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口口相传的清官,综合了能吏(勤政能干的好官)、循吏(奉公守法的好官)、廉吏(清正廉洁的好官)诸多角色。论为官者的品质,史学家班固评“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称赞他“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汉宣帝也赞扬他是“贤人君子”、“国家栋梁”。黄霸一生持政宽和,施行德教,奉职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他的事迹至今仍为百姓所传颂。
汉朝时入仕的途径,主要是察举和征召,这是针对名世者。无名之士要做官只有才与财两途:一是上书求官,如朱买臣、东方朔等,上书以售己才;二是纳赀,捐献钱财给国家以获得官职,说白了就是买官。汉武帝后期穷兵黩武,国库空虚,大肆卖官鬻爵,黄霸出身豪强,颇富资财,且“少学律令,喜为吏”,于是也花钱捐官步入仕途。买官,在黄霸为不得已,在世人看来也不高尚。起初,上司就因他走的是“财路”,看不起他,只把一些既琐碎又容易担责的工作给他干,但黄霸兢兢业业,很快赢得了廉洁称职的好名声。后来,汉宣帝任黄霸为颍川太守,这个官他做了两任前后八年,正是在颍川任上,黄霸成就了清官名声。
汉武帝统治末年,国库逐渐枯竭,为了维持朝廷的运转,遂加重了老百姓的徭役赋税,人民负担繁重,苦不堪言,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汉武帝就任用酷吏,加重刑罚来惩治“犯法”者。到了汉武帝的继任者汉昭帝统治时期,大臣们钩心斗角日益加剧,各级官员用法愈来愈严,越来越重,老百姓一不小心,就会触法犯禁,遭受惩罚。当时各级官吏都把用法严酷当作能干的表现。然而黄霸不为官场流俗所动,关心百姓疾苦,体谅百姓的难处,以用法宽和而知名于当世。汉宣帝即位后,因为他自己曾经在民间生活过一段时间,深知民间疾苦,知道老百姓对酷吏深恶痛绝,于是逐步调整以前的统治政策。颍川郡原是秦代设置的郡,管辖20个县,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也属一个富庶之地。当时有好几个县的居民聚集围攻县府,情况紧急,郡太守逃往京城向汉宣帝求救,要求派武将镇压“刁民”。丞相向汉宣帝推荐黄霸去平叛,且不用一兵一卒。汉宣帝知道黄霸清廉刚正,但没听说过他会平叛。于是丞相呈上黄霸一份奏章,说百姓造反非“刁民”刁钻难治,而是官吏无能理法不顺;官吏若教化为先,事先把法令告诉百姓,为官者作出表率,身体力行,“刁民”绝对不会造反。汉宣帝认为有理,于是委任黄霸为颍川太守。
黄霸不坐轿,不骑马,不鸣锣开道,而是骑着骡子仅带一个管家微服去上任。进入颍川地界,一路上看到逃荒要饭的百姓一拨又一拨,他就和这些百姓聊起来,问他们为何要背井离乡?逃荒者告诉他,因为他们的土地被豪强恶霸掠夺去了,无田可种,不逃荒就得饿死。黄霸说,为何不去县衙告状?逃荒者哭诉:进衙门告状,未开口先挨打,谁还敢去啊!黄霸明白了,便劝他们回颍川,新任太守会替他们申冤做主。当然,逃荒者不相信一个过路人的话,继续往邻县逃奔。在路上,也有让黄霸心动眼亮的地方。到了岭武村,满山树木葱郁青翠,牛羊在田间山边吃草,家家炊烟冉冉,一派农村清平乐园景象。他在岭武村歇脚喝茶时得知原来这里不属颍川郡管辖。黄霸登山远眺:同一块土地上,竟有不同村庄,一边逃荒要饭,满目凄凉;一边安居乐业,牛欢马叫。强烈的对比使他明白,不是颍川“刁民”难弄,而是豪强恶霸作祟。于是他向汉宣帝写了一份奏章,火速发往京城,恳请皇上恩准在颍川开仓放粮,把颍川郡几万流民安置好,这样皇上的新政新法令就能在颍川实行,颍川的“刁民”也就治理好了。汉宣帝答应了这个合情合理的要求。所以,黄霸到颍川第一件事就是出安民告示,教化百姓,学习法令,并还派人到邻县和官道上贴告示,呼吁流民回乡,凡回家开荒种田者发放粮食,发放种子,免税免劳役。为了赢得百姓的信任,他带头脱掉官服官靴,下地拉犁耕地。他的做法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外出逃荒的流民纷纷回来了。为了让流亡的农民安心,不再外逃,他责令各县县令安置逃荒者,违者重罚革职,他还亲自到各县暗访,检查督促。黄霸说:“流亡农民不想造反,也不想背井离乡去逃荒,各县应该明白,这些逃荒流亡农民既是劳动力,又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把这些流亡农民安置好了,也是你们尽心尽职的政绩了。”
