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长根是初中毕业生,这在当时的山陂村是惟一的。就是在山陂村所在的山溪乡,也不多见。为此,叶长根很快做了村小的老师。但仅做了半年,叶长根就回家了,原因是上面派了一个正式的老师下来。当时山陂村小学只有十几个学生,有一个老师,足够了。这样,叶长根只有回家。两年后,村小学生增多,有二十多个学生了。学生一多,叶长根又回到了学校。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叶长根这位民办老师是几进几出。学校老师少或者学生多的时候,他在学校做老师。学校老师多或学生少的时候,他就离开学校。不过,从80年代初开始,叶长根再没离开过学校。直到1988年转为国家正式老师。
转为国家正式老师后,叶长根便一直在山陂村小教书。其间,学校老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变动很大,只有叶长根没动。当然,叶长根不是不想动,他也托过人,想调到县里去,但没调成。后来,又想往乡中心小学调,也没调成。到1999年,学校老师差不多调光了,只剩下一个叶长根。教师一走,学生也走。到2001年,学校只剩下三个学生。
只有三个学生的学校就不像什么学校了,叶长根也不怎么管,只是开学的时候给学生发发书。过后,就随便得很。他有空,就跟学生上一堂课。没空,就不上。山陂村办了个竹席厂,做那种麻将竹席。叶长根在厂里另赚一份钱,哪里有多少空。为此,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还上不了十节课。
叶长根村里有一个高中生,考了两年大学,没考取。后来他到乡广播站做了报道员。乡一级的报道员,勤奋得很,报道员总是一天到晚骑一只自行车出去采访。山溪乡是侈城市最偏辟的山乡,自行车的作用不是很大,说是骑车子出去,其实要走的路很多。有时候还要把车子扔在一个什么地方,翻山越岭走很多路,辛苦得很。这天报道员从外面回来,看见叶长根一个人坐在外面,便过去说话。报道员说叶老师你教了很多年书吧,我记得我小时候你就在做老师。叶长根说我68年就开始教书。报道员算了算,说今年是2002年,从68年开始,你教了34年了。又说这么多年,你教了多少学生呢?叶长根说说不清了,有时多有时少,像现在,只有三个学生。报道员并不知道村小只有三个学生。听叶长根这么说,立即觉得有新闻价值。于是又问了一些问题,然后推着车子走了。
几天后,报道员便写了一篇叶长根的报道。
这篇报道随后在乡广播站播了出来,全文如下:
乡报道员报道:我乡山陂村小学教师叶长根立足乡村,三十四年教书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受到村民的称赞。
山陂村小学创办于1968年,这年叶长根刚初中毕业,他毅然先择了教书育人这一高尚的职业,从此一干就是三十四年。三十四年来,学校老师来了一批又一批,但又一批一批地调走了,只有叶长根没有离开。当然,叶长根也想调走,但他舍不得那些孩子。叶长根总说: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走了,那些学生谁来教,山区的孩子也要受教育,他们有这个妈利。正此,叶老师没有走,他扎根山乡,默默地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目前,山陂村小只有三个学生,但叶老师没有因为学生少而放弃教学,他像以往一样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在只有三个学生的学校,我们仍然听得到学生朗朗的书声。
乡广播站一般有往上级广播台投稿的任务,两天后,报道员把这篇报道寄给了侈城广播电台。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新闻媒体中,广播是最不景气的。侈城广播电台平时稿原很少,寄他们稿子,一般都能播出来。电台收到山溪乡报道员的来稿后,稍作改动,就播了出来。
