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3500000005

第5章 东方的曙光:从巴比伦到印度(4)

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200帕那;要是首陀罗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洗澡)就行了。

《摩奴法典》还对各个种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烦琐的规定。比如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禁通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

被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戴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婆罗门种姓的人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总的说来,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但是,由于鲜明的阶级关系被掩盖在等级的划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阶级界限,在劳动人民之间制造隔阂和对立,不利于他们团结对敌。此外,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种姓制度经过长期演变,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的贱民达几千万人。

关于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Aryans)是欧洲19世纪文献中对印欧语系各族的总称。从印度和波斯古文献的比较和研究中推知,远古在中亚地区曾有一个自称“雅利阿”(Arya)的部落集团,从事畜牧,擅长骑射,有父系氏族组织,崇拜多神。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一支南下定居印度河上游流域,一支向西南进入波斯,另一支迁入小亚细亚。自18世纪欧洲语言学界发现梵语同希腊语、拉丁语、克尔特语、日耳曼语、斯拉夫语等有共同点后,即用“雅利安语”一词概括这些语言。现通称印欧语系。

19世纪,曾有人鼓吹雅利安人种最优越,优于闪米特人、黄种人以及黑种人。雅利安主义的信徒们将北欧和日耳曼诸民族视为最纯粹的“雅利安人种”成员。这种言论被希特勒和**分子所利用,并以之作为德国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对犹太人、罗姆人(吉卜赛人)以及其他一切非雅利安人采取灭绝措施。

菩提树下的顿悟

北京的西山有一座卧佛寺,寺里供奉着一尊很大的铜铸佛像,它侧卧着身子,头枕右手,目光十分慈祥。不仅在北京,全世界每个有佛教信徒的国家都有这样的卧佛。这个卧佛是谁?

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的本名叫乔答摩·悉达多,是一位王子。公元前6世纪出生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他的父亲就是当时的国王净饭王。

悉达多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去世了,所以他是由姨母抚养长大的。从小悉达多就特别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而且对任何事情都愿意问为什么,非要得出答案不可。

净饭王非常喜欢小王子,希望有一天小王子能成为一个勤政爱民的大王。但是老国王总为这个小王子担心,因为他总是思考一些在父亲看来十分荒唐的事情。比如他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却是首陀罗?而且,婆罗门的子子孙孙都是婆罗门,首陀罗的子子孙孙永远是首陀罗,这又是为什么?老国王回答不出来,只好说这是上天安排的,但悉达多说,他不相信,又说他要找到一个人人平等的办法。

悉达多19岁的时候,同表妹结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

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走出不远又看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正遇着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他问一个过路人,这是怎么回事,过路人说:“真是少见多怪,这种事经常发生,又不是第一次。”回宫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十分烦闷和苦恼。他在想: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

又有一天,悉达多看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捧着一个瓦钵,表现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乐的样子。王子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赶忙向修道者行礼,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快乐。修道者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

回宫之后,王子又在想那个修道者的话,很有感触,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消息传出后,全城都在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但悉达多在思考了一夜之后,决定出家修道。他悄悄走过妻子的房间,看见她怀抱着儿子,想走进去看上一眼。但是,他终于停住了脚步,叹息说:“要修道是多难啊!”终于,他下定决心,抛开妻儿,毅然离开了家。

第二天,悉达多走出了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削掉自己的头发,做了一个修道者。

老国王不见了儿子,急得要命,派了几个人出去寻找,终于在森林里找到了悉达多,但他坚决不肯回家。此后,悉达多四处周游寻访有名的学者学习哲学,又跟随苦行僧学道。当时印度流行所谓“苦行”,就是要用各种自讨苦吃的办法来求道,比如不吃不睡。悉达多也曾经用过这种修行法,结果弄得精神和体力几乎衰竭,仍然一无所得。后来他意识到,只有身体强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他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

一天,悉达多来到一条小河边,想洗个澡,把出家后六年来积在身上的污垢统统洗净。河边放牛的小姑娘看到悉达多心力交瘁的样子,很是担心,便给他喝了许多牛奶。悉达多终于恢复了元气。他走到一棵菩提树下,盘膝而坐,在那里闭目沉思,静修了六年。

在悉达多35岁那年,他终于想通了解脱人间痛苦的道理,创立了佛教。后来,悉达多就到各地去传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说的一切,并且照着去做。佛教就这样产生了。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的学说和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其中也有许多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的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释迦牟尼的教诲。

