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55000000006

第6章 “九州生气恃风雷”

明代,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科技文化,湖北地区的发展都足堪称道。明中后期,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

在明代政坛上,有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帝和一位杰出的宰相,二人都出自湖北,他们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和宰相张居正。

明正德二年(1507年),明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在钟祥出生,这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年仅31岁且膝下无子的正德皇帝武宗朱厚照驾崩。朱厚照是朱厚熜的堂兄,按祖训“兄终弟及”,于是时在湖广安陆州、年仅15岁的朱厚熜匆忙赴京继位,次年改元嘉靖,成为继明成祖之后第二位以“藩王”身份“傍支入主”的帝王。

嘉靖三年(1524年),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被追尊为“恭睿献皇帝”,朱厚熜对父母在家乡钟祥的王墓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将王墓升格为帝陵,这就是“显陵”。

嘉靖十年(1531年),朱厚熜以“钟聚祥瑞”之意赐名家乡“钟祥”,升安陆州为承天府,成为与顺天府(今北京)、应天府(今南京)齐名的明代三大中央名府。

嘉靖帝在位前期,政治上还是颇有作为的,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宿弊、振兴纲纪的措施,开创了20多年的“新政”时期,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拥戴,史称“中兴时期”。

嘉靖帝其人,有振兴之志、中兴之举,又有偏执之性、荒政之嫌,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亦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也就是在嘉靖朝,湖北江陵人张居正正式步入政坛,并最终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杰出政治家。

1525年,张居正出生于江陵。他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意,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被称为“神童”。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明神宗时,48岁的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前后主政10年。他厉行改革,在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在军事上,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平定外患。正是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改变了明中期以来政治混乱、财政匮乏的窘境,国势出现中兴景象。

在张居正执政的10年期间,“边境乂安”、“太仓粟可支十年”、“太仆寺积金四百余”,“一时政绩炳然”,朝政为之一新。

张居正改革,不仅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同时也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某些特点。因而,他也成为西方政治和经济理论家关注的“中国经济第一人”。与张居正同时代的著名清官海瑞评价他“工于谋国,拙于谋生”。明代思想家李贽称誉张居正为“宰相之杰”。台湾史学家黎东方先生在《细说明朝》一书中如此评价张居正:“他是有明以来唯一的一位大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只有诸葛亮和王安石才能勉强与之相提并论。”

明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卒,遵其遗嘱,千里迢迢,发丧回乡,归葬荆州故土。

自宋元以后,一直有“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及至明代,这一谚语逐渐转化为“湖广熟,天下足”了,说明以湖北为中心的湖广地区已逐渐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的主产区。

明代成化年间,汉水入江口改道,使汉水从不稳定的分汊入江到稳定归一地汇入长江,从此结束了汉江下游河道游移不定的历史。

汉水改道,其入江北岸故道积淤,湖水并归,芦洲靠岸,陆地得以成片,人民相继盖屋定居。明正德初年,知县蔡钦在此筑堤捍水,拓荒造田。至嘉靖年间(1522—1566年)设汉口镇巡检司,属汉阳县,汉口镇之名自此始。汉水成为汉阳、汉口的界河,于是武汉由隔江相望的双城蜕变为相依长江、汉水的三镇。可以说,汉水改道最终确立了三镇鼎立的地理格局。

新兴的汉口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两岸地盘开阔,港湾水域条件良好,是一处“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的天然良港,成为江汉咽喉,是云、贵、川、湘、桂、豫、赣等地区的货物转输地。于是,汉水两岸房屋连片,商船进出繁忙,逐渐形成了商贾辐辏的汉正街,汉口镇的名声不胫而走。到明朝后期,汉口已经一跃成为九省通衢的“九州名镇”了。

“五百年前一荒洲,五百年后楼外楼。”汉口镇的崛起,使武汉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由汉口镇领衔,武汉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之一。

明末战乱,汉口一度陷入萧条。清朝前期,汉口开始复苏,并迅速繁盛起来,发展为一个地当要津、交通便利、舟车辐辏、五方杂处、市场繁荣的商业巨镇。清人吴淇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赞语。清人刘献廷赞誉汉口为“天下四聚”之一。

