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6400000015

第15章 归去来兮“迟”(3)

在不该见的时空中,见得了该见的人,那是一种无奈。

在该见的时空中,见得了不该见的人,那是一种不幸。

在不该见的时空中,见得了不该见的人,那是一种残忍。

苏雪林与张宝龄的结合,或许就是这样一种残忍,而她与飞蛾、虺蜴、天牛和S先生的相遇,或许就是这样一种不幸,而她与鲁迅先生的相见,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无奈,总之—无缘!

众所周知,在中国现代文坛上,被鲁迅“骂”过而又“骂”过鲁迅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像苏雪林那样,事实上鲁迅并没有“骂”过她,而她却对鲁迅竭尽谩骂之能事,且被人指责为是对鲁迅“鞭尸”也在所不顾以至执著一生的人,真是绝无仅有。

在她的名字从我们的教科书中消失了的年代里,我们只能从那些断断续续的文字碎片和若隐若现的真假传闻中,总以为鲁迅一定对她有过深仇大恨。可是,当笼罩在她身上的烟雾散尽之后,尤其是当她的故乡已用宽大而温暖的胸怀接纳了她这个游子以后,我们吃惊地发现,一切多只是她的误会、任性和偏执。

当那她吃完了这顿难以下咽的午宴后,她第一反应是急不可耐地想知道“鲁迅为什么这么恨我”。

她百思不得其解后,把这个问题交与凌叔华一起探讨,因为在她看来,凌叔华的丈夫是陈西滢,他与鲁迅多有交往,当然其中也多有恩怨,但他们对鲁迅一定也多有了解,也一定能告诉她问题的答案。

凌叔华果真告诉她答案了:因为你在陈西滢主编的《现代评论》上发表过《李义山恋爱事迹考》呵,鲁迅恨陈西滢,所以也连同着恨你了呗。

这叫什么逻辑?当然不能令苏雪林信服。

凌叔华说:“既然世上有无功受禄,那也有无辜受过嘛!一切都有可能,算了吧,雪林!”

如果真是这样,那自然也只能“算了”。不过她仍然半信半疑。或许她也曾想过,凌叔华这样的推断,毕竟是以低估了鲁迅的胸怀为前提的嘛,而鲁迅难道真的就这么小心眼得不可理喻?

然而,鲁迅到底为什么这么恨她呢?事实上这个问题好多年间一直困扰着她,因为她扪心自问,自己并没得罪过鲁迅呵!相反,当年在北京女高师时,她还经常拜读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小说,并一直认为这是新文学中的杰作,对他曾经心中充满了敬佩。因此她不能不一次次地在心中自问,鲁迅为什么这么恨她呢?就这样,她钻进了牛角尖—她就是没想到再问一句,鲁迅真的对她有仇恨吗?

的确,鲁迅其实对她并没有什么仇恨,虽然鲁迅与她在文学上和社会立场上与她多不相同,但并没有对她产生什么仇恨,或者说那时的她,在鲁迅看来还只是一位初入文坛的文学新秀,还不值得他去“恨”哩。就算那次宴会上对她的不给面子,只是就是事论事,对因她迟到而将一班文学前辈晾半天的行为给予一次不无善意的提醒和警告而已。再则,一个胜于任何雄辩的事实是,从那顿饭后直到鲁迅逝世,其间鲁迅并没有发表过任何“恨”她的言论。

倒是她对鲁迅的“恨”一直不曾消退,自己为自己树立起一个假想敌,且这种假想而产生的恨还越积越深,慢慢扩大,甚至后来她几乎是“凡是鲁迅‘恨’过的和‘骂’过的人她就拥护,凡是鲁迅拥护的人她就‘恨’,就‘骂’”。

如众所周知的被鲁迅“骂”过的两个人,一个就是上面已说到的陈西滢,还有一个就是杨荫榆,她就曾为他们大叫其好。之于前者,先不说因为陈西滢是好友凌叔华英的丈夫,且她到武汉任教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引荐,算是有“恩”于她,因此她在评论《西滢闲话》时,多有溢美,甚至对其中的硬伤,如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抄袭之作等,连胡适也曾责其向鲁迅道歉,但她仍视而不见。再说杨荫榆,她们本来并无多深交往,可仅仅就是因为她在1926年“女师大事件”中被鲁迅连着与陈西滢一道骂过,她就在自己的文章中对其大加赞赏;且这还不算,她还对当年事件妄加评说,对鲁迅讽刺挖苦;而事实上,她并不是“女师大事件”的当事人,且并不了解当时实情。这就很是一种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非理智之举了。

