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6200000009

第9章 行由品第一(3)

[2]黄檗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又曰:“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于一切时中[1],念念[2]自见[3],万法[4]无滞[5]。

[1]自无始以来相续者,名一切时。

[2]念念,即刹那刹那也。凡物变化于极短之时间,若心念然者。《维摩·方便品》:“是身如电,念念不住。”《宝积经》九十六:“是身无量过患,微尘积集,生住异灭,念念迁流。”

[3]《顿悟入道要门》上:“问: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答:见无如许种见。云: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为明鉴无心故。学人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

[4]总该万有事理之语也。法,自体之义,规则之义。万有之事理,一一有自体,具规则,故皆名法。

[5]《六祖金刚经注》云:“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又云:“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一真一切真[1],万境[2]自如如[3]。如如之心,即是真实[4]。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5]。

[1]《三藏法数》四:“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一真,指绝待真理而言。离虚妄谓之真,所谓真如也,真如即自性。念念自见性者,则一切皆离虚妄,故云一真一切真。《起信论》:“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2]一切境界总名万境。

[3]《六祖金刚经注》:“如者,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影喻万境,月喻自性。)《顿悟入道要门论》上:“如如是不动义。”《黄檗传心法要》下:“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又曰:“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此即如如之一义也。”

[4]离绝法之迷情虚妄,曰真实。《大乘义章》二:“法绝情妄为真实。”

[5]《六祖金刚经注》:“学者悟明心地,能行无相无著之行,开发心中智慧光明,离诸尘劳妄念,共成无上菩提。当知此人负荷自性如来阿耨多罗三藐菩提在于身内也。”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1]。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2],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复两日,有一童子[3]于碓坊过[4],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1]将,持也。《诗》:“无将大车。”

[2]恍惚,见不真切也。俗谓记忆不真切而无定见曰恍惚。

[3]《玄应音义》五:“童子,是彼土八岁未冠者。童子,总名。”《智度论》二:“梵语鸠摩罗伽,秦言童子。”《寄归传》三:“白衣诣苾刍所,专诵佛典,求落发,号童子。”《论语·宪问篇》“阙党童子”疏:“未冠者之称。”

[4]碓坊,舂米之小房也。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1]。上人[2],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3],请上人为读[4]。

[1]来生缘,来世之因缘也。《梁高僧传》:“永结来缘。”

[2]《释氏要览》上:“《增一经》云:夫人处世,有过能自改者,名上人。”《律》:“瓶沙王呼佛弟子为上人。”此上人指童子也。

[3]《传法正宗记》六:“初大鉴示为负薪之役,混一凡辈,自谓不识文字。及其以道稍显,虽三藏教文俗间书传,引于言论,一一若素练习。发演圣道,解释经义,其无碍大辩,灏若江海,人不能得其涯涣。昔唐相始兴公张九龄方为童,其家人携拜大鉴。大鉴抚其顶曰:‘此奇童也,必为国器。’其先知远见,皆若此类。孰谓其不识世俗文字乎?识者曰:此非不识文字也,示不识耳。正以其道非世俗文字语言之所及,盖有所表也。”

[4]为,去声。

时有江州[1]别驾[2],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3],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4]。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5]。下下人有上上智[6],上上人有没意智[7]。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8]。

[1]江州,今湖北旧武昌府及江西省地。《一统志》卷五十二:“九江府禹贡荆扬二州之境。隋初废郡,后改州曰九江郡,唐复为九江。”

[2]官名,为州刺史之佐吏。因从刺史行部别乘传车,故谓之别驾。后世通称通判为别驾,照汉制也。

[3]已,毕也。

[4]希有,事之甚少者。《嘉祥法华疏》三:“旷世所无,故言希有。”

[5]初学,谓甫经求学,未克深造之人也。《圆觉经·普眼章》:“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史记·贾生传》:“雒阳之人,年少初学。”