释迦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要想消灭苦因就得修道。

释迦牟尼还为教徒制定了“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尚),女的叫尼(尼姑)。他们必须剃光头,穿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另外他们还要遵守一些出家人的戒律。

佛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扬只要今世做了善事,来世就有好报;今世做了坏事,来世就有恶报。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逃避了严酷的现实,有消极的一面。他还主张用自我解脱的办法来消除烦恼,否定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往往都利用它。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释迦牟尼为给几个弟子讲道,来到一条河边,然后到河里洗澡。洗完澡后,弟子们在几棵娑罗树之间架起了一张绳床,释迦牟尼侧身而卧,枕着右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不要因为失去导师而自暴自弃,而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圆寂了。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对弟子的苦心教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的卧像,并把释迦牟尼诞生的那天(农历四月八日)称作“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农历腊月八日)称为“腊八节”。

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作“舍利”。后来,有八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来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这种塔用金、银、玛瑙、珍珠等7种宝物装饰,人称“宝塔”。在北京西山灵光寺的“佛牙塔”里,据说就藏着释迦牟尼的一颗牙齿。

公元1世纪时,佛教传播到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再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今天,全世界有3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印度——宗教盛行之国

绝大部分印度人笃信宗教,印度到处都有神庙。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事,无信仰倒是不可思议的。有史以来,印度人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多地探讨生命的最终奥秘,相信与直觉有关的某些精神状态,讲出世,面向未来,而轻视人生,这一点与关注现世的中国人有很大不同。

印度宗教派别众多,上古有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中古有印度教、伊斯兰教、巴克提教派(近代发展为锡克教)、基督教,其中印度教又由许多教派组成。但是,印度思想文化具有统一性与连续性。有人认为,印度文化的精神是“毁”,中国文化的精神是“生”。印度人的思想超越国界,征服了许多人。伊斯兰教四五百年的统治,英国人一两百年的统治,仍没有抹灭印度的传统思想文化。

阿育王统一印度

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从政治上讲,他统一了印度,建立了强大的帝国;从文化上讲,他把佛教立为国教,并鼓励佛教向周围各国的传播,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又被称为“无忧王”,他的祖父,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罗笈多。

公元前325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这时,旃陀罗笈多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顿军队。随后,旃陀罗笈多又推翻了难陀王朝,建立了新的王朝。由于他出生在一个养孔雀的家族,因此,后来人们把他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阿育王的父亲是帝国的第二代国王宾头沙罗。阿育王只是宾头沙罗王众多王子中的一个。他从小就特别崇敬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喜欢听佛祖如何经历许多肉体和内心的痛苦终于成佛的故事。他对兄弟们说,佛教可以教人消灭个人欲望,使人安分守己,这对治理国家很有用处。

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王病逝。不久,为了夺取王位,王子和公主们进行了残酷的内战,其中最为激烈的是阿育王和长兄之间的战争。在这场争夺王位的斗争中,阿育王谋杀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后,阿育王夺取了王位,但直到称王后的第四年,阿育王才举行正式的登基典礼(灌顶信仰仪式)。

阿育王即位后,就追随祖父旃陀罗笈多的事业,开始向外扩张。他曾征服过湿婆萨国,但最大规模的扩张是对羯陵伽的远征。羯陵伽是孟加拉湾沿岸的一个强国,拥有步兵6万,骑兵1万,战象数百头。这个国家不仅在军事上很强大,而且由于海外贸易发达,在经济上也很富庶,这就引起了阿育王的关注,在他举行登基典礼后的第八年(约公元前262年)开始向羯陵伽大举进犯。最后羯陵伽国被征服,被俘的羯陵伽人有15万人,被杀的有10万人。

羯陵伽战争对阿育王影响极大。在战争结束不久,阿育王同佛教高僧优波毯进行了多次长谈。最后,在优波毯的感召下,阿育王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

成为教徒后,阿育王对残酷的战争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感到十分后悔。他曾经发布过一道敕令,对羯陵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忧虑和悔恨。”后来他又一次向全国人民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代替暴力统治和侵略的是不遗余力地宣扬佛法,从此以后,他向邻国派遣的将不再是军队,而是宣扬佛法的高僧。

阿育王所说的“法”,就是以佛教的伦理道德观为基础,强调仁慈的实践和虔诚的思想。他认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信仰佛法,重要的在于行动。一个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参加了多少次佛教的仪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

