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斜安石过此墙东坡斜矣是置安石过也相传,苏东坡与王安石一次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即出此上句,以戏东坡。苏东坡仰天大笑,就题吟成此妙对。
嵌名为巧,语带双关尤妙。
柳丝常伴钓丝悬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有一天,黄庭坚和苏东坡在松树下饮酒下棋。忽见一松子落入棋盘,苏东坡灵机一动,以此出句,黄庭坚未等三步棋走完,指着河边钓鱼者,对以下联。
此联看似无奇,妙在其中。上联“松子”、“棋子“皆为子;下联“柳丝”、“钓丝“皆为丝。
三步对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就在同一天,苏东坡和黄山谷边饮酒边下棋,不觉已是日落西山时。黄山谷以曹子健能七步为诗,让苏东坡对三步联。黄先以晚霞吟出上联,拉着苏就走,想让他三步对不上受罚。苏猛一松手,他竞跌了黄一个仰面朝天。趁此时,苏吟出了下联。二人相对开怀大笑。
上下联都是以景得句,巧在均嵌入词牌名《满江红》和《普天乐》。
风自浪兴烟水亭,吸水烟,烟从水起;风浪井,搏浪风,风自浪兴。
一日,黄庭坚与友人同游浸月亭(今烟水亭),亭中有一香客正在吸水烟。同行友人即景生句,请黄庭坚答对。黄才思敏捷,想起汉朝灌婴所掘的“浪井”,随口对出下联。
上联从“烟”、“水“着意,切眼前烟波淼淼、水光粼粼之景。”烟从水起“语带双关,既指水波,又状吸水烟。下联以“井“对“亭”,出奇之笔在一反常态,不言浪随风起,却说“风自浪兴”,让人击节称妙。
醉汉骑驴艄公摇橹醉汉骑驴,点头颠脑算酒账;艄公摇橹,打拱作揖讨船钱。
相传,秦少游和妻兄苏东坡同乘一叶小舟,舟刚离岸,东坡观见岸上一个骑驴醉汉模样,破涕为笑,吟出一上联。此时,秦少游见舟末摇橹艄公的神态,十分有趣,即对下联。
语言形象逼真,联想自然贴切。神态姿势,幽默可笑。
戏评秦观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苏轼对秦观词作只知吟风弄月,缺乏社会内容的创作倾向,很想批评一番,但又不便直说。于是,写了此联赠秦观。
“山抹微云”、“露花倒影“分别是秦观《满庭芳》和柳屯田《破阵子》中的词句。以其人之句戏评其人,倒也俏皮滑稽。
黑白炭嫩老婆黑黑白炭;嫩嫩老婆。
冬日,苏东坡好友黄庭坚踏雪登门,探望刚办过婚事的苏东坡。一进门,只见苏东坡正围着火盆烤火。兴致突来,即指着烧乏的炭吟出上句。苏东坡正在寻思对句,忽见娇妻从门口走过,眼前一亮,心想:何不以新婚妻子戏对?于是,笑着对出了下联。黄庭坚一听,笑得前仰后合,连声称妙炭是黑的,燃烧已尽时变成白灰。”黑“与“白“反意对比。我国民间,不管是刚过门的新娘,还是多年的妻子,皆习惯称“老婆”。”嫩“与“老“亦为反意对比。虽是“无情对”,但却颇富情趣,妙不可言。
兄妹戏对长兄门外迎双月;小妹窗前捉半凰。
有一天,黄山谷应约到苏家做客,东坡出门迎接。正在窗前捉虱子的苏小妹,吟出一对句,苏东坡脱口对出了下联。
“双月“即为朋;“半凰“恰是虱。拆字手法新颖。
考苏小妹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相传,苏门兄妹一次聚在一起,苏辙问苏轼:“小妹近来学识有何长进?“苏轼日:“待我当面考她,便知分晓。”于是,苏轼出对题让小妹应对。苏小妹不慌不忙,眼瞅门外走来的春芳丫环,对成此巧联。
词语典雅,对仗精当。上下联内,各自妥帖地嵌入三个词曲牌名:《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
女又可称奴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有一天,佛印和尚登门拜访苏东坡,门上遇上苏小妹。小妹出句开佛印的玩笑,佛印一听,接着也反戏小妹一联,合成此妙对。
上联巧拆“僧”、“佛”;下联巧拆“婢”、“奴”。联语又恰恰切合各自身份,极妙浪浸葫芦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
