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国两都
一国两制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邓公运用这种极具智慧的方式,成功地收复了香港和澳门。
中国历史上,还曾有一国两都,一国两都的发明者是杨广。现在世界上还有那么几个国家仍然玩着“一国两都”,比如南非,他们说不定就是杨广的“超级粉丝”。
实干家杨广自从定年号为大业后,马上就开始建立大业了。他干的第一件大实事就是营建新都洛阳。
隋文帝杨坚登上皇帝的宝座后修建了新都大兴,直到他死时才基本上竣工,按理说杨广继位后,那一座座崭新的宫殿楼阁他想住哪就住哪。然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杨广有他的想法,他觉得一个都城不过瘾,还想在江南弄出一个新都城来。原因有二:
一是杨广自从当年伐陈开始,就患上了严重的江南情结,江南的山水烟雨楼阁令他流连忘返,有他写的名诗《早渡淮诗》为证:
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
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
二是他的妻子萧氏是地地道道的江南才女。杨广非常宠爱这位江南美女,据说他虽然后宫佳丽三千,却对萧氏情有独钟,对她始终宠爱有加,羡煞很多人。从他写的这首《江陵女歌》便可看出些许端倪来:
雨从天上落,水从桥下流。
拾得娘裙带,同心结两头。
杨广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随后向大臣们陈述了他建新都于洛阳的理由:
1.从战略部署来分析。大兴虽好,但远在北方关中之地,对南方的统治力显得不够,一旦南方有变,就会出现“关河悬远,兵不赴急”的危险情况,从尉迟迥和杨谅的造反就可见一斑。
2.从地理位置来分析。洛阳处于富饶的中原之地,自古以来就属于王气所在之地,而且离江南更近,前朝有几个国家就是定都在这里。如果建两个都,可以东西遥相呼应,更有利于对国家的统治和管理。
3.从风水五行来分析。大兴是破木的地形,并不适合长久居住。而洛阳在五行中是水形,水能载舟,亦能生木,定都洛阳,大隋皇朝就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杨广的理由这么充分,大臣们自然没有谁敢不识时务地反对,因此,建新都的计划很快就通过了。
接下来杨广充分发挥雷厉风行的作风,任命丞相杨素担任营建东都的“施工总监”,任命宇文恺为“设计和技术总监”。这对黄金搭档一出马就配合得相当默契。杨素几乎把全国的主要劳动力都调来造洛阳,据说每月役使工匠就超过了两百万人。工人稍有怠慢不是被砍头就是遭鞭打。而作为技术总监的宇文恺为了博得杨广的开心,决定走豪华路线,甚至到长江以南的五岭去运来奇材异石,花费人力物力可想而知。
这对黄金搭档,一个监工监到昼夜不停,一个铺张浪费到几近奢侈,因此不但工程进展很快,而且装修得富丽堂皇。很快,东都洛阳就奇迹般建成了,其规模是“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水贯其中”,杨广参观后,称赞这是千古第一都。
(2)修建大运河
为了使洛阳成为隋朝全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加强与江南各地区的联系,就在东都洛阳建设期间,杨广的第二大业立马付诸行动—开凿运河。
杨广的具体设想是: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贯穿长江、黄河、海河、淮河、钱塘江等五大水系,分为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全长两千多公里。通过运河,将东西南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为了使运河能尽快完成,杨广定下的工期是五年。
为此,举国上下民众都投入到这场“开河”运动,四段工程完成情况如下: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凿通济渠。杨广召集河南、河北各州民工近百万人。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导洛水注入黄河。再从板渚引导黄河,穿过荥泽注入汴河,在大梁以东再注入泗水,再注入淮河。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凿邗沟,在淮南征调民夫十余万人从山阳到扬子挖邗沟,注入长江。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凿永济渠,征河北诸郡民工近百万人,引导沁水向南注入黄河,向北流到涿郡。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其长度和八百里洞庭不相上下。
全部工程正好在杨广规定的五年内完成。但因为工期短,工程量大,在男工不足的情况下,甚至动用了妇女儿童。
竣工后,杨广龙颜大悦,这条旷世运河的开通,意味着京师不再和江南遥不可及,洛阳也不再孤立,如果有什么突发事件,可以走运河及时到达。
基本上就相当于今天第一条高速铁路通车。
然而,广大人民群众望着这条运河,眼中却没有半分欣喜之情,因为河里流的是他们的血和泪。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但是不管怎么说,大运河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工程,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中国第一个南水北调工程,极大地繁荣了江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而且造就了涿郡这个大都市。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将杨广修凿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从公正的角度客观地评价了此举的功与过。