几乎是在给陈西滢等人大唱赞歌的同时,苏雪林又先后发表《郁达夫及其作品》和《郁达夫论》等,在这些文章中,与其说是进行文学评论,还不如说只是谩骂,如她说郁达夫的小说“情节上琐碎,句法单调,人物行动没有心理学上的根据”;更说郁达夫本人:“他的说大话,毫无风致,只觉得粗鄙可憎;他的发牢骚,也不过是些可笑的孩子气和小家女人气。他何尝够得上名士的资格,只不过是名士糟粕之糟粕而已。”这样的言论实际上已超出了文学批评的范畴而沦为人身攻击了。

然而别忘了,郁达夫并没有“得罪”过她,甚至在那次宴会上,对她不但表示出了相当的友好,而且还给予了当面的赞赏;后来他们在安徽大学共事时,虽然文学观念上多有不同,但并不曾交恶。她此时如此对他谩骂加人身攻击,仅仅就是因为他是创造社的成员,仅仅与鲁迅交好。这样的行为,实在也只能说她太意气用事了。

或许是鲁迅在世时她毕竟畏惧于他的力量,或许是她的“仇恨”还没积聚到暴发的程度,等到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她似乎是迫不及待地扯起“反鲁”的大旗,立即写下了“反鲁”檄文——《给蔡孑民先生劝阻其参加鲁迅葬礼的公开信》,并在交蔡元培不得的情况下公开发表于《奔涛》杂志上。

这篇文章被人们称为“鞭尸文章”,其“鞭尸”行为自然激起了不光是左翼文艺工作者的义愤,并遭到了人们的强烈反击。连她的恩师胡适,也在给她的信中直言了她的不该之处。如对于她在给蔡元培的公开信中指责鲁迅“腰缠久已累累”,“病则谒旧医,疗养则欲赴镰仓”,胡适则说这些“皆不值得我辈提及”;对于她骂鲁迅“诚玷辱古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胡适批评说,“这类句子(尤其是下半句)不成话,未免太动肝火,此是旧文字的恶腔调,我们应该深戒”;另外胡适还特别强调,“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等,“皆是上等工作”,陈西滢说他是抄袭盐谷温的成果,“真是万分冤枉”,“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最好是由通伯先生写一短文”,表示道歉。

或许在这里,胡适明着说要陈西滢道歉是假,实际上是要苏雪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检讨吧!然而,她事实上非但没有接受胡适的建议而道歉,当然陈西滢也没有道歉;相反,随后她又接连写了《说妒》《富贵神仙》《说偶像》《论污蔑》《论是非》《过去文坛病大检讨》《对〈武汉日报〉副刊的建议》和《论鲁迅的杂感》等一系列文章,并公开发表于各种报刊,大有一副要做中国的堂吉珂德的架势,不顾生死地向风车发动起注定失败的进攻。

这样的进攻结果可想而知!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我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岂非不自量力?所以这篇文章(指替杨荫榆翻案的那篇《几个妇教育家的速写》。本文作者注)发表后,居然吃了人家几支暗箭。这也是我过于爱抱不平,昧于中国古贤明哲保身之道的结果,只好骂一声自己‘活该’。”

是的,即使是今天看来,苏雪林的“反鲁”所遭到的“不幸”,也仍只能用这两个字来做一概括性评价—活该!

悲剧!

说苏雪林的“反鲁”是一场悲剧,其实最多也只是她个人人生中的一场悲剧而已,因为鲁迅的光辉并没有因为她的“反”而有丝毫的暗淡,甚至还反而显得越发光亮,故就此而言,苏雪林的反鲁最多也只能算是一场闹剧。

对于苏雪林来说,闹剧也好,悲剧也罢,其实也并非不能很快落幕,只要她自己愿意;尤其是抗战爆发后,随着她为抗战而捐金购买飞机的义举,人们此时再回过头去看她一年前的举动,似乎发现一切只是她的一次性格逆反,一次行为任性,一次意气用事而已;至此,人们也更愿意将此当一幕闹剧而已,她虽终没听得她恩师胡适的意见求得人们原谅,但毕竟消停了一阵,所以人们也似乎原谅了她。

1949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她那曾经“反鲁”的行为和一直坚持的“反鲁”立场又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成了她去还是留的一个心结。尽管邓颖超等曾主动地与她有过接触,其目的当然不言自明,然而,她似乎总不能忘怀于自己的过去,她曾与好朋友袁昌英说:你可以留下,我不能!她最终还是决定远去。

