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单位宣传部干事小张在较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理论文章。团委小高在工会宣传部干事小王面前羡慕地夸奖道:“小张真不错,最近又有一篇文章在某某刊物上发表了!”小王顿时敛住笑容,酸溜溜地说:“他有那么多闲工夫,发表两篇文章有什么了不得啊?哼!”小高见状,自知失言,让小王觉得挂不住脸了,只好尴尬地点头笑了笑,走出工会办公室。这里,小高就是犯了大忌:在可能产生嫉妒的敏感区偏偏又增添了引发妒忌的“发酵剂”。
4不在同性中谈及敏感的事情
女性之间的妒忌多半因容貌而起。女人爱妒忌,妒忌可以说是女人的明显特征之一。而女人又往往因为容貌姿色才处于优势。所以,女人对容貌、衣着以及风度气质所带来的爱情生活、夫妻关系等相当敏感,很容易产生妒忌。比如,一个姑娘因有一张漂亮的脸蛋而被不少小伙子包围着,那些容貌平平、没有人追求的姑娘自然会对她产生妒忌。这时,你作为男性,千万不要在女性之间当面夸赞其中某一姑娘:“某某真靓!”“某某真会穿衣服!”这不仅会引起其他女性的妒忌,而且会让她们对你产生一种莫名的敌意。
男性之间的妒忌大多因名誉、地位、事业所致。男人对社会活动能力、工作业绩、创造手段等最为关注,也最易导致相互妒忌。因此,在男性之间,作为女人的不宜当众评头论足,说:“某某真能干!”“某某真有钱!”尤其作为妻子,更不能有所比较地奚落自己的丈夫:“你看人家小强跟你同一年毕业,都升经理了,你还在这儿半死不活地耗着!”否则,就是再敦厚的人也会生出对他人的妒忌之心来,导致家庭、邻里、同事之间关系的僵化和冷漠。
学会淡化别人的妒忌心理,将有利于促进同事、朋友、邻里及多种范畴内的人们彼此减少敌意和隔阂。
5强调获得优势的“艰苦历程”,以淡化妒忌
通过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很少被人妒忌,如果我们处于优势确实是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得到的,那么,不妨将此“艰苦历程”诉诸他人并加以强调,以引起同情,减少妒忌。
比如,在朋友、同事还未买房的时候,你却先买了。为了免受“红眼”,你可以这么说:“我买这房子可不容易。你们知道我节衣缩食积攒了多少年吗?整整8年啊!辛苦啊!我们夫妻俩都是低工资,1毛钱1毛钱地攒,连场电影都舍不得看,太难了……”听了这些话,对方就很难产生妒忌之心。相反,或许还会报以钦佩的赞叹和由衷的同情。
(第三节)态度低调,保持谦恭的姿态
为人处世中的智者无不是低调做人的高手。态度低调就是得意时不张扬,失意时不抱怨,占据优势却要拿出谦恭的姿态,不论对人、对事,都能保持谦虚平和的态度。
拒绝傲慢,拥有谦虚的态度
谦虚不是故意贬低自己,也不是虚伪的应付。谦虚的态度是基于对自己深刻的认识,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无论在什么场合下,只要你谦虚、不傲慢,低调行事,都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谦虚作为人生的最为可贵与美好的道德之一。所谓的谦虚,即虚心而不自满。不自满,便能经常保持一种似乎不足的状态,因而能获得更大的、更多的益处。“满招损,谦受益”,自满将招来祸患,而谦卑则能得到长远的好处。
谦卑是一种低姿态,不仅对一般的人有用,对处于高位的人更为有用。《易经·谦卦》中说:“谦尊而光。”即尊者有谦卑的美德,更能使人光明盛大。但凡有作为的人,常用谦卑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格与指导人生的方向。
沙皇亚历山大常常到俄国四处巡访。一天,他来到一家乡镇小客栈,为进一步了解民情,他决定徒步旅行。当他穿着没有任何军衔标志的平纹布衣走到了一个三岔路口时,记不清哪条是回客栈的路了。
这时,亚历山大看见有个军人站在一家旅馆门口,于是,他走上去问道:“朋友,你能告诉我去客栈的路吗?”
那军人叼着一支大烟斗,高傲地把这身着平纹布衣的旅行者上下打量了一番,傲慢地答道:“朝右走!”
“谢谢!”亚历山大又问道,“请问离客栈还有多远!”
“一英里。”那军人傲慢地说,并瞥了他一眼。
亚历山大走出几步又停住了,回来微笑着说:“请原谅,我可以再问你一个问题吗?如果你允许的话,能告诉我你的军衔是什么吗?”
军人猛吸了一口烟说:“你猜。”
亚历山大风趣地说:“中尉?”
那烟鬼轻蔑地瞥了亚历山大一眼,意思是说不止中尉。
“上尉?”