现在听广播的人少,那报道从喇叭里一播出,便被一阵风吹的无踪无影了。
听广播的人少,但广播电台也在侈城非常气派的新闻大厦里办公。新闻大厦共9厦,一二三层是侈城日报社,四五六层是侈城电台,七八九层是侈城电视台。一天报社一个记者到电台问他们有没有什么好线索。电台一个编辑说山溪乡一个报道员来了一篇稿,写他们乡山陂村一位老师,在只有三个人的学校教了三十四年书。那记者一听,两眼放光,忙让那编辑找出稿子给他看,边看边说这是条好新闻。说着,拿着稿子喜滋滋走了。
这位记者第二天就让单位派车下去了,随同他一起去的还有一位摄影记者。到山溪乡后,乡里派了一位宣传委员和那位报道员陪同他们下去。山陂村离乡里并不远,只有六、七里,不一会就到了。但在学校记者并没看见学生上课,也不见老师。这学校也小,只有一幢小平房,三间房子。两间像住人的样子,一间像教室,都锁着门。记者见了,就说怎么不像个学校,老师呢,学生也不见一个。说着,又看着那报道员说那稿子是你写的吧,你是不是胡编乱造的。那报道员忙解释,说叶老师在村里办的竹席厂里做事,我去叫他。说着,跑走了。不一会,叶长根就跟着报道员跑来了。记者见了,就说你是叶老师?叶长根点点头。记者说你怎么不上课?叶长根说只有三个学生,他们不愿来,我也就算了。记者说这怎么行,三个学生也要跟人家上课,你看看,这报道上不是说你没有因为学生少而放弃教学,也像以往一样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吗。叶长根不好意思地笑笑,没做声。记者又说你是不是教了三十四年的书?叶长根点点头。记者说你哪一年开始在这里教书?叶长根说1968年。记者说一直在这里吗?叶长根说一直在这里。记者说这个学校以前最多有多少老师。叶长根说最多的时候有四、五个。记者说他们呢?叶长根说都调走了。记者说你为什么没调走?叶长根说我也想调,但一直调不走。记者说所以你就坚持了下来。叶长根点点头。记者说你一个人在山里教书,不寂寞吗?叶长根说寂寞有什么办法。问到这里,记者不问了,而是看着另一个摄影记者说你看呢。摄影记者先没说话,只这里看看,那里看看,然后跟那记者说你看过电影《风凰琴》吗?记者说看过。摄影记者说我觉得这里倒有点像那电影里的场景,这里也是一个老师,几个学生,要写,还是有写头的。记者点点头,然后两个人走开来商量起来。没过多久,记者跟叶长根说你去把三个学生找来,又说还找一根竹杆,一面红旗来。叶长根说竹杆有,红旗没有。记者听了,就说什么,你们学校连红旗都没有。叶长根又不好意思地笑笑,也没做声。乡里那位宣传委员这时说乡里有红旗,你们要用的话我去拿来。记者说那就麻烦你了,让我们司机开车去。宣传委员点点头,坐车走了。叶长根也走开了,喊几个学生去了。不一会,几个学生喊来了,还把一根长竹杆拿来了。记者又问叶长根,说你会吹笛子吗?叶长根摇摇头。记者说那笛子有没有呢?叶长根也摇头。记者说你看看村里谁有笛子,借一根来。叶长根听了,又走了。过了一会,叶长根回来了,空着手。记者见了,就说一个村没人有一根笛子?叶长根点点头。报道员在边上小心着问,说要笛子做什么呢。记者说是这样,等下我们要拍一个升旗仪式,让叶老师用笛子吹奏国歌,三个学生举着手站在红旗下。叶长根说我不会吹。记者说哪要你真吹,做成吹笛子的样子就可以。报道员说既然做样子,找一截竹子不是也可以吗,反正在照片里,又没人看得出来。摄影记者说也好,找一截竹子,放在嘴边做成吹的样子,不过竹子不能太新,用旧竹子,这样看起来像笛子。报道员点点头,去了。他刚走,汽车来了,宣传委员拿了红旗来。记者便赶紧让叶长根把旗绑在竹杆上,绑好,在小平房前挖了个坑,把旗杆竖了起来。
不一会,报道员拿了一截竹子来了,宣传委员见了,就问要这竹子做什么。记者又把刚才的话说了一篇。宣传委员说要笛子容易,我们乡长会吹笛子,要不要我去拿。记者说那就麻烦你再跑一趟。宣传委员又点点头,坐着车走了。
这里,记者跟叶长根说待会拍照时,你把笛子横在嘴边,做成吹笛子的样子,让两个学生举着手,一个学生拉绳子,做成升旗的样子。拍完这张后,还要拍学生上课的照片,你把教室扫一扫,课桌摆好。然后拍一些你和孩子做游戏的照片。说着话时,宣传委员拿了笛子来。记者赶紧交给叶长根,让他放嘴边吹。村里很多人在傍边看,见叶长根做出吹笛子的样子,哈哈大笑。
