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神经元还可以体验别人的情感。当你听老妈绘声绘色讲自己切菜切到手指的时候,你的手指肌肉也会禁不住颤动,就像自己的手也被切了一样,甚至能感觉到正往外流血。我们看电影其实也不是在看电影,而是让电影里的主角代我们去体验自己想体验的生活--我们想体验身体紧绷、震撼激动的感觉,就会喜欢动作片;我们想体验惊悚刺激的感觉,就会看恐怖片;而我们看到他人痛苦或高兴的表情和身体动作,也会直接创造出类似的情绪体验。
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表情时,能激发出最强烈的是通情感。杏仁核负责处理面部肌肉和表情,当人面对一张脸时,杏仁核会对其进行扫描,尤其是眼睛。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塔尼亚·辛格(TaniaSinger)做了一个实验,一种情况是把电极放置在被测试者的手部,通电引发他的疼痛感;另一种情况是让观众们观看某人手部遭到电击之后流露出来的疼痛表情。在这两种情况下,被测试者和观众们的脑桥(负责厌恶感)的激活区域都是相同的。
镜像自我可以用来区分很多种相似的情感。爱的定义是什么?对人和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欢的定义是什么?对人和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喜欢很多人,但是爱上人的数量就少多了。爱和喜欢的区别,在于你觉得那个对方是谁,是别人还是自己。如果你爱一朵花,你会帮它浇水,如果你喜欢一朵花,你则会把它摘下。因为如果你爱它,它就是你,伤害它就是伤害你,摘下它你也会感觉自己被腰斩了;如果你喜欢它,它就不是你,那它被腰斩就跟你没有多大关系。这就是喜欢和爱的区别:你的镜像神经元到底认不认为它是你。
走,抢盐去!阿希实验和自我意识
盐,曾经一度成为最抢手的商品。中国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抢盐潮,涨得汹涌,退得迅猛,充满了戏剧性。2011年,核辐射危机下的日本民众淡定从容,一千多公里外的中国民众心里却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心理核爆,弥漫着恐慌。回顾这场突发事件的始末,媒体与民众的行为与反应,错落交织,已满足了一个经典的公共危机案例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亦为今后的社会成长留下了反思空间。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以为这场盐荒不过是个玩笑罢了,可是等到他们半信半疑地去超市打探时,发现盐架早已空空如也。同样被抢购一空的还有酱油、咸菜,甚至还有尿不湿、奶粉等--你所能想到的大部分生活用品。至此,人们才知道,世界上分为两种人:囤盐的人和不囤盐的人。
早在1951年,美国人所罗门·阿希(SolomonAsch)做过一个实验。
首先,他在校园里招聘志愿者,号称这是一个关于视觉感知的心理实验。当志愿者来到实验房间时,就会发现,屋子里的七个座位上已经坐了六个人了,只有最后一把椅子空着。他会以为别人来得都比他早,但实际上他不知道,那六个人都是阿希的助手,是和阿希串通好了的托儿。
实验的形式非常简单,就是给被试者展示两张纸,一张纸上印着一条线,另一张纸上印着标有字符ABC的三条线,要求实验对象在第二张纸上找出与第一张纸上长度相等的那条线。如图所示,答案非常简单,大部分正常人都不大可能选错。判断共进行十八次。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求按座位顺序逐个儿回答问题,导致志愿者总是最后一个回答。在十八次测试中,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五个托儿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真正的被试验者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呢,还是说出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结果,志愿者们的正确率只有百分之六十三点二。当然,也有百分之二十四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值得一提的是,通常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二者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阿希认为,从众行为应该还和人群数量有关,所以他又进一步改进了实验,分别增加真实验者的人数。当只有一个托儿时,志愿者的最终成绩几乎和单独回答时一样好;但是当托儿增加到两人时,志愿者的错误率上升到百分之十三点六;当托儿增加到三人时,志愿者的错误率就升到了百分之三十一点八;托儿的数量越多,志愿者的错误率就越高。
由此,阿希得出结论:在进行决策时,只要个人意见与集体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正确的个人意见会在盲从中被掩盖。人们在很多大程度上受他人的影响,违心地进行错误的判断。
这种"别人干啥我也干啥,不管对不对"的倾向,叫作"从众效应"或"海潮效应",用到商业上叫作"品牌效应""名人效应"等。名字有很多,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儿,说明人们总会淹没在社会的布景当中,成为其中随大流的一部分;同样的,印在我们社会脑里的人,都成了"我们","我们"要融合进社会里去,成为整个社会背景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赫洛克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人分成四组,让他们做一件工作。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结果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的工作成绩明显优于被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提升更快,这说明被漠视还不如被批评来得痛快啊!