烟鬼摆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说:“还要高些。”
“那么,你是少校?”
“是的!”他高傲地回答。于是,亚历山大敬佩地向他敬了礼。
少校摆出对下级说话的高贵神气,问道:“假如你不介意,请问你是什么军衔?”
亚历山大乐呵呵地回答说:“你猜!”
“中尉!”
亚历山大摇头说:“不是。”
“上尉!”
“也不是!”
少校走近仔细看了看说:“没想到你也是少校!”
亚历山大镇静地说:“继续猜!”
少校取下烟斗,那副高贵的神气一下子消失了。他用十分尊敬的语气低声说:“那么,你是部长或将军!”
“快猜着了。”亚历山大说。
“殿……殿下是陆军元帅吗?”少校结结巴巴地说。
亚历山大说:“我的少校,再猜一次吧!”
“皇帝陛下!”少校猛地跪在大帝面前,忙不迭地喊道,“陛下,饶恕我!陛下,饶恕我!”
“饶恕你什么?朋友。”亚历山大笑着说,“你没伤害我,我向你问路,你告诉了我,我还应该感谢你呢!”
亚历山大的谦虚态度,赢得了下级更深的敬佩。低调的人,即使身份显赫也能谦虚地对待周围的朋友,他们平易近人,把自己融入民众当中,也因此得到了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
一般来说,在事业尚未取得胜利和取得较小胜利的时候,一个人保持谦虚的态度还是比较容易的,而在取得较大胜利或较大成就的时候,继续保持谦虚的态度就困难得多了。胜利和成就,本来是好事,是值得欢欣和庆祝的事,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胜利的激流中,许多时候都暗藏着一堆骄傲的暗礁,如果不警惕,它们往往就会把前进的船只撞碎。胜利者在取得伟大成就后仍然保持谦虚,这是最大的英明,也是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和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一个真正懂得低调的人,必然是一个谦虚的人,这样的人终将大有作为。
谦和待人,就容易收服人心
低调是发自内心对别人的诚意和尊重,是赢得别人认可的最好方法,这不是金钱和地位所能打动的。低调不仅可以使人在为人处世中少走弯路,赢得人心,也为低调者将来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会受用无穷。
如果一个有成就的人,能够放低自己的姿态,把自己置身于与其他人平等的氛围中,谦卑、礼貌的对待别人。那么,便多了一份收复人心的资本,就有可能为自己的事业招揽到更多优秀的人才,还会赢得尊重。只有低调的人,才能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诚意和尊重,这不是金钱和地位所能打动的。刘备三顾茅庐以求孔明,信陵君闹市驾车为侯嬴,善于用人者越是低调,越是谦和,越容易收服人心、招揽人才,成就一番伟业。
三国时期,皇叔刘备本是一个低层次的小卒,但是他懂得尊重人才,常常放下尊贵的身份,礼贤下士,结交有才能的人。刘备的低调为他聚了人气,收了人心,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他的一生无时无刻不体现出这一点。
当时,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接走,不得已离开了刘备。临走时,他向刘备举荐了一位能人,那就是诸葛亮。徐庶和司马徽二人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是一个治国安邦的贤才。于是,刘备就和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卧龙岗,位于今河南南阳城西)去请诸葛亮出山。
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先后拜访了诸葛亮三次,前两次连诸葛亮的人都没见着,无功而返。在第三次拜访的时候,才见到了诸葛亮。刘备发自内心的诚意,以及对诸葛亮所表现出来的尊敬深深打动了诸葛亮,最终,他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那时,刘备身份显赫尊贵,而诸葛亮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而已,而且并没有显露什么了不起的才能。因为听了徐庶和司马徽的话,刘备就不辞劳苦,三顾茅庐,用至诚的精神,十足的敬意,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最终,刘备的低调换来了诸葛亮一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尊敬名士的态度不仅让他得到了诸葛亮的倾力帮助,同时也帮他获得了大批人才与机会。例如,他折节下交益州名士张松,从而一举平定西川,成就霸业。
张松是益州名士,虽然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但却很有才华,智谋非凡。他本是西川刘璋手下的官员,但早有辅佐明主成就一番大事的雄心,于是暗中画了一幅西川地图,把蜀中的山川险要、府城县乡等重要的地方都一一做了标记,准备寻找明主。
刚开始,张松觉得曹操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于是,在一次去许都见曹操的时候就暗中把西川地图带上,准备献给曹操。不料,曹操见张松相貌丑陋,身材矮小,言语无礼,并没有热情接待他。为人傲气的张松见曹操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就打消了把地图献给曹操的念头。后来,曹操邀请张松前去观看曹军演练。曹操自夸军容鼎盛,问西川是否有这样的军队。张松说,西川没有这般军队,但是他并不示弱,以曹操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道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这些败绩来讥讽他。曹操见张松揭了自己的短处,自然心中很不高兴,就下令将张松逐出许都。