在汉口迅速崛起的同时,誉为“三楚名镇”的沙市也极为繁盛。沙市形成市镇始于唐代,至宋代发展为盛极一时的经济都会,明代号称“十里长街”。明清之交,沙市也陷入一片萧条之中。随着清初政局渐趋稳定,沙市也很快得以复苏,并迅速发展。

宜昌“扼荆襄之门户,川楚之咽喉”,位置非常重要。但在明以前,这里的经济比较落后,发展相对缓慢。明代,宜昌除粮食运输与贸易外,鲜有其他商业贸易。有清一代,宜昌位处贯穿四川、两湖、江浙等经济发达之区的水运线上,转口贸易发达,有“过载码头”之称,其中以米市贸易和淮盐运输为最。

明代,湖北文风鼎盛,众多的鄂籍文学巨子脱颖而出,其中最耀眼的是“公安派”和“竟陵派”。他们独创流派,登高一呼,应者云集,使湖北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重镇。

“公安三袁”即长兄袁宗道、二弟袁宏道、三弟袁中道,因三人都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公安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的散文以清新活泼之笔,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开拓了中国小品文的新领域。在中国文学史上,公安“三袁”一母所生,文学志趣相投,文学主张相同,文学成就并驾齐驱,文学作品流芳后世,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份奇缘与佳话。

“竟陵派”是明后期又一个以湖北地域命名的文学流派,其领袖是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钟惺和谭元春。竟陵派基本继承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提倡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但又认为“公安派”末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的风格加以匡救。钟惺、谭元春独树一帜,自成一派,是明代文坛上闪耀的双子星座,世称“钟谭”。

在明代画坛,吴伟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艺坛领袖。

吴伟,江夏(今武汉)人,明代著名画家,善画水墨写意、人物、山水。取法南宋画院风格,笔墨恣肆,神韵俱足,为明代中叶创新画家。早年画法比较工细,中年后变为苍劲豪放、泼墨淋漓一格,形成兴盛一时的“江夏派”。“江夏派”对当时画坛影响很大,一时间,学吴伟者蜂拥而起。吴伟逝世后,由他开创的“江夏派”余脉不绝,后继者有张路、汪肇、李著等,领一时风气,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明代,湖北在科学技术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传统医学首屈一指,名医辈出。其中最著名的有万全、李时珍等。

万全,号密斋,出生于罗田一个行医世家,对儿科、妇科、内科杂病有精深的研究。在儿科方面,他提出不滥吃药,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颇有创见。他发明的“万氏牛黄清心丸”,至今仍是治疗小儿惊风的良药。万全晚年,将其毕生所精研的医学理论进行了总结,写成《万密斋医学全书》,为我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代,湖北更出现了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医药学家,他就是被誉为“药圣”的李时珍。李时珍出生于湖北蕲春县一个世医家庭,自24岁起,李时珍在家乡行医,很快成为一方名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发现以往的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重复或遗漏,于是决心重新编著一部新的本草专书。至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本草纲目》始成,前后历时27年。《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医疗学之经验,是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本草纲目》还纠正了前人很多药物学方面的错误,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所以,达尔文称赞《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一出版,就引起强烈反响,很短时间内,就被翻刻30多次,医家几乎是人手一部。明万历年间,《本草纲目》流传到日本,并被翻印多次,再传朝鲜和越南;十七八世纪传到欧洲,先后译成德文、英文等许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清代,湖北在文学、艺术、医学诸领域仍有长足进步。

清朝后期,湖北出了一位文坛大家,即清代湖北三状元之一、古赋七大家之一的陈沆,他“以诗文雄海内”,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此外,活跃在清朝文坛上的湖北籍作家还有杜濬、顾景星、金德嘉、王戬等人。

清朝,湖北地区以汉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成就突出,尤其是对京剧的形成有开山之功。汉剧,原名“楚调”(或称“楚腔”),又名“黄腔”,后称“汉调”,辛亥革命以后才定名为汉剧,它是一种以“西皮”、“二黄”两大声腔系统为主体进行演唱的地方戏曲。

汉剧在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西皮”和“二黄”合流的过程中,并收了“昆山腔”和“弋阳腔”。明末,汉剧已趋完善,演技娴熟,规模可观。清代,汉剧进一步发展。嘉庆年间,湖北崇阳籍的著名汉调生角米应先(喜子)到北京加入春台班(徽剧四大徽班之一),名驰京师,成为这个戏班的台柱,历20年之久。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汉调艺人入京后,与徽班彼此影响,同时吸收昆腔、秦腔等剧种的曲调、表演方法等,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剧种,这就是京剧的雏形。