佛印和尚与苏东坡相处知己,时常往来。这天,佛印在小妹房内,见东坡正给小妹煎药。想必是小妹有所不适,便出句逗趣,以趣宽心。小妹性直口快,立即对出了下联。苏东坡在一旁听了,不禁大笑。
上联语句优美,好像一幅轻纱佳人图,淑雅有致。下联流畅利索,犹如一张僧人风俗画,俗而不粗。尤其“浪浸葫芦”,形象传神人间天上两婵娟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八月中秋夜,苏小妹陪同兄长东坡及佛印和尚,在湖心亭赏月。这时,小妹吟上联让佛印对。佛印和尚仰望明月,对成此巧对。
此联巧在不仅遣词造句,而且还有算术在内。上联“千“是“五百“的二倍;下联“两“也是“一个“的二倍。”人间天上两婵娟“一句,想象奇特,大胆跳跃,堪称传世绝句。
新郎戏新娘微笑吹灯双得意;含羞解带两痴情。
相传,苏小妹洞房之夜,三难新郎秦少游,已成千古佳话。然而秦少游进了洞房,口拈一联反戏新娘之事,知者不多。这副对联,就是二人在花烛下对成的巧联。
“微笑”、“含羞“将新郎与新娘的特殊心情表现出来。对仗甚工。
为瓦价以摇头港口撑船,因船钱而讲口;窑头买瓦,为瓦价以摇头。
苏轼和书僮一起出游,行至一渡口处,见船家与一船客因船费发生口角。于是,书僮得此上句,请苏轼对下句。苏轼环顾四野,只见河对岸有座瓦窑,几个人正在摇头晃脑说话,大概是为买瓦向窑主讨价还价。立即以此对了下联。
“港口“与“讲口”,在当地方言口音上“港”、“讲“同音,“讲“读作“港”。下联中“窑头“和“摇头“同音。相比之下,下句比上句略胜一筹,不仅切同音之妙,而且形象地道出了卖瓦买瓦人的形态,毫无牵强附会之嫌。
陈亚有心蔡襄无口陈亚有心终是恶;蔡襄无口便成衰。
陈亚,字亚之,维扬(今江苏扬州)人,北宋咸平进士,擅长作诗,为人滑稽。
一次,他与同僚蔡襄在金山寺相会畅饮,喝到高兴时,蔡襄出联戏之,陈亚一听,随口反戏蔡襄,对成此联。
上联拼字:“亚“有心,则是“恶”;下联拆字:“襄“无口,便成“衰”。拆饼自然,足见功夫。
一月日边明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
宋朝徽宗皇帝(赵佶)曾为爱妃筑了一座梳妆台,上有假山鱼池,奇花异卉,十分别致秀丽。一夜,徽宗和爱妃在此赏月,并吟成此妙对。
上下联拼字精当,毫无雕琢,而且下联比喻新颖,皇上为日,爱妃为月,二人相依合成明字。此联很可能属文人拟作,出手不凡。
有一统乾坤在手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朱元璋(1328-1398),幼名重八,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皇帝。
一次,朱元璋见大臣陶安以书作枕,即出句嘱对,陶安见皇上手摇一把画有山水的扇子,马上对出了下联。
对仗工稳。上下联句末处,尤为精彩。语气之大,切合身份,令人叫绝。
藕节为对一弯西子臂;七窍比干心。
朱元璋号称“对联天子”,有对对子嗜好。一次,他微服走在金陵街头,见一藕农卖藕节。他凑上去,拿起一节洁白的藕,口出上句。藕农一听,觉得有意思,也不知道面前的是当朝皇上,即对了下句。朱元璋大喜,亲封藕农一“祭酒“官。
“西子“指春秋美人西施女。”比干“指商末大臣比干,被纣王剖心而死。此联嵌典自然,上以“臂“比藕节,下以“心“比藕节的断面,贴切非常。
“噐“与“来“四口兴工造噐成,口多工少;二人抬木归来晚,人短木长。
丁逊学,不详。
明朝初年,吴文泰与好友丁逊学一同去买木头。俩人很早就去了,很晚才抬回木头来。在请木匠锯木头做家具那天,吴文泰想出上联对句,念给丁逊学听。丁逊学很快对出了下联。
这是一副拼拆字联。上联“四口“一个“工“拼成“器“(古时写作噐),又拆为“口多工少”;下联“二人“一个“木“拼为“来“(繁体字来),又拆成“人短木长”。前拼后拆,构思奇巧,拼字采用形体组合法,拆字则用的是会意法,尤其是“人短木长“把“来“字形象化了,幽默多趣。
