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8000000001

第1章 三字经(1)

《三字经》导读

《三字经》一卷。相传为宋王应麟撰。王应麟,字伯原,号深宁居士,生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卒于元贞二年(1296年)。浚仪(开封)人,后迁居庆元路(今浙江宁波)。淳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文学等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治学继承吕祖谦,为当时之著名学者。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等。

该书为古代最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之一。通行本《三字经》共三百八十句、一千一百四十字。全书结构谨严,文字简练,概括性极强;三字或三字倍数成句,句句谐韵,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许多人少年读过,终身不忘。

全书约分五个部分:教学之要,幼学之序,读书次第,勤学典范,为学效果。讲述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名物常识、经史诸子、历史次第、勤勉好学范例等方面的内容。有许多语句,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勤有功,戏无益”,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世代传颂、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被誉为“千古一奇书”。特别是其中对历史知识的叙述尤为精练,讲明了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帝王兴废,真乃“袖里通鉴纲目”。

自南宋直到清末民国初期,《三字经》就一直被广泛用作蒙学教材。另外还有蒙汉对照本、满汉对照本,供各民族儿童启蒙之用。现常见版本有:《味檗斋遗书·教家二书》所录明代赵南星《三字经注》,《重刻徐氏三种》所录清代王相《三字经训诂》,津河广仁堂所刻书所录蕉轩氏《广三字经》等。民国学者章炳麟《重订三字经》,颇有增补、订正,亦很有影响。

人之初(1),性本善(2)。

性相近(3),习相远(4)。

【注释】

(1)初:最初,刚开始。(2)性:人所具有的品质、性情。(3)近:近似,接近。(4)习:语出《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社会环境及后天教育下所养成的特性。

【译文】

人在初生时候,禀性本来都是善良的,天性本来人人大致接近,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才形成巨大差别。

苟不教(1),性乃迁(2)。

教之道(3),贵以专(4)。

【注释】

(1)苟:假若、如果、假使。(2)乃:于是、就。迁:转变、变化。(3)道:方向、方法、道理。(4)贵:以某种情况为可贵。以:在。

【译文】

如果对孩子不严加教育,孩子善良的禀性就会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贵在教导他学习专心致志,始终不懈。

昔孟母(1),择邻处(2)。

子不学(3),断机杼(4)。

【注释】

(1)昔孟母:传说孟子早年丧父,母亲为了让他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先后把家从墓地坟茔边搬到屠肉铺旁,最后在一所学宫附近定居下来。故后人常以“三迁”、“三徙”、“择邻”作为颂扬母教之词。又传说,一天孟母正在机房织布,孟子逃学回来,孟母生气地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线,摔断了机梭,并借机劝诫他读书要像织布一样,用心专一,不断努力,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如果像现在这样半途而废就是自毁其功。(2)择:选择。处:居处。(3)子:代指孟轲。(4)杼(zhu):织布机上的梭子。

【译文】

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能让孟子在一个良好环境中成长,曾三次搬家,以选择好的邻居。孟子不知努力学习,她就割断正在织布的纱线,以此教诫孟子只有日积月累地学习,方有进益。

窦燕山(1),有义方(2)。

教五子,名俱扬(3)。

【注释】

(1)窦燕山:五代后晋渔阳人。渔阳古属燕地(境内有燕山),故称其为窦燕山。他曾建义塾,延请名儒教授贫寒有志之士,并十分重视家教。由于教子有方,所生五子仪、俨、侃、偶、僖,相继登科,皆入仕途。长为工部尚书,次为礼部侍郎,三为补阙,四为谏议大夫,五为起居郎,号为窦氏五龙。“五子登科”的典故就出于此。(2)义:适当的、合理的、正确的。(3)扬:传播、称颂。

【译文】

五代窦禹钧教育孩子有良好的方法。他所教育的五个儿子,全部都学有所成,美名远扬。

养不教,父之过(1),

教不严,师之惰(2)。

【注释】

(1)过:过失、失职。(2)惰:懒惰、懈怠。

【译文】

生养子女不加教导,这是做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是做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1),非所宜(2)。

幼不学,老何为(3)?