在京剧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来自湖北的地方戏剧与戏剧艺人功不可没。湖北罗田人余三胜更是京剧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同样从湖北走出的谭鑫培、余叔岩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名伶,对京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清代书坛,湖北人张裕钊和杨守敬绝对是两个响当当的名字。

张裕钊,武昌(今鄂州)人,晚清著名书法家、学者、诗人。张裕钊是晚清名噪文坛的著名学者,在古文研究上具有很深的造诣。但是,终其一生,最有影响、最具成就的还是他的书法艺术。

张裕钊书法源于魏晋,突越唐人,高古浑穆,笔画峭峻,融北碑南帖于一炉,济刚柔俊逸于毫端,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张体”,成为一代书法宗师,享誉海内外,与康有为、华世奎、郑孝胥齐名,被称为近代四大书法家。

杨守敬,宜都人,在历史地理学、金石学、目录版本学以及书法等方面卓有建树,被称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杨守敬书法、书论兼长,于楷、行、隶、篆、草诸书俱长。

杨守敬除了书法成就之外,同样著名的成就当属历史地理学,他穷毕生精力研究《水经注》,集我国几百年《水经》研究之大成,完成《水经注疏》。清朝著名学者罗振玉曾将杨守敬的“地理学”、段玉裁的“小学”、李善兰的“算学”推尊为清代三“绝学”。

清代,湖北王葆心的方志学精进独到,堪称大家。

王葆心,出生于罗田一个耕读之家。民国后,王葆心历任湖北革命实录馆总纂、湖南书报局总纂、北京图书馆总纂、湖北国学馆馆长、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及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省通志馆馆长等。他撰写的《方志学发微》一书,是我国方志学领域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王葆心病逝后,董必武题写“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的挽联以示哀悼。

在医学方面,“戒毒神医”杨际泰闻名遐迩,声名远播。

杨际泰,广济(今武穴)人,出自行医世家,擅长内、外、妇、儿诸科,妙手回春,救人无数,成为远近闻名的名医圣手。他的《医学述要》,内容丰富,新见迭出,是近代中医的百科全书。

杨际泰成名之时,正是清政府衰败之际。外国侵略者将鸦片大量输入中国,致使很多同胞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出于医家道德和民族责任,杨际泰呕心沥血,终于发明了一种解毒消瘾药,并免费发给吸食鸦片者服用,效果奇好,治愈者无数,开创了中国治毒戒毒的先河。当时,流传有“南有林则徐断绝毒源,北有杨际泰解除病根”的口碑,杨际泰被人称为“鸦片战争的一位后方英雄”。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骄傲自大,闭关锁国。与此同时,鸦片的泛滥,不仅使中国白银外流,国库入不敷出,而且极大地摧残了民众的身心健康。1837年2月,林则徐被任命为湖广总督。他力主严厉禁烟。一时间,武汉三镇的禁烟运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林则徐在湖北禁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群众禁烟运动,是更大规模的虎门销烟的先声,拉开了中国人民近代禁毒斗争的序幕。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逐步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号称“九省通衢”的湖北,首当其冲,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列强势力叩开湖北门户,始于汉口开埠。伴随着外国舰船的汽笛,湖北开始了近代充满屈辱的对外开放历程。

西方列强在湖北沿江口岸开辟商埠的同时,还在汉口设立领事馆,开辟租界,实施政治侵略。美、意等七个国家相继在汉设立领事馆,将汉口沿江一带大片土地建成“国中之国”。“欧风美雨”的冲击和刺激,虽然使武汉社会矛盾激化,人民苦不堪言,但也使这里成为较早得风气之先并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地区之一。

晚清的湖北,为中国的变局准备着条件。古老中国的上空,熹微初现。

1889年12月,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使湖北经历了一次近代化的崛起;湖北因为有了张之洞,武汉从昔日的封建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大有“驾乎津门,直追沪上”之势;湖北因为有了张之洞,逐步从一个地处中国腹地,经济、文化均不很发达的省份一跃而成为晚清最重要的机器工业中心之一。无怪乎毛泽东说,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从这一天起,湖北在新式学堂的创办、洋学生的派遣、新军的组训等方面都领先于全国。

