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贴近受众的生活。传播内容能贴近大众、贴近生活,才能激发受众的收视动机,受众对节目的关注才可能比较持久。这种贴近性是指节目内容要尽所能从受众的工作、生活、休闲等活动中寻找话题,使其成为节目的主角。杭州电视台影视频道《金海岸快乐七点档》就是这样一档特别的综艺节目,它在半小时的时间中,关注民生话题,有针对保姆问题的《保姆生病记》,称颂社区建设的《爱心家0》,呼吁善待老人的《回家》,这些话题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保姆生病记》是一部短剧,《爱心家0》则是用小品加上歌曲,其他的主题还融入了魔术、杂技等特色节目。很多的综艺节目在博得观众一笑后并没留下什么,而这样的综艺节目则在笑声中留给人们思考的空间,受众也看到了他们熟悉的生活,因而乐意观看。民生化和生活化应该是综艺节目值得开掘的领域,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受众的“求近”心理,易让受众认同。
(2)贴近受众情感。任何节目要么传递信息,要么传递情感。传递什么样的“情”才有感染力?爱国情、民族情、亲情、友情、爱情等,这些美好的情感都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传播者在传播信息时,如果有强烈的富于感染力的情感,激发起观众内心的情感共鸣,与受众的情感相契合,受众产生肯定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对受众的收视行为产生增力作用,从而乐意收看节目。如央视汶川地震晚会《爱的奉献》,强烈的情感震撼,让很多受众流下热泪,其情感的引导力不言而喻,达到了“众志成城,抗击灾难”的舆论引导效果。情感谈话类节目《艺术人生》《咏乐汇》,将“真、善、美”等美好情感042作为节目表达的基本元素,使观众不仅收获了欢乐,而且收获了感动,滋润了心灵。运用情感进行舆论引导更易得到观众亲近和认同。但是要避免过分煽情,滥用情。
4.提高形式的引导力。形式是载体,没有合适的形式来表现,再好的选题、内容都难于顺畅地传达给受众。娱乐节目在形式上的引导力比新闻、专题要轻松些,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从娱乐本身来说,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一些晚会,说教腔浓,手法单一;一些综艺节目,环节设置大同小异,节目大多拼拼凑凑;娱乐谈话类节目,津津乐道于挖掘明星隐私,采访生硬;一些节目主题不明,结构不清,报道模式套路化等等问题不一而足。因此,丰富和创新形式的舆论引导力尤为重要。
(1)注重参与性。早期的娱乐节目主要是看明星表演,近几年的娱乐节目大都注意让普通大众互动参与,这样利于提高受众的兴趣。但是刺激观众的参与也要健康的参与,有些娱乐节目不惜在多奖和重奖上做文章,从生活用品到免费出国旅游,从万元电脑到十几万的汽车,无形中鼓励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张扬了投机心理,对观众是一种潜在的腐蚀,是一种消极引导。现在一些娱乐节目除了在物质上、游戏玩乐上让观众互动参与,在意见表达上也给观众提供平台。
(2)注重多样性。有的娱乐节目仅仅就是纯粹的“乐”以及众多节目的“大杂烩”,表现形式单一。但也有些娱乐节目已经注意到将娱乐性、知识性、新闻性、艺术性、趣味性等融为一体,使表现形式更加立体、丰满。2009年6月27日的《快乐大本营》,让农民歌手马广福登台演唱,一般的娱乐节目唱完就完了,接着播下一个节目,而《快乐大本营》等马广福唱完之后,几位主持人活泼、轻松地采访他,让观众知道了他的经历、爱好、家乡,他是今年春晚的农民歌手,这段采访体现了一定的新闻性;接着引出马广福和他家乡的农民弟兄表演的快板、歌舞,体现了民间艺术的欣赏性和娱乐性;之后,放了一段主持人到他家乡东北的所见所闻,让受众看到了马广福家乡的风土人情,体现了趣味性和知识性。很显然,这样的节目不只是听马广福唱歌乐一乐,更为重要的是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段,让受众看到了新时期农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3)注重故事性。当今一些娱乐节目只是用“好玩”环节来组合节目,近年来,拼盘的综艺娱乐节目已经在喧闹声中渐渐退出了战场,故事化手段正从纪实节目、谈话类节目延伸到娱乐节目。而故事性最基本的叙事元素是悬念和冲突,一连串的悬念贯穿于节目的全过程,使节目紧张紧凑、耐人寻味。特别是真人秀、竞技类节目,充满着悬念和冲突,选手的比赛情况,选手的胜负等牵动人心,甚至一些综艺节目在环节的设置上也充满了悬念,吊足了观众胃口。这些悬念加强了受众对节目的关注和期待。
(4)注重节目主持人的素质。主持人和节目的结构、表现手法等一样,都为表现主题和内容服务。主持人是引导节目的窗口和灵魂人物,主持人的好坏或者说他们的特质是否适合节目的宗旨直接关系到节目本身的成功与否,对于很大部分依赖主持人表现的娱乐节目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知名的传媒集团的运营策略中,形象经营和明星效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凤凰卫视》基本上是明星栏目制,每个栏目都培养了自己的明星主持人,《湖南卫视》最近几年也培养了何炅、汪涵这样一批自己的明星主持人,而我国其他的电视娱乐节目在这方面还有很大欠缺。纵观国内娱乐节目主持人,总体上还缺乏谈话、表演的能力,状态过于拘谨,反应不够机敏,主持的过程中过于程式化,缺乏娱乐主持人应具备的娱乐特性。大部分主持人就只是起着报幕式的串联节目的作用,所以也直接影响了节目的引导水平。
