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8900000006

第6章 风操慕贤(1)

风操第六

【原文】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亦为至矣。但既残缺,非复全书;其有所不载,及世事变改者,学达君子,自为节度,相承行之,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蓬生麻中,不劳翰墨。汝曹生于戎马之间,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

【译文】我看《礼经》上讲的都是圣贤人的教诲:在长辈面前怎样使用畚箕扫帚,吃饭时如何使用匙子和筷子,咳嗽、吐痰应该留意什么,如何使应答合理,如何持烛照明、以礼待客,以及如何端盆送水侍奉长辈盥洗等等,这种种事情的礼仪,都有精确的规范,说得已经非常完备了。但是此书已经残破,不再是完整的本子;而且有一些礼仪规范,书上并未记载,有些则需根据世事的变迁而作相应的调整,于是博学通达之士便自己制定了规范,递相沿袭,予以施行,所以世人就称之为士大夫风度节操。然而各个家庭的情况颇有不同之处,对这些礼仪规范的认识也各有长短。不过,基本脉络也还是知晓的。从前我在江南的时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早已耳濡目染,就像蓬蒿生长在大麻之中,用不着依靠绳墨也长得很直一样。你们生于兵荒马乱的年代,对这些礼仪规范自然是陌生的。所以我暂且将它们记录下来,用以传示子孙后代。

【原文】《礼》云:“见似目瞿,闻名心瞿。”有所感触,恻怆心眼;若在从容平常之地,幸须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当忍之;犹如伯叔兄弟,酷类先人,可得终身肠断,与之绝耶?又:“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君所无私讳。”益知闻名,须有消息,不必期于颠沛而走也。梁世谢举,甚有声誉,闻讳必哭,为世所讥。又有臧逢世,臧严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孝元经牧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县民庶,竞修笺书,朝夕辐辏,几案盈积,书有称“严寒”者,必对之流涕,不省取记,多废公事,物情怨骇,竟以不办而退。此并过事也。

【译文】《礼记》上说:“见到容貌与自己已故父母相似的人,听到与自己已故父母相同的名字,都会担心恐慌。”这是由于心中有所感触,引发了深藏心底的忧伤。如果是在悠闲舒缓的平常地方碰到此类事,或许应该把这种情感发泄出来。如果实在回避不了的,也应当忍一忍。比如自己的叔伯、兄弟,相貌酷似已故的父亲,难道你能因此而一辈子伤心断肠、永远断绝与他们的交往吗?《礼记》又说:“读写文章时不用避讳;在宗庙祭祀时不用避讳;在国君面前说话时不避私讳。”这就使我们更加理解:在听到与已故父母相同的名字时,必须先考虑一下自己该取何种态度,而没有必要慌张地急于趋避。梁朝有个谢举,很有声誉,但他一听到别人称呼自己父母的名字必定要哭,因此遭到世人的讥笑。还有一个臧逢世,是臧严的儿子,为人努力向上,修养品行,不败坏自家门风。梁元帝担任江州刺史的时候,派他到建昌督察公事。当地郡县的民众竞相给他写信,从早到晚聚集到官署,案桌上公牍和信札堆积如山。可是这位臧逢世在处理公务时,只要见到文书中提及“严寒”二字的,他就要伤感流泪,无心审阅文牍,因此经常误事。人们对此深感惊异和不满,臧逢世终因不称职而被免职。上述二人的做法都太过分了。

【原文】近在扬都,有一士人讳审,而与沈氏交结周厚,沈与其书,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

【译文】最近在扬都,有一位读书人忌讳“审”字,他与一位姓沈的人情同手足。姓沈的人给他写信,只署名字而不署姓氏,这就不合人之常情了。

【原文】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不闻谓布帛为布皓,呼肾肠为肾修也。梁武小名阿练,子孙皆呼练为绢;乃谓销炼物为销绢物,恐乖其义。或有讳云者,呼纷纭为纷烟;有讳桐者,呼梧桐树为白铁树,便似戏笑耳。

【译文】大凡要避讳的字,都一定用它的同义词来替代:齐桓公名叫小白,所以博戏中的“五白”就有了“五皓”的叫法;淮南厉王名长,于是“胫有长短”就被说成“胫有修短”。但是,还没有听说过把“布帛”说成“布皓”,把“肾肠”称作“肾修”的。梁武帝的小名叫阿练,他的子孙都把“练”说成“绢”;可是,如果把“销炼”物品说成“销绢”物品,恐怕就有悖于事义了。关于有忌讳“云”字的人把“纷纭”说成“纷烟”;忌讳“桐”字的人把“梧桐树”称作“白铁树”,就更像是在开玩笑了。