张之洞的“湖北新政”,客观上为后来的辛亥革命作了物质、人才和思想上的准备。

与此同时,国内民众反清反帝的情绪空前高涨,各地纷纷涌现出许多进步革命团体,最终形成了统一的革命政党,为武装推翻清王朝奠定了组织基础。

1911年8月,湖北两大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实现联合,并组成领导起义的总指挥部,在武昌小朝街85号的原文学社总部设立军事筹备处,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的原共进会机关设立政治筹备处,分别负责制定起义计划、文告、旗帜、印章等,积极做好起义的准备工作。

1911年10月10日晚,在武昌工程营驻地,革命党人以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概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经过一夜浴血鏖战,起义军终于占领了湖广总督署。10月11日上午,武昌全城光复,革命军的九角十八星旗帜在武昌城头高高飘扬,古老的武昌有幸成为这场伟大变革的首义之城。

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变革由此开始,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

首义胜利后,革命党人迅速组建湖北军政府。湖北军政府是辛亥革命中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性地方政权,它曾一度代行中央政府的职能。

武昌首义胜利的消息,一时间传遍中华大地,革命浪潮迅即席卷全国。首义爆发一个半月之内,全国有14个省及上海市宣布脱离清王朝的统治。至此,清王朝的崩溃、专制帝制的覆亡,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

武昌起义后,各地起义之势犹如星火燎原,湖南、陕西率先响应,江西、山西、云南、上海和贵州也纷纷起义。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3年12月10日,袁世凯宣布以段祺瑞取代黎元洪湖北都督一职,从此正式开始了北洋军阀统治湖北的历史。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同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昌召开秘密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推选包惠僧为书记。湖北是全国最早创建共产主义小组的6个省市之一。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标志着湖北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刘玉堂张硕)

同类推荐
  •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本书收录了全国各地研究嘉陵江流域地区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的文章30余篇,主要从嘉陵江历史地理及沿革、嘉陵江流域的经济研究、嘉陵江流域的文化研究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就挖掘整理嘉陵江文化的历史资源,探寻嘉陵江文化的内涵、特色,加强区域合作,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民俗风情:年节风俗、起名风俗、生活风俗、婚葬风俗、禁忌风俗、绝技风俗、信仰风俗等。
  •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土眼洋事之总理衙门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中国历来有向学的传统,把读书看得很神圣。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这些"书痴"不仅书读得好,人生也很成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崇尚读书,尊重读书人,乃至习惯于对读书人高看一筹,这是烙在中国人灵魂中深深的印记,永远都抹不掉。今人读经典,正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热门推荐
  • 狼性的法则

    狼性的法则

    《狼性的法则》全面阐释,深度分析,做了有观点、有价值的评述。从狼性坚韧、狼性无畏、狼性多变、狼性准则、狼性心态、狼性追求、狼性忍耐、狼性狂野、狼性残暴、狼性纪律、狼性智慧、狼性团队、狼性沟通、狼性好奇、狼性专注15个角度,有深度有力度地展示了狼道智慧。
  • 孙子智慧故事

    孙子智慧故事

    开阔知识视野,造就智慧人生。 本书汇集的是最经典、最有趣、最发人深思、最耐人寻味的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故事。该书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情节生动,这些充满智慧的故事,仿佛是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成长的一程又一程。
  • 她是他的独一无二

    她是他的独一无二

    偷拍不成反而惹上了某个混蛋,因为生气砸了他家N多东西,杯具的成了他的女人……“乖啦,我会负责的……”席少卿紧搂着她,低声的在她耳边低语着。某丫崩溃:啊啊,谁要他负责啊?她可是有喜欢的人了……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嚣张皇妃

    嚣张皇妃

    一觉醒来,她落入陌生时代,无处走可只好依靠纳兰老爷,谁知道她竟然莫名其妙成了皇子妃,又莫名其妙的乾隆的儿媳妇,又莫名其妙的怀上了孩子!天哪谁能告诉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重生之将门烈妃