竹短无书长有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一年春节,解缙在自家门口题写一副春联:“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当地乡绅见了,大为不快,即令家丁把对面山上的竹子砍去了。解缙有些好笑,提笔在上下联各补了一个字,变成:“门对千棵竹短;家藏万卷书长。”乡绅一看,更为恼火,急令家丁把竹子连根刨掉。解缙挥毫又在对联下再添一字,改成了这副对联。乡绅这回看了,干生气没办法。
上联写“竹”,下联写“书”。两次补字改联,既写出了乡绅的愚昧可笑,又表现了解缙才思敏捷,随机应变,用对联戏弄了乡绅。字词反意对比,更显得幽默风趣。
“活蛙“对“死虾“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有位钦差大臣途经江西吉水,想当面见识一下“神童“解缙的才气,派人将解缙找来。钦差见他穿一件绿衣,便出联戏之,没想到解缙不客气地反戏了钦差。
以“蛙儿”、“虾子“借喻对方,形态描摹得惟妙惟肖。上联“蛙儿“与“娃儿”;下联“虾子“与“瞎子”,有谐音之妙。更有甚者,上联说的是活蛙,下联言的是死虾。更胜一筹贤人进道者来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
解缙的一个朋友有意跟他开玩笑,在门口贴了这样一副对联:闲人免进;盗者休来。解缙一看,便在上下联后各添了三字,巧用了谐音字:“贤”、“道”,使原来的对联换了口气。可见这位对联大师的生花妙笔非同一般。
“残棋“对“旧画“旧画一张,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又一日,解缙与一老者对弈。那老者见解缙年少,故意戏谑他,指着墙上一张旧画吟出上联。解缙听罢,明白老者在有意戏弄自己,于是,不露声色地指着地上的棋盘对出了下联。更使老者吃惊的是,解缙此时走了一步怪棋,让他损兵又折将,自觉脸上无光。
联语自然,毫无牵强之感。四“不“对四“无”,倒生出几分妙趣。
鱼儿伞燕子帘池中荷叶鱼儿伞;梁上蛛丝燕子帘。
一年夏天,祝允明与唐伯虎塘边散步,唐即景得句,祝对成此巧联。
联语几乎都由名词构成,给人一种形象群之感,读来画面层次多,而且清晰分明,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鱼儿伞虱子巢池中莲叶鱼儿伞;被里棉花虱子巢。
前面唐伯虎对题又有这样一种传说:
一日,唐伯虎在池边闲游,观见鱼儿成群结队在荷叶下游来游去,恰得上句。自觉有趣,便自言自语吟着上句,思索寻觅下句。这时,从他身边经过的一个乞丐对出了下句。
上句巧以“莲叶“比作“鱼儿伞”;下联把“棉花“喻为“虱子巢”。若非乞丐恐对不出这样俏皮的下联。联语自然贴切,脱口而来,不着一点雕琢之痕。
小夜初入二三分雪降春前,今宵不知五六出;梅开岭上,小夜初入二三分。
传说,文征明新婚之日,宾朋满堂。风流才子祝允明既是文征明的好友,又是新婚大媒。人们提议请媒人给洞房题副妙联,博众贺客一笑,以为快事。祝允明满口应允,他见室外白雪纷飞,胸有成竹地挥毫写下了这副对联。
祝允明一生喜谑,此联撰得也颇有谐趣。细细品读,妙不可言。
论文谈学流水高山,君是知音客;论文谈学,侬成入幕宾。
相传,明代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混进了王秀英的闺房,谎称为祝允明之表妹,使王信之不疑。王小姐即出上联,周文宾对了下联。
巧将“文宾“之名藏嵌于联语中。
杨花入砚燕子穿帘点点杨花入砚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双双燕子穿帘幕,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与上一联同时,王秀英又吟一对句,让周文宾对。周文宾即刻对出了下联。巧以物象点化对方,含蓄风趣。
死水活鱼游假山真鹿走;死水活鱼游。
相传,唐伯虎看上了华府丫环秋香。为了见到秋香,他乔装改扮人了华府。这天,他见华太师正出对题,以试儿子的才学,儿子学无进步无言以对。唐伯虎一旁脱口对出下联。
联语巧用反义衬托,更显鹿“真”、鱼“活”。