受挫而归的张松没有灰心,他转道去了荆州,想投靠刘备。当他刚到荆州边界的时候,便被刘备的高级将领赵云接待,随后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也前来为他设宴接风,这让张松很受感动。之后,刘备带着军师诸葛亮、谋士庞统等人亲自来迎接张松,一连设宴款待了他三天。
刘备的盛情把张松感动了,于是,他铁下心来帮助刘备谋划,还极力劝说刘备去攻取西川,说他愿意做刘备的内应,并把所带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还把好友法正、孟达推荐给刘备,说他们德才兼备,可以委以重任。尤其是法正,对刘备以后的事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上面的两件事情中,正是由于刘备为人低调,才聚高了自己的人气,获得了诸葛亮、张松等人的忠心,使他们甘愿为他流血流汗、鞠躬尽瘁。
放下身架,才能够提高身价
低调的人能够放下自己高贵的“身架”,他们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能吸收各种新鲜的事物,丰富自己的头脑和智慧,这是他们最重要的本钱。
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因为身处高位便洋洋得意,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他们自以为能力很强,做事也比别人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他们越是这样摆“身架”,挖空心思地想得到别人的崇拜,就越不能达到目的。即便是国王,他之所以受到尊重,也应该是由于他本人的美德,而不是因为国王那些堂而皇之的排场及其他因素。一个真正的低调者绝不会秉承贵族阶层的恶习,他们会主动放下“身架”与社会的各个阶层交往,获得民间的各种情况,加深自己对整个社会的认识,获得人们的普遍尊重和爱戴。
康熙皇帝即位后,为感化汉族知识分子,便颁诏天下,鼓励有才学的明朝知识分子、遗老遗少到朝廷当官。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素来讲气节,因而没几个人愿意应召。
陕西总督推荐关中著名的学者李喁,可是,这个李喁却以有病为由,不肯入京做官。但康熙并不介意,还对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派官员们不断地看望他,吩咐等他病好后再请入京。
官员们天天来探视,可是李喁卧在床上,十分顽固。于是,这些官员就让人把李喁从家里一直抬到西安,督抚大人亲自到床前劝他进京。可李喁竟以绝食相威胁,还趁人不注意要用佩刀自杀。官员们没办法,只好把这些事情上报康熙。康熙再一次吩咐官员们不要再强人所难。
有一天,康熙西巡西安,让督抚大人转达了自己的意思,说李喁是当代大儒,想要亲自前去拜访他。可李喁却仍声称有病无法接驾。康熙没有因此大发雷霆,反而和颜悦色地表示没有关系。
其实,李喁内心早已臣服于康熙了,只是被虚名所累,还有就是以前的姿态摆得太高,一时没办法下来。于是,李喁就让儿子带上自己写的几本书去见康熙,向康熙表明态度:他是大明臣民,不能跪拜康熙;而他儿子是大清臣民,可以跪拜康熙,为康熙效力,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脸面,又回应了康熙给他的面子。
康熙召见了李喁的儿子,得知李喁确实有病,也就没有勉强,只是对李喁的儿子说:“你的父亲读书守志可谓完节,朕有亲题‘志操高洁’匾额并手书诗帖以表彰你父亲的志节。”并告诉地方官对李喁关照有加。
康熙的这个举动,深深地打动了读书人的心,那些表明誓死不降清的人,早就没有当初的那么顽固了,而那些本已臣服的人,更是乐意为大清朝廷效力。为求得贤才,康熙放下“身架”,给足了别人面子,实际上却抬高了自己的“身价”,为自己捞足了面子。
下面,再为大家讲一个故事。一次,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吵了架,丈夫独自回到卧室,闭门不出。女王回卧室时,只好敲门。
丈夫在里边问:“谁?”
维多利亚傲然回答:“女王。”
没想到丈夫既不开门,又无声息。她只好再次敲门。
里边又问:“谁?”
“维多利亚。”女王回答。
丈夫还是没有动静。女王只得再次敲门。
里边再问:“谁?”
女王这次学聪明了,柔声回答:“你的妻子。”
这一次,门开了。
自己与其他人的区别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依靠抬高“身架”并不能提升“身价”,因为人们只喜欢与自己平等的人。所以,身居高位者愈是能够放下身份,愈是能增加在别人心中的分量。
战国时期,有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其中,魏国的信陵君最为著名。信陵君叫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信陵君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致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信陵君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魏国有个叫侯嬴的人,他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已经是七十多岁了,家境很贫寒。信陵君听说这个人是个高明的隐士,就派人去拜见,并想送给他一份厚礼。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我不能因看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信陵君的财礼。”
信陵君于是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大家来齐坐定之后,信陵君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信陵君空出的尊贵座位,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想借此观察一下信陵君的态度。可是,信陵君手握马缰绳,更加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