【原文】周公名子曰禽,孔子名儿曰鲤,止在其身,自可无禁。至若卫侯、魏公子、楚太子,皆名虮虱;长卿名犬子,王修名狗子,上有连及,理未为通,古之所行,今之所笑也。北土多有名儿为驴驹、豚子者,使其自称及兄弟所名,亦何忍哉?前汉有尹翁归,后汉有郑翁归,梁家亦有孔翁归,又有顾翁宠;晋代有许思妣、孟少孤:如此名字,幸当避之。

【译文】周公给儿子取名叫禽,孔子给儿子取名叫鲤,这些名字只与被命名的人本身有关,自然无须阻止。至于像卫侯、韩公子、楚太子都取名为虮虱;司马相如又名犬子,王修名叫狗子,这就牵连涉及他们的父辈,情理上无法融通了。古人所做的一些事情,现在的人就觉得荒唐了。北方人常给儿子取名为驴驹、猪仔之类的,假如让他们这样自称,或者让他们的兄弟这样称呼,又怎么受得了呢?前汉有人叫尹翁归,后汉有人叫郑翁归,梁朝也有人叫孔翁归,还有人叫顾翁宠;晋代又有人叫许思妣、孟少孤,像这一类名字,都应当尽力回避。

【原文】今人避讳,更急于古。凡名子者,当为孙地。吾亲识中有讳襄、讳友、讳同、讳清、讳和、讳禹,交疏造次,一座百犯,闻者辛苦,无憀赖矣。

【译文】当今时代人的避讳,比古人更严格。人们在为儿子取名时,就应当设身处地为孙辈着想。我的亲朋好友中有讳“襄”字的、讳“友”字的、讳“同”字的、讳“清”字的、讳“和”字的、讳“禹”字的,情谊疏浅的人一时仓猝,很容易冒犯在座众人的忌讳,听到的人感到辛酸悲苦,弄得无所适从。

【原文】昔司马长卿慕蔺相如,故名相如,顾元叹慕蔡邕,故名雍,而后汉有朱伥字孙卿,许暹字颜回,梁世有庾晏婴、祖孙登,连古人姓为名字,亦鄙事也。

【译文】从前司马长卿敬佩蔺相如,所以就改名相如;顾元叹钦慕蔡邕,因此就改名为雍。而后汉的朱伥字孙卿,许暹字颜回;梁朝有庾晏婴、祖孙登,这些人竟然把古人连名带姓都选作自己的名字,也是一件庸俗鄙贱的事啊。

【原文】昔刘文饶不忍骂奴为畜产,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有指名为豚犊者。有识傍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译文】以前,刘文饶不忍心骂仆人为畜生,而当今有些愚昧浅陋的人却用这类字眼相互取乐,有的人还称呼别人为猪仔、牛犊。有见识的旁观者尚且听不下去想把耳朵捂住,何况那当事人呢!

【原文】近在议曹,共平章百官秩禄,有一显贵,当世名臣,意嫌所议过厚。齐朝有一两士族文学之人,谓此贵曰:“今日天下大同,须为百代典式,岂得尚作关中旧意?明公定是陶朱公大儿耳!”彼此欢笑,不以为嫌。

【译文】近日我在议曹与众人一起商议关于百官的俸禄问题,有一位显贵,是当今显赫,他对众人所议的百官俸禄过于优待表示不满。有一两位原齐朝的士族文学侍从,便对这位显贵说:“现在天下统一了,我们应该为后世建立一个典范,怎么能依然沿袭以前的关中旧规呢?明公如此吝啬,一定是陶朱公的大儿子吧!”说罢彼此欢笑,竟然不嫌忌这种把戏。

【原文】昔侯霸之子孙,称其祖父曰家公;陈思王称其父为家父,母为家母;潘尼称其祖曰家祖:古人之所行,今人之所笑也。今南北风俗,言其祖及二亲,无云家者;田里猥人,方有此言耳。凡与人言,言己世父,以次第称之,不云家者,以尊于父,不敢家也。凡言姑姊妹女子:已嫁,则以夫氏称之;在室,则以次第称之。言礼成他族,不得云家也。子孙不得称家者,轻略之也。蔡邕书集,呼其姑姊为家姑家姊;班固书集,亦云家孙,今并不行也。

