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案例
善良就是没有“自我”?
女儿很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爸爸妈妈经常教育她要和同学搞好关系,“宁可人负我,我不负人”,但是却没有提醒她这应该是有原则的。
一次考试的时候,坐在她旁边的同学向她借橡皮,她只有一块橡皮,但她毫不犹豫地借给了同学。可是同学竟忘了还她。因为考试的时候不允许说话,所以她没敢向同学要,自己用手指头沾点口水,在考卷上涂改得乱七八糟,甚至涂破了答题卡,结果读卡机不识别“窟窿”,她考了个不及格。回到家,她大哭一场。妈妈问她原因,她说:“如果我不借橡皮给同学,她会说我“小气”的!”
还有一次,参加“升国旗仪式”之前,班上一名男同学要借她的红领巾,因为少先队员要在仪式上行队礼。女儿害怕那个男同学今后会为难自己,就从脖子上摘下红领巾,递给那个男生。自己却因为没有佩戴红领巾而受到了批评……
专家解析
该责备的不应该是孩子,孩子稚嫩的身心得承受多么沉重的负荷!家长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借橡皮事件”和“借红领巾事件”。如果孩子一直都因为善良而失去自我,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长大以后,就会在一味满足别人的需求中,忘记自己,放弃自己,无原则宽容、屈从甚至纵容别人,那是一种迂腐和无能。
中国青少年现在存在三大“通病”:“贫血”(缺少真情和激情),“缺钙”(缺乏远大的理想和顽强的意志),“脑膜炎”(跟着感觉走,懒于理性思考)。我们要凭借“精诚”、“精炼”、“精彩”走进孩子的心灵,进行精神的提升。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提出教育必须培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本能力。今天的学生,将是未来的主人,为了他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合作精神的培养,并不单纯是组织集体活动,它包括对人的尊重与信任、团队精神、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与人之间有尊严的交往。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孩子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成长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家长应当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处处感受美好和善良。善良就是心地纯洁,没有恶意,和善友好,慈悲为怀。待人处事,心存善意、向善之美;与人交往,与人为善、乐善好施;独善其身、善心常驻。环境友好也是善良之举。善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人人都有善心、善意、善举,善良在社会中产生互动,这便是真、善、美的和谐社会。
教育误区
1.有求必应。有恻隐之心,缺乏判断能力,常常委屈自己,也可能上当受骗。
2.逆来顺受。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角色错位,盲目做好事,无原则的“仁慈”。
成长故事
善良的妈妈和女儿
妈妈带了个驼背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目的是想要女儿多一些慈爱心。事先妈妈多次提醒一定不要提与驼背有关的话题,以免伤害这个小朋友的自尊心。
女儿很听话,与这个小朋友玩得很开心。妈妈去厨房给孩子们倒了两杯果汁,刚走到客厅,就听到女儿在问那个小朋友:“你知道你为什么驼背吗?”
“天生的。”那个小朋友小声回答说。
妈妈很紧张,正想进去阻止女儿继续说下去,但又非常想知道孩子接下来要说什么,就忍住了。
“因为你背上是将要长出来的翅膀。”女儿摸着小朋友鼓起来的背继续说,“老师说了,驼背的小孩都是天使,因为他的翅膀还没有长出来。但是总有一天,翅膀会长出来的。”
“真的吗?太好了……”听了女儿的话,那个小朋友欢呼起来。
妈妈也在庆幸自己没有打断女儿的话。
相关链接
《汉书·严彭祖传》: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
委曲:迁就。勉强迁就,以求保全;指低声下气、逆来顺受,而非不卑不亢、针锋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