三天后,《侈城日报》在三版以半个版的编幅刊登了叶长根的事迹,上面登了五幅照片,一篇文章。
那篇文章倒不长,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读者,你看过电影《风凰琴》吗,影片里有一个这样一个别致而感人的升旗仪式,乡村老师用笛子吹着国歌,在悠扬的国歌旋律中,国旗冉冉升起。这别致而感人的升旗仪式,不仅只是电影里有,我们的生活里也有,我市山溪乡山陂村小学每天也要举行这样的升旗仪式。
山陂村,一所三个学生的学校
每天早上,当太阳从山陂顶峰露出笑脸时,山脚下一幢小平房前便传出一阵阵悠扬的笛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的旋律中冉冉升起。这是山溪乡山陂村小学在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学校里惟一的老师叶长根用笛子吹着国歌,国旗下站着三个学生,他们举着小手,三双眼睛凝视着国旗。
崭新的一天在清脆的笛声里开始了。
山溪乡是我市最偏僻的山区,平均海拨在1000米以上。当地有一句话形容说山溪山溪,有山无溪,上山累断气,下岭坐滑梯。山陂村地处山溪东南,距乡政府4公里,海拨1200多米。全村分上下两个自然村,一个叫上陂村,一个叫下陂村。两村加起来有180多人,50户人家。由于地处深山,农家孩子上学极为不便,每天要翻山越岭走4公里路到乡中心小学读书。1968年,上陂村和下陂村利用一间民房,办了一所小学。70年代,这所小学正式命名为山陂村小学。1968年,初中毕业的叶长根来学校任教,那年叶老师只有16岁。连叶老师自己也没想到,从此 ,他和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教就是34年。
山陂村到1999年才铺通了简易公路,在铺通公路前,山陂村的孩子都就近上学,学校最盛时有四十多个学生,5个教师。但通了公路后,学生越来越少,老师也都调走了。到2001年,学校只剩下叶长根老师和三个学生。尽管只有三个学生,叶长根还是尽心尽责上好每一堂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体育、自然,每门他都上得认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叶老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三十四个春去秋来,当年一个16岁的孩子,已满头花白了。由于操劳,叶老师看上去 比实际年龄大一些。但叶老师无怨无悔。他的青春没有白白流逝,近几年来,全乡教学质量评比,山陂村小学总是名列前茅。恢复高考后,叶老师教过的学生有十多人考取了江南大学,江南医学院,侈城财院等大中专院校,他们像金凤凰一样飞出了山区。
在报上刊了出的还有五幅照片,内容如下:
第一幅:叶老师吹着笛子,一个学生拉着绳子,两个学生举着手。
下面是这样一行字:庄严的升旗仪式。
每二幅:三个孩子的特写镜头。
下面一行字是:三双渴望知识的眼睛。
第三幅:叶老师背着孩子。
下面两个字是:回家。
第四幅:叶老师把伞打在几个孩子头上。
底下一行字是:为孩子撑起一片绿荫。
第五幅:孩子们在竹林里游戏,竹林里的竹笋破土而出。
下面几个字是:我们像春笋一样茁壮成长。
新闻大楼的七八九层是电视台,那天的《侈城日报》出来后,八楼一位电视记者看见了,他立即来了兴趣。随后他跟山溪乡挂了个电话,告诉他们想来电视采访。对方是宣传委员接的电话,他求之不得,满口答应。
