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的故事,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晏子名晏婴,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大臣,可算得上三朝元老了。他聪明机智,学识渊博,能言善辩,不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而且还是当时一位“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克勤克俭,廉洁奉公的楷模。《史记》作者司马迁特别推崇他,曾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意思是如果晏婴活到现在,我即便为他执鞭驾车,也是心之向往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凭借其世卿世禄的特权,生活极端腐朽堕落,奢侈之风盛行。但晏婴身为齐相,平时穿的是粗布衣服,即便祭祀祖先也不过把衣服和帽子洗干净穿上而已。一件狐皮大衣,也只是在出使他国或参加盛典时穿,并且一直穿了三十多年。
齐景公听说晏婴吃饭很节俭,便亲自到他家去看。的确,晏婴吃的是糙米饭,只有一荤一素两个菜。齐景公以为晏婴非常贫困,为此还作了自我批评。晏婴解释说:现在老百姓生活很苦,一般士人勉强每顿能吃上大米饭,而我的一顿饭就等于他们三顿用的钱,可我的德行和才能并不高出他们一倍。由此看来,我的生活并不贫穷。
据记载,一天,晏婴正要吃午饭,齐景公派人来见他,晏婴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来人共进午餐。齐景公知道这件事后,感叹地说:“相国家里竟然如此清贫!”说完,立即命人给晏婴送去黄金千两,以供他接待客人的开支。不料晏婴不愿接受,叫来人带回。齐景公命人再送,他还是执意不肯收下,当齐景公命人第三次送来时,晏婴对来人说:“请禀报大王,我并不贫困。大王给我的俸禄,不仅足够我供养家人、接待客人之用,还可以用来接济穷苦百姓。所以,我不能接受大王额外的赏赐了!”来人非常为难地对晏婴说:“相国,我也是奉命办事,您这次再不收下,叫我如何去回报大王呢?”晏婴想了想,说:“既然如此,我和你一起进宫,让我当面向大王辞谢。”
晏婴见了齐景公,首先感谢他对自己的厚爱,生怕齐景公再坚持,便先向齐景公说:“作为一个大臣,将国君的赏赐用于百姓身上,是以臣代君治理百姓,忠臣是不这样干的;不用在百姓身上而收藏起来,那就变成一个装东西的箱子,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上对不起国君,下对不起百姓,只干守财奴的事,聪明的人是不会干的。所以,请您千万不要再赏赐臣下了。”齐景公不解,问:“想当年,管仲不也接受了桓公封赏的五百个村庄吗?你晏婴为什么要推辞呢?”晏婴便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的话相对答,并认为自己虽然愚笨,但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可能是正确的。齐景公见他把话说到如此地步,也只好作罢。
齐景公想改善一下晏婴的居住条件,于是对晏婴说,你的住所距市场太近,既低下狭小,又喧闹多灰尘。作为齐相,住在这里实在不合适,请换一处地势高、宽敞、明亮的地方建造新居吧!晏婴不肯,说:我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我继承这份遗产,心情很不安,这对我来说已经太奢侈了,不敢再有别的奢望。后来,齐景公乘晏婴出使晋国的机会,给他建造一处新居。等到晏婴返回齐国时,新居已建成了。晏婴拜谢了齐景公,随后将它拆掉,按照原来百姓的住房重新建造好,让原来的住户重新搬回来,自己还是回到原来的住宅。
晏婴上朝时,总是乘坐一辆劣马拉着的破旧车子。齐景公以为他的俸禄少,才乘坐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车子。晏婴说,由于您的赏赐,不仅我吃得饱,穿得暖,有车子坐,还有力量帮助别人,我的生活已经很好了。晏婴走后,齐景公派人送他一辆由几匹膘满肉肥的马驾着的漂亮车子。一连送了三次,晏婴始终不肯接受。齐景公很不高兴,迅速召他问其原因,并说,如果你不接受,我也不再坐车子了。晏婴说,您任用我管理全国的官吏,我怕他们奢侈浪费和行为不正,要求他们节衣缩食,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现在您在上面乘坐好的马车,我也如此,上行下效,奢侈之风就会在全国盛行,那时我就无法禁止了。最后齐景公只好顺从了晏婴的意见。