1949年5月,此时的上海已在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她此时联系到了香港真理会的一个教职,准备前去就职,想到自己这一去可能再也难以回来了,于是她想带点什么走以让将来做个纪念。她走了一街又一街,也进了几家商店,但都不知买点什么好。她虽然是个女人,但是她并不像多数女人那样喜欢逛商店,平时上街去得最多的就是书店。几条街走下来她终于还是走进了一家书店。此时她突然想起了朋友庐隐,十多年前她正是因为难产而逝世于上海的,现在自己要走了,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回来看她了。于是苏雪林想想还是买一本她的书带走吧?可是找了半天也不曾找到,于是她问书店的一小伙计说:“请问有庐隐的《海滨故人》吗?”

“没有。”小伙计回答说。

“这么著名作家的书你们怎么不卖呵?”

“现在已经没人看她的书了!”

“为什么?”

“因为现在人都喜欢看丁玲女士的书了!”

……

呵,她知道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真的就将过去了。

6月,苏雪林来到了香港,任职于真理会,做着一种无味、无趣而无聊的工作,而就在此时,她接到了老师、当年北京女高师的国文系主任、时任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教授的陈钟凡的信,力邀其前去任教,并说这也是校长吴贻芳女士的意思;并为了打消她的顾虑,他还在信中说:“我同一个要人说过,那要人说像苏某这样高才硕学的人,吾党定要争取。反鲁小事孰能记忆,请你转告,勿以为虑。”

然而在苏雪林看来,自己的“反鲁”决不是小事,她回信说:“我反鲁历史章章在人耳目,回去岂不危险?”此情此境此言,大有自己已“一失足成千古恨”了。

无奈之下,陈钟凡只好回信说:“长与足下生死辞矣。斛玄和泪墨。”

真的,苏雪林就此开始了她后半生的漂泊生涯:不久即离开了香港,再次漂泊欧洲,最后独困孤岛,其间又曾漂泊南洋。虽然这一切不能不说都与她当初的“反鲁”有关,但如果仅此而已,我们似乎又不忍心再说她“活该”。可事实上她去台后,还一直坚持“反鲁”立场,甚至将此作为了自己的“终生事业”,这又让我们不得不说她人生中的所有悲剧都是“活该”。

同类推荐
  • 中统特务实录

    中统特务实录

    “中统”,是国民党的主要特务机构之一。本书系统讲述中统组织的历史沿革、遍布全国的情报网,介绍其核心人物,描述它对民主运动的残酷镇压,对中共组织的破坏、渗透活动。揭露其反共、反人民的罪恶本质。采用全新的历史叙述风格。
  • 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

    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

    这是两个人的传记和诗歌合集。此书记录了他们俩的主要诗歌作品和人生经历。两人分别是仓央嘉措与纳兰容若。著名电影《非诚勿扰》播出后,仓央嘉措的诗歌被人们重新拾起,并受到广大年轻人的狂热追捧。他是最令人尊敬的转世活佛,却深爱着一个平凡的姑娘。“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成为千古绝唱。而几乎在同一个时期,另一个出身显赫,却向往平凡的词人——纳兰容若,也是文坛上闪亮的星星。被多少幽怨的才子佳人常挂口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就是出自这位奇才之手。
  • 一个人的旅行(高平作家丛书)

    一个人的旅行(高平作家丛书)

    自然为上,是秀琴的语言最彰显的特征。艺术法则是依据事物的理、事、情。不能离开客观事物,以一成不变之法去套万变不息的自然事物。方法是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但“由工入微,不露痕迹”的工巧和自然是并不矛盾的。她的许多质朴流畅的语言也不乏锤炼之功。锤炼达到自然,要遵循自然之法。以工力造平淡,于精炼处见自然。自然之法是无法的法。
  • 迪尔伯特的未来:下个世纪战胜白痴的生存之道

    迪尔伯特的未来:下个世纪战胜白痴的生存之道

    本书中,有一点会变得日益明显,即你的竞争对手同你一样一脑子浆糊。轻信的顾客比比皆是,不管产品多么毫无价值,多么愚蠢透顶,他们照买不误。简而言之,该是诺查丹玛斯靠边站的时候了。作者披上他的预言家长袍,以极具穿透力的眼光洞察一切,从技术到工作间,从选举到两性大战,从宠物保护到其他星球上有无智慧生命的可能性。书中融笑料和事实于一体,它弹奏出我们社会的热门音符,令读者忍俊不禁,惊诧不已。
  • 川藏