其诗曰:
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3)人生难得数回游
建了新都,又有了运河,杨广开始他的第三大业:巡游。什么叫巡游,就是边旅游边治国,下基层调研。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给自己出巡找了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作为一个君王就应该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经常与他们交流,这样才知道自己的得与失,从而为民服务,所以,我想出巡淮海,考察一下当地的民情。
从此,杨广开始了十二年的漫漫出巡之旅,这期间,三下江都,四次北巡,一次西巡。
如果按方式来划分,他的出巡分为水上和陆上两种。
首先看看杨广的水上出巡。开通了长达两千多公里的运河,好歹也得参观参观。在水上出巡,杨广最感兴趣的地方不是新建的东都洛阳,而是江都。当年杨坚派他当扬州总管,专门管辖江南时,他就把江都当成是自己的“快乐老家”,当上皇帝后对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江南仍是念念不忘,而江都仍是他的最爱。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八月十五日,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皓月当空的中秋佳节,杨广决定来一次特别的“千里大赏月”,尽管他极力打造的四段运河工程还在施工阶段,但丝毫不能阻止他出游的雅兴。他乘龙舟,走父皇杨坚历时三年才开凿出来的广通渠,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江都。如果他像后世的乾隆微服下江南那样,一切从简从轻从朴那倒也罢,恰恰相反的是,杨广极尽奢侈之能事。不说别的,光是他乘坐的龙舟就可以用“巨无霸”来形容。
“巨无霸”高达四十五尺,长二百丈,共有四层,最上层正中是接见官员用的大殿,皇帝的“休闲活动中心”在左,文武百官的“办公室”在右。中间两层是豪华房间,一共有一百二十间,都是用黄金碧玉进行装饰的,豪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下层是宦官和随从住的地方。
以上只是皇帝的“专舟”,皇后、王子、百官也都有自己的“专舟”,虽然规模比皇帝的龙舟小些,但舟的设计和装修标准都是一样的,花费的成本恐怕不会比《2012》中的诺亚方舟少多少。一次出巡至少上百艘这样的“豪华号”,再加上成百上千的护航兵船,不说别的,光是两岸用来拉船的纤夫就有八万人,龙船首尾相连,竟然绵绵数百里,所到之处,当地百姓都得做一件事—进献美酒佳肴。
更令人称奇的是,杨广的出巡队伍边走边停,停下来不是为了看沿途的风景,而是充当建筑公司,大造房子当他的离宫。从洛阳到江都,沿途居然造了规模宏大的离宫四十四座。这样的考察民情当真是千古奇闻了。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样大规模的出巡一共弄了三次,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呢?
皮日休直接将这样的奢侈浪费不顾天下百姓的巡游当作亡国征兆,其诗曰: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水上出巡着实让杨广风光了一把。杨广再接再厉,马上来了个陆上出巡。相对于水上出巡路线受运河的限制,陆上就不一样了,条条大道通京师,想去哪里都不成问题。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二月,也就是离他第一次水上出巡一年之后,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陆上出巡。为了打造不一般的气势,出发前,他就做了大量的准备。不说别的,光是绸缎做的“黄麾”大旗就有三万六千个,不说制作的成本,光是扛旗的人就得和大旗一样多。而参与护驾的军队超过了六位数。
杨广陆上出巡,第一站选择去五原(今内蒙古五原)。本着再苦不能苦皇帝,再累不能累大臣的原则,在出巡期间,为了让自己住得更舒服,他发明了一样东西—可以移动的行宫。
什么叫可以移动的行宫呢?就是指这行宫是用六合板之类的木质或铁质材料做成的,他想休息时,要以最快的速度搭建好,要走时,又要以最快的速度收折好,然后赶赴下一站再去搭建,周而复始。如果仅仅是搭建一个行宫那倒也没什么,关键是,杨广自从发明了这项专利后,就大有把专利进行到底之势,随后可以移动的宫殿、可以移动的六合殿、可以移动的城楼、可以移动的暸望台等新鲜玩意相继出炉……
可惜那时没有诺贝尔奖。
以上各种发明是这样布置的:行宫之外是六合殿,六合殿外是城楼,城楼之上有暸望台,城楼之外要围着一圈带着铁菱角的辕车,任何东西一扎就碎,辕车之外是弓弩阵地,遇到敌情,弓箭伺候。弓弩阵地之外是锥尖阵地,抵挡牛马等动物的靠近。锥尖阵地之外便是警戒区,以箭插地,以绳相连,上系铜铃,有人一碰,便会发出“当当当”的警报声。
这样的设计建造技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了。
这一切都需要无数真金白银来打造啊。
考察完了五原,杨广兴趣不减,大手一挥又去了长城,看到古老的长城城墙千疮百孔,破旧不堪,杨广眼睛酸酸的,说了这样两句话:
1.不到长城非好汉。秦始皇修建这万里长城,前无古人,后有观者,所以我来了。
2.来到长城非好看。后来人都干吗去了,长城都烂成这个样子了,怎么也没有人来修一修、补一补啊。
杨广是个实干家,说干就干,回到京城后,大手一挥,便又征调近百万民众去修长城,好在建长城的罪过早早就扣在秦始皇身上,早已根深蒂固了,杨广此时就算想抢这千古骂名也不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