【译文】很久以前,侯霸的儿子称自己的祖父为家公;陈思王曹植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称母亲为家母;潘尼称自己的祖父为家祖。古人的这种叫法,现在的人就觉得很可笑了。如今南北各地的风俗,提到祖父及双亲,没有人称作“家”某某的;只有那些村野鄙俗之人,才会有这样的叫法。凡是与别人说话,涉及自己的伯父,只是按照父辈排行顺序称呼,而不冠以“家”字,是因为伯父比父亲年长,不敢称“家”。凡是提及自己的姑表姊妹,已经出嫁的,就以她丈夫的姓氏称呼;没有出嫁的,就以长幼排行顺序称呼。这是说女子一经行了婚嫁之礼,就成了夫家的人,不能再称作“家”了。对于子孙,也不可以称“家”,以示对他们的忽视。蔡邕在文集中称呼他的姑、姊为家姑、家姊;班固在文集中也有家孙的称呼,这种称呼如今都不流行了。

古代人物【原文】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王羲之书,称彼之母与自称己母同,不云尊字,今所非也。

【译文】凡是与人谈话,称呼对方的祖父母、伯父母、父母以及长姑,都要加个“尊”字;自叔父母以下,则在称呼前加个“贤”字,这是为了表示尊卑的区别。王羲之在书信中,称呼别人的母亲和称呼自己的母亲时一样,前面不加“尊”字,如今认为这样做是欠妥的。

【原文】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若不修书,则过节束带以申慰。北人至岁之日,重行吊礼;礼无明文,则吾不取。南人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

【译文】南方人在冬至和岁首这两个日子,不到办丧事的人家去;如果不写信的话,就等过了冬至、岁首,再穿戴整齐前去吊唁,以表示慰问。北方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特别重视行吊唁之礼,这种做法在礼仪上没有明文约束,因而我觉得不可取。南方人在有客到来时不去门外迎接,宾主相见时只是拱手而不欠身,送客时也仅仅离开座席而已;北方人迎送客人都到门口,宾主相见时行礼作揖,这些都是古人所遵守的,我很欣赏这种迎送的礼节。

【原文】昔者,王侯自称孤、寡、不觳,自兹以降,虽孔子圣师,与门人言皆称名也。后虽有臣、仆之称,行者盖亦寡焉。江南轻重,各有谓号,具诸《书仪》;北人多称名者,乃古之遗风,吾善其称名焉。

【译文】以前,帝王、诸侯都自称为孤、寡、不穀,从那以后,即使是孔子这样的至圣先师,与他的门徒们谈话时也直呼自己的名字。后来虽然有人自称为臣、仆,但这样做的人大约也并不多见。江南之人不论尊卑贵贱,都各有称呼,这都记载在《书仪》中。北方人则大多以名自称,这是古代的遗风遗俗,我赞许他们直呼自己名字的做法。

【原文】言及先人,理当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难。江南人事不获已,须言阀阅,必以文翰,罕有面论者。北人无何便尔话说,及相访问。如此之事,不可加于人也。人加诸己,则当避之。名位未高,如为勋贵所逼,隐忍方便,速报取了,勿使烦重,感辱祖父。若没,言须及者,则敛容肃坐,称大门中,世父、叔父则称从兄弟门中,兄弟则称亡者子某门中,各以其尊卑轻重为容色之节,皆变于常。若与君言,虽变于色,犹云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见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为兄子弟子门中者,亦未为安贴也。北土风俗,都不行此。太山羊侃,梁初入南;吾近至邺,其兄子肃访侃委曲,吾答之云:“卿从门中在梁,如此如此。”肃曰:“是我亲第七亡叔,非从也。”祖孝徵在座,先知江南风俗,乃谓之云:“贤从弟门中,何故不解?”

【译文】每当提到亡父的时候,按常规应当悼念亡父的恩情,这对古人来说是很容易的事情,而现在的人却觉得困难。江南人除非万不得已,必须谈论家世,也一定是用书信的方式,很少当面议论的。北方人则没什么缘由便想找人聊天,就会互相访问。这种事情各人有各人的习惯,不可以强加于人。如果别人把这样的事强加于你,就应当尽力设法予以回避。如果自己的名声地位都不高,又遇到权贵逼迫而必须言及家世,你可以暂且忍耐,随机应变,做一些言简意赅的回答,尽快结束谈话,不要让这种谈话变得繁复,使自己的祖辈和父辈受到污辱。如果自己的祖父、父亲已经去世,在必须提及他们的时候,就要表情严肃,坐得端正,口称“大门中”;提及去世的伯父、叔父,就称“从兄弟门中”;提到已过世的兄弟,则称死者儿子“某某门中”,并且要根据他们身份的高低、地位的贵贱,来定夺自己在表情流露上应该掌握的分寸,与平时的神情都要有所不同。如果与君王谈起自己已故的长辈,虽然也要表露出神色的变化,但还是称他们为亡祖、亡伯、亡叔。我看见一些名士,也有将已故的兄、弟称作兄子“某某门中”或弟子“某某门中”,这也是未必合适的。北方地区的风俗,都不这样称呼。泰山郡有个羊侃,在梁朝初年到了南方。最近我到过邺城,羊侃哥哥的儿子羊肃来向我询问羊侃的具体情况,我回答他说:“您的从门中在梁朝的情况如何如何。”羊肃说:“他是我的亲第七亡叔,不是堂叔。”当时祖孝徵也在座,他早就知道江南的风俗,就对羊肃说:“就是指贤从弟门中,您怎么不理解呢?”