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不能形式大于内容,有的娱乐节目044就是形式过于花哨,包装华丽、主持人靓丽,但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有了引导的手段,却无有内涵的引导内容,最后也达不到良好的引导效果。
总之,将积极健康的舆论引导与大众娱乐相融合的传播策略,为娱乐节目制作提供了一种成功的范式,同时也是对目前综艺节目存在的媚俗与平庸的一种反证,是提高舆论引导的有力手段。
本文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论文评选优秀奖;本文刊载于《贵州电视》(2009年4期)和《贵州电视》杂志首届论文评选(2011增刊)
因谈电视节目的借鉴与创新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号召要“创立新知”。创新是文化繁荣的助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媒体指明了方向。媒体要永不停步,不断创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覆盖面广、影响大的电视媒体更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才能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创新、体制创新、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当今的电视荧屏上,看似繁荣热闹,实则大多是同一层面泛滥化了的节目,更缺少点个性和创新。只要一个节目成功,仿效者一窝蜂跟上,从前几年的选秀节目、益智节目到相亲节目,还有情感访谈节目、民生新闻等等,互相克隆、互相模仿,仿佛“借鉴”成了时尚,成了创新的法宝。我们究竟是要一味借鉴还是要勇于创新?应该创制出什么样的节目,才能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不辜负时代赋予媒体的重任?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借鉴”的幌子之下,创新很少有生存空间。
一、创新不足,把借鉴等同于创新
世界上原创节目生产最多的是英国,占到全世界原创节目的45%左右,英国同样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节目模式”的出口国。
美国则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优势,通过电视和电影将“美国文化”渗透到全世界人的意识当中。我国近年有影响力的电视佳作,少而又少,原因之一是缺乏创新,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奉行“拿来主义”,于是出现了以下现象。
1.形成了创新等同于借鉴的惯性思维。近年大凡在屏幕上有过影响的节目几乎都能在欧美、日韩、港台的电视节目中找到其原型。大家熟知的《开心辞典》5于美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超级女声》5于美国的《美国偶像》,《舞动奇迹》5于BBC的《认真来跳舞》等等。一时间形成了先进省份学欧美日韩,落后省份学先进省份,然后其他媒体一窝蜂上的现象。
1998年,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亮相不久即产生广泛影响,众多电视台纷纷效仿。从此以后,我国电视娱乐节目进入了一种类型电视节目盛行的怪圈。先是选秀节目,之后的类型节目是真人秀节目、益智竞赛节目,达到高潮的大概要数相亲节目了,自《非诚勿扰》红火之后,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省级电视台彼此模仿、复制的“婚恋”节目就达30种之多。我们不否认电视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度很大的行业,应该也必须借鉴、汲取国外先进的电视节目模式。不得不承认,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但如今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仿佛一打造新的节目类型,先去看看其他哪个省级卫视的节目收视率高,或关注境外市场,看看有没有可用的节目模式。长此以往046,可能只能造成创新力愈发低下,造成国内综艺娱乐节目恶性竞争的局面。
2.借鉴成风,只求得其皮毛,未获其精髓。很多卫视的主力娱乐节目大都自海外购买了版权,其中借鉴创作的节目不乏佼佼者,但是,不少台仅“克隆”其形式,不讲究其内容的丰富、精彩、意蕴和特色。《快乐大本营》当年播出之后,仿效者扎堆出现,节目的形式、场景、环节设置等容易克隆,但“快乐家族”主持群的主持风格、配合默契的程度却难以模仿;《非诚勿扰》一炮打响之后,群起效之者无数。同样,节目的场景、结构等容易模仿,主持人的发型、服饰、腔调、语气、举止也可一一抄袭,但主持人孟非的机智、幽默、内涵却令人难以企及。因此,克隆者们模仿的结果,不是东施效颦,就是差强人意,如果说先行者抛出的是一块“玉”,盲目跟风之作便是一块块“砖”了。
节目数量繁多,而有新意者寥寥,原因何在?
