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学习劳动中锻炼成长
自从林梧桐出国谋生以后,家庭在祖母的主持下,依然有条不紊地生活着,长幼有序,各司其职。祖母对长孙林海水,除了在生活上处处关照之外,在思想上特别给予开导。空闲之时,她会和孙儿唠嗑,谈做人的道理。把以前教育孩子的话,传承给孙儿林海水。“勤劳方能致富”,“从小爱劳动,长大才会有出息”,“家虽穷,但人的志气不能穷”。祖母不单单给他讲这些做人的道理,同时有意识地让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每天早晨起床后,她就打发林海水自己洗刷,之后就叫他扫地。天天如此,使他养成习惯。过去农村养猪没有圈着养,而是让猪到处跑散养。因此,屋前厝后,到处都是猪屎。老人小孩,每天早晚都提着猪屎篮,到处捡猪屎,然后倒入厕所里沤作肥料。这工作虽然轻便,但又脏又臭。祖母舍不得叫海水去捡,常常自己动手捡。海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扫地锻炼,逐渐勤奋起来。他看到祖母捡猪屎,就主动跑去说:“奶奶,我来捡!”祖母发现孙儿海水已经懂事了,心里很高兴。她把猪屎篮交给他,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安放猪屎篮,才能把猪屎准确地拨进篮里。孩子做事总是出于一种好奇心,开始时十分积极,干劲十足,会做后就不想坚持了。这时,祖母就把他叫来,诚恳地教他说:“不管做什么事,贵在坚持,要有信心和恒心,才能把事情办好!浅尝辄止,万事不成。”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海水已经到了该读书的时候了。祖母先让他到本村学堂读了两年私塾启蒙,再转到外村办的进来小学读了两年。因为到进来小学读书,要过一条蓬莱溪,溪水较宽,要踩石步过去的。每逢下雨,大水漫过石步,来势凶猛,过溪很危险。但那时除了进来小学之外,附近还没有正规小学。后来靠近大墘的新丰村办了一所案山小学,林海水便转到案山小学,直到毕业。
海水读小学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军入侵东南亚。从此,信路不通,侨汇断绝。许多依靠侨汇生活的侨眷,一夜之间变成了穷人。林海水家也是如此,生计变得极为艰难,在继父景地的艰辛劳作下,勉强可以糊口。为了凑几块钱交学费,祖母只好变卖各种家具及金银首饰。她说:“倾家荡产也要让孩子、孙子读书!”祖母无私的支持,林海水深感读书机会来之不易,他更加自觉地遵循祖母的教导:“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于社会有用的人。”他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做作业尽量在白天完成,好为家里节省灯油钱。
同时他也尽力挤出一些时间,帮助家庭和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他家门口,有一道小溪,溪中有几礅石步,是行人过往必经之地,溪边砌块洗衣石,是母亲天天洗衣的地方。每逢大雨,凶猛的洪水常常把石步冲垮,把洗衣石卷走。林海水就会到溪里去把石板捞上来,重新在溪边砌好,方便母亲搓洗。石步是块大石头,较平的一面朝上,洪水常常把它冲翻,使行人难以过溪。面对大石块林海水力气不够,推也推不动,拿也拿不起。突然,他好像想到了什么,从家里拿了一根木棒,学着大人用木棒对着石块底部一撬,使石块的平面部分翻转上来,安置到自己最理想的位置上,然后在石块的底部用小石头垫平垫牢,便于行走。这是他学以致用首次实践的成果,内心充满难以言表的满足和喜悦。
每逢农忙季节或寒暑假,林海水总是主动帮助继父干拔秧、插秧、耕田、割稻、打谷、挑畚、做畦、割山芼、砍木柴等等杂七杂八的农活,无论是手艺活、技术活还是体力活,只要欠缺人手,他都主动参与。这是祖母反复教导所养成的好习惯。特别是暑夏,一季稻收上来,另一季就要种下去。俗话说:“六月干埔(男人),扶壁走路”。因为天气特别热,男人们常常要在36℃以上的高温下劳作,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衣裤上都洒上一层白色的“霜”,林海水从不退却,直到把该干的活干完,方才歇息。经过多年的磨炼,他养成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持、特别能想办法的习惯,所有这一切,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四、勤俭节约,自强不息
1945年,林海水从案山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安溪中学。消息传来,他的母亲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这几年来,海水刻苦学习,终于不负众望考上了高一级的学校;发愁的是,信路中断已有六七年了,一切可以变卖的东西已基本售罄,特别是近年来,婆婆从生病到仙逝,使这个原已相当穷困的家雪上加霜。自从婆婆仙逝之后,家庭重担全都落在自己的肩上。小叔子景坤到集美中学读书的学费尚无着落,儿子海水又考上安溪中学,这两笔学费,使这个原本很穷的家,濒于崩溃。她本想狠心把儿子读书的问题暂且搁一搁,让小叔景坤把两年高中读完后再作打算,但想起婆婆临终前的吩咐:即使卖地当房,也要让海水读书。经过一番痛苦的筹划,她做出果断的决定:卖地。让景坤和海水一起去读书,以后的事,走一步算一步。