【原文】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从父兄弟姊妹已孤,而对其前,呼其母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与他人言,对孤者前,呼为兄子弟子,颇为不忍;北土人多呼为侄。案:《尔雅》、《丧服经》、《左传》,侄虽名通男女,并是对姑之称。晋世已来,始呼叔《左传》侄;今呼为侄,于理为胜也。

【译文】古时候的人都称呼伯父、叔父,现在的人大部分只单称伯、叔。如果伯父、叔父的子女父亲死后,那么在他们面前说话的时候,称他们的母亲为伯母、叔母,这是无法避免的。假如兄弟的儿子丧父,你在当着他们的面与别人讲话时,直称他们为兄之子或弟之子,也是很不礼貌的;北方人大多叫他们为“侄”。据考查:在《尔雅》、《丧服经》、《左传》等书中,“侄”的称呼虽说男女都可以通用,但都是相对于姑姑而言。晋代以来,才开始有叔侄的称呼;现在统称为“侄”,从情理上说是更合适的。

【原文】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有王子侯,梁武帝弟,出为东郡,与武帝别,帝曰:“我年已老,与汝分张,甚以恻怆。”数行泪下。侯遂密云,赧然而出。坐此被责,飘飘舟渚,一百许日,卒不得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然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绝,目犹烂然,如此之人,不可强责。

【译文】离别时容易相见难,因此古人很看重离别的感情。江南地区在为人饯行送别时,谈到分离就掉眼泪。梁朝有位王子侯,是梁武帝的弟弟,他在前往东边的州郡任职之前,去向梁武帝告别。梁武帝说;“我年纪大了,与你分别,非常伤心。”说完,两行眼泪就流了下来。王子侯也显出悲伤的样子,却挤不出眼泪,只能面有愧色地红着脸离开了皇宫。他因为这件事而受到指责,舟船在停泊处飘荡了一百多天,终于还是不能离开。北方的习惯,就不屑于离别的凄切,在岔道口说起别离,欢笑着分手。当然有的人天生就不爱流泪,即使悲痛得肠断欲绝,两眼依然炯炯有神。对这样的人,就不能勉强和指责他。

同类推荐
  • 韵府词库

    韵府词库

    《韵府词库》是作者花费近十年心血,在有关资料及工具书上选取六千余个韵单字,搜集古今汉语词典、词组约二十六万个汇编而成,为广大爱好作诗填词的读者及苦于汉语词组搭配检索的读者提供了方便。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汇编。最为重要的经典,堪称儒家思想第一书。《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编选,有近八百首古文。所选文章语言凝练、短小精悍、乃千古传诵之作,从中不难看出编者细致和周到的眼光。书名为“观止”,于古文选编,其意可知,该书的编选意图就在于尽善尽美,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热门推荐
  • 竹马老公别爱我

    竹马老公别爱我

    十八岁的他,无法舍弃对家里那小丫头的欲望,毅然自我放逐,全国理科状元却选择进了离家极远的偏远学校。八年的放逐,他以为不止练就了强健的身体,还有钢铁一般坚不可摧的心。却不知他筑起的万里长城,敌得过千军万马,却敌不过她于人群中回眸一笑…如果爱是一种原罪,我愿意永远为你背负这宗罪!by宁希唯*10岁的豆芽菜一般的小丫头往少年身上一依:“希唯,我…”少年笑着:“来,我帮你!”14岁的高挑苗条少女像猴子般挂在手长脚长的小男人身上:“希唯,我…”小男人端着脸:“你是长不大的丫头吗?”22岁的玲珑女子在高大的男人怀里蹭着:“希唯,我…”男人幽深的眸子亮光闪过:“要我帮你,得付出代价…”本文的实质,是腹黑男人一步一步将貌似纯良无害的小丫头拆吃入腹的宠文一枚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血妖姬