【注释】

(1)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2)非所宜:是不应该这样的。宜:应该、适当。(3)何为:怎么办、做什么。

【译文】

孩子不读书学习,这是很不应该的。幼小的时候不学习,长大以后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玉不琢(1),不成器(2),

人不学,不知义(3)。

【注释】

(1)琢:雕琢、打磨。(2)器:器具、器物。(3)义:理义、礼义,语出《礼记·中庸》:“义者宜也。”这里指合乎儒家崇尚的道德行为标准。

【译文】

美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读书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

为人子,方少时(1),

亲师友(2),习礼仪(3)。

【注释】

(1)方:正当。少时:年少之时。(2)亲:亲近。(3)习:学习、练习。礼仪:行礼之仪式,即礼节规范。

【译文】

作为父母的孩子,从少年时代开始,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节和规范之事。

香九龄(1),能温席(2)。

孝于亲(3),所当执(4)。

【注释】

(1)香: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据《后汉书·黄香传》载,黄香九岁丧母,对父亲非常孝顺。夏日炎热,他用扇子扇凉父亲的枕席;冬天寒冷,他用身子温暖父亲的被褥,以待父亲安寝。龄:岁。(2)温:使……温暖。(3)于:对。(4)所:承上代指前面述说之事(理)。执:选取,这里可做效法、仿效讲。

【译文】

黄香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亲,在冬天严寒之时用自己的身体将父亲的枕席温暖后再请父亲去睡。孝顺父母,就应当向他学习。

融四岁(1),能让梨。

弟于长(2),宜先知(3)。

【注释】

(1)融:孔融,东汉末年曲阜人,后被曹操所杀。(2)弟:即悌,弟顺从、敬爱兄长之意。《荀子·王制》:“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悌。”于:对、对于。长:兄长。(3)先:早点儿、及早。知:知道、懂得。

【译文】

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弟弟要尊敬哥哥,这个道理要趁早知道。

首孝弟(1),次见闻(2),

知某数(3),识某文(4)。

【注释】

(1)首:第一位的、首先。孝弟:即孝悌。悌(ti),敬爱兄长。(2)次:次一位的、第二位、其次。(3)某:用以指代一定的、无需明说的或不确定的人物、事物、时间、地点等。数:数目。(4)文:文理。某文:此处指古圣先贤故事及其行事准则。

【译文】

人生的首务是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其次是要增加知识,扩大见闻,要知道数字的计算,还要识字通文理。

一而十(1),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注释】

(1)而:到。一而十:从一到十。

【译文】

数字从一开始,十个一为十,十个十为百,十个百为千,十个千为万。此为十进制。

三才者(1),天地人;

三光者(2),日月星。

【注释】

(1)三才:古人认为宇宙中最重要东西只有三种——天、地、人。者:与“也”字呼应,构成“……者……也”式判断句。译为现代汉语就是:“……是……”。此处因为受文体要求的限制,省去了句末的“也”字。(2)三光:古人认为天上只有日、月、星三种物体会发光,将其统称为“三光”。

【译文】

古书上说的“三才”,是指天、地、人;古书上所说的“三光”,是指太阳、月亮和星星。

三纲者(1),君臣义(2),

父子亲(3),夫妇顺(4)。

【注释】

(1)三纲:纲,提网的总绳,比喻最主要的部分;三纲,西汉董仲舒为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秩序,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主张提出来的封建伦理道德标准。其具体内容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2)义:应当、适宜、合理的事称“义”。此处特指臣子忠于君主。(3)亲:爱,指子孝顺父。(4)顺:顺从,指妻子顺从丈夫。

【译文】

古书上所说的“三纲”是指:国君与臣子之间有忠爱大义,臣子要服从国君;父母与子女之间有血缘亲情,子女要服从父母;丈夫和妻子之间有和顺的感情,妻子要服从丈夫。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1),运不穷(2)。

【注释】

(1)四时: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语出《尚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2)运:运转。穷:尽。

【译文】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一年的四个季节,循环交替,运行不止,无穷无尽。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1)。

【注释】

(1)应:相应。中:中央。

【译文】

南方、北方、西方、东方,是四面的方位,是与中央相应而定的。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1),本乎数(2)。