[6]此言最下之人,往往发生有最上之智识。

[7]言意智汨没也。《普灯录》二十八:“四个没意智汉,做处总无畔岸。”《吴越春秋》曰:“兴之原利以没其意。”注:没,溺也。此言最上之人,往往埋没其智慧。

[8]无量,多;大至不可以计量也。《摄大乘论释》八:“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无边,广大无边际也。《法华·常不轻品》曰:“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1],勿忘此言。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2],明镜亦非台[3]。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4]?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5]。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6]。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7]。

[1]度,渡也。渡过生死海而登涅槃岸也。

[2]《传灯录》三:“无树”作“非树”。《大藏一览》又作“非树”。菩提,注详上文“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下。

[3]《传灯录》三、《正宗记》六、《大藏一览》,“明镜”皆作“心镜”。此言心镜亦无可磨形,实无方圆明暗之影,安有镜台之相。

[4]卓立无依,灵灵不昧,如鸟飞空,而不住空;似鱼游水,而不滞水。从本以来曾无所碍。《传灯录》三、《大藏一览》皆作“何假拂尘埃”。《正宗记》六,作“何处有尘埃”。《光明藏》作“争得染尘埃”。《会元》一、《正脉》一、《类聚》八悉如今偈。

[5]赞美而疑怪曰嗟讶。

[6]《史记》:“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7]肉身菩萨,谓生身之菩萨也。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萨深位之人也。《楞严经》八:“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缘起外记》:“求那跋陀罗三藏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授戒。’又智药三藏自西竺国来,预志曰:‘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开演上乘,渡无量众’。”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1],曰:亦未见性[2]。众以为然。次日,祖潜至碓坊[3],见能腰石舂米[4],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5],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6]。

[1]擦,音“察”,摩也;摩灭文字,而泯众疑也。

[2]《涅槃经》:“见佛性者,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

[3]不使人见而至,曰潜至。

[4]师坠腰石镌“龙朔元年卢居士志”八字。此石今存黄梅东禅。

[5]忘躯,不顾身命也。《大藏一览》二:“偈曰:‘求闻半偈舍全躯。’”《指月录》四:“初祖谓二祖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

[6]筛,师挨切,音“衰”。用具也。编竹为之,有孔,所以分别物质之粗细者。又,用筛过物曰筛。五祖以目前事试其行解熟否,六祖答以自所履践。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1],三鼓入室[2]。祖以袈裟遮围[3],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4],惠能言下大悟[5],一切万法[6],不离自性。

[1]会悟五祖之意也。

[2]三鼓,夜十二时也。《法华经》:“着如来衣,入如来室。”

[3]袈裟,僧衣也。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其他之杂色染之。其衣为长方形,而以诸小片割截而成者也。《行事钞》下一:“《增一》云:如来所着衣,名曰袈裟。”《慧苑音义》上:“袈裟,具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着白色衣也。

[4]《六祖金刚经注》:“众生之心,本无所住;因境来触,遂生其心。不知触境是空,将谓世法是实,便于境上住心,正犹猿猴捉月,病眼见花。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若悟真性,即无所住。无所住心,即是智慧,无诸烦恼,譬如太空,无有挂碍;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尘竞起,譬如浮云往来不定。《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自然不照而照,岂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路。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净法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传心法要》卷上曰:“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5]破无始之迷妄,开真实之知见,曰大悟。《观无量寿经》:“廓然大悟,得无生忍。”

[6]《宗镜录》三:“一切万法,至理虚玄。”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1];何期自性,本不生灭[2];何期自性,本自具足[3];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4]。

[1]明州布袋和尚有偈云:“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离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2]《六祖金刚经注》:“眼对色谓之见,耳对声谓之闻;见闻是根,色声是尘。色声未对之时,我性常见常闻,未曾暂灭;色声相对之时,我性未尝暂生。此是菩萨了悟真性活泼泼地,洞然同于太虚,所以不会生灭。凡夫即被妄心所覆,随六尘转,即有生灭。故尘起即心起,尘灭即心灭。不知所起灭心,皆是妄念也。若见六尘起灭不生,即是菩提。”按:菩提,即自性也。