    重生之将门烈妃

    前世她是将门光芒万丈的嫡女,他是不起眼的皇子。一见倾心,为他,她舍弃红妆,半边凤凰面具掩面,万里沙场马革裹尸无怨无尤。为他,她倾尽所有,只为那一句,‘我护你一生一世’。却不想,当他终于问鼎皇位时,不日却以‘通敌叛国’大罪将她三族夷尽!那夜,她血染未央宫,着一袭华贵龙袍的他护着的却是她最好的姐妹!至死,她方醒悟,原来他那句“我护你一生一世”,从来都不是对她而言!她不甘!一腔痴情,换来的竟是自己身死,三族夷尽下场。决绝以身祭阵时,她怆然对天发誓,若能重来,定不入朝堂,定不对皇家之人动心,否则,愿堕入阿鼻地狱,永不超生!片段一宅斗篇☆“上官莺,你这个小白眼狼,十句话有九句话是假的,那唯一一句真的还是掺了水分的,我见过那么多女子,就没见过第二个与你一样的。”大师兄以慵懒之姿斜倚在房梁,看着刚才在人前还虚弱得仿佛只剩下一口气,现在却已经悠哉逗弄小狼的她,目光十二分的鄙夷。“这才说明我独一无二,值得你生死不弃嘛。”将欲探出小脑袋的焰拍回去,她逗着它玩,明明是一副微笑的模样,那深幽的桃花眼里却是神色变幻莫测。“不过,你真打算把这个人情送了?”一品诰命夫人的称谓,就这么送出去,他都觉得可惜了。“大师兄。”她低低轻唤一声。“嗯,怎么做?”他应一声,看向她。她抬头,娥眉紧蹙,他担心不已,还没开口她却忽而灿烂一笑,顽皮道,“你猜!”大师兄,“……”片段二恋爱篇☆一旨诏令,她被赐给战功赫赫的烈王为妃,洞房花烛夜,一柄长剑,一杯鸩酒,侯君归。“自己切还是死,二选一,可别说为妻待你不好。”红烛摇曳,她笑靥若花,明媚的桃花眼里却闪烁着冰冷的杀意,那一张绝艳芳容泛寒,更显冷艳无双。一身喜袍的烈王不惊不怒,挥退部下,顽皮道,“花是野花香,娘子还是自家的好,啊呀,天色已晚,咱可不能浪费这大好时光,亲亲娘子,侍寝吧!”话毕,他迎着她出的剑招,无耻的直往她怀里钻。外面喜意正浓,新房内刀光剑影。片段三惩贱人篇☆皇权更迭,外敌强悍入侵朝堂里忧外患时,她解红妆再披戎装。一场战役中,箭矢乱飞,凤子君以身为她挡箭,看着怀中人,眸中深情不减:“莺莺,我说过,我会护你一生一世。”上官莺不屑的看着他,伸手,箭身又向前推进一寸,在他不敢置信的目光中,轻启朱唇,声音凉薄:“我也说过,我不屑!除非,你死!”
  • 商场巨头异界纵横

    商场巨头异界纵横

    商场巨头死后意识飘落异界,原本平静的生活一息间惨遭巨变,继续沉浸过去?还是昂然抬头面对?选择,责任,无奈!唯有无所畏惧的爬到众人仰视的高度,才有不断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谁人挡我?那便战!神如何?魔亦何如?唯有守住自己那一方热土便罢。
  • 重生之王夫凶猛

    重生之王夫凶猛

    “对你,我只有恨,只想要你死!”她咬牙切齿地说完,转身,却止不住泪湿衣襟洛轻尘,你想要无视我,甩开我,杀掉我?没有那么容易!哪怕你是千年冰霜。我也要你融化在我的掌心!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前生,朝堂上他是桀骜不驯的左相,处处与女王作对,最后被定叛国之罪。她身为女王被亲人背叛,杀子,篡位夺权,丧命!当一切回到初遇的时光,他却要全心守护她。“为什么,你对我的真心视而不见?你究竟有没有一点点感动,一点点喜欢过我?”他绝望地咆哮。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贞观之路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贞观之路

    在中国沧桑五千年的历史上上,唐朝无疑是最为光辉灿烂的年代。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诗人李白、大将郭子仪、开放交流的实践者玄奘等等,上述从事各专项工作的优秀工作者代表了他们身后的广大群体,他们和他们所遇到的事件一起构成了大唐王朝这二百九十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