晏婴不仅在衣、食、住、行方面严于律己,而且对待封邑问题,也显出他的高风亮节。一次,齐景公要把富庶的平阳(今山东平阳东北)和棠邑(今山东聊城西北)赏赐给晏婴。晏婴不肯接受,并说,由于您喜欢修建豪华的宫殿,老百姓才累得筋疲力尽;又由于您贪图享乐,老百姓才弄得贫困不堪;还由于您动辄对外兴师打仗,老百姓将要活不下去了。因此,百姓十分怨恨朝廷和官府,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齐景公说,您说得对,那么您就不想富贵吗?晏婴答道:我以为当臣子的,首先为君主,然后才为自己;先为国而后为家。怎么说唯有我不想富贵呢?齐景公说,那么用什么东西来赏赐你呢?晏婴答道,您下令减免渔盐商人的税收;对农民实行减税;减轻刑罚,该判死刑的减为徒刑,该判徒刑的改为较轻的处罚,该判较轻处罚的免罪释放。您如果做到以上三点,那就是对我最好的奖赏。齐景公照办了。不仅本国人民得到了好处,同时也改变了齐国在列国中的不好形象。
还有一次,庆氏逃亡后,齐景公把庆氏的封地邶殿(今山东昌邑县西北郊)所辖的六十邑,赐给晏婴,他也没有接受。有人不解地问他,人人都想富,为什么唯有你不想呢?晏婴说,庆氏那么多的封地虽然满足了他的欲望,但是他最终逃亡了。我的封地不多,人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如果添上邶殿,当然能够满足人的欲望,但是也许不知哪一天逃亡也许就轮到我的头上了。逃亡在外,就连一块封地也失去不为自己所有了。所以,我不接受邶殿的封赏,并不是讨厌富,恰好是为了富。一个人要把握住富的限度,如果贪得无厌就会招致败亡。
暮年的齐相晏婴,思想境界更加提高了。不仅不接受新的赏赐,而且向齐景公提出将原来赐给他的封地退回。齐景公说,齐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大夫老了辞邑的先例,你这样做是破坏齐国的制度,是舍弃我,不能同意。晏婴说,我听说古代的臣子,德行高尚才能接受俸禄,表示君主的英明,德行低下就退回俸禄,可使下级官吏廉洁。我老了,德行不高,又无才能,反而接受您那么多的赏赐,既掩盖您的英明,又玷污臣下的德行,那怎么能行呢?齐景公劝晏婴说,你为我的相,我想赏给你三处非常好的住宅,将来可以留给子孙,难道不行吗?晏婴回答说,我辅佐您,没有治理好国家,怨恨积于百姓,婴之罪多矣,而君欲赏之,岂以其不肖父为不肖子厚受赏以伤国民义哉?晏婴接着又说,德行低下反而俸禄厚,才能低下反而家中富,那不是表彰光荣,而是表彰耻辱。那样办是绝对不行的。最终晏婴还是将赐给他的封地全部退还给齐景公,仅留下劣马驾着的一辆破车。
晏婴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贤相,而且对其夫人的爱情也是忠贞不渝的。齐景公有个最心爱的女儿,希望嫁给晏婴。一天,齐景公去晏婴家,看到他的妻老而丑。齐景公当即要把自己的年轻漂亮的女儿许配给晏婴为妻。晏婴立即表示:我的夫人当年很漂亮,只是现在老了。我曾经答应过,永远不遗弃她。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晏婴婉言谢绝这门亲事。晏婴不喜新厌旧,身居高位不弃糟糠之妻的高尚品质,为后世所称颂。
晏婴临终时还告诫他的夫人:我死之后,不管世道如何变化,一定要保持我们的家风,不要改变你以往的习俗,对他未成年儿子的遗言大意是:富贵了,不要奢侈腐化,不要挥霍浪费,不要骄傲放纵,不要贪财自私。
晏婴一生工作上勤勤恳恳,心系百姓,生活俭朴,克己奉公,实现了政风和人格的完美统一,辅佐齐景公治理国家四十多年,使齐国政治清明,统治稳固,百姓安居乐业。晏婴去世后多年,齐景公在想起他时仍泪流满面,爱惜不已。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据考证,“廉政”一词最早出现于此书,晏婴还提出了“清廉如水”的主张。据《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记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的问题时,把廉洁比喻为能洗涤万物的水源。这是“廉政”一词在文献上首次出现。在晏婴看来,清澈的流水是美好的,无所不能洗涤,故而长流不息。这种以清正纯洁为美的思想转化到政治上,自然就体现为对清廉政治的诉求。为官者若能像清清流水那样洁净,清廉正直,他的业绩就会卓著,他的声名便会永驻人间。晏婴还最早提出了“廉为政本”的观点。《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说:“廉者,政之本也;让者,德之主也。……廉之谓公正,让之谓保德。”晏婴把廉政提到政治的根本这样的高度,其认识实在是相当卓越的。因为,廉洁奉公是为政的基础,追求私欲就难以做到公正,不公正,政事必荒乱,国家政权就会“亡无日矣”。所以要巩固政权就必须做到廉政,国家要做到昌盛不衰,更要靠廉政。
晏婴克己奉公,尚俭倡廉,在中国历史上树立了廉相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晏婴去世十七年后,一次,齐景公赐给大夫弦章五十车鱼,弦章说:“过去,晏子推辞赏赐,来匡正君主。现在我如果收了鱼,就是违反了晏子清廉的传统。”弦章没有接受赏赐。史官对此赞曰:“弦章之廉,晏子之遗行也。”其他如西汉丞相公孙弘,以晏婴为榜样,虽位列三公,俸禄很多,但却常穿粗布衣服;晋代江统曾上书劝谏太子,要向晏婴学习,以俭为德;北周时期的长孙道生,常以晏婴的要求来对待自己,曾拒绝华丽的住宅;宋代礼部尚书刘章,觐见皇帝时大谈向晏婴学习廉洁勤俭,可以保持青春。从这些故事,都可看出晏婴廉洁奉公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