[3]无欠少曰具足。《法华经》:“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六祖金刚经注》:“性含万法,本自具足,应用遍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来自由,无所挂碍。此法上至诸佛,下至含识,本无欠少。是名具足相也。”

[4]《传心法要》上:“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象、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1],学法无益[2]。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3]、天人师[4]、佛[5]。

[1]《顿悟入道要门》上:“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2]《普照禅师修心诀》:“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自劳尔。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观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又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是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

[3]丈夫,勇健之人。勇修正道,而不退转修行者之称。又,丈夫即指调御丈夫言,为佛十号之一也。《大智度论》二:“问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独言丈夫?’答曰:‘男尊女卑故,女从男故,男为事业主故。复次,女人有五碍,不得作转轮王,释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佛。佛以是故不说。复次,若言佛为女人调御师,为不尊重;若说丈夫,一切都摄。譬如王来,不应独来,必有侍从。如是说丈夫,二根无根及女尽摄,以是故说丈夫。’”

[4]如来十号之一,天与人之教师,故名天人师。《智度论》二:“佛示导,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善是不善,是人依教行不舍道法,得烦恼解脱报,是名天人师。问曰:‘佛能度龙神等坠余道中生者,何独言天人师?’答曰:‘度余道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如白色人,虽有黑黡子,不名黑人,黑少故。复次,人中结使薄,厌心易得;天中智慧利。以是故,二处易得道。余道中不尔。复次,言天则摄一切天,言人则摄一切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则天大,地上则人大。是故说天则天上尽摄,说人则地上尽摄。复次,人中得受戒律仪,见谛道思惟道及诸道果。或有人言余道中不得,或有人言多少得,天人中易得多得。以是故,佛为天人师。复次,人中行乐因多,天中乐报多。善法是乐因,乐是善法报,余道中因报少。以是故,佛为天人师。’”

[5]《六祖金刚经注》:“诸学者各见自性无相之理,得见本源自心是佛,当知此人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也。《心佛颂》云:‘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佛佛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入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指望,内外圆明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净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有无,便是南无大迦业。’”《黄檗传心法要》上:“惟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惟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

三更受法[1],人尽不知,便传顿教[2]及衣钵[3]。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4],广度有情[5],流布[6]将来[7],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8],因地[9]果[10]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11]。

[1]三更,丙夜也。法,见前注。

[2]顿悟之教,使速疾成佛果也。《笔削记》一:“一直而谈,更无委曲,不历阶渐,惟指本源,故称为顿。”《修心诀》:“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佛;心外觅佛,波波浪走。忽被善知识,指尔入路。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而此性地,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是具足,即与诸佛,分毫不殊。故云顿悟也。”

[3]衣与钵二物,为僧资物之最重大者。禅家以道授受,亦曰授受衣钵。《辅行》一之一:“预厕禅门,衣钵传授者盈耳。”《禅宗颂古联殊通集》第七:“死心新曾有偈云:‘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涂糊。明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

[4]护念,保护与忆念也。《嘉祥法华义疏》九:“令外恶不侵为护,内善得生为念。”

[5]有情,为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也。《唯识述记》一本:“梵言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

[6]谓流传也。《南史》:“时有文章,随即毁弃,不令流布。”此分言事理双显。

[7]《文选》四十二:“魏文帝与钟大理书曰:‘流声将来。’”

[8]《六十华严经》:“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此觉芽,是故能令佛宝不断。凡有情一预法会,不能无下种得果之益。”

[9]因地者,因下种之地也。

[10]《十住毗婆娑论》十二:“果者从因有,事成名为果。”

[11]前二句,譬如众生下种于田,是当渐生觉芽,而生佛果。后二句,言无情如木石之类,则无佛性。既不下种子于田,则无生佛果之望。

祖复曰:昔达磨大师[1],初来此土,人未之信[2],故传此衣,以为信体[3],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4],皆令自悟自解[5]。

同类推荐
  •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济世。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日常用品,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可以这样说,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组成了汉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三者的地位——西方学者曾评出的“东方三大圣人”,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初恋41次