三天后,电视台两位记者坐台里的汽车前往山溪乡采访。这两位记者一位是文字,一位是摄像。那位宣传委员和报道员早在乡里等着,他们一到,立即驱车前往山陂村。因为事先通知了叶长根,他已在村小等着,那几个学生,也在。但文字看了看,只有两个学生。文字说不是有三个学生吗,怎么只见两个。叶长根说有一个学生早一天去侈城亲戚家了,还没回来。宣传委员说两个不行吗?文字说不行,电视掺不得假。摄像也说两个学生绝对不行,要把那个学生叫来。叶长根说真找不到,也不知道他亲戚住哪里。文字想了想,跟宣传委员说我看只有另想办法了,你去乡中心小学接一个学生来,要跟那个学生一样大。宣传委员说这是个好办法,立即坐电视台的车子去了。宣传委员走后,文字四处看了看,然后跟叶长根说怎么没见旗杆呢?这报上不是说你们每天都要升旗吗?叶长根说那是报社记者写的,孩子一般都不来上课,那里会天天升旗。文字说旗杆也没见。叶长根说那天拍照片竖的竹杆是借别人的,拍完了,就还给了人家。文字说你再去借来,今天还要用,还有笛子,也拿来。叶长根说我没有笛子。文字你怎么会没有笛子,你升旗的时候不是要吹笛子吗。叶长根说这都是那天那个记者安排的,其实我不会吹笛子。摄像听到这里,开口说扯蛋,报纸就是好做假,糊弄人。文字说那天的笛子是哪里来的?叶长根说是宣传委员到乡里拿来的,他说乡长会吹笛子。摄像忙说那叫宣传委员把笛 子一起带来。说着拿出手机要打,但一看,没有信号。便不打了,在那儿等。趁这工夫,叶长根去把竹杆拿来了,并把红旗绑好,绑成那种活结的,可以往上拉。不一会,宣传委员带了一个孩子来,宣传委员毕竟内行些,他不但带了孩子来,还从乡里拿了红旗和笛子来。文字和摄像见了,都说不错不错,正要打电话让你拿来,谁知没有信号。说着话,就做拍的准备了,让叶长根吹笛子。叶长根不会吹,他一把笛子横在嘴边,围着看的人就笑。文字和摄像这时也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就互相看看说电视要出声音,他不会吹,怎么行。两个说着,呆了起来。呆了一会,文字跟摄像说你看这样行不行,找一个会吹笛子的人在边上吹,我们不摄他,只把声音录进来。摄像说不错,就这样办。说着,看着宣传委员,跟他说你们谁会吹笛子?宣传委员说我们都不会吹,只有乡长会吹。文字说是不是叫你们乡长来一下,让他来吹。宣传委员说可以, 我们乡长最重视宣传工作,我去叫他来。说着,又坐了车去。
宣传委员才走不久,摄像忽然说刚才忘了让他多带一根笛子来,等下叶老师要一根做样子,乡长在边上要吹一根,这里一根笛子不够。文字说电话又打不通,只好等下再劳宣传委员跑一趟了。
过了一会,乡长就来了,让文字和摄像高兴的是,乡长竟然多拿了一根笛子来。文字和摄像见了,十分高兴,说乡长就是乡长,竟然晓得带笛子来。乡长说你不是要我吹笛了吗,那根坏的,吹不响,我这根才吹得响。说着,吹起来,吹得蛮像回事,把个文字和摄像乐得喜不自禁。
随后开始拍了,文字让叶长根把笛子横在嘴边,三个学生两个站在旗杆一米远的地方举着手,一个在旗杆下拉着绳子,让红旗升起,乡长则在镜头拍不到的地方吹国歌。拍了两三遍,摄像一声OK,好了。
随后又拍了叶长根跟孩子上课,叶长根一个人坐在门口吹笛子,叶长根和孩子做游戏等镜头。最后,还拍了拍山乡风景。一直忙到日落西山,方才回乡政府吃饭。
电视台后来为叶长根做了个专题片,片名叫《山乡笛音》,打算在《山乡风情》栏目里播出,但由于节目时间性不强,而台里有许多时间紧的节目等着要放,所以他们先放了下来,等台里节目少些时再放。
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月,一个多月后他们想拿出来播,但那时候在放暑假,播一个老师的节目没什么意义,为此,他们又放了下来。
这一放,又是一个多月,直到教师节这天,他们才将节目播了出来。
这是电视节目,有很多图像,但图像离不开解说词,这里把解说词录下吧。
(口导:
电影《凤凰瑟》里有这样一个别致而感人的升旗仪式,乡村老师用笛子吹着国歌,在悠扬的国歌旋律中,国旗冉冉升起。这别致而感人的升旗仪式,不仅只是电影里有,我们的生活里也有,我市山溪乡山陂小学每天也要举行这样的升旗仪式。
(同期声,笛子吹奏的国歌声:
山陂小学是山溪乡一所最小的小学,学校只有一个老师,三个学生。老师叫叶长根根,每天清晨,当孩子到齐后,他都要用笛子吹响国歌,三个孩子举着小手,凝视着国旗,随着国旗的冉冉升起,山陂小学又开始了它崭新的一天。