【注释】

(1)五行(xing):古人认为世界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构成,五行相生相克,构成了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故而把这五种物质总称为“五行”。(2)数:道理、天理、命运。

【译文】

水、火、木、金、土是“五行”,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由天理所决定。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1),不容紊(2)。

【注释】

(1)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儒家为调整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三纲”关系而作出的五条道德准则。常:常规、法典、伦常、准则或法则。(2)容:容许、允许。紊:乱、杂、混。

【译文】

仁、义、礼、智、信是“五常”,是做人的五条准则,不容疏忽违背。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1),人所食。

【注释】

(1)六谷:六种谷类作物。稻(稻谷)、粱(高粱)、菽(shu,豆类)、麦(小麦之类)、黍(shu,黍子)、稷(谷子)之总称。

【译文】

稻谷、高粱、豆子、麦子、黍子、小米是“六谷”,是人类的主要粮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1),人所饲。

【注释】

(1)六畜(chu):畜,禽兽,多指家养的即家畜。六畜,马、牛、羊、鸡、犬(狗)、豕(shi,猪)的名称。

【译文】

马、牛、羊、鸡、狗、猪是“六畜”,是人类饲养后来吃肉或使用的家畜。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1)。

【注释】

(1)七情具:七情,人的七种感情——喜(欢乐)、怒(烦恼)、哀(悲痛)、惧(恐惧)、爱(爱好)、恶(wu,憎嫌)、欲(思慕)之总称。具:具有。

【译文】

高兴、生气、悲哀、害怕、喜欢、憎恶、欲望,这是人类具有的七种感情。

匏土革(1),木石金(2),

与丝竹(3),乃八音。

【注释】

(1)匏(pao):葫芦之类,用葫芦一类东西做座,上设簧管的乐器,如笙、竽一类。土:用陶土烧制而成的吹奏乐器,如埙(xun)之类。革:用牛皮制成的乐器,如鼓之类。(2)木:纯用木头制作的乐器,故八音实为八类乐器所发出的八类乐声。石:玉石类制成的乐器,如磬(qing)之类。金:金属类乐器,如钟、锣、铃、钹等。(3)丝:带有弦索的乐器,如琴、瑟等。竹:纯用竹管制成的乐器,如箫、笛、篪(chi)之类。

【译文】

以葫芦、泥土、皮革、木头、石头、金属、丝、竹这八种材料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八类乐器,叫“八音”,是乐器的总称。

高曾祖,父而身(1),

身而子(2),子而孙,

【注释】

(1)而:连词,有“到”的意思。(2)身:自己、本身。

【译文】

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我生儿子,儿子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1)。

【注释】

(1)人之伦:阶级社会里人的亲疏等级关系。

【译文】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本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是“九族”,表示着血缘亲族之间的亲疏等级等关系。

父子恩(1),夫妇从(2),

兄则友(3),弟则恭(4),

长幼序(5),友与朋,

君则敬(6),臣则忠(7),

此十义,人所同(8)。

【注释】

(1)恩:恩情。(2)从:顺从、听从。(3)友:友爱、亲近。(4)恭:恭敬、恭顺。(5)序:次序,这里指伦常秩序。(6)敬:尊敬、敬重。(7)忠:忠实、忠于。(8)同:共同、一律。

【译文】

儿子要报答父母的恩情,妻子要顺从自己的丈夫,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要恭敬,长辈和小辈之间要注意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间要注意守信用和讲义气,君主对臣下要敬重,臣下对君主要忠诚。这十种大义,人人都应遵行。

凡训蒙(1),须讲究(2),

详训诂(3),明句读(4)。

【注释】

(1)训蒙:训,教诲;蒙,《序卦传》说:“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故智力未经开发的幼童称为蒙童,以“训蒙”指教育儿童。(2)讲究:讲,讲求,谈论;究,考究,探讨。“讲究”意为明了事实,悟出道理。(3)训诂:用当代的通俗易懂的话解释古书中的词语。(4)句读(dou):句和读,指文章中休止和停顿之处。意思完整的话叫句,为便于诵读而中途停顿的地方叫读。我国古书无标点,“明句读”即是说阅渎者必须懂得文章中休止和停顿。