    初恋41次

    这个系列的写作动机特别单纯,就是有一些故事想说给一个人听而已。那个人觉得喜欢,我就感到快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野心。这样的写作过程,居然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流畅。我想文字是一个矢量,如果没有急欲倾诉的对象,再大的数值也无处安放。文字的宿命是从落下笔尖那一刻开始,就不再属于书写者——它总有要献给一片天地,一个群体,一个灵魂。
  • 心声集

    心声集

    《期待》、《九寨之秋》、《学会夸奖》、《学会放弃》、《献给爱人的歌》、等等……《心声集》这本诗集收录的是作者成绛卿的心得之作。
  • 混蛋青春

    混蛋青春

    好人与混蛋的界限,有的时候真不受控制。 不管是自己的故事,还是别人的故事,都在经历了不同的轨迹之后,走入一个相似的境地,不同的青春,往往有着相似的痕迹。 如果,有一天,你狠狠的骂着或者被骂着的时候,请珍惜那种挣扎的心情,有一天你日薄西山,茫然惶恐的时候,翻出来告诉自己,曾经那样年少轻狂过。 从来就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混蛋。
  • 长生墓

    长生墓

    我今生唯一的愿望:屹立人世巅峰,看风雪人间,苍穹起落;大道将崩,众生染血,而我,为你画眉。既然长生,何必回首;既然逝去,何必从头。郭嘉屹立在风雨飘摇的江河之上,喃喃着无人问津的长生谣,回看天下,众生皆小。
  • 嫡女无双

    嫡女无双

    世子府贴出告示:现征一名才貌双全,又懂得见风使舵,趋炎附势,见利忘义,过河折桥,见缝插针,刁钻圆滑的王妃。当然,当皇帝最之疼爱的秦王世子墨卿将这告示贴出之时,白家的二小姐,京城之中才貌双全,又懂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白荷,轻轻一笑,信手揭下了告示,带着丫环离开。白苒啃着手中的半个馒头,脸上的半片红斑大火亮的照耀下,显得非常之狰狞,她漫不经心地给炉灶里添着柴,突然出现在她眼前的是十几年没见过面的亲爹,他爹扔给她一件白荷穿剩下的衣裳说是参加选妃,白苒急匆匆地跑后院的小水沟子里洗洗干净,屁巅屁巅地跟着白荷的轿子后面去了秦王府。第一轮,比貌。白荷:丹唇素齿,翠彩蛾眉白苒:唇色朱樱,红斑半脸第二轮,比才。白荷:吹箫引凤,技压群芳。白苒:清喉娇啭,唱死王臣。第三轮,比德。白荷:风华绝代,惊世奇才。白苒:疯花绝色,惊天动地一场一场比下来,太傅老眼晕花,脑袋被门拍过,淘汰才女一个又一个,偏偏留下了白家二女。暗处,墨卿薄唇轻扬,浅道:“有意思。”小厮:“爷说的是谁有意思?”最后一轮,世子亲自出马,题目,比胆!白荷自认从小随父管家,什么大场面没见过,就是皇上太后来了,她也敢正视,倒是白苒…白苒从小亲娘不在,亲爹不闻,天天窝在厨房里随着丫环奴才生火。她胆儿小,忒小了,想退缩,被白家亲爹一个眼神瞪了回去,不敢反驳。不过…小厮回报:“爷,您养兽园的那两只白虎不见了。”墨卿脸色微变,策马狂奔而去,看到的是皑皑白雪之半点火光,肉香四溢,引人口水。王爷青筋暴露,咬牙切齿,双拳紧握,淡定,淡定…“姑娘可否赏在下一块肉吃?”温润而雅,丰神如玉。素手一指,雪地里还有一只刚刚剥了皮血淋淋的虎身:“随便拿,不用客气,反正我吃不完的,也是用来喂狗。”侍卫回报:“爷,太子殿下被人扒光吊在皇城门口…”…白家大小姐,人前是唯唯诺诺,又不受人待见的丑丫头,人后却是做事凌厉风行,毫不拖泥带水暗阁女主人。前一刻,她还跪在白家老爹面前嗑头,下一刻,白家老爹为了那十万两的订单,舍命地在她的面前嗑头,让她情何以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妖孽高出十万丈。墨卿世子,人前是嚣张跋扈:横行霸道被皇帝宠坏又恶名昭彰皇子,而背地里呢…P:见财忘义是会的,趋炎附势是会的,扮猪吃老虎经常干啊,抢个财,劫个色,当然也是偶尔做做的…
  • 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