山溪乡是我市最偏僻的山区,平均海拨在1000米以上。当地有一句话形容说山溪山溪,有山无溪,上山累断气,下岭坐滑梯。山陂村地处山溪东南,距乡政府4公里,海拨1200多米。全村分上下两个自然村,一个叫上陂村,一个叫下陂村。两村加起来有180多人,50户人家。由于地处深山,农家孩子上学极为不便,每天要翻山越岭走4公里路到乡中心小学读书。1968年,上陂村和下陂村利用一间民房,办了一所小学。70年代,这所小学正式命名为山陂村小学。1968年,初中毕业的叶长根来学校任教,那年叶老师只有16岁。连叶老师自己也没想到,从此 ,他和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教就是34年。
(同期声:学生读书声)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
每天,学生朗朗的书声伴着叶老师,从学生朗朗的书声中叶老师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山陂村小学最盛时有30几个学生,最少的时候只有三个学生。但不管学生多少,叶老师从来都认真负责。在只有三个学生的时候,他也是尽心尽力上好每一堂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体育、自然,每门课都要上,而且要上好。刚开始走上教师岗位时,叶老师是民办教师,每天只挣4个公分,不到三角钱。一年下来,满打满算不会超过一百块钱。这样的待遇,叶老师一干就是二十年。叶老师是当时上陂村和下陂村惟一的初中毕业生,他并不是没机会走出山区,但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在偏僻的山区一干就是几十年呢,他是这样告诉记者的:
(同期声
叶:我从68年开始教书,到现在有34年了
记:这么长时间坚持下来是什么原因呢?
叶:山区的孩子也要受到教育,山区老师本来就少,如果我一走,年轻人又不大乐意来,所以我在山区这么长时间,一直看着这些孩子越教越可爱。山区(的孩子)如果我不去教,那孩子面临着辍学,又没有文化,新文盲又出现了,这山区就会更穷。我就希望山区的孩子学好文化,走出山区,然后学成回来又为山区建设服务。
(同期声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叶老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三十四个春去秋来,当年一个16岁的孩子,已满头花白了。由于操劳,叶老师看上去 比实际年龄大一些。但叶老师无怨无悔。他的青春没有白白流逝,近几年来,全乡教学质量评比,山陂村小学总是名列前茅。恢复高考后,叶老师教过的学生有十多人考取了江南大学,江南医学院,侈城财院等大中专院校,他们像金凤凰一样飞出了山区。
(同期声,笛子声)
叶老师也有寂莫的时候,那就是孩子们放了学,他一个人留在学校的时候。这时他会吹起那根伴随他几十年的笛子,随着笛声袅袅飞出,叶老师心里又充实了。他的思想会随着笛声飞得很远很远,飞出乡村,飞进城市,飞到那些考取大学的学生身边。想起他们,寂莫就离开了叶老师,他的心里,觉得格外的踏实。可不,叶老师现在吹出的笛声不是变的欢畅明快了吗!
侈城电视台盖面非常大,偏僻的山溪乡也能收到,该乡有一个山垌村,离叶长根他们山陂村有四、五华里。村里一个人看了电视后,带了他八岁的孩子往山陂村去。这人想把孩子放在叶老师学校读书。但到了村小,却没见到叶老师,也没见到一个学生。这人等了一会,看见一个孩子骑着牛走了来。这人于是看着骑牛的孩子说这是山陂村小吗。孩子说是。这人说叶老师在吗?孩子说叶老师到侈城打工去了。这人说叶老师不要教书吗?孩子说叶老师嫌学生少,不愿教。这人说叶老师不愿教,那几个学生怎么办?孩子说我们放牛。说着孩子骑着牛走到了一棵树下,孩子一伸手,折了根枝条,然后横在嘴边。
很好看的一副牧童短笛图,但却没有笛音从里面袅袅飞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