黄霸到颍川上任,不光安抚平民百姓,还着力对贪官进行教化,让他们心服口服。汉宣帝继位以来,常常发布恩泽诏书,减免百姓的赋税徭役,鼓励发展生产,使民得以休养生息。但是,很多地方官吏都把皇帝的诏书当成官样文章,很少向下颁布,致使很多百姓都不知道诏书的内容。黄霸把颍川郡各县令都叫来,让他们一个个背诵汉宣帝的新政新法令,会背诵的就放走,不会背诵的留下来读。他说连皇上的新政新令都不懂,如何去治理百姓。有一个县令读“六条问事”时,读得浑身发抖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地说:“大人,我认罪,我错了,我以六条问事,请大人赏我一个全尸。”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与“六条问事”条条沾上了边,如按法惩办,必死无疑。所谓“六条问事”是考察地方官员的标准,内容包括不许“背公向私”、“侵渔百姓”等。黄霸到任后将“六条问事”法令在大街小巷到处张贴,让官吏自觉遵守,并大张旗鼓地宣传,老百姓个个知道了,人人感恩皇上。黄霸认为考察的重点应在防患于未然,而不是事发后的追究与处理,所以郡守官员和二十多个县令个个心悦诚服。黄霸还命令各级乡官养猪养鸡,用来赡养孤独的老人和救济贫民。他到任后之所以先不触动和打击豪强地主,不是他不想打击,而是他认为打击这些人的时机尚未成熟。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事是重视农桑,发展生产,丰衣足食,使农民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儿女,好年成可以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流亡百姓见有了出路,便纷纷返乡耕种。经济上打下了一定基础后,他开始打击豪强地主、恶霸、地痞。凡证据确凿,便狠狠地打击,让他们补足拖欠国家的税款,返还强占百姓的土地、粮食、牲畜、房屋。当然,黄霸也不忘教化他们,给他们出路,让其全家老少开荒种田,自食其力。黄霸把汉宣帝的休养生息政策逐一贯彻,使百姓安居乐业。五年之后,颍川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成了繁华富饶之地,“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汉宣帝非常高兴,下诏调黄霸出任京兆尹,并赏赐他100斤黄金。他却把100斤黄金捐献给颍川郡修理河道,自己分文不留。
这时,发生了一宗著名的“汉武帝庙乐案”。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不是汉昭帝嫡血,曾经一度沦为平民,由于霍光集团势力庞大,威胁到皇权,因此时刻有被罢黜的危险。汉宣帝为消除隐患,要朝臣重议庙乐,颂扬汉武帝的功德,为汉武帝追加尊号,抑制霍氏集团。朝中大臣立即附和,纷纷称颂汉宣帝也是英明贤君,是汉武帝的真传,兴武拓疆,继统大业。当然这正是汉宣帝所希望听到的。此时为人耿直的长信少尉夏侯胜却提出了异议,他希望汉宣帝不要将精力放在重议庙乐一事上,说现在不是颂扬汉武帝的文韬武略、开疆拓土的时候,首要的是考虑如何安定社会、振兴百业的问题。黄霸是满朝文武中唯一支持夏侯胜观点的人,他拒绝在众臣弹劾夏侯胜的联名书上签字,更挺身而出劝说汉宣帝撤销重议庙乐。汉宣帝勃然大怒,把两人打入天牢。夏侯胜是西汉有名的经学大师,著有《尚书》,是“大夏侯学”的开创者。身陷囹圄的黄霸不仅没有意志消沉,反而趁此机会向夏侯胜学治国之道。黄霸虚心向夏侯胜学习儒家经典,日复一日,坚持不懈。两人在监狱里并不觉得冷清,读书写字,乐得逍遥。直到三年之后,中原地区遇到大地震,汉宣帝为祈求太平大赦天下,他们才出狱。
黄霸为官的时期,正值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分裂时期,朝廷分成两大派,不少朝臣纷纷往两边送礼行贿,以确保自己头上乌纱帽不丢。黄霸生性耿直,对两派皇权争斗,一概不闻不问。他担任廷尉正掌管刑法时,一如既往奉公守法,不贪私利,对贪赃者严厉惩处,使那些隐藏较深的贪利者不得不有所收敛。黄霸断案也竭力主张用儒家的德治,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先行教化,后用刑罚。他认为断案必须依据法律条规,必须有证据,不能以个人主观臆断及好恶办案。同时他还坚持从轻处理疑案的原则,对无证据或证据不足或暂无法取证的就从轻发落,释放回家,以观后效,对那些年老有病非十恶不赦者也从轻处理。结果救了很多人的命,监狱不再人满为患,到衙门来告状喊冤的人也减少了。民间赞扬黄霸持法平和。
“均输”是汉朝的一项特殊经济政策,就是由国家统一征购、转销、调运货物。黄霸任均输长时,手里过钱无数,依然很廉洁,且一改前任做法,先张贴告示,公布市价,教化商人,不准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下令杜绝送礼,杜绝请客吃饭;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做买卖,尽快充实国库,弥补前任的亏空;按照正规渠道、法令、印章解送银两进京。
黄霸清正廉洁,尽忠职守,一心为国,不计个人私利,在举国官吏以严刑重法为风尚的大气候下,不随波逐流,用法宽和,为老百姓营造了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他关爱体恤下属,以身作则,树立起外宽内明、恪尽职守的良好政风,从而赢得“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的美誉。虽世异时移,但黄霸的所作所为仍对我们有很多启示,值得后世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