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记得冬天每场大雪后最有趣的游戏总是“打雪仗”“堆雪人”……红红的小手一番番捧起冰冷的雪,先是在场院里堆起一具与真人相仿佛的雪人身躯,然后再在地上滚出一个大大的圆圆的雪球作为雪人的头装上去。接下来,便开始抓捏起一个个小雪球砸打雪人,继而再互相追逐、击打、嬉闹,直到身上汗流浃背,头上水汽蒸腾,仍乐此不疲。
作为水的另一种形式的雪,能够变成“雪球”,主要靠的是雪粒本身所具备的“黏着性”,这种“黏着性”后来被人们认识、总结、理解和加工为“滚雪球效应”(在基督徒们那儿,则称之为“马太效应”)。
财富积聚的过程,某种意义上,正是一个“滚雪球”的量化和集化的具体体现。财富要增加自身的价值,通常必须由货品摇身一变而为商品,参与到商品流通领域里去“滚动”。而我们也都知道,雪球小,黏着的雪粒就少,体积的增长也就慢。反之,雪球大,黏着的雪粒就多,体积的增长也快。于是,“有多大的锅,便能烙多大的饼”。钱越多,资本越大,赚钱也就越快。
“股神”巴菲特十几岁时就深谙这个道理,他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所以,他一生所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资金做成恰当的雪球,在湿漉漉的长长的市场斜坡上进行滚动,终于滚成巨富。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很有一些精明的商人或企业家为了迅速发家致富,也深明必须学会利用别人的钱、国家的钱、银行的钱取得一个“制高点”,做成一个较大的“雪球”,再在商业的湿地上迅速“滚动”增值的道理。为此,他们中有些人甚至不惜借高利贷非法集资,或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贿赂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放贷……房地产界还流行着一句术语,叫作“滚动开发”。顾名思义,也是和追求“滚雪球效应”分不开的。我在赌桌上虽然没有看到,但也经常风闻有些赌客输钱输红了眼,常常不惜借“印子钱”。而有些玩家开始时在小牌桌上玩,未料越陷越深,眼见已很难有机会将输出去的钱赢回来,心有不甘,便决定转到大牌桌上去赌。那心态便是赌注越大,利润越丰厚的“滚雪球效应”在作怪。但很多人却忘了,或者不愿去想“赌注越大,风险也越大”的警示。然而,我得承认——尽管很少,的确还是看到有赌客借由这样的途径“发迹”的。
有一个陈姓华裔男子,据说是来自香港,曾经在拉斯维加斯的扑克牌大赛中赢得过一百万美元的巨额奖金。他的经验便是从不在小桌子(赌注相对小一些)上赌钱,要赌便赌大的,玩的就是“心跳”。他的事迹甚至还在很多电视台上播报过,网上也有介绍,于是引得许多爱玩牌、想发财的年轻人,其中包括我女儿的几个同学都对他十分崇仰,将他视为是搏杀在另一处战场上的笑傲群雄的王者。而他本人,也很牛气,经常戴一顶棒球白帽,阴沉着脸,横着脸上的肉,在赌场内的VIP牌桌上人模人样地运筹帷幄,斗智斗狠。只是发牌员们都不喜欢他,那原因是他不仅输钱时,便是赢钱时也经常找发牌员的碴,而且——几乎从来不给小费。但“人算不如天算”,后来我听说姓陈的在赌桌上也遭遇了几次“滑铁卢”,有一次一晚上就输掉三十万美金。“滚雪球”得来的百万家产有一天也终于雪化冰消,不见踪影。
这让我想起儿时冬日里堆起的雪人,常常并不需要等到来春,只消遇上几个无风的艳阳天,很快也就消融得只剩下一地的水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