2004年,中卫撤县设立地级市,从宁夏银北地区又迁入一小批人口,中宁、海原两县也一并整建制划入。这些移民行动,致使中卫经历了多民族、多文化的长期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天南地北的人们来到中卫,同时也带来了优秀的文化和良好的习俗,各地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卫地方文化。“中卫话”就是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的产物,它以秦晋语为基础,以甘肃条山话为主体,并杂以齐鲁燕赵语甚至吴越川滇语而形成,充分印证了中卫移民文化的多元和厚重。

同类推荐
  • 海沧民俗文化

    海沧民俗文化

    《海沧民俗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保生大帝信俗;“送王船”民俗活动;“蜈蚣阁”游艺活动;“抗大龟”民俗活动等。
  • 中华美德1

    中华美德1

    在故事中汲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
  • 山西民间舞蹈

    山西民间舞蹈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中华美德3

    中华美德3

    在故事中吸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热门推荐
  • 噩运根源:第51幅油画

    噩运根源:第51幅油画

    上海S美术馆发生一桩怪事:某次画展结束,展出的50幅画清点时竟然多了一幅。这幅来路不明的画没有作者署名,画中是一间齿科诊所,一个戴口罩的女牙医坐在窗台上,目光幽幽看着画框外的世界。美术馆的陈馆长把这幅多余的画窃为已有,挂在家中。几天后德高望重的陈馆长突然精神失常,在大庭广众下裸奔,被送进疯人院。该油画作为陈馆长的私人收藏,摆上了拍卖台,被低价购走,之后几度易手。凡是接触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收到一条莫名其妙的短信,要求收件人在十二小时内做一件疯狂的事。有人乖乖执行,也有人置之不理,认为是个恶作剧。结果到了午夜,画中的女医生竟缓缓地摘下口罩,露出那张脸来……"
  • 清商

    清商

    古为郡国之地,今谓羊绒之都;早称天下北库,现誉北方温州。清河故地,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沧桑演变,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更为后人遗留下特有的商业根脉。清河商业活动较早,史上久负盛名。著名文学家左思曾在《魏都赋》中盛赞:“锦绣襄邑,罗绮朝歌,绵纩房子,缣总清河。”自那时起,清河人就以“崇德尚义,勇闯天下”的精神,踏上了永不止息的创业之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南北交通动脉大运河贯通以来,油坊古镇便借助清河为郡为国的封地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商家云集此处,一度成为华北外埠来货和当地物产集散进出的重要枢纽,闻名遐迩。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符法逆天

    符法逆天

    混沌符道,万法归一; 符法无边,战无不胜! 王玄阳穿越到一个符道盛行的神奇世界,成为一个符道宗门的低级记名弟子,由于融合了前任的灵魂记忆,他的灵魂无比强大,从而拥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天赋,再加上他又得到了符道世上最强大的混沌符道传承,从此以后,他的崛起势不可挡,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且看他如何在天符大陆上纵横无敌,成为符法无边的绝世大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南北极:穆时英作品精选

    南北极:穆时英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学会和客户说话

    学会和客户说话

    无论你是初入销售这一行,还是已有几年销售经验,你都能从本书中找到解决销售困惑、提高业绩的诀窍,进而轻松应对并掌握和客户说话中的主动权,以心攻心、见招拆招,快速、顺利地拿下订单!
  • 手的十种语言

    手的十种语言

    著名画家黄秋雨失踪两天之后,尸体在颍河里被一个渔人发现,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队长方立言奉命侦破这起命案。他在调查中发现,黄秋雨生前创作的组画《手的十种语言》中的最后十幅全部以女性裸体为内容,这其中牵涉到了市委书记的妻子,而黄秋雨被盗的日记和绘画,似乎都与这有关。就在命案调查接近真相的时候,被追捕的犯罪嫌疑人突然死于一场车祸,而两年前试图谋杀黄秋雨的凶手也浮出水面,使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冒牌儿子来坑爹:王牌刁妻

    冒牌儿子来坑爹:王牌刁妻

    付出的爱收不回1:真爱如斯]逃婚十年她带女儿回归,小家伙女扮男装来坑爹,骗他钱财又毁他婚礼,[付爱,处处与他作对。看着那让人牙根痒的九岁小伙子,他怒:“女人,儿子是谁的?”“你猜,猜对就告诉你。”不说没关系,那就抢一搭一,他稳赚不亏!“东方先生,刚才我把你十年前的新娘介绍给南宫先生了。”小家伙得意冷笑,抢人,亲爹你还不够道行。好不容易修得团圆,他仰天长呼:“谁把我的儿子调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