自从其母逝世后,家境窘迫的现实,林景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只在集美高中读完一年后,就毅然申请休学。他四处托人找工作,以便帮助家庭摆脱困境。他得知侄儿海水已考上安溪中学,心里十分高兴,更加急迫地寻找工作,以便支持侄儿上学。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终于在安溪县三青团找到了一份工作。此时,他得知嫂嫂准备卖地以供他继续读书时,他又感动又着急,特意从县城赶回家劝嫂嫂说:“大嫂,你不必为我和侄儿的学费操心了。我已经向学校打报告,申请休学了。现在,我已经在县城找到一份工作了。今后,侄儿的学习费用全由我来负担。”听了小叔景坤的话,海水的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
林海水要到县城安溪中学读书了。他十分清楚,家里很穷,三叔的工资并不多,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和三叔的压力,林海水决定通学。他与同乡的两个同学在县城合租一间约十多平方米的民房,在屋檐下摆了个小炉灶,自己煮饭吃。每两星期才回家,步行近15公里,天全黑了才到家。星期日下午,他挑着担子,一头是继父为他劈好晒干的木柴,另一头是大米。母亲还为他炒好足够吃两星期的咸菜,装入一个长竹筒里,让他捎上。他挑着担子像赶集似的,又赶回县城的住宿地。每两星期一次,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9月末的一天,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消息辗转传来,安溪这个小县城倾城轰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学生们高举手糊的纸旗上街游行庆贺。林海水虽是低年级,也十分积极地投入到游行队伍中去。所有的侨属侨眷们都焦急地打探、询问南洋亲属的情况,翘首企盼亲人们的信息。又过了相当一段时间后,信路终于畅通了。二叔林梧桐的侨汇又寄来了。得知他们在海外日据时期一切平安,海水家人都为其祝福。蓬莱乡是安溪著名的侨乡,80%以上的乡民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华侨关系,有一半以上的农户要依靠侨汇维持生活、补充不足。侨汇是蓬莱乡镇经济的润滑剂,经历了几年抗战萧条凋敝之后,蓬莱经济形势又逐渐复苏。
林海水家庭经济状况也开始好转。在县城工作的三叔林景坤对林海水说:“你每两星期来回奔跑一趟,又要挑着沉重的担子,太辛苦了。你去寄宿吧!现在侨汇已通,你学习上的一切费用,我和你二叔会全部帮你解决的。”林海水想:三叔工资不多,二叔在马来亚吉隆坡,日本投降不久,经济上也不宽裕。为了不增加他们的负担,他坚持通学。于是,他对三叔景坤说:“不必了,挑点柴米,也是一种锻炼,都习惯了,谢谢三叔的关心!”林景坤看着日益懂事的侄儿,顿感欣慰。因此,他从生活上更加关心他、呵护他。每逢节假日,林景坤夫妇都让海水去改善伙食,饱吃一顿,有一次还给海水一小碗猪脚炖海参吃,虽然海参不多,但海水是首次认识海参和吃到这一贵重的食物。六十多年过去了,迄今记忆犹新。
1947年,林景坤接到二哥林梧桐的来信,要他到马来亚吉隆坡去帮忙做生意。他临走前,再三要求林海水去寄宿,都被林海水婉言谢绝。林海水始终不忘祖母的教诲,尽管家庭经济条件好转了,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作风不能变。困难,固然可以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富裕了,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于是,他觉得一个人既要经得起困难的磨炼,也要经得起富起来以后的考验。现在学费问题、个人生活问题虽然不会给母亲带来烦恼,但他还是一头柴,一头米,挑着跑15公里地,每两周一个来回,一直坚持到安溪中学毕业。
1948年秋,林海水在安溪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全省著名的集美中学。这时,蓬莱乡经历了战争劫难幸存下来的华侨,陆陆续续返回故乡,道生死离别之苦,庆相逢团聚之乐。他们一拨一拨地来,又一拨一拨地走,络绎不绝。林海水的一位堂亲,受林梧桐、林景坤的委托,欲带海水到吉隆坡去求学。在交谈过程中,他得知二叔林梧桐、三叔林景坤为了满足战后马来亚恢复经济建设的需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正在筹建一家建筑公司和采石场,工作很忙,资金运转相当困难。林海水心想:自己无一技之长为他们除困解忧,无端地去那里读书,徒增负担,于心不忍。因此,他对堂亲说:“请你们向二叔、三叔转告我的衷心感谢。我现在已考入陈嘉庚办的集美高中,一切都很好!请他们放心!”当时,林海水的想法很简单,他想在祖国读完高中再读大学,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