    川藏

    《川藏》作者在故事发生的地方写这篇东西,就在寺院的客房中间。四周静寂无声。抬眼就可以看见大殿的屋脊上站着永不疲倦的铜鹿,它们站在那里守护法轮。在我和这些闪闪发光的东西之间,是一片开满黄色小花的草地。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幸福像花儿

    幸福像花儿

    自从爷爷去世后,蓝芷若已经很久没有体会到幸福的感觉了。可是老师却偏偏让大家以《幸福》为题目写篇作文。蓝芷若看见爸爸妈妈经常为一点小事吵嘴,非常担心他们会因此离婚。一个偶然的机会,蓝芷若被选为辩手参加“金钱是否能带来幸福”的辩论赛。在准备辩词的过程中,蓝芷若慢慢地找回了幸福的感觉。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爱情的质地

    爱情的质地

    浸入这方冰晶的华美之表、炫美之光、纯美之心、凄美之境、唯美之意,谁个都会流连忘返,意犹可可。于是,循着这样的视听渴念,我们又开始拂动《倾情之恋》、《从今以后谢风流》的曼妙裙裾。三个不等的玲珑故事,三个仿佛的玫瑰家园,三个相递的情感部落,在陈家生、吴宁、高建波、费铭、张索索等人“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的倚望中,凝成了《爱情的质地》。这个集子真好,有一种丝绸的感觉。柔柔的,滑滑的,凉凉的,不小心划拉一下又会是怔怔的,涩涩的。这是否就是爱情的质地?或者,这中间的通感就是构筑爱情的灵感?
  • 古武魔女降临

    古武魔女降临

    兰陵侯府低贱庶女蓝九,吴国头号花痴软包,爹爹不疼、姐姐迫害、人打人骂、为救痴傻胞弟死于非命。她是现代杀手,一朝穿越拾起这低贱身躯,势要凤鸣九天!且看当日脓包何以一改懦弱,狠辣、凌厉掀起古武大陆乱世风云。修炼、晋级、报仇。本只是为了生存,却在一步步中走上大陆之巅,既如此那便醉卧美男怀,醒掌杀人剑,坐观天下,唯我独尊!“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娶你。”这本该是一句让人幸福的话。但是蓝九明白,这是施舍。“若你反抗不强烈!我可以考虑上了你!”面对眼前这个温润、最富盛名的大陆天才,蓝九笑得从容而优雅。素素雪《重生名媛望族》推荐自己的文:《极品恶魔》《凤枭》《玄月引》《嗜血太妹》《花魁女帝》《魔界妖娆》《极品三小姐》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古武乱红之魔女倾天下》
  • 满唐春

    满唐春

    一个优秀的首饰技师,因为一个意外,穿越到了唐朝一个苦逼的学徒身上一间生意淡薄、濒临倒闭的金店一个游手好闲、水平一般偏偏又脾气暴躁的师傅还有二个谈不来的师兄最惨的,还签了一份打死勿论的学徒契约幸好,还有一个美丽又对自己暗生情愫的小娘刘远还没决定以后的路没想到一夜剧变,两个师兄杀了师父卷了黄金细软跑路留下一个负债累累的烂摊子欠下的货款、借下的债务、快要到期的租金等等,让小娘无计可施要抄家、变卖家产?PS:小炮新书《筑造我为王》已上传,请多多支持!!!!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机遇的把握(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机遇的把握(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机遇对于人的成功非常重要,但是机遇来了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这时机遇只会让我们悔恨。为了等待机遇,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诚心去做好准备。作
  •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本书精选了欧·亨利以不同背景创作的二十八篇作品——所有著名代表作品均已包含其中,并特别收录了他一生中最后一篇尚未完成的小说《梦》。在这些作品中,欧·亨利以风趣犀利的语言解构了生存的种种窘迫,用峰回路转的结尾为人生扩展出无数的可能性。正如他在小说《麦琪的礼物》中所言:人世间所谓的生活是由哭泣、抽噎、破涕为笑组合而成的。而他的文章如同冬夜里一盏小小的烛火,让你在想要落泪的时候,绽开一个“泛着泪光的微笑”。
  • 论语新校释

    论语新校释

    《论语》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本书对原著行了详细地注释,是文学工作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值得珍藏的艺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