阿育王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家庭作为人生的基点,首先在家庭中体现他所说的那些道德。主要是要服从父亲,尊崇老师和长辈;对亲朋好友要慷慨和友好;对仆人和贫苦的人要乐善好施;对动物要仁慈,不能滥杀。

阿育王以身作则。他首先宣布在全国废除斗兽之类的血腥娱乐,不允许用动物做杀生祭礼,在宫廷中对王公大臣们喜欢的狩猎游戏也加以限制。

阿育王不久又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下令在王宫和印度各地竖立石柱,开凿石壁,将他的诏令刻在上面。他还召集了全国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公主在去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传教时,不仅带去了许多僧侣和佛典,还带去了一枝神圣的菩提树的树枝,并亲自种植在当地,这棵树一直生长到今天。

经过一番宣传和使节往来,佛教不仅传遍了锡兰,而且很快传到了埃及、叙利亚、缅甸、中国,乃至世界各地。

除了宣传佛教,阿育王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如扩大灌溉工程、修筑道路、建立医院等等。在阿育王在位的四十多年里,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著作里,他被称为“伟大的阿育王”。孔雀王朝也成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统一帝国。但是,这种统一很不稳固,在阿育王死后不久,被征服的羯陵伽和其他小王国纷纷宣布独立,印度半岛又退回到分崩离析的状态中。

印度的历史文化特点

印度历史上长期处于割据分裂状态,从没有真正统一过。莫卧儿帝国及英国统治时期,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全国统一时期,但即使在这一时期,全国仍有大小王国五六百个。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境内仍有邦国三百多个。

古代印度人关注精神世界,不太注重物质世界。所以,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但往往以神话传说代替历史。印度历史有许多地方都说不清,有些则靠别国人记载,如中国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可印度人喜欢讲故事,许多神话传说反映了重大历史事件,最著名的两大史诗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国人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印度人却爱讲:“从前有一个国王……”

同类推荐
  • 奉旨三嫁,赖上神秘王妃

    奉旨三嫁,赖上神秘王妃

    对于死过一次的华羽曼来说,她这辈子要做的事有三件:把上一世害她的人整死,把上一世说爱她的男人虐死,最后她要守护一个叫“家”的地方。她看似温顺,一身大家闺秀风范,气质美貌不俗,实则冷心冷情,腹黑霸道,更有一个让世人疯狂的神秘身份。他是十三皇子,亦是离国耻辱,冷漠狂妄,凶狠残暴,从不把人命当回事,却独独对一个时而温柔,时而嚣张任性的小女人百般容忍,千依百顺。*小剧场一:“主子爷,府里的银子都被王妃卷跑了……”管家一脸惊吓不安。“跑?她最多也就从床头跑到床尾。”片刻,某男把某“窃贼”打包拎回来,一脸...
  • 封清英烈传

    封清英烈传

    千古奇耻剃发辱,泱泱华夏民族恨。可叹世人多健忘,亡国犹唱后庭花。屠戮千万同胞仇,篡改历史太欺人。奸淫掳掠无不做,富贵荣华却逍遥。试问天理何处在,公道真理何处寻。愿梦手提九龙剑,诛灭满妖驱鞑虏。千古奇耻凭空悼!这是一场尊严之战动乱的时刻,屠戮千万炎黄子孙,践踏民族尊严,篡改历史,罪恶罄竹难书。这是一场尊严之战!
  • 三国云起

    三国云起

    三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梦想!纵观三国英雄云起云落,回首再看三国风云不免有些感慨!人生如梦,且看一个梦想着回到三国的年青人真的回到三国时代的金戈铁马!
  • 隋走危机(下)

    隋走危机(下)

    内忧外患,君病臣叛——揭秘隋朝走向灭亡的历史之路。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文帝与炀帝共在位三十八年。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两世而亡的朝代。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2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2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随喜菩提

    随喜菩提

    “菩提十书”之《随喜菩提》:由生命的苦恼走入佛门是很好的,但闻法欢喜走入佛门,不是更好吗?在痛苦中求悟是很好的,但以喜悦的心求悟不是更好吗?以厌离世间的心走向净土是很好的,但以欢喜净土的心走向极乐世界不是更好吗?本书是“菩提系列”第九部,让我们体验生命的滋润,从“相逢一笑”走向“喜无量心”的世界,欢喜无量地活在人间,走向净土。
  • 他是皇子我是丫头:樱桃语