这让人想起史蒂芬·克兰的那首小诗:
一个人对宇宙说:
"先生,我存在!"
"是的。"宇宙回答,
"不过,那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美国心理学家格维尔茨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套难度不等的习题,由学生们自由选择去做。他发现能力较强的学生,解决了其中的一个习题之后,便不愿意再解决相似的习题,而挑较为复杂的、更艰难的习题,探索新的解决方法,并兴趣盎然。这显示容易的工作并不能带来什么,只能带走什么。而它带走了什么呢?答案似乎又指向了一个东西:存在感。
我们拒绝被环境漠视,如果环境漠视我们,我们变成了背景的一部分,不再有特点,不再有变化,成了静静的、默默的社会背景的一部分,这会让自我意识感到惶恐。所以,我们要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寻找自己存在的理由和证据。
一般来说,人们更倾向于和聪明但有缺点的人共事,这种现象叫作"失态效应"(PratfallEffect),或叫"出丑效应",其中pratfall表示不小心屁股着地摔个四脚朝天的姿势。意思是聪明人犯点儿不伤大雅的小错误,不仅不影响他的优点,反而会使人觉得他会犯错,容易相处。
这个试验是这样进行的。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分别放给测试对象看。第一段录像里接受访谈的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态度自然、谈吐不俗、非常自信,不时地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第二段录像中接受访谈的也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不过他表现略有些羞涩,在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他所取得的成就时,他表现得非常紧张,竟把桌上的咖啡杯碰倒了,咖啡还将主持人的裤子淋湿了;第三段录像中接受访谈的是个非常普通的人,他不像上面两位成功人士那样有不俗的成绩,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虽然不太紧张,但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发言,一点儿也不出彩;第四段录像中接受访谈的也是个很普通的人,在采访的过程中,他表现得非常紧张,和第二段录像中的人一样,他也把咖啡杯弄倒了,并弄湿了主持人的衣服。
结果显示:最不受欢迎的是第四段录像中的男士,而最受欢迎的是第二段录像中打翻了咖啡杯的那位,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测试者选择了他。
由此,我得出来的结论是:我们总想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想成为环境的布景;一个有缺点的成功人士,恰恰迎合了这种需求,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存在的。
人必须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社会必须对我们产生反应,不管是批评的还是鼓励的。看到社会下降和上升,也能加强我们的存在感,因为我们和社会的相对距离产生了变化,于是我们就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了--这有点儿像只能看到运动物体的青蛙眼睛。
就像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时要比单纯男性就餐时要文明许多,因为女性的出现,让他不再淹没在环境里了,最起码还有一点点与众不同,有一点儿特点和个性。
被诅咒的信用卡:社会脑的商业利用
2012年11月16日,集网络红人、演员、模特于一身的湿露露(吴稀儿)以其惯有的方式出场,现身重庆汽车博览会,为某品牌汽车助阵。这次湿露露穿皮质布条装遮点,五花大绑,仿佛SM装:三根黑色皮条横跨胸部,一条钉着铆钉的皮带绕过脖子从乳沟向下延伸并与低腰短皮裤相连。一时间引来众人竞相围观、拍照、谈论。
我们之前多次提到车展上美女模特的重要性。从多巴胺-ATP系统分析,美女会激发你的欲望,让你冲动;从情绪脑角度分析,美女会让你肾上腺素升高,需要爆发的能量进一步增加;从神经链角度分析,美女和愉悦感被打包在一起,储存在你的深层记忆中了,美妙的情绪不断涌起来;而从社会脑角度分析,当你看到美女,就会想自己有多少钱,仿佛买了这辆车,美女也跟你走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