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6200000008

第8章 行由品第一(2)

[2]言生死之苦,如大海然,无边际也。《止观》一:“动法性山,入生死海。”《六祖金刚经口诀》:“凡夫之人,生缘念有。识在业变,习气熏染,因生愈甚。故既生之后,心着诸妄。妄认四大,以为我身;妄认六亲,以为我有;妄认声色,以为快乐;妄认尘劳,以为富贵。心目知见,无所不妄;诸妄既起,烦恼万差。妄念夺真,真性遂隐;人我为主,真识为客;三业前引,百业后随;流浪生死,无有涯际。生尽则灭,灭尽复生;生灭相寻,至堕诸趣。转辗不知,愈恣无明;造诸业罟,遂至尘沙劫尽,不复人身。”《法华经·方便品》:“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心地观经》:“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观佛三昧经》:“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身观经》:“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华严经》:“张大教网,亘生死海;渡人天龙,置涅槃岸。”《盂兰盆疏新记》:“苦海者,三界苦道,无有边底,故喻海也。”《六祖金刚经注》:“心若清净,一切妄念不生,能渡生死苦海。”《竹窗随笔》:“醉生梦死,恒言也,实至言也。世人大约贫贱、富贵二种。贫贱者,固朝忙夕忙以营衣食;富贵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乐。受用不同,其忙一也。忙至死而后已,而心未已也;赍此心以往,而复生,而复忙,而复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梦。经百千劫,曾无了期。朗然独醒,大丈夫当如是矣。”出离生死,即出三界也。《传心法要》下:“问:‘如何是出三界?’师云:‘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使出三界。’”

自性[1]若迷[2],福何可救[3]?

[1]上自诸佛菩萨,下至蠕动蠉飞之生类,其品类虽千差万别,无非以不变之真性为体。若迷于此真性,则为烦恼所覆障,而成生死流转。若悟此真性,则能出离生死,而得入于涅槃。此其性谓之自性,即本有之自性也。其自性不迁不变,又谓之如来之自性,又名为真如,又谓之自性真如。自性之本佛备于已身,其本佛,谓本有之自性也。

[2]《金刚三昧经》:“譬如迷子,手执金钱而不知有,游行十方,经五十年贫穷困苦,专事求索,而以养身,而不充足。其父见子有如是事,而谓子言:‘汝执金钱何不取用?随意所须皆得充足。’其子醒已,而得金钱,心大欢喜,而谓得钱。其父谓言:‘迷子,汝勿欣怿,所得金钱,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按:本物即自性也。若迷自性,犹迷子手执金钱,而不知有也。

[3]福者,即从福田求得之人天福报也。虽得福,亦不能救生死轮回之苦。《智度论》三十三:“福者,善有漏。”《增一阿含经》一:“虽受梵天福,犹不至究竟。”《百论》上:“福报灭时,离所乐事。”《智度论》十六:“无色界天,乐定心著不觉,命尽堕在欲界中,受禽兽形。色界诸天,亦复如是,从清净处堕,还受淫欲,在不净中。欲界六天,乐著五欲,还堕地狱,受诸苦痛。见人道中,以十善福贸得人身。人身多苦少乐,寿尽多堕恶趣中。”《心地观经》五:“三界之顶,非非想天;八万劫尽,还生下地。转轮圣王,千子围绕,七宝眷属,四洲咸伏。寿命报尽,须臾不定。我今亦尔,假使寿年满一百岁,七宝具足,受诸快乐,琰魔使至,不免无常。”按:据此则知,虽享受非非想天转轮圣王之福报及人间之福寿康宁,亦终不免再入生死大海之苦。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1],取自本心般若之性[2]。各作一偈[3],来呈吾看。

[1]《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法华经义疏》:“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

[2]《智度论》四十三:“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一觉有三德:(一)实相般若,即般若之理体,本来具于众生之本心中,离一切虚妄之相之般若实性也,是所证之理体也。(二)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三)文字般若,解释上之二般若之文字,如五部八部及大般若等之般若经是也。”按:此般若指第一种实相般若而言。下同。

[3]偈,音“奇”。佛家所唱词句,谓之偈。汉言颂。诸经虽五字七字,为句不同。皆以四句为一偈也,然亦有变体而不限此例者。

若悟大意[1],付汝衣法[2],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3],不得迟滞[4]。思量即不中用[5]。

[1]《止观》一:“大意囊括始终,冠戴初后。”