    血妖姬

    她是谁,吸血鬼?妖精?还是未知的神秘种族?上古时候的残忍灭杀让她的种族完全破碎,她要恢复实力,她要恢复记忆,灵魂;但残破的记忆碎片让她只能在各个世界中寻觅自己的一部分一部分。只有当危险来临,当致命来临,血妖姬之力才会暂时苏醒拯救;一步步走过修炼成长,看血妖姬如何找回完美。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鱼王

    鱼王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天涯游侠

    天涯游侠

    一场灭门之灾面前,他身负使命,只能眼睁睁看着师门毁于一旦,一个初入江湖的少年,是怎样改变着自己的性格?一次关外的旅行,又让他经历了什么?一个充满灵异的村子,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阴谋?一件惊世而出的宝物,又将引起怎样的腥风血雨?
  • 良仙难求

    良仙难求

    天音花了五百年来向衍歧证明自己的爱,可不管她如何死缠烂打或是欲擒故纵,衍歧从来都不屑一顾,所以她只好又花五百年来消磨它。五百年后,她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天界公主,变成一介毫无仙力的凡人,而衍歧却已经成为天界太子。天音对他客气有礼,也不再缠他,他却开始不习惯,过去那个像小尾巴一样老是跟在他身后的天音去哪里了呢?
  • 拒宠佳人:嚣张女侍卫

    拒宠佳人:嚣张女侍卫

    家国破碎?她独自乔装远行!一路上困顿重重?她英勇善战智计百出!在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她,在滚滚红尘中,她竭尽全力的苦苦挣扎。困顿中,面对纷纷飞至的桃花一朵朵,她却还是初心不改嚣张依旧。。。。。。
  • 宠君

    宠君

    本文女尊,不喜勿入!男性勿入,雷到不管!!此文美男多枚,风情各异!轻歌端着一碗莲子羹进了书房,弯眉一笑:“主子,夜深了,歇息了吧?看什么呢?这么用功?”某色奸笑藏起国策下面的春春图(大家明白啦):你这人儿来的真及时啊!舒无月脖子一梗,指着身上某处的守宫砂,自嘲一笑:“小色,你打算一直就这么晾着我么?”某色嘴角抽搐,眼冒绿光:打算?没这打算啊!(画外音:百合女瞎了眼了。)苏白眯眼一笑,小酒窝,长睫毛,眼波流转,声音酥软:“莫小色,我跟了你,你就得对我好,不然我就咬你!”某色无视缠在腰间的手臂贴在身上的人,只是看着手腕的牙印欲哭无泪:这不是女尊么?我怎么没有一点妻权呢?颜清一甩袖子,棋盘上的棋子都在地上直骨碌滚,银牙一咬:“莫小色!你答应我家的事怎么没有办到?我的人都来你们王府了,难不成你想退回去?”某色蹲下身子拾掇棋子,额头冒汗:娘啊!你怎么不办事呢?这大半夜的,我不想被窝里有个火山啊!银多多眨巴着水润的大眼睛,满手拿着银元宝不肯放下来:“莫姑娘,你到我房里来做什么?”某色撇嘴:这么晚了,大家都关门闭户了,我来你这儿联络下男女感情不行么?木杏子脸色酡红,扭捏半晌:“主子是,是看不上我么?”某色鼻血横流:你的身材都赶上金城武了,我还看不上?那我不傻么!雪衣一曲琴曲收尾,衣衫尽褪,清华的像月下的仙子:“世女既然买了雪衣的初夜,为何只听琴曲?”某色为难:扑?还是,扑!算了,小醋缸回去再收拾吧!龙九离一脸不屑,嗤笑:“莫小色,你以为你还走得了么?这样折辱我朝,朕定要好好的惩罚你!以雪国恨!”某色被绑住,面露不解:惩罚就惩罚吧!你把我往床上带做什么啊?龙九玉一脸阴冷,眼底却突显温柔:“小色,你留下来,咱们一起好不好?”某色一激灵:此话当真?那还是逃命要紧啊!诶,你手往哪儿放呢?琴素一脸鄙夷忿恨,眼底慌乱迸现:“莫小色,我中的药不要你来解,你怎么还不走?”某色无辜,无人处奸笑:哦——是吗?那你干嘛拉着我的手要蹭蹭咧?还蹭蹭‘那儿’!上官小涵一脸的温柔:“色儿,你说,这几个字读什么?”某色傻眼:你一个才子,连这都不知道么?床笫之欢嘛!额,你咋介样啊?笑的像个特务似的。答应要宠尽世间繁华,答应要宠爱一世逍遥,我答应了你们,而你们,可曾答应了自己?谁卸下一世雍容,颓唐万千,唯眼眸深情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