赏风赏月赏秋香十口心思,思国思民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唐伯虎在华府内,当了书童。一日,华太师把他叫在面前,出上联试其才智如何。唐伯虎对答如流,合成此妙对。
此联拼字、顶针、重复兼而有之。妙就妙在上下联各具特点:上联切华太师的身份;下联嵌入了“秋香”,更切合唐伯虎的心理。
刘伶不留零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
唐伯虎与友人对饮,喝得酩酊大醉。友人视他那醉样,得一对句。待唐伯虎酒醉方醒时,吟出对惧戏之。唐伯虎一听对对子,立即睁开眼,抓起空酒壳倒了倒,对出了下联。
贾岛:唐代晚期诗人。刘伶: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着称于世。
此联巧借谐音:“贾岛“谐“假倒”;“刘伶“谐“留零”。饶有风趣。
铜钱越捉越多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群进群出;柜里铜钱,犹如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有位丝绸店老板请唐寅写一副昭示生意兴隆的门联。唐寅落笔写了这样一副对联: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老板不太满意,心想:生意人就是要多嫌钱、发大财,若只是生意如春意,那么春天一过,财源不就中断了吗?唐寅一眼看出了老板的心思,于是,提笔又写了这副对联。
联语形象生动,幽默可笑,让人读之喷饭。但唐寅给老板戏题此联,其中也有几分讽笑之意。
庄子汉书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陈道复(1483-1544),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代画家。
一次,陈道复与唐伯虎偕同出游,走进一座花园,唐出句让陈对。陈也不作答,拾起一粒灰块,在墙上写出下联对句,二人相视大笑。
此联巧在末尾,有一语双关之妙。上联中“庄子”,一是说庄园,二是指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下联中“汉书”,一是说汉子写。二是指东汉史学家撰的《汉书》。
妙联配佳偶吏部堂中,一史不读枉作辜;天香阁上,二冬叙情夫为天。
文必正,不详。
明朝,洛阳才子文必正,一心爱慕天官府内霍小姐。于是,仿效唐伯虎访秋香事,不惜忍辱卖身,化名到霍家为仆。一日,文必正以送花为名,到绣楼见了霍小姐。二人一见倾心,只是小姐不知文必正的才华高低,便口吟上联试之,文必正当场对出下联。小姐暗自高兴。后来,二人终结良缘。
“一”、“史“拼作“吏”;“二”、“人“合为“天”。上下联皆用二字拼合法,恰有二人配偶结亲之趣。另外,上下联首尾二字相同,前后呼应,更添妙趣。
阁下李先生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明代着名小说家冯梦龙所着《古今谭概》中记载了李东阳所对此联。上联是一位客人出的,让李东阳对下联。李东阳巧妙地把客人称呼他的“李先生阁下“前后颠倒了一下,变成了“阁下李先生”。
下联对句不仅与上联对得工整,而且字字皆有双关妙趣:“阁下“可当称呼,可指方位。”李“是姓氏,也是桃李之李。”先生“既是称呼,又可解为生长在先。此联虽然说是一副“无情“对,但是仔细想来,字字“有缘”,并非无情。
因污巧改联浊酒赏新荷;丹砂访旧友。
沈石田,不详。
明李晔《草阁集拾遗》载:有人以集句联“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乞沈石田(周)挥毫作书。沈铺纸蘸墨,刚写毕“酒“字,不慎纸玷墨污,只得另易联句。沈灵机一动,即以荷花新开题为“浊酒赏新荷”。下句也巧妙地改作“丹砂访旧友”。这样随机应变的改对,可谓神来之笔。
“对锯“与“出蹄“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牲怎得出蹄。
陈震,字启东,明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