    他是皇子我是丫头:樱桃语

    我并不想飞上枝头变凤凰,如果不是为了帮阿玛脱罪,我宁可守着芦苇花,做一个乡下傻丫头。我这个迷糊脑袋要在深宫中生存还真不容易!还好有个他,堂堂皇子保护一个丫头简直易如反掌。都说宫中的女人命薄,难道他的爱都是泡沫吗?年华易过红颜易老,做到大宫女又能如何?奈何桥彼岸花,怪只怪,他是皇子我是丫头。
  • 航海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航海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航海史是人类历史史册上的一宏伟篇章,从木船的制造到帆船的出现,以及之后大型油轮,舰艇、航空母舰等民商用船和军用船舶的发展,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的增加以及航线的不断拉长,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让我们沿着时间的轨迹和航海家们的足迹来遨游广阔的海洋,了解发生在浩渺大海中的那些点滴过往!
  • 星河贵族

    星河贵族

    大时代的星空下,贸易冲突,星际争霸,资源竞争,贵族交锋越演越烈。这是最好的时代,她允许人们拥有梦想。但这也是最坏的时代,所有人怀带着理想前仆后继被埋葬。贫民窟的少年林海,以没心没肺的刁民姿态,像是一柄尖刀,酣畅淋漓的捅破这个时代。每一个男人的心里,都埋藏着星空和大海。所以这个世界,是应该有些英雄的。============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穿越之冷月无声

    穿越之冷月无声

    这世间,最美不过情人重逢,最哀不过冷月无声。一句话简介,看看就好。
  • 仙界独尊

    仙界独尊

    我们是诸天轮回之地的城管,我们是诸天万界的片警,我们是轮回秩序的守卫者,我们是一切轮回偷渡穿越客的噩梦我们来自诸天万界,为了实现同一个梦想:杀光一切轮回者,抢光一切穿越者,榨干所有经验值!我们是轮回禁卫!……………………仙界的废墟,诸天轮回之地,最后的守土之人!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圈宠邪妻

    圈宠邪妻

    【轻松版】天宫月老,一根红线冒险牵上火炎邪神的脚。红线彼端,那厮却是没心没肺的无赖女一枚。他乃当今豪门世家的少当家,俊美无铸,阴毒淡静。她是外遇的私生子,低贱贫穷,无貌无德、冷情懒散。她自觉生的伟大,活着憋屈,刚被同父异母的妖孽弟弟抢了男友,便又被老爸的正妻设计变卖,,做与他百位女佣之一。当阴毒的少主碰上冷情的无赖女...当她酒后失误,对他“霸王硬上弓”,从此,一失足成千古恨!啥?要她负责?靠!这是二十一世纪,他怎不效古寻死!又是啥?要她负责的非他一人?她就纳了闷儿了,她几时对这些妖男下的“毒手”,自已怎么不知?一个个全都对她纠缠不休,逼得那少主越来越变态,竟然...[片段一]“你会游泳吗?”某少主垂眸,一丝笑容魅惑众生。“不会。”某女眨着眼,不明就理。“哦?那你想知道学会游泳的最快方法吗?”悠扬清远的声音,却透着深夜一般迷乱的蛊惑。“...”某女虚心进取,仔细聆听。“来人,把她扔进食人鱼池。”[片段二]古典的四柱床,红幔暧昧——“亲爱的,你是不是找错了新郎?”某少主一身新郎装,倚在门边,俊美如斯,阴冷的看着某女。某女手中捏着撕下的男式衬衣,转头,若无其事道:“偷情而已,你可否装做路人甲?”某少主黑了脸,“来人,把那男人剥皮抽血,挫骨扬灰。”【正文版】前世...她脚踝上的红线,连结着他——他却从来不知!她被他毁于无形,魂魄消散——再无转生之机!这一世...他贵乃豪门帝王,俊美异邪,淡静疏离。她被老爸的正妻设计变卖,做与他百位女佣之一。他是神,在她面前却是魔;他尊贵,却独独对她下流无耻;他淡静,在她看来却阴毒如蝮蛇。她喜欢金银,他将金银焚烧化液,蒸发殆尽;她喜欢男人,他将男人剥皮抽筋,挫骨扬灰!只因为...他不准她的眼中有任何事物——除了他!此文女主强大,美男众多,蝮蛇与残狼的性情,邪神与鬼使的身份,预知祥情,请点“阅读此书”,再劳驾点下“收藏”和“推荐”,这将是给烟最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