【译文】

凡是教诲孩子读书,必须详细讲授,既要解释字词意义,又要说明应在哪里停顿断句。

为学者(1),必有初,

《小学》终(2),至《四书》(3)。

【注释】

(1)为学:做学问,读书求学。(2)《小学》:宋代大儒朱熹及其弟子编辑的训蒙读本,其主要内容为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及事亲敬长之义。(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部儒家经典著作总称。

【译文】

致力于读书学习的人,必定有一个开头。首先学习宋人朱熹编写的《小学》,然后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

《论语》者(1),二十篇,

群弟子(2),记嘉言(3)。

【注释】

(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总二十篇,“四书”之首。(2)群:聚集。(3)嘉:良好、优秀。

【译文】

《论语》这部书,一共二十篇,都是孔子的学生们记载的有关孔子一生的名言高论。

《孟子》者(1),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注释】

(1)《孟子》:孟轲著,共七篇,由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纂辑。他继承孔子学说,阐述仁义道德,提出“仁政”口号,成为主要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译文】

《孟子》这部书是孟子(孟轲)写的,一共有七篇,它的内容主题是宣传道德和仁义。

作《中庸》(1),子思笔(2)。

中不偏,庸不易(3)。

【注释】

(1)《中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南宋朱熹把它抽出并作了注解,编入“四书”。该书主要是阐发中庸之道。(2)孔伋:子思,古人以字相称。(3)易:变易、改变。

【译文】

写《中庸》这篇文章的,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中庸”的意思是待人接物处理事情要不偏不倚,公正中立。

作《大学》(1),乃曾子(2)。

自修齐,至平治。

【注释】

(1)《大学》:也是《礼记》中的篇名。朱熹将其抽出加注,编入“四书”,并称其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2)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从师孔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译文】

著述《大学》这篇文章的,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文章的内容,是论述怎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管理家庭乃至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方法和道理。

《孝经》通(1),“四书”熟,

如“六经”(2),始可读。

【注释】

(1)《孝经》:宣扬封建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2)《六经》:《诗》、、《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儒家经典的总称。《乐》于秦后亡佚,此处将《周礼》、《礼记》作为二经,故仍称“六经”。

【译文】

读通了孔子写的《孝经》,读熟了“四书”,然后才能开始读“六经”这样深奥的文章。

《诗》、、《易》,

《礼》、《春秋》,号(1)

“六经”,当讲求。

【注释】

(1)号:号称。

【译文】

《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号称“六经”,应当认真研究阅读。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1)。

【注释】

(1)三《易》: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连山》是夏代易学,由艮卦开始;《归藏》是殷代易学,由坤卦开始;《周易》是周代的易学,由乾、坤二卦开始。《连山》、《归藏》已经失传,今天的《易经》就是《周易》。

【译文】

《易经》有三种:上古时代的《连山》、《归藏》和西周时代的《周易》,前面两种已失传,只有《周易》完整地传了下来。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之奥(1)。

【注释】

(1):《尚书》的简称。“尚”通“上”。它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时典章文献的汇编。相传为孔子编选,儒家列其为经典之一,故又名《书经》。其中包括典、谟、训、诰、誓、命六类文体,记录了尧舜至春秋时代一些君主和大臣的讲话、誓词、政令。由于年代久远,其文辞艰涩,古奥难懂。

【译文】

《尚书》是上古到西周的文献汇集,它的篇章名目繁多,有“典”、“谟”、“训”、“诰”、“誓”、“命”等,义理深奥。

我周公,作《周礼》(1),

著六官,存治体(2)。

【注释】

(1)《周礼》:原名《周官》,也称《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传说为周文王之子周公姬旦所作。本书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篇,记载了六官的职责及礼乐制度。(2)治体:治理国家的大体纲要。

【译文】

西周时周公姬旦写了《周礼》,记载了朝廷所设的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个部门的机构设置情况,保存了当时的官制。