    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

    《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这部长达四十万字的旅行散文集里,陈大刚写下了他几十年的“走”和走,前者是精神的,后者是肉体的。他的确走了很多地方,或是因公,或是刻意去旅游,时而青藏高原、时而丝绸古道、时而北国的雪、时而南疆的风,时而天高云谈、时而碧海杨波……,他记下了他的所见所闻,但更多的是放飞了自己的所思所虑——就这样,用了五年的时间,他终于完成了《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这样一部值得一读的旅行散文集。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傲夫美侍

    傲夫美侍

    她是瑶国最小的皇女,亦是天命之人,她的命运牵扯着国之兴衰,却为了她姐姐而甘愿收敛光芒,所做所做,只是想让她得到自由,不被权势地位所束缚。她是豪门大小姐,却被最爱的老公背叛,整日以泪洗面,过得生不如死也不肯放手,只为可爱的孩子,还有那微薄的脸面。但她无法忍受的是那小三不但睡她的老公,花她的钱,竟然还打她的孩子。如此蛇蝎之人她要是再忍,就愧为人母,她要与他们拼了。终于,她被前夫和小三害死了,芳魂飘到另一个命运多难的人身上。这一个个妖孽般的男人竟然将她视为耻辱,竟然没有一个是甘心嫁给她的,没有一个是她的真心人。罢了罢了,清然一笑,她褪去旧容,傲慢天下,谁想让她不快活,她便要更快活……世人皆说她:六夫连手,天下无敌!那,她只要一个个的休掉,前途自该逍遥无限!凌皓月——瑶国第一美男,墨黑美眸迷人心志,有桃花般的绝色容颜,五官精致诱人犯罪。…………温柔诱受君。北堂悠然——雪狼族少主,倾城绝美,肤白胜雪,桃花美眸魅人心魂,带着怨恨而来,却喜欢展现娇媚妖娆的一面,明明爱上了女主,却偏不肯坦承。…………傲娇鬼畜攻。轩辕无垢——独一无二的强大存在,只要有他在,那个城就永不沦陷。漆黑如墨的美眸犹如海底一般幽暗深邃,斯文又俊美,神色却淡漠冰冷,对任何人都没有感情,却唯独对女主不一样…………冰山帝王攻。冷寒——魔教余孽,剑眉星目,丰神俊朗,冷月般的俊颜上总是面无表情,气质清冷,非常酷。…………冰山诱攻步飞烟——毒门少主,俊雅出尘,那淡雅的眼神,不是孤傲,不是冷漠,不是轻蔑,而温和却疏远。以研究毒药并对人下毒为荣,算计别人看人出丑为乐,性情多变,内心狡猾腹黑,对女主却十分痴情。…………腹黑闷骚攻。初尘——纯净清透,绝美紫色眼眸我见犹怜,却是刀子嘴豆腐心,喜好唠叨不休,任王府总管,处理事情井井有条,操心奶爸的命。…………无邪笨拙攻。上官月璃——褐发琥珀眸,绝色天命皇女,命是这样的:日之尊,月之魂。逆鳞重生,异魂续命。困则亡,出则生,桃花非劫,蓝颜非祸,坎坷路,无归途。双珠合壁相辉映,成败无定,敌友无界,他朝乾坤倒转天地动,片刻芳华如烟随风舞,万千枯骨铺就巅峰路…………女王可逆受。希望多多支持!多多收藏!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