二、缺乏创新的原因
1.存在一种寄生心理。缺乏创新的模仿者们常常有一种“寄生心理”,当一种新的节目创意被市场接纳,并产生巨大效益之后,还同时会形成一种“市场效应”,市场会对这类节目创意充满一定程度的期待和需求。节目寄生者们瞄准的就是这个新的市场需求空间,通过快速生产出模仿作品,满足市场需求而图利,他们的目的也只图短期效益,不愿花力气花精力去创新。
2.缺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传媒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组成部分,而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人才经济,传媒业在本质上是智慧密集行业。人才因素决定了传媒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据调查,48%的传媒负责人把该因素放在阻碍传媒创新最重要因素的地位。
3.缺乏创新氛围。由于我国传媒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较重,至今依赖性还较强,难以形成不断创新的氛围,影响了传媒企事业单位创新的进程,也因此成为阻碍传媒企事业单位创新的“瓶颈”
问题。
4.对传媒创新的相关法规、准则、规章的限制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或不当。
由于版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电视台的急功近利,电视节目制作的低门槛与易模仿性,往往使得一档好的节目在模仿品的泛滥之下,存活周期缩短。如早期湖南卫视《玫瑰之约》,据说“催生”了20多个同类节目,使得该种类型的节目生命周期变短;2004年《超级女声》之后,选秀节目的模仿与混战,全国卫视和地面频道共推出大大小小200多个电视选秀节目,而模仿的节目尚未成长也注定在短时间内撤下。
国内的电视节目,创新有以上诸多的“不利”,就目前情况来看,似乎“借鉴”是节目制作者们“创新”的主要途径,那么就有必要认真对待借鉴和创新,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借鉴与创新的造型相似,内涵却大有区别,简单的借鉴仅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思维活动,而创新则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创新的作品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经过了人脑思维活动,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智慧的结晶。借鉴与创新互为关联。
1.借鉴是创新的基础。对借鉴,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创新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往往也需要借鉴,在和别人差距比较大的时候,借鉴常常是创新的第一步。正确的借鉴,是激发想象力的起点,是创新的阶梯。
2.借鉴目的是为了创新。借鉴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为了“陶冶万物”,是为了新的发展和创造。只有善于借鉴优秀作品,吸取精华,才会懂得超越,才能做到创新。
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他是最富于中国特色的文化巨人,同时,他又是中048国近现代史上最能以宏大的气魄、正确的态度接受外国文化滋养的伟大先哲。他在大量吸收古今中外思想和艺术营养基础上,借鉴创新,创作了大量独创性的文学作品,开一代新风。
如他的《狂人日记》《药》等,都是借鉴外国小说某些写法,结合中国实际创作而成,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借鉴美国的相亲节目takemeout,与其场景、结构相似,但也并非完全照搬,如环节的设置、谈话内容、主持形式等都有所拓展。主持人实行“台上主持+台下个性专家”的特殊组合,主持人孟非的机智、幽默与被网友戏称为“毒舌、刻薄”的乐嘉之间的争论,成为节目的亮点和创新。
对于借鉴和创新,应辩证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一味模仿借鉴,照搬照抄,必然没有什么创新,但如果正确借鉴精华,既可以避免走弯路,又能够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找到创新的途径。
四、创新路径
近年中国电视节目被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品质不高、创新效益不佳等问题困扰。电视节目的创新如何才能走出瓶颈,突围困境呢?
1.创新来5于借鉴精华。所谓“拿来主义”的要旨是“取之精华,去其糟粕”,在借鉴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再创造。
古人写文章,推崇“三番来者”论。“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看到成功先例仅是有了“第一番来者”境界;穷其奥秘,了解成功的内在规律则可谓有了“第二番来者”;把成功的内在规律与斯时斯地斯情斯境相结合、相吻合,才算“第三番来者”,在此基础上精打细磨、精雕细琢,才可能造出更优更美之“玉”来。
如果有了“第一番来者”,就迫不及待地照搬,好比拿着别人底片再冲洗一张照片。我们的电视创作也是如此,不要一看到别人的节目成功,就匆忙克隆,还应考虑是否有条件、有能力借鉴到真谛。
2.创新来5于实际生活。从优秀作品中借鉴是获取创新灵感的一种方法,从实际生活中获取创新5头又是另一种创新方法。读万卷书还得要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