大小戴(1),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注释】

同类推荐
  • 哲学常识1000问

    哲学常识1000问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我们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不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对于你来说,追问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学命题呢,而且历史上那些拥有聪明大脑的哲学家们曾经绞尽脑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将《周易》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力求能引导读者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热门推荐
  • 高六七班

    高六七班

    在南国边陲小城沅城的近郊.有一座特殊的小小公墓——沅城一中高六七班同学公墓,里面矗立着八道墓碑。每一道墓碑的后面,都埋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墓碑标示的逝者从那个特殊的年代走来,故事便不可能不充满坎坷、诡谲、哀婉,但主色调是真善美,主旋律是奋争向上。
  • 小妻不好惹

    小妻不好惹

    严肃很严肃地对宁可告白,一见钟情,再见上手,三见别想逃出咱的手!小妞,你就从了吧!一个身世背景杠杠的,一个是当红女写手!当钢铁无敌的他锁定目标之后,想逃,没那么容易!
  • 财迷小医妃

    财迷小医妃

    齐妍灵的理想:把那些想干掉她的人干掉。不过……那个救了她两次的腹黑男拿着欠条,欢迎收藏!,拥有全国最大银号和一手逆天医术。不好意思,穿越成为京城第一名门秀媛,男人和牙刷一样,然后带着金山银山,被用过的本姑娘都不稀罕。予方新文《神医灵泉:贵女弃妃》火热发布,笑得一脸优雅邪魅,是肿么回事?伪闺蜜联合负心男要抢夺她的银号?活该贱死!让她当王妃?哦,不一样的穿越言情,周游列国莲花婊继母和妹妹想要逼她离开齐家?本姑娘一针让你们变哑巴!
  • 特工冷妃

    特工冷妃

    她是全球闻之色变的头号杀手,手起刀落,绝不手软,却死在自己男人的床上;慕容家嫡出的六小姐,出嫁当日,被亲姐推下王府台阶,死于乱马之下;时空对接,她华丽穿越,休太子,纳男仆,开设公主学堂。教授如何博得男人欢心,扬言“男人如衣服,需日日更换”,得天下者方能得她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万古战帝

    万古战帝

    萧逸原是二十一世纪的国际佣兵,一次英雄救美竟穿越成了萧家的练武废材。天天被人打?资质不给力?有了仇恨系统,一切都不是问题。惹我者,杀!
  • 办事艺术大全集

    办事艺术大全集

    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精炼的交流要点,对说话前的准备、说话技巧、说话尺度、说话场合、说话对象、说话语境、说话效果,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说好话办好事等方面做了精辟总结,生动而具体地讲述了提高说话水平的方法和技巧。《说话艺术大全集》内容涉及同事间的说话办事,和朋友交往、与领导下属共事、与爱人或恋人相处,批评、赞美或说服别人、求人办事及维护自己的利益等方面,将最实用、最常用、最具操作性的说话技巧倾囊相授。
  • 潇雨

    潇雨

    他,是名满江湖、武艺高绝的一代剑侠。她,却只是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平凡女子。两人的生活本不该有任何交集,缘起却只因那一场美丽的飘摇细雨。多年之后,那场记忆中的雨,终究是缓缓停了。沧海桑田恍若瞬间,他和她又回到一切的起点,终于能抛却所有顾忌,向着彼此,许下相守一生的誓言:青山白雨一壶间,柳岸风堤自搁浅。依榭宿聆风雨来,始知红尘江湖远。
  • 佛眼观处世

    佛眼观处世

    佛法是一种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摆脱痛苦的智慧。它不是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运筹帷幄;也不是情场上的你侬我侬、缠绵悱恻;更不是官场上的升降沉浮,勾心斗角,它就是一种生活智慧。它教我们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卧、柴米油盐中,获得一种任运自由的心境。佛说“境由心生”,幸福与不幸,快乐与不快,欢喜与忧愁都是一种主观心态。一颗乐观的心,一颗坚毅的心,一颗健康的心是不会被生活中的任何风雨所折服的,自己的心才是人生的快乐之源。可是,现代人“合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像乞丐一样挨家挨户讨饭,却不知道自己家里就有无穷无尽的宝藏。意思是说现代人在精神生活上四处追寻快乐,却不知道应该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