[2]传正法而更授以师之袈裟也。见《传灯录》三。《五灯会元》一:“达磨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按:此指达磨相传之衣法也。《传心法要》:“自达磨大师到中国,惟说一心,惟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又云:“祖师直指一切众生本心本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不属渐次,不是明暗。不是明,故无明;不是暗,故无暗。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入我此宗门,切须在意,如此见得,名之为法。”

[3]火急,言如火之急也。《北史·齐武帝纪》:“帝特爱非时之物,取求火急,皆须朝征夕办。”

[4]滞,音“彘”。迟,留也。

[5]思量,思虑事理而量度之也。《法华经·方便品》:“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不中用,即不适于用也。《史记》:“始皇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林子坛经汎释》:“佛之妙义,虽曰不属之言语文字矣,而其所以发之言语,见之文字者,亦非有待于拟议而安排也。故曰思量不中用。”

见性之人[1],言下须见[2]。若如此者,轮刀上阵[3],亦得见之[4]。

[1]彻见自心之佛性,名见性。《悟性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永平道元法语》:“见性,即佛性也,万法之实相也,亦即众生之心性也。”又曰:“众生迷于此性故,轮回六道;诸佛觉悟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

[2]《顿悟入道要门》下:“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槃;迷人说事说理,悟人大用无方;迷人求得求证,悟人无得无求;迷人期远劫证,悟人顿见。’”

[3]轮刀上阵者,言舞刀如车轮之转而入军阵作战也。

[4]原注:喻利根者。

众得处分[1],退而递[2]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3],有何所益?神秀上座[4]现为教授师[5],必是他得。我辈谩[6]作偈颂[7],枉用心力[8]。

[1]处分,处置也。别本此下有“来经后院”四字。

[2]递,音“第”,更迭也。

[3]将,赉也,持也。呈,送也。

[4]《宋高僧传》卷八:“释神秀,俗姓李氏,今东京尉氏人也。少览经史,博综多闻。既而奋志出尘,剃染受法。后遇蕲州双峰东山寺五祖忍师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忍于上元中卒,秀乃往江陵当阳山居焉。四海缁徒,向风而靡。道誉馨香,普蒙熏灼。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闻道。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以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宠重。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退谓人曰:‘禅师身长八尺,龙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僧寺有上座一职,在住持之下,为一寺之领袖。又其位最高,上更无人,故名上座。为一切沙门所尊敬者。《五分律》十八:“佛言上更无人,名之上座。”

[5]教授师,为五种阿阇梨之第三种。教授弟子威仪、作法等。《辅行》四之三:“宣传圣言,名之为教。训诲于义,名之为授。”

[6]谩,音“瞒”,汗漫也,宽泛也。

[7]梵语偈陀,此译颂;梵汉双举,名偈颂。偈注详前。

[8]劳而无功曰枉。心力,谓人所以运用其心思之能力也。《梁书·徐勉传》:“吾年时朽暮,心力稍殚。”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1],何烦作偈?神秀思惟[2]: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3]。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4]?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5]。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6]?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1]依止者,依赖止住于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离也。

[2]《法华经·譬喻品》:“常思维是事。”《汉书·董仲舒传》:“思惟往古,而务以求贤。”

[3]“为我”之“为”读去声。

[4]见解,犹言见地,见到之处也。《传灯录》:“二子见解,过于鹙子。”

[5]求法,求正法也。犹言:我呈此偈,为求正法即是善,为夺祖位即是恶。

[6]若为觅祖位而呈偈,则心同凡夫,如此,则与夺五祖之祖位何别?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1],拟请供奉[2]卢珍[3]画《棱伽经》[4]变相[5],及五祖血脉图[6],流传[7]供养[8]。

[1]廊,堂边庑也。

[2]供奉,官名。唐时凡有一材一艺者,得供奉内延,故有翰林、供奉诸名。至宋时,尚有东西头供奉官。清代之在南书房行走者,亦自称内庭供奉。

[3]《指月录》四,作“处士卢珍”。《传灯录》三、《会元》一,又作“处士”。

[4]棱,与“楞”同。《楞伽经》有四译本,今存三本:一、宋求那跋陀罗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凡四卷,又名《四卷楞伽》。二、元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凡十卷,又名《十卷楞伽》。三、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凡七卷,名《七卷楞伽》。明释宗泐《注解》一:“楞伽是城名,华言不可往。其城在南海摩罗山顶,无神通者不可往。佛于此处说法,即佛境界也,以处表法也。”

[5]画《楞伽经》中说法时会处众等之变相。犹言观音经变相、地狱变相也。

[6]五祖,谓自初祖达磨大师至五祖弘忍大师也。血脉,体内流通血液之经络也。今借此图以形容嗣续列祖之传。五祖血脉图,谓传授列祖之奥旨,而记其相承之名也。《起信注疏》一:“血脉相承,一向蹑前起后。”

[7]流传,犹传布也。《十六国春秋》:“大化流传。”

[8]犹云奉养也。后世称献佛及饭僧,亦曰供养。《华严经》:“诸供养中,法供最重。”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1];行至堂前,心中恍惚[2],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3],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4],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5],心如明镜台[6]。时时勤拂拭[7],勿使惹尘埃[8]。

[1]数度,数次也。

[2]恍惚,见不真切也。

[3]不堪,不胜也。《左传》:“君将不堪。”

[4]三更,夜间十二时,丙夜也。详下“五更”注。

[5]此譬喻之辞也。《西域记》八:“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

[6]《起信论》:“众生心者犹如于镜。”《性理大全》三十二:“程子曰:圣人之心,明镜止水。”镜奁之大者,上可架镜,故名镜台。《庾信赋》:“镜台银带,本出魏宫。”《竹窗随笔》:“如喻心以镜,盖谓镜能照物。而物未来时,镜无将迎;物方对时,镜无憎爱;物既去时,镜无留滞。圣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际空寂,故喻如镜。然取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实无知。心果若是之无知乎,则冥然不灵,何以云妙明真体?”

[7]拂拭,谓除其尘埃也。《南史·殷景仁传》:“景仁便拂拭衣冠。”

[8]《禅源诸诠》卷二:“故须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或曰:此偈二句譬喻,言体;二句修行,说功。金源史肃诗:“身似卧轮无伎俩,心如明镜不尘埃。”

秀书偈了[1],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2]有缘[3];若言不堪,自是我迷[4],宿业[5]障重[6],不合得法。圣意难测[7]。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8]。

[1]书,写也。了,毕也。

[2]“法”字注详上文“付汝衣法”句下。

[3]《观无量寿经》:“有缘众生,皆悉得见。”《报恩经》七:“佛世尊应现世间,引接有缘。有缘既尽,迁神涅槃。”

[4]迷,谓心暗于事理而不悟也。《大日经》一:“云何迷心?谓所执异、所思异。”《大乘入道章》下:“迷心不悟,一行尚不能依。”

[5]宿业,为作于前世善恶之业因也。《资持记》上三之一:“宿业所追,致使此生虚丧。”

[6]障,烦恼之异名。烦恼能障碍圣道。《大乘义章》五本:“能碍圣道,说以为障。”

[7]圣,至尊之谓;圣意,圣人之意也。《后汉书·徐昉传》:“五经久远,圣意难明。”测,度量之也。

[8]汉旧仪,夜漏起,中黄门持五夜,甲夜毕传乙夜,乙夜毕传丙夜,丙夜毕传丁夜,丁夜毕戊夜,戊夜毕,是为五更。《颜氏家训》卷下曰:“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1],不见自性[2]。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3]: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4],皆是虚妄[5]。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6];依此偈修,有大利益[7]。令门人炷香[8]礼敬[9],尽诵此偈,即得见性[10]。门人诵偈,皆叹善哉[11]。

[1]入门未得,言尚未入门。

[2]此指五祖平日见神秀不见性而言。

[3]此五祖见偈,与供奉言也。

[4]事物之相状表现于外而能想像于心者曰相。《大乘义章》三本:“诸法体状,谓之为相。”

[5]《六祖金刚经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者,虚则不实,妄则不实。既不真实,相即非相。”又云:“非独佛身,相即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色身有相,故言虚妄。”

[6]《大乘义章》八本:“地狱等报,为道所语,故名为道,故地持言。乘恶行往,名为恶道。”《普照禅师修行诀》曰:“且凭世间有为之善,亦可免三途苦轮。于天上人间得殊胜果报,受诸快乐。”

[7]《六祖金刚经注》:“希求福利,得福虽多,而于识心见性,了无所得。傅大士云:‘宝满三千界,賫易作福田;性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8]炷香,焚香也。

[9]礼拜恭敬也。《普贤行愿品》:“一者,礼敬诸佛。”

[10]依此偈修,能享人天福报,此是实语。诵偈见性,此是五祖权辞。

[11]善哉,称赞之辞。《智度论》:“欢喜赞言,善哉,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1],看弟子有少智慧否[2]?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3],了不可得[4]。

[1]与乐名慈,拔苦名悲。《智度论》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2]少,些少也。

[3]《宝积经》二十八:“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

[4]《黄檗传心法要》下:“问:何处是菩提?师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云:如何发菩提心?师云: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故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佛即与我授记。明知一切众生本是菩提,不应更得菩提。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去,惟拟作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1],不生不灭[2]。

[1]《传心法要》下:“达磨来此土至梁、魏二国,只有可大师一人,密信自心,言下便会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大道本来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所以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南阳慧忠国师语录》:“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即别,悟即不别。曰: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何也?师曰:汝但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同类推荐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历代愿望》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三分册,讲述耶稣的生平故事,对应《圣经·新约》的前4卷。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每一位天仙都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吉布利里天仙是真主专门派往先知们那儿的使者;伊斯拉非来天仙专门负责末日来临时对人们进行清算;米卡伊来天仙专门负责宇宙万物;阿兹拉伊来天仙是专门负责掌管死者灵魂的。
热门推荐
  • 霸道老公之娇妻宠成瘾

    霸道老公之娇妻宠成瘾

    “告诉过你,离那个男人远点,怎么?我伺候的不够好?”她的眼泪,如珍珠一般落在了他是手心里。没想到,他竟然会把她当成一件礼物,送个另一个男人。“既然你觉得把我送给他,会消除你的恨意,那好。”带着眼泪踏进了房间,谁曾想他也不要她。自己就这么脏吗?她的离开让他崩溃,原来,她早已融入他的世界,他的灵魂。满世界的寻找,却没有她的影子。得到江山又有什么用,注定要失去她吗?5年后,当他想拥抱她的时候,一个小鬼出现在他的面前,“爹地,想亲妈咪,先来搞定我。”看着她一脸娇羞。看来,陌生已久的热身运动,今晚要学习学习喽。“让我们在生个女儿吧,让那个小鬼省着没事,就和我抢女人。”
  • 读史阅世

    读史阅世

    本书收录著名学者张元济先生的史学文章,出经入史,旁征博引,通畅中蕴含深奥,随意中透出匠心,以大手笔写小品文。
  • 妙语连珠(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妙语连珠(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更是深奥莫测。语言是有温度的,或是冰冷,或是温暖;语言是有性格的,或是活泼,或是沉郁;语言是有颜色的,或是明快,或是深暗。本书通过名胜古迹妙联、喜庆妙联、无情妙联等精彩妙联故事帮助你驾驭掌控语言的脾性,让你妙语连珠,语出惊人。
  • 小子,我看上你了

    小子,我看上你了

    是谁说女孩子就要矜持,就要淑女,最好要羞答答的,脸动不动就要羞红?我林菁就站出来说“NO”!小子,我已经看上你了,我就一定会死死地把你抓住,即使挡在我面前的是神,我也会从他的尸体上踏过去,追求我卡娃伊的爱情!呜拉呜拉……
  • 春秋霸业

    春秋霸业

    当天夜里,风势很大,大家都在呼呼大睡的时候,田风把他们叫了起来,吩咐这几十个人,去周边砍了些树,然后田风把这些树,拿刀截成一段段的,有从地上随意的捡起两块石头,搓呀搓的,众人都不知道田风要干什么,田风把手都搓的通红了,一会之后,突然一阵火光,烧在了被砍断的木条上。
  • 花季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花季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楚汉传奇

    楚汉传奇

    热播大戏《楚汉传奇》同名小说!暴秦末年,秦失其鹿,群雄逐之,一时间机诡百出,兵戎遍布。沛县刘邦出自乡野,然知人、善用;枭雄项羽勇武盖世,然刚愎自用。巨鹿一站项羽少年得志,成为反秦盟主。不想,刘邦意外轻取光中,自此兄弟反目,鸿门宴前生死相搏。时势造英雄,是世事莫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成仓”还定三秦,彭城大战,荥阳攻守、十面埋伏,最终项羽败亡,刘邦即皇帝位,是为汉高祖。全书以《史记》为纲,思想为经、艺术为纬,还原两千多年前那场最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解读楚汉争霸玄机。
  • 去香港上大学

    去香港上大学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制度,成就你另一种人生!本书将系统叙述、深入分析内地学生去香港上大学热潮的时代背景、社会反响,对内地学生去香港上大学的种种情况给予全面、确切介绍,包括整个香港院校招生事件的新闻故事、香港及其八所主要院校介绍、去香港上大学的各种具体事项、内地学生已在香港上大学的情形、去香港上大学的种种优点和存在的不足、香港各院校在内地招生所引发的思考等,对内地广大中学生、大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既是一本权威的考试指导用书,又是一本生动的校园生活纪实作品。
  • 